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实施方案 >

导师制实施方案

时间: HT1 分享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导师制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师制实施方案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体系,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家校沟通协调者和家庭教育指导者”的育人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健康成长。

工作目标

将全员导师制工作全面融雪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能力,让导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探索如何为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指导”;在师生交往中,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师生用真心换真情,相互关爱,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有效开展家校互动,建立陪伴支持、真诚互动、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增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效能感和胜任力;通过优化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切实增强每一位教师育人工作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全面提升办学内涵品质。

组织领导

一、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的全员导师制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校长书记领衔,分管四校区教育教学的课程研发中心、学生发展中心主任担任副组长,各校区执行校长为组员,以此形成一校四区对此项工作的整体推进。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全员导师制推进工作小组

每个校区的执行校长担任工作小组组长,对具体工作的实施负责,校区课程教学部、学生工作部、校务管理部全体中层为工作组组员,以此体现每一个中层管理团队成员将共同推进此项工作的实施。

组长:

组员:

推进策略

一、根据校情,切实研制实施方案

(一)全体动员达成共享

1、组织学校全员导师制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学习和研读市区相关会议及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共识,共同研制《XX区实验小学推行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举行一校四区全体领导管理团队成员的“全员导师制专题研修活动”,深入学习市区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研讨和优化《XX区实验小学推行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3、以全体教职工大会以及分领域研讨交流的方式,多渠道展开全员导师制工作的宣传解读,确保每一位教师深刻领会推行全员导师制的现实背景和必要意义,提升每一位教师开展全员导师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以告家长书以及召开家委会和家长会等形式,多渠道展开全体家长层面的组织宣传和解读动员工作,努力让每一位家长理解和支持全员导师制的试点工作,进而为推行全员导师制的试点工作形成良好氛围。

(二)全员参与按比初配

1、将教师按照一定比例匹配到班级

全体教师原则上都要担任学生导师,为每一个学生配备导师,实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结对目标。暂时不适合做导师的教师,学校将加强培养培训,在达到条件后承担导师职责。教辅人员暂时不担任导师。

(1)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承担班级学生数的3/8,副班主任及语数英学科教师各承担1/8,其余1/8由音、体、美、自然等跨多个班级教学的教师分担。(身份重叠则比例相加)

(2)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师兼任班主任,所承担的总量即为“班主任承担人数+学科教师承担人数”;跨班教学即为每个班承担量之和。

(3)学科教师担任班主任且跨班教学,作为班主任的百分比不作减少,作为学科教师的承担量适度减少,总量不超过担任“一个班班主任+一个班语(或数英)”教师承担人数总量,该班音体美等跨班教学教师承担的量适度增加。

(4)音、体、美、自然等跨多个班级教学的教师,一般每班承担1-3人,具体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承担总量不超过“一个班班主任+一个班语(或数英)”。

(5)任教多门学科的教师,一般按任教的主要学科安排学生。

(6)领导管理团队成员同样承担任教班级的导师工作,承担人数按具体班级实际确定,最后由校务会议审定。

(7)特殊情况的学生导师配置工作,由校区校务会议商议,并经学校校务会议审议决定。

2、“特殊需要学生”采用多导师制

一般由班主任担任班级内行为、心理等方面特殊学生的导师,在此基础上,由执行校长、学生工作部、心理教师共同关注其校内行为表现,给予关心和指导。为避免学生感到特殊,仅班主任向学生挑明导师身份。个别特殊学生如有特别喜爱和愿意听从的学科教师,也可为这类学生配备此类教师担任导师或“多导师”之一。

3、导师配备以学年为单位调整

导师配备可一学年做一次调整。尽量保证导师配备的延续性,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作大的调整。导师病事假达到2周以上的,可由接替其岗位的教师或其他适合的教师承担导师工作。

(三)双向选择自主结对

为导师和学生提供双向选择的空间,组织开展结对仪式,为今后的交往奠定基础:

1、导师到结对班级进行自我介绍和宣传,学生表达选择意愿,班主任根据学生意愿协助开展结对,在师生双方接受的情况下进行统筹、调剂;

2、师生共同开展一些破冰活动,如拍摄合影。引导师生表达情谊,相互“走近”。

二、明确职责,提升导师责任意思

(一)导致职责

1、建立“良师益友”关系,强化五大日常职责,为每个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指导。

(1)日常成长我分享

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等,以朋友的身份分享学生成长中的点滴,比如:新学会的一项小技能,一起玩个游戏等。

(2)生活习惯我引导

在学生健康防疫、卫生习惯、保护视力等方面,提供主动关心和积极引导,助力学生养成好习惯,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3)校园活动共参与

参与学生的班级、校园活动,给予活动指导、分享活动体验和收获。

(4)心理疏导我引导

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发现心理不适,给予纾解、鼓励;针对特殊学生,配合心理老师等,开展日常互动和引导。

(5)学业发展我关心

结合“330课后服务”的开展,关注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对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差、学习习惯薄弱等问题,配合学科老师,开展引导。

2、优化家校沟通,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开展针对性家庭教育指导。

(1)专业引领

做好与所指导学生家长的“家校沟通”,建立陪伴支持、真诚互动、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关注学生校外、家庭学习及兴趣培养,从自己专业角度,向学生和家长提供合理建议,开展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

(2)有效沟通

协助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对学习困难学生家长的交流和指导;和班主任共同参与解决学生在校发生各类突发事件的家校沟通。

3、加强个性化指导,促进多方协作,对特殊需要学生提供全方位关注。

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发现特殊情况的应及时和班主任及家长进行沟通,如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须及时上报并启动学校应急预案,由学校管理部门会同专业教师开展评估和转介。

4、做好过程记录,完善档案管理,及时总结经验分享得失

简要做好每次沟通互动记录,真实反映履职尽责情况;对于心理情绪波动大、存在各种特殊类型的学生要做好跟踪性记录,尽量呈现学生发展趋势;每学年作一次总结,必要情况下撰写相关工作案例或学生成长案例,总结经验,分析得失。

5、恪守职业伦理,严守教育底线,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导师在开展学生指导和家校沟通工作时,必须坚守良好师德师风,恪守相应的职业伦理规范,保护学生和家庭隐私,严格遵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底线规定。

(二)班主任、导师和学科教师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导师和学科教师要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育人。

1、班主任侧重“建班育人”,履行班级管理和班集体的文化建设职责,指导或联合导师开展家访和家校沟通;

2、导师重点基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和对学生及其家庭的了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指导和开展家校沟通;

3、学科教师主要承担学生本学科的学业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学科育人工作。

(三)班级导师团职责

各班建立由班主任担任组长,班主任和班级每一位导师协同合作的“班级导师团”。

1、“班级导师团”一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交流(期中之前),由班主任牵头,2。“班级导师团”交流讨论内容为:班主任介绍近期班级活动:导师交流学生动态以及个案,进行相互分享、学习:针对问题学生和家长,商讨应对方法:3。通过“班级导师团”群体力量,对相对薄弱的教师,提供助力。

三、个性互动,优化师生关系

(一)创设互动机会

1、利用“330课后服务”、午间休息等时间,设定有周期性的“大小朋友”交流时光,如:“牵手时光”“相约周五”等,给导师、学生一定时间、空间进行互动,促进交往。

2、导师每月和结对学生开展一次有策划的活动,如散步、游戏、学科活动等,可以组织结对学生集体参与,以此促进师生相互了解。

3、每学期开展一次“手拉手,做朋友”主题班会,以年级为单位共同策划,冬班在此基础上个性化实施,邀请导师共同参与,在集体活动中,分享快乐,加深友谊。

(二)引导双向沟通

1、为学生设计印制“树洞卡”:分享卡,求助卡,委屈卡、秘密卡,放置在各班教室,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用,并写给自己的导师,以此进行主动表达。导师拿到卡片,要求及时回复、互动,表达关心

2、各校区大队部针对“树洞卡”的使用方法,通过红领巾广播或者学生电视台进行宣传、讲解。

3、各班学生自主思考,有创造性地放置“树洞卡”,做好日常保管,又方便学生取用。

(三)撰写成长寄语

导师在每学期末,围绕学生本学期的成长发展情况,以积极肯定、正面鼓励和挖掘学生“闪光点”为导向,撰写个性化成长寄语,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一次书面反馈。

1、以部分导师的优秀寄语作为示范,对全体教师开展培训;

2、要求全体导师能记录师生交往过程的点滴,进行学科教师间的沟通,关注结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撰写成长寄语;

3、期末以班级为单位,设计开展一次“我和老师朋友心连心”主题活动,邀请导师参与,交流分享一学期以来师生交往的趣事、收获等,有仪式感地赠送寄语卡。

(四)开展“自选动作”

1、个性化开展师生交往活动。

可以根据导师自身专业特长和学生需求开展若干“自选动作”,如,参与学生的课内外班队活动、小队活动、社会实践;与学生共读好书,带领学生开展个性化艺术、体育、科技活动;为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指导等。

2、结合“五项管理”要求开展个性化指导。

导师以“五项管理”要求落实为切入点,发挥各自作用,优化家校沟通,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醒学生按时就寝;为学生推荐有益书籍;指导学生开展运动;推荐保护视力的方法;对家长进行科学作业观指导等。

四、完善制度,规范和优化家校沟通

(一)规范微信群管理

1、定期排摸家校沟通平台使用情况,规范建立和使用班级微信群。2。针对班级群沟通内容、方式等,调整、完善《XX区实验小学家校沟通微信群及相关软件使用管理办法》,原则上减少“键对键”、增加“面对面”。

(二)提高家访针对性

1、学校针对每次家访制定专门的方案,明确家访要求,制定家访流程。2。每学期开学前,由班主任指导或联合导师开展一次学生家访。

3、校学生发展中心和各校区学生工作部相结合,开展集中和分层家访培训,保证家访的高质量开展。

(三)日常家庭教育指导

1、导师应本着达成理念共识、形成家校合力为目的,阶段性和家长进行综合、全面、客观地学生成长情况反馈,探讨问题,指导家庭教育。除突发性伤害事件、突发性疾病、学生极端特殊行为等事件,一般教育事件杜绝一事一反馈和随意沟通,尤其杜绝“告状”“指责”“小题大做”式反馈。

2、导师在确有学科教师介入必要时,要做好“协调者”,统筹安排家校沟通内容、方式和频次,不加剧家长的焦虑。通过提供更适时、更正向、更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反馈和建议,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看到孩子的个性潜能和优势特长,建立孩子未来成长发展的合理目标和预期,成为家校沟通的信息”过滤器”和家长及其家庭亲子关系的”减压器”。

五、支持性环境建设

(一)严格”教考一致”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组织教学、布置作业和开展考试命题,教学和考试命题要坚持“教考一致”原则,严禁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难度;不得将作业任务、作业监督和批改等工作布置给家长;学校的考试、测验内容不得超出课堂教学内容和作业练习范围,严格控制考试、测验次数及科目,严禁随意增加考试难度和组织任何形式的联考或月考;严格落实等第制评价。

各学科重点加强作业设计研究与实践,努力构建符合《课程标准》且具校本特色的高质量作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一校四区的作业管理制度,严格作业管理监测,要科学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统筹作业总量、有效评改反馈。

(二)完善“作业管理”

1、优化作业的设计

以学科和年级为单位,四校区相对统一,由校区学科组和年级教研组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作业质量,控制作业量。

2、做好作业备案

教师每天课后进行作业备案,教研组长负责检查、提醒及把关;每天教研组长及时向学科主任口头反馈作业情况。

3、定时开展调研

每周校区课程教学部主任组织校区中层进行作业调研,16:30前五分钟进班,分别调研学生语、数、英作业未完成情况,每周调研班级数占校区总班额的30%左右,有特殊情况反馈校区校长,每周向研发中心反馈。每学期课程研发中心通过学生问卷或访谈的方式,对每班的作业情况进行两次以上作业调研,并将数据汇总反馈校区课程部及校区校长。

(三)分层培训,整体提高育人能力

1、整体培训,关注共性,强化理念共识

通过全员培训,让每一位教师全面系统了解全员导师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主要工作内容、职责和要求;请老师来分享身边的典型经验,或是请专家针对问题来释疑解惑,进行专题指导。

2、分层培训,关注个性,提高针对性

以学科领域开展将教师育人能力的培训融入到日常的校本教研中。发挥不同学科团队担任导师的优势和解决不足;针对部分担任导师较困难或是薄弱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

3、网络培训,灵活多样,实现资源分享

基于我校校区多规模大的现状,探索开展网络培训。制作一些培训小视频,供导师按需学习、分享交流。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优化管理体系

1、排摸“特殊需要学生”

学校依托数字化平台,对“特殊需要学生”进行识别、评估和建档,对“特殊需要学生”的类型、问题以及数量有比较精准地掌握,为后续导师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奠定基础。

2、优化“一生一档”管理

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发“全员导师制”工作记录空间,进行师生日常沟通、家访等记录,提升”全员导师制”工作管理规范性。

六、经验总结与考核评价

加强全员导师制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注重定性和定量的结合。

1、学期中以经验分享、事迹交流等方式,及时发现全员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有效的做法、突出的事迹,建立形成良好的导向。

2、期末通过自评、教师互评、师生互评、家校互评、部门考评等方式进行导师制工作考核,并将结果纳入期末绩效考核。

3、每学年评选“优秀导师”,给予适当奖励,同时作为各类考核评优的参考依据。

导师制实施方案2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及质量,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营造优美的育人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育人作用,履行人民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指导,真正构建起“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机制,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宗旨,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新模式。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1、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初步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

2、实施亲情化、个性化和全员化的育人模式,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通过“一对一”、“一帮一”的指导,重在过程,动态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

二、内容与形式

(一)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内容。全员育人导师制是一项全新的育人制度,其主要内容是育人。全员,是指育人工作的全员性,全体教职工参与育人。学生与导师建立学导关系;导师对所带领的学生负责,并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帮助解决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困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形式。全员育人导师制的主要形式是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在这一模式下,班主任仍然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而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则成为导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在教育过程中,导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学生家长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对学生共同关照、全员育人的目的。

三、组织实施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且有效的补充,是在学校德育办、各级部及班主任的统一组织安排下,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思想状况、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摸底调查,将教育引导部分学生的任务分解到任课教师身上,使每位教师成为多名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导师”的德育工作机制。“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对象由班主任摸底,各级部主任把关审核确定;主要针对行为偏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个性发展有特殊要求,以及在集体授课条件下,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展的学生。本年度,为我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尝试起步阶段。每位任课教师(班主任除外)需要受导多名学生;具体到每位任课教师受导哪位学生,由各级部教研组长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协商确定,并报德育办备案;班主任老师对班级全体学生负责,不指定受导学生,也就是说班主任应对班级上、中、下所有层次的学生进行受导。通过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思想引导和生活指导,带动、影响、促进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为全面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对导师的要求

1、教师要将每一位受导学生当作一个课题去研究。主要内容是: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阶段性培养措施,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一对一的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长、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实施教育关怀。每位教师每月至少要与受导学生谈话一次,每学期不少于四次。学期结束时,由各级部教研组长将谈话记录收齐,交至德育办。

2、任课教师要对受导学生,从学习、思想、生活、心理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师要不定期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家长沟通,通过检查学生作业、课堂提问、当堂检测等,查找学生学习上的不足,经常督促学生学习成绩,检查、指导各科知识掌握情况。

3、一般情况下,师生结对最少一学年。如果任课教师出现工作岗位变动,则由各级部主任及时进行相应的变更,并报德育办。

五、导师职责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导师。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思想引导(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各类学生积极进步。(2)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特别是要促进责任感、诚信与感恩等优秀品质的形成。

2、学业辅导(1)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业基础制订学习与发展计划,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定期向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了解该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3)定期帮助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3、生活指导(1)关心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2)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助,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4、心理疏导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挫折等问题。对结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与各相关教师、家长联系,为学生排忧解难。

六、制度保障

1、摸底调查,建立档案。

导师要调查所带学生,为他们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生跟踪档案等,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2、建立家访联系制度。

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系制度。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位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地了解,对其家庭情况简要分析,密切与家长联系,共同探索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3、谈心和汇报制度

导师坚持每周至少与学生个别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习方法、生活、行为等方面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要求受导学生每半月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跟踪手册,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4、“全员育人导师制”领导小组不定期举行导师、受导学生座谈会,听取导师育人情况汇报。

七、具体要求

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推行四导五必活动:“四导”指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五必”指要求教师“每天必有一个微笑,每天必有一声问候,每周必有一次谈心,每周必有一次面批作业,每月一次家长联系”。

1、导师指导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需求,采取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方法,切勿挖苦、讽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导师应认真倾听受导学生的心声,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3、每周必须与受导学生谈心一次,每月总结谈话情况记录汇总一次,每月与学生家长电话或当面联系一次。

4、经常了解和分析受导学生情况,当学生取得成绩、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麻烦时给予热情帮助。

5、努力帮助受导学生改掉每一个不良习惯。

6、导师要根据学校安排,检查学生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卫生情况、纪律情况等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管理。

八、考核与评价

1、建立考场奖惩机制。结合学生发展情况,采取导师自评与学校、班主任、学生、学生家长四方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2、学校每学期将对导师的跟踪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评价,对成绩显著者给予表扬与奖励,并与年度考核、奖励、评优、晋升职务等挂钩。

3、导师待遇将和所带学生取得的成绩挂钩,依据学生量化分数、学生班内表现分数(所在班班主任提供)及本月学生参加质量监测的成绩,分三个等次。凡所带学生本月出现打架、上网及在校期间出走等严重违纪行为,本月降一个等次。

4、凡参与承包学生的教师,在年度考核、评定职称及竞争聘任等方面应与未参与教师有所区别(如适当加分)。凡不能履行导师职责的,政教处有权予以更换。

根据导师工作实效及日常工作表现,学校在聘任班主任时成绩优异的导师予以优先。

九、组织领导

1、成立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白衍卫

副组长:栗先文

成 员:于 强 田敬涛 孙希玉 李金环 于成华

张 伟 颜景海 秦 娜 王 颖 冯立奇及各班班主任

2、各级部承包责任人

一年级:李金环

二年级:颜景海

三年级:孙希玉

四年级:栗先文

五年级:于成华

六年级:于 强

成绩考核责任人:栗先文 孙希玉 田敬涛 于 强

纪律,卫生管理的思想考核,档案建设责任人:栗先文 孙希玉

3、职责:

(1)根据学校安排,制定工作计划和细则,召开有关会议及经验交流会议,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思考学校德育发展方向,引领广大教师在全校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

(2)检查督导导师对所带学生的指导情况。

(3)教导处以评价导师所带学生的成绩为主,德育办以评价导师的常规管理为主。

4、学校、班级不定期召开导师工作会议,对特殊情况进行个案分析,并针对难解问题,实行联合会诊,集体矫治,以突出全员育人效能。

导师制实施方案3

为更好地贯彻华侨大学“教学质量提升计划”,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根据《华侨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特制定我院本科生导师制试行方案。

一、导师的管理

成立导师委员会,主体人员与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保持一致,由院长担任导师制委员会主任。导师管理由导师制委员会负责;按年级设置导师组,组长原则上由班主任兼任;导师组每学期至少开会一次,通报信息,研究问题,交流经验,形成会议纪要。

二、导师制的形式

导师制实施项目制。按照内容分为三个类别:A.学术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完成一篇6000字以上标准学术论文或高质量的读书报告;B.学业提升项目: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在项目期限内成绩较大提升;C.课外创新项目:让学生在课外创新方面得到较大发展,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担任学院和学校主要学生干部、入选学校学生人才计划、获得重要实践奖项等。

三、导师聘任

1. 本科生导师由院长聘任;

2. 本院所有教师均有承担本科生导师的权利与义务;

3. 导师聘任实行师生双向选择与学院统筹相结合的原则;

4. 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总数原则上不超过4名,每年级不超过2名。

四、导师的职责

1. 根据导师制申请项目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学术态度,指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学术训练、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课外创新能力。

2. 每学期对学生进行5-8次当面指导,每次1小时左右,由学生在每次指导后做好《本科生导师指导记录》;

3. 根据《哲学本科专业必读核心书目》,或根据导师研究方向,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写作和研究,撰写读书报告或研究综述(五、六、七学期各一篇四千字左右读书报告)。

4. 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撰写学年论文。专业实习可以包含助教(高年级本科生)、助研(助研可从导师科研经费劳务费中给予部分补偿)。

5.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6. 为学生提供就业、升学方面的指导。

五、导师考核与工作量

1. 导师与学生共同填写“导师制项目申请表”经学院批准立项后,按照计划,开展导师工作。

2. 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17个学分的工作,并以此分配相关工作量。

3. 完成年度指导任务,在每年度考核中给予部分工作量或津贴,指导一位学生按12个课时分配工作量,超出4名(不含4名)不计工作量。

4. 每个聘期结束前,填写《导师制工作考核表》,评出15%的优秀导师。被考核为优秀的导师给予额外奖励。考核方式和步骤如下:

(1)导师自评。导师对职责的履行情况作一次自评小结(40%)。

(2)学生评估。由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填写《导师工作考核表》(30%)。

(3)委员会评估。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综合总评结果对导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30%)。

六、学生的遴选与要求

1.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分为A,B,C类自愿与导师协商申请导师制项目;

2. 学生与导师的组合实行双向选择与学院统筹安排相结合的原则;

3. 获得资格进入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机制的同学,与导师进行定期沟通,并在《本科生导师指导记录》中做好记录;

4. 在一个周期的培养机制结束后,需按时提交导师制结项表和成果报告。

5. 经学院考核,对优秀完成项目的学生,予以相应奖励。

七、导师代管与导师制退出机制

1. 导师如因特殊原因,如请假、访学,超过半年时间的,需委托一位导师代管。

2. 如需要更换导师,则由学生申请,经导师同意,提交导师制委员会讨论决定。

八、附则

本方案由导师制委员会负责解释。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二○XX年九月二十三日

导师制实施方案4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发〔20xx〕40号)、《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xx〕4号)、《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xx〕2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xx〕29号)等文件精神,落实本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发挥教师队伍基础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育德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推动教师人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维护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现将在全区中小学部分学段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为指导,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工作体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把中小学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防护工作举措,指导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快乐成长与身心健康。

二、总体目标

中小学全员导师制是中小学校全体教师按照一定机制与每一个学生匹配,通过导师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指导和开展有效家校沟通,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教育现代学校治理制度。

实施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总体目标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双减”工作的要求,通过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优化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心理压力和家长的养育焦虑,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构建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打造“家一校一社”协同的学生全面发展支持网和身心健康守护网。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面向人人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关爱每个学生和每位教师的生命成长与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倡导“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全员育人模式,真正践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理念。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依托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在理想信念、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等方面开展个性化、更适切的学生发展指导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增强自信、激发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突出重点,加强融合

结合“五项管理”,坚持突出重点,强调导师落实育人的关键职责,尽职尽责、分工协作,充分发挥每位导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校与家庭融合互动,校内与校外协同联动,为全体中小学生搭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四、组织架构

(一)XX区全员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二)XX区全员导师制工作工作小组

组长:

组员:

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普教一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如有人员更替则自动替补。

(三)学校全员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各学校要成立全员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对全员导师制工作的组织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对象范围

自20xx年秋季开学起,全区初中阶段学校(含: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完全中学初中学段和民办初中阶段学校)所有年级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覆盖全体初中学生;全区小学阶段学校四、五年级全面落实全员导师制相关工作,其他年段各校可视情开展普通高中学校结合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已开展的育人方式改革和学生选学选考、生涯规划指导等工作,综合开展全员育人的导师制实践;中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六、工作任务

(一)制定一校一策

制定区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并根据区域统一要求指导各校因校制宜制定“一校一策”。各校要根据办学实际和已有工作基础,对全员导师制的工作目标、组织架构、匹配机制、职责任务、工作要求、研训制度、激励保障等进行全面研究,编制形成本校的《全员导师制工作学校实施方案》。

(二)建立匹配机制

各校全体教师原则上都要担任学生导师,为每一个学生配备导师。暂时不适合做导师的教师,由学校加强培养培训,在达到条件后承担导师职责。

学校可根据办学规模、师生比、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导师与学生的匹配方式和配置比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采用意向征询、双向选择或利用社团等载体进行导师匹配。针对个别具有特殊指导需求的学生,可以采取“多对一”方式,匹配多名导师。

班主任在实施全员导师制后,同时担任部分学生的导师。党员教师和班主任等德育骨干教师等应优先承担具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指导工作。学校要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与导师协同合作的“导师团”,加强导师工作的集体研究、研讨和具有特殊需求学生的针对性联合指导。

(三)开展全员培训

区域要利用市级全员导师制“种子教师”和德育骨干教师队伍,有效发挥区教育学院的专业优势和试点学校的经验优势,利用《指导手册》等专业资源,培养区级“种子教师”,指导区内各校建立全员培训和校本研究研训机制。

各学校要赋能导师,切实提高全体导师的认识认同,以及担任导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一是各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市、区组织的XX市校园长培训,各学校工作小组成员参加区本培训。二是各校要建立全员导师制工作的校本培训与研修制度,有效提高全体教师对实施全员导师制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提高教师担任导师的育人意识和专业能力。三是各校要定期组织开展经验分享和案例教学,结合学校生源特点和工作实际,组织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和集体育人教研,强化经验分享和案例教学,提高导师开展学生个性化指导和家校沟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落实导师工作内容

第一、明确导师两项关键职责。1。成为“良师益友”。导师要成为所指导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尊重平等、相互了解、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指导。2。做好“家校沟通”。导师要做好与所指导的学生家长的家校沟通,建立陪伴支持、真诚互动、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开展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

第二、落实导师三项基本任务。1。一次学生家访。导师每学年开展一次学生家访,实现学生家访全覆盖,可以与班主任联合开展家to2。一次谈心谈话。导师在开学前后、重要考试前后及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关键时间节点,与学生进行一次谈心谈话,并及时开展必要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3。一次书面反馈。导师在每学年结束时,围绕学生本学期的成长和发展情况,以积极肯定、正面鼓励、挖掘学生“闪光点”和提供成长建议为导向,撰写个性化《成长寄语》,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书面反馈。

第三、优化家校沟通。优化全员导师制背景下的家校沟通,由班主任和导师主要承担与学生家长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统筹安排日常家校沟通的内容、方式和频次,界定必要的家校沟通场景,强化教师主体责任、健全教师沟通机制。学校要进一步规范家长微信群、家校沟通软件的使用,减少“键对键”、增加“面对面”。为家长提供更适时、更正向、更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反馈和建议,使导师逐渐成为家校沟通的协调者。积极缓解家长养育焦虑、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发现孩子的个性潜能和优势特长,建立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合理目标和预期,构建家校共育合力。

第四、恪守伦理规范。导师在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和家校沟通工作中,应坚守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和良好师德师风,保护学生及其家庭隐私,严格遵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导师在工作中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或潜在心理危机时,须及时上报学校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会同相关专业教师和专业部门做好相关工作,恪守法律法规要求和职业伦理规范。

(五)规范课程教学管理

结合“双减”和“五项管理”等政策要求,各校要加强课程教学规范管理,为全员导师制全面推进匹配支持性教学环境。要确保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布置作业、组织命题和考试评价,严禁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难度;不得将作业、作业监督和批改等工作布置给家长;学校的考试测验内容不得超出课堂教学内容和作业练习范围,严格控制考试、测验次数及科目,严禁随意增加考试难度和组织任何形式的联考月考;小学阶段严格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初中阶段严禁对学生考试测验成绩进行排名,可采用百分比区间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反馈学业情况。

(六)培育校本特色

各校在落实全员导师制工作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导师育人实践的行动研究,创新全员导师制工作模式、载体和方法。要鼓励导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向导”等各方面做好富有校本特色的导师工作。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工作机制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教师践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

各校要成立全员导师制学校领导小组和工作团队,依托年级组、行政班和教育教学管理、人事等各部门,明确落实全员导师制的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因校制宜编制学校全员导师制“一校一策”,在师生匹配、全员培训、师生互动、家校沟通等方面建立日常研讨沟通机制。

(二)开展调研指导,加强经验总结

区教育局会定期对区域内中小学落实全员导师制的情况定期开展调研指导,结合“双减”和“五项管理”等政策落实,加强相关工作督导督查,及时总结区域层面推进全员导师制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效,组织学校经验交流和展示分享。区教育学院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全面建立区、校两级导师专业培训分层分类体系。要充分运用市级配套开发工具包等专业资源,为不同学段的导师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家校沟通与家庭教育指导等培训课程,强化经验分享和案例教学,为导师开展学生指导和家校沟通赋能。

各学校要积极发挥每一位导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校要学习和运用市全员导师制项目组编制的《师生关系建构指导手册》和《家校沟通指导手册》,及时总结并宣传本校实施全员导师制的创新做法和典型案例。

(三)健全激励保障,优化工作氛围

区教育局完善激励保障,建立导师“尽职免责”保护机制,将学校全员导师制实施情况纳入单位的年度考核,纳入学校的督导评价体系,加大对全员导师制工作中表现突出学校和优秀教师的展示与表彰。

各学校要建立全员导师制校本激励机制,完善优秀导师的绩效分配制度,在教师专业发展、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向担任导师的优秀教师倾斜,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公共空间建设,加大对导师的人文关怀。

八、时间安排

导师制实施方案5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发挥教师队伍基础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育德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推动教师人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维护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区将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中小学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防护工作举措,推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有效协同,为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总体目标

通过全员导师制的实施,切实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优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家校沟通,缓解学生过度的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和家长的教育焦虑,重构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打造家校社共育的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支持网和身心健康守护网,显著提高学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定心,家长安心,创设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面向人人

坚持以人为本,关爱每个学生和每位教师的生命成长与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倡导“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理念。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依托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适时开展个性精准的学生发展指导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突出重点,加强融合

结合“五项管理”坚持突出重点,强调导师落实育人责任的关键职责,促进全员与专任相配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校与家庭融合,校内校外互补,充分发挥每位导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全体中小学生搭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组织架构

(一)局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由局党政办公室、德育处、组织人事处、计划财务处、义务教育处、高中(职业)与终身教育处、督导处和XX教育发展研究院、高中(职业)与终身教育指导中心、初中教育指导中心、小学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德育处。

(二)学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各学校要成立全员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对全员导师制工作的组织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工作任务

全区中小学于20xx年秋季开学,全面开展全员导师制工作,确保全学段、全过程、全方位落实。

(一)形成一校一策

按照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的基本要求,在专家指导下,学校要因校制宜,一校一策。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和已有工作基础,对本校全员导师制的工作目标、组织架构、匹配机制、职责任务、工作要求、研训制度、激励保障等进行全面研

究,编制形成本校的《全员导师制工作学校实施方案》。

(二)开展全员培训

一是各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市、区组织的XX市校园长培训,各学校工作小组成员参加区本培训。二是各学校要建立全员导师制工作的校本培训与研修制度,有效提高全体教师对实施全员导师制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提高教师担任导师的育人意识和专业能力。三是各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经验分享和案例教学,结合学校生源特点和工作实际,提高导师开展学生指导和家校沟通工作中具体问题的专业处置能力。

(三)落实“三项计划”

区域设计是以“三大计划”为主体,即“群育计划”、“玩伴计划”、“谈心计划”。群育计划,着力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师益友的情感链接,其特点是“育”,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的养育,其指向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玩伴计划,着力在生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特点是“玩”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智;谈心计划,着力在亲子之间建立平等共学的情感交流,其特点是“谈”在谈中体现关爱,显现尊重,促进和谐。这三个计划相互关联又有侧重,是从不同的维度,立足实践探索,各学校根据校情,将良师益友、家校沟通、教考一致等要求有机的整合在“三大计划”中,建立起既有区域特点,又有学校特色,互动交融,情感浸润,入怀暖心的学生安全防护网。

(四)加强经验总结

各学校在全员导师制推进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每位导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全员导师制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及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六、工作要求

(一)建立导师匹配机制

各学校全体教师原则上都要担任学生导师,为每一个学生配备导师。暂时不适合做导师的教师,由学校加强培养培训,在达到条件后承担导师职责。

各学校可根据学校规模、师生比、师资结构等办学实际,自主确定导师与学生的匹配方式和配置比例。学校在为学生配备导师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每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针对个别具有特殊指导需求的学生,可以采取“多对一”方式,匹配多名导师。

学校要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教师与导师协同合作的“导师团”充分发挥班主任队伍、德育专任教师队伍和“导师团”的积极作用,建立匹配机制,加强导师工作的集体研究讨论和对处境困难学生的针对性联合指导。

(二)明确导师的基本职责

1、成为“良师益友”导师要成为所指导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尊重平等、相互了解、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为每位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指导。

2、做好家校沟通。导师要做好与所指导学生家长的家校沟通,建立陪伴支持、真诚互动、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开展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

在此基础上,导师可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寻求适合的教育契机,对学生开展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导等全面的发展指导。

3、落实基本任务。导师的工作设置三项基本任务,包括:一次学生家访、一次交心谈话、一次书面反馈(“三个一”。(1)每学期开学前,由班主任指导或联合导师开展一次学生家访。(2)导师要在每学期重要考试前后、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关键时间节点,与学生进行一次交心谈话和开展家校沟通。(3)导师在每学期末,要围绕学生本学期的成长发展情况,以积极肯定、正面鼓励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为导向,撰写个性化《成长寄语》,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书面反馈。

4、优化家校沟通管理。各学校在实施全员导师之后,学校家校沟通

实行班主任和导师“归口管理”原则上由班主任和导师开展学生家访和家校沟通工作,并主要由导师开展家校沟通。

导师在确有学科教师介入必要时,要做好“协调者”,统筹安排家校沟通内容、方式和频次,以达到家校沟通的和谐通畅。

5、恪守职业伦理规范。全体导师在开展学生指导和家校沟通工作时,必须坚守良好师德师风,保护学生和家庭的隐私,严格遵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底线规定。导师在工作中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或潜在心理危机时,须及时上报并启动学校应急预案,会同相关专业教师开展评估和转介,恪守职业伦理规范。

七、时间安排

1、召开区层面工作会议,启动部署全员导师制工作任务。

2、编制试点学校的经验成果;各学校制订完善工作方案。

3、XX教发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区本培训。

八、支持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

1、学校党政领导要提高政治站位、大局意识,在推进全员导师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职责。学校的校长、书记要落实本校全员导师制实施的领导责任,定期组织研究学情、排摸重点对象,及时调配力量,开展分类指导。

2、区教育局将学校全员导师制实施情况纳入单位的年度考核,纳入学校的督导评价体系。

(二)落实专业保障

XX教育发展研究院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各学校充分运用市级配套开发工具包等专业资源,为导师开展学生指导和家校沟通赋能;要学习和运用市全员导师制项目组编制的《师生关系建构指导手册》和《家校沟通指导手册》;要学习和运用区全员导师制工作组编制的《全员导师制“三大计划”实施意见》。

全面建立区、校两级导师专业培训分层分类体系,为不同学段的导师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家校沟通与家庭教育指导等培训课程,强化经验分享和案例教学;

以校本培训与研修为主,积极开展以班级为单位,定期针对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指导进行研究,探究建立“导师团”集体教研制度。

(三)完善评估激励

各学段教育指导中心要在行政层面上助力推动,有效引导,严格督促。谋划并落实全员导师制工作的创优评优机制。指导学校加强导师制工作,引导学校进一步完善优秀导师的绩效分配制度,加大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和优秀教师的展示与表彰;将导师的工作经历及成效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创优评优等重要参考,强化导师工作的激励保障。

(四)创设教学环境

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教委关于加强对学校课程教学“教考一致”和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作业管理措施等政策文件,为全员导师制工作创设支持性教学环境。

(五)优化工作氛围

相关职能部门要推动和指导各学校有效利用好社会各方面资源,支持全体导师的工作开展,同步加大对导师的人文关怀,实施导师“尽职免责”的保护措施,为全体导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导师制实施方案6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全员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根据省教育厅浙教基〔20xx〕284号文件和市教育局义教基(20xx)5号文件《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我校决定自本学期始实施德育导师制。

一、德育导师制的含义

德育导师制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二、实施德育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1、它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德育教师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片面认识和现状,让所有教师都承担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德育导师制为载体,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队伍,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它是中学德育创新的重要抓手。

德育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课程提出的三大目标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单靠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另外,新课程实施后,学生可以跨班级选课,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模式可能会相对削弱。因此,探索新模式下的学生学业、生活、品行指导方式和策略,从而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德育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三、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1、指导思想: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为指导,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教育观念,探索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方式。提倡学生德育导师群体负责制,从教师灌输说教转变为师生平等对话,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进一步有效推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2、工作原则:

(1)发展性原则。德育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

(2)个性化原则。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人本化原则。德育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真诚关爱受导学生,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

(4)渐进性原则。德育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5)保密性原则。德育导师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施导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漏、评价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四、德育导师主要职责。

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要求,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是:

1、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指导受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

3、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4、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受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及其它科任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

五、德育导师制的组织和管理。

1、组织机构:

(1)为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运行,由书记室、校长室、政教处、团委、年级部的有关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以教学组为单位,落实好德育导师人选,明确职责,经常、及时、细致地开展转帮工作。

(2)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x

副组长:x

组员:xx等心理辅导室成员及各班班主任

2、管理制度在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导师聘任制度、受导学生档案制度、定期谈心与交流制度、定期家校联络制度、定期例会制度、导师培训制度、导师考核和奖励制度等,使导师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规范。

(1)导师聘任制度:

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以每个教学班为单位,教师采取个人自荐和集体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由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最终确定名单,颁发聘书。(35周岁以下的教师要人人参与)

(2)受导学生档案制度:

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受导学生。原则上每班10--12人,家境贫寒、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群体应优先予以考虑。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提出受导要求。

A、通过填写表格建立受导学生个人档案。导师要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每月的表现、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及分析等。

B、定期谈心与受导学生交流。

C、德育导师要定期与家长进行联系。具体时间由导师确定,但是每月至少应有一次以上的联系。联系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提倡导师进行家访,每学期至少应有一次以上。

D、每月最少两次参加受导班级的班团活动课,并能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

以上有关内容必须记载在《德育导师工作手册》中。

(3)定期例会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指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决定事项,总结工作。校级一般每学期召开二次,年级段一般每月召开一次,班级一般每二周召开一次,每次会议都要做好记录。

(4)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指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5)导师考核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指导小组根据下列四种情况,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第一、每位导师的工作手册记录情况。(20%)

第二、受导学生和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20%)

第三、受导学生的实际表现(包括品德和学习情况)。(20%)

第四、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评价。(20%)

第五、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的评价。(20%)

第六、考核等第分为优秀(90分以上,包括90分)、合格(90分--60分)、不合格(60分以下)。

(6)导师奖励制度:

A、考核合格及以上的德育导师,在学校年度考核中另加分(由校务会讨论后确定)。

B、学校对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优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

C、设立“优秀德育导师奖”。

D、学年为合格者以上(包括合格)的导师视作半年班主任年限。

E、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导师,不享受以上A、B、C、D的奖励制度。

六、注意事项:

正确处理实施德育导师制的二对关系:

1、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教学的关系。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彼此脱离的现象,通过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实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因此,德育导师既要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正确处理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实施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不是取消班主任,也不是以导师取代班主任,班主任也可以担任导师。在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将德育导师对受导学生的个别教育与班主任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合效应。

3、正确处理导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导师应多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导师应尊重家长,讲究与家长联络的方法。

导师制实施方案7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探索新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构建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全面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水平,现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实施“德育导师制”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德育导师制的含义

德育导师制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科任教师身上,导师将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新模式。

三、实施德育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1、它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人民教师的育人新理念。学校必须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德育教师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片面认识和现状,让所有的教师(包括职员工)都自觉承担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德育导师制为载体,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

2、它是中学德育创新的重要手段

德育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和谐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我国新课程提出的三大目标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单靠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完成是有困难的。因此,探索新模式下的学生学业、生活、品行指导方式和策略,从而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德育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四、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德育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

(2)个性化原则。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人本化原则。德育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和个性差异,真诚关爱受导学生,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

(4)渐进性原则。德育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5)保密性原则。德育导师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施导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评价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五、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方法和步骤

1、成立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组织机构

为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运行,加强对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组织领导,成立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召开教职员工会议,阐明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意义和方法,成立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小组,明确德育导师制工作小组成员职责。

领导小组:组长:钟伟国副组长:刘伟平

成员:周运恒钟浩恒

职责:主要负责对实施德育导师制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审定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及德育导师名单。

工作小组:组长:叶谷秀副组长:钟广梅绍强辉

成员:七、八、九三个年级的所有班主任教师及相关的任课任教师

职责:主要负责制定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落实德育导师的报名、资格预审工作,确定德育导师的聘请名单并上报领导小组副组长审核;具体负责《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的落实,确定受导学生的名单,并负责对德育导师队伍的培训、管理与考核工作。

2、摸底调查

(1)调查并确定能够胜任德育导师的教师。

(2)调查需要受导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道德、行为、心理、体育、艺术等);

(受导学生名单由各班主任提供并填写受导学生情况登记表。主要是问题生、学困生、家庭特殊的学生等。)

3、德育导师的确定及使用

(1)担任德育导师的对象:全体教职员工。

(2)德育导师的确定: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以年级段为单位,采取个人自愿和集体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由学校德育导师制工作小组初步确定人选,报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审定。

具体步骤为:先由有意担当德育导师的教师填写申请表,并递交政教处,再由政教处根据德育工作情况统一汇总确定初步人选写出意见,报分管副校长审核,最后由校长签字颁发聘书。原则上班主任不再担任德育导师。

(3)使用办法:领导小组在确定德育导师的人选后,向师生张榜公布,并在各班提交受导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最后确定。每学年选择一次,原则上一名德育导师指导3—5名学生。

(4)德育导师与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签订目标责任书。

六、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制度

1、德育导师主要职责

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要求,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是:

(1)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指导受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

(3)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受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4)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受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及其他科任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

2、建立德育导师制工作制度

(1)档案制度。为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每一周期的表现及每次考试后的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绘制学生学业、行为等变化曲线。建立受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受导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2)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德育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求教育方法。

(3)谈心与汇报制度

“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4)建立小组活动制度

每个德育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与小组之间将由德育导师组织定期(每月一次)进行交流。本小组内:德育导师定期与本小组学生集体交流,导师需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学生可以将上一周期自己在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或遇到的困难等如实讲出来,导师与其他小组成员均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浓厚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心沟通氛围。

小组之间:德育导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将同类型的小组成员(如同属于学习、道德、行为、心理等某一方面寻求指导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观点碰撞,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5)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及案例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工作水平及研究水平。

(6)导师考核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工作小组根据下列四种情况,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一是每位导师的工作手册记录情况;二是受导学生和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三是受导学生的实际表现(包括品德和学习情况);四是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的评价。

(7)导师奖励制度

A、德育导师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及各类推优的评选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

B、学校每年对德育导师进行考核,被认为合格的(在任职期间所结对的学生起到预期效果和目的的,在德育上未发生违法乱纪行为),以对结对学生家访和教育的次数作为依据来计算该教师的工作量,并在年终师德量化加一分,每学年评出若干名“校级优秀德育导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C、学校根据对德育导师的考核等级进行奖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七、实施德育导师制应注意的事项

1、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教学的关系。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彼此脱离的现象,通过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实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因此,德育导师既要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状况,又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实施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不是取消班主任,也不是以德育导师取代班主任,班主任本身也是德育导师。在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将德育导师对受导学生的个别教育与班主任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合效应。建立行政班主任制与教学班指导师制并存,班主任制与德育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主要承担对学生行政班的管理,指导师承担对教学班的管理,德育导师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由班主任协调德育导师、任课教师、教学班指导师,相互通报和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

3、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德育导师应多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德育导师应尊重家长,讲究与家长联络的方法,关注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与家长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导师制实施方案8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精神,积极构建 “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特制定“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标,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指导,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全员参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2.个性化原则。导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特点,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

3.人本化原则。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受导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真诚关爱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渐进性原则。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5.整体性原则。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德育导师组,发挥团队的力量开展指导工作。

三、方法和步骤

1.组织建设。本校在区教育部门指导下,建立“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确定分管领导和职能处室,并具体落实德育导师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德育导师组,全校建立德育导师工作团。

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 各年级组长

职责:主要负责制定“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落实德育导师的资格预审工作,确定德育导师的聘请名单;负责《“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的落实,确定受导学生的名单,并负责对德育导师队伍的培训、管理与考核工作。

2.摸底调查。

(1)调查能够胜任德育导师的学校教职员工。

(2)调查需要导师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道德、行为、心理、体育、艺术等)。需要导师的学生初步确定后,班主任要提供并填写受导学生情况登记表,形成包括学生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学习弱势、学习风格、同伴关系、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初步材料,作为导师选择学生的依据和导师开展工作的基础。特别要关注家境贫寒、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

3.选配使用

(1)对象:学校全体教职员工。

(2)确定:我校将遵循自主、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愿和集体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结合个人的特长、个性、兴趣爱好等情况选配导师,明确工作职责,并颁发聘书。

(3)使用:德育导师人选确定后,将在校园内张榜公布,并在各班提交受导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最后确定。原则上1位导师可指导3—5名学生,每个德育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构成一个小组。

四、职责与制度

1.德育导师主要职责。

(1)关心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帮助并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

(3)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特长发展,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4)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他们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及其它科任教师沟通,协调各方面力量帮助他们成长。

2.德育导师工作制度

(1)导师聘任制度。凡被聘任为德育导师的教职员工均由学校颁发聘书,德育导师与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签订目标责任书。

(2)学生档案制度。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每一周或每一月的表现逐一登录分析对照,绘制学生学业、行为等变化曲线。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3)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德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

(4)谈心交流制度。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较深入的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求学生每周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台帐,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5)小组活动制度。组内活动:德育导师定期与本小组学生集体交流,导师需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或遇到的困难等讲出来,导师与其他成员均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组间活动:德育导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将同类型的小组成员(如同属学习、道德、行为、心理等某一方面寻求指导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6)导师培训制度。学校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及案例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工作水平及研究水平。

(7)考核奖励制度。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检查导师工作的日常工作运作记载、结对学生的反馈和发展表现、查看学生成长档案袋材料和班主任、教师学生家长的情况反映等对受聘的德育导师进行考核评价,并作为绩效考核和评先、评优、评职等重要条件,学校也将对优秀德育导师给予表彰奖励。

导师制实施方案9

自20xx年秋季开学起,全市普通高中(含民办高中)要结合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已开展的育人方式改革和学生选学选考、生涯规划指导等工作,在所有年级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覆盖全体高中学生。

工作内容

(一)“一校一策”制定方案

全市普通高中(含民办高中)要因校制宜,“一校一策”制定方案。要根据办学实际和已有工作基础,对全员导师制的工作目标、组织架构、匹配机制、职责任务、工作要求、研训制度、激励保障等进行全面研究,编制形成本校的《学校全员导师制工作实施方案》。

(二)建立健全匹配机制

各校全体教师原则上都要担任学生导师,为每一个学生配备导师。暂时不适合做导师的教师,由学校加强培养培训,在达到条件后承担导师职责。

学校可根据办学规模、师生比、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导师与学生的匹配方式和配置比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采用意向征询、双向选择或利用社团等载体进行导师匹配。针对个别具有特殊指导需求的学生,可以采取“多对一”方式,匹配多名导师。

(三)明确工作职责、任务、策略

两项职责:

1、成为“良师益友”。导师要成为所指导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尊重平等、相互了解、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指导。

2、做好“家校沟通”。导师要做好与所指导的学生家长的家校沟通,减少“键对键”、增加“面对面”。为家长提供更适时、更正向、更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反馈和建议,成为家校沟通的协调者。

三项任务:

1、开展家访。导师每学年要不定期开展学生家访,实现学生家访全覆盖,可以与班主任、学科教师等联合开展家访。

2、谈心谈话。导师每学年要不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尤其是在开学前后、重要考试前后及学生学习、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关键时间节点,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并及时开展必要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

3、书面反馈。导师在每学期结束时,围绕学生本学期的成长和发展情况,以积极肯定、正面鼓励、挖掘学生“闪光点”和提供成长建议为导向,撰写个性化《成长寄语》,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书面反馈。

五项策略:

1、思想引导。

2、学业辅导。

3、心理疏导。

4、生活指导。

5、生涯向导。

导师制实施方案10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按照“南京路初级在ABC生本课堂建设”的总体设计,充分利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做到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言传身教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1、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对学生实施自信教育、成功教育。

2、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学业、道德、心理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发展。

3、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4、调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新一种个性化、亲情化的“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工作模式。

三、工作原则

1、全员性原则。

一)以人为本,面向人人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位教师的生命成长与身心健康发展,将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工作作为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关键抓手,大力倡导“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全员育人模式,大力宣传“人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人成为家庭教育指导者”的育人理念。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坚持因材施教,基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依托导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良好的师生关系,适时开展理想信念、学习生活、心理与生涯规划等各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增强自信、激发潜能,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突出重点,加强融合

坚持重点突出,强调导师尽职尽责、分工协作,落实育人的关键职责,推动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校内校外协同联动,为全体中小学生搭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四、实施步骤

学校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工作实效。

1、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学生成长全员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员导师制工作的领导、实施、评估工作。课程管理中心、教师发展中学、学生发展中心和年级组具体负责导师制实施的日常工作,做到领导到位,分工负责,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宣传动员阶段(20xx年3月)

学校成立全员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建全员导师制专家团队,实施区级导师系统培训。学校成立全员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全员导师制工作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动员,强化家校沟通,营造良好的全员导师制工作氛围

3、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11月)

全面实施全员导师制,选配导师。成立全体任课教师为成员的班级导师组,并向学生公布。实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负责制,班主任是班级导师组组长,是导师制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任课教师要为班主任负责。召开“全员导师制”班级主题班会,参加人员为全体学生和本班全体任课教师,让学生充分了解“全员导师制”的含义、原则和方法。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学习弱势、同伴关系、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情况和学科教师的教育风格特点,尤其要特别关注家境贫寒、行为不良、心理封闭、学习困难、父母离异的特殊学生,在学生和导师之间双向选择基础上,经必要的调整,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合理确定导师,将本班全体学生“承包”给任课教师,并填写《全员导师制导师分工班级明细表》。每位导师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担5-10名分包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诸方面个性化的指导工作。

4、总结表彰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学校将对全员导师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典型经验,推广经验,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导师进行上报区教育局表彰奖励。

每位导师根据分包学生的实际,制订计划,提出工作设想和目标,期末总结。班级每月召开一次导师会,互通情况。级部要做好工作计划,及时总结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协助班主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级部间的经验交流,推广典型经验。

五、工作职责及要求

(一)班主任导师的职责是:

1、负责本班导师与学生的选配和协调工作。

2、协调班内各位导师之间的工作。

3、与导师一道负责班级思想道德教育。

4、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查补薄弱环节,提高班级教学质量。

5、组织和培养班集体,领导班委会对班级进行教育管理。

(二)科任导师的职责是:

1、能热情诚恳、主动积极地接受学生的申请,或者学校的委托,全面深入地了解所指导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特长,采取整体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个别辅导为主的方式,关心帮助分包学生。

2、从关心学生学业进步、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改进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因人而异地制定指导计划,在学习时间安

排、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习惯、学习过程等方面向所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并接受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咨询,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活动发展个性特长的热情,教会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在实践中培养、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明确要求、悉心指导、定期检查。

4、关注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过程,通过与学生频繁而深入的交往,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成功的生活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与学生家长、其他科任教师联络,全面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困难。

6、系统考察和评定所指导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及时填写工作记录,每学期提交一份工作总结。

(三)对学生的要求

1、经常主动地向导师汇报学习、工作情况,接受导师指导,按要求完成导师交给的各项任务。

2、积极主动地参与导师所组织的各种活动,服从导师安排。

3、每学期撰写一份心得体会。

六、具体实施

(1)摸底建档。导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联络,及时沟通情况,全面了解所指导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包括家庭状况、身体状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学习成绩等,了解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存在的困难,填写学生成长跟踪管理表。

(2)谈心交流。导师关心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并给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提倡聊天式谈心,学生每2周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导师每月至少与学生亲切交谈一次,要用爱心换爱心,以真诚换真诚,不做居高临下的“说教者”,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学生相处,了解掌握问题学生的进步状况,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多肯定优点,多提出希望,给予耐心、细致地指导,帮助学生挑战自我、改正不足,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与矛盾,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心,在师生间架起友谊的桥梁。

(3)家访。学校提倡每学期实行家访,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每月与学生家长交流1次,通报学生在校发展情况,掌握学生在假日里的家庭表现,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并做好记录。可以采取电话、面谈、家庭通知书、书信等形式进行。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更要作为重点)。对学生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提倡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实事。

(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级部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探索规律,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学校必要时对重点案例、特殊情况进行集体会诊,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

(5)记录。要求每位导师填写与结对学生的家访情况、谈话和帮助措施,建立成长记录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对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考试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畅通班主任、任课教师、同班同学甚至家庭、社区等方面的信息来源渠道,对被导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情况作出合理分析和评价。每学期结束,导师要做好工作总结,上交级部。

(6)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方式都由导师和他的学生决定。除了每天正常上课的时间外,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或自习时间,由学生与导师集中交流,学生可将自己的疑难问题与老师共同探讨,导师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排解苦闷,调节心理情绪。

七、考核评价

学生成长导师制对学生强调多元化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定。在学习上看学生主动学习,有计划学习情况,学习进步情况;同时看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与个性发展情况。

1、认真填写好受导学生的成长档案。(每位受导生记0.05分,共计0.2分)

2、对受导学生的家访作好记录,每学期对每个受导学生上门家访不少于1次。(上门家访每次记0.25分,封顶1分。)

3、做好受导学生的谈心记录,要有学生谈心后的认识反馈。全学期每位导师对受导学生谈心不少于10次,谈心一次记0.05分,封顶1分。

4、认真写好家访散记,每学期不少于1篇。(每篇散记字数250字左右,每篇记0.4分,封顶0.8分。)

5、受导学生和家长对导师的评价。(有书面材料反映,每位记0.25分,封顶0.5分。)

6、期末写好育人小结。(记1分)

7、受导学生如有特别明显的进步,另加分幅度不低于0.5分。

8、创新育人渠道,如在育人过程中有创新的做法或亮点则酌情加分。

八、备注:

1、以上考核细则解释权在德育处,本考核细则自20xx年11月起实施。

2、以上加分为原始分,此项活动在综合考核中占2.5分。原始分x0.5分为个人所得分!

导师制实施方案11

为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及质量,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营造优美的育人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机制,实现全员参与、共同育人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经学校集体研究,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

面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指导,真正构建起“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机制,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宗旨,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从而有效地促进所有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二、目的意义

1、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初步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

2、实施亲情化、个性化和全员化的德育模式,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通过分组细化及导师的指导,重在过程,动态把握学生的成长及发展轨道。

三、 概念界定

“全员育人导师制”:即在保持现行班级的前提下,以宿舍和走读生两部分单独进行分组,每组的学生都有一名任课教师担任导师。导师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全面负责该组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等方面的教育,随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育人服务。班主任为本班导师组组长,定期召集导师,针对责任组内的问题,一起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因人施教,全程指导。

“全员育人”的涵义: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组内每一层面的学生都能受到来自导师的亲情关怀和来自同伴的友情帮助,让每一位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在情感交流与互助合作中不断进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二是根据班内教师任课情况,由学校政教处确定导师(原则上以文化课教师为主,其他教师自荐,自荐者优先聘用;艺术班的专业辅导教师要安排聘用),相关导师都有责任组,都要对组内的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负责、全程指导,并在责任组内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最佳人文环境。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成长,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实现教书育人和个人的专业发展。

“育人”的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责任心强。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导师”的涵义:导师必须履行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导师”在学养、视野、道德品位、人格魅力等方面,应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是终身学习着的教师。

  四、 组织实施

1、 成立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成员:

2、具体分工

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

3、职责:

(1)根据学校安排,制定工作计划和细则,召开有关会议及经验交流会议,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思考学校德育发展方向,引领广大教师在全校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

(2)检查督导导师对所带学生的指导情况。

(3)年级主任以评价导师所带学生的成绩为主,政教处的包级主任以评价导师的宿舍管理及常规管理为主。

五、导师工作职责

1、对受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生活、爱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遵纪守法、明理诚信的好学生。

2、教育受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辅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关心受导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特长。

4、协助学校、班主任对受导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的支持。

6、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要经常沟通交流,并对受导学生的操行品德及评定提出意见和建议。

7、每位导师应为学生做好有关成长档案记录,如活动记录、谈心记录、家访记录等,注意积累素材并撰写成功的育人案例,每学期每人至少一篇。

8、以上各项工作各位导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时间处理。

  六、制度要求

1、摸底调查,建立档案。

导师要调查所带学生,为他们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生跟踪档案等,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2、建立家访联系制度。

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系制度。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位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地了解,对其家庭情况简要分析,密切与家长联系,共同探索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3、谈心和汇报制度

导师坚持每半月至少与学生个别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习方法、生活、行为等方面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要求受导学生每半月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跟踪手册,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4、“全员育人导师制”领导小组不定期举行导师、受导学生座谈会,听取导师育人情况汇报。

导师制实施方案12

为深入贯彻市、区两级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发挥教师队伍基础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育德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推动学校教师人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建立和完善学生身心健康守护网和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现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根据“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理念,建立学校全员导师组织架构和导师团,设计导师培训校本课程,用好导师工作指导手册,探索全员导师制实施的基本模式,切实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深化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优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家校沟通,缓解学生过度的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和家长的教育焦虑,重构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育的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支持系统,提高学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联动育人生态构建全员导师制,构建三类课堂,“核心课堂”学科导师筑基学生成长,“延展课堂”项目导师放飞学生思想,“实践课堂”研学导师扶持学生逐梦。

三、工作举措

(一)建立组织架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全员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制定《XX市格致初级中学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成立“全员导师制”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各部门工作职责:

校长室、党支部:将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导师制的整体建设及推进中,通过学校“诊断”项目的深度推进,师德师风内涵建设保障协调导师制的落实落细。

德育处、教导处:共同设计“导师培训课程”,开展导师的主题教研与培训。

教导处:负责做好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

德育处:负责工作推进与日常管理。重点依托年级组长、党员、“晓明社”团队负责导师制的运行和日常管理。

教科研室:负责典型案例的收集与推广。

(二)全员导师制的实施

1、排摸教师情况

遵循“教师人人是导师”的指导思想,学校全体教师都可担任学生导师。排摸全校教师情况,确定导师名单。

2、导师制推进三部曲:相识-相配-相信

(1)相识

暑期启动并开展全员、全覆盖的家访工作,任课老师与班主任一同家访,建立导师与学生的初步联结。开学后,开展导师志愿服务岗活动,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熟悉度,为精准化导师匹配做准备。

(2)相配

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与导师协同合作的“导师团”,发布导师简介。班主任指导学生选择导师,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导师匹配与调整:

①双向选择——班主任统筹

每个学生进行6个志愿的选择,班主任根据师生意愿统筹匹配。

②学习导向——强弱组合

结合学生学习上的薄弱之处,平衡志愿选择。

③特需定向——量体裁衣

在遵循意愿的前提下,对特殊需求学生进行定向匹配。

④兴趣辅助——生涯指引

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匹配能够给予他们特长指导的导师。

最终产生能体现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结对名单。在导师匹配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低年级采用意向征询、双向选择,高年级利用社团、探究课题小组等载体进行导师匹配。针对个别具有特殊指导需求的学生,采用“多对一”方式匹配多名导师。

3、相信基于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导师与学生构建相互信任与相互尊重的关系。导师主动、坦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对导师有信任感。

(三)导师关键职责与基本任务

(1)全员导师制的导师基本职责包括:

①成为“良师益友”。导师要成为所指导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尊重平等、相互了解、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指导。

②做好“家校沟通”。导师要做好与所指导学生家长的家校沟通,建立陪伴支持、真诚互动、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开展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

在上述基本职责基础上,导师可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找到适合的教育契机,适时开展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导等全面发展指导。

(2)导师基本任本任务“3+1”模式,“3”包括:至少一次学生家访、至少一次谈心谈话、至少一次书面反馈;“1”:指导学生参加探究学习。

1、至少一次学生家访。每学期开学前,由班主任指导或联合导师开展一次学生家访;

2、至少一次谈心谈话。导师要在每学期的重要考试前后、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关键时间节点,与学生进行一次谈心谈话和开展家校沟通;

3、至少一次书面反馈。导师在每学期末,要围绕学生本学期的成长发展情况,以积极肯定、正面鼓励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为导向,撰写个性化《成长寄语》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书面反馈。

4、一次研究学习。导师指导学生开展一次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完成一次探究学习记录。

5、鼓励导师在“基本任务”之外,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丰富多样、因人而异的沟通指导,优化师生关系。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严格落实全员导师制工作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教师践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校长、书记要落实本校全员导师制实施的领导责任,定期组织研究学情、排摸重点对象、及时调配力量、开展分类指导。

(二)落实管理措施

为确保该项目有效实施,学校将给予长期、稳定和有力的关注。

1、加强主题教研与培训。设置“教考练一致”、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家校沟通等培训课程,转变、提升教师育人观念和行为;同时加强专题研究和案例积累,便于共享和不断优化。

2、加强评估与激励机制。学校发动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该项目,结合教师业务专长,合理安排师资,并将工作量和工作实绩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之中,实现优绩优酬。

(三)创设支持性教学环境

严格参照国家教育部质量监测中心和XX市教研室绿色指标评价要求,开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对课程教学“教考练一致”落实情况和减负增效、作业管理措施等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确保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组织教学、布置作业和开展考试命题,严禁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难度;不得将作业任务、作业监督和批改等工作布置给家长;学校的考试、测验内容不得超出课堂教学内容和作业练习范围,严格控制考试、测验次数及科目,严禁随意增加考试难度和组织任何形式的联考或月考;严格落实等第制评价,不得对考试、测验成绩进行排名,为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匹配支持性教学环境。

(四)建立资源保障

学校一切资源条件为该项目的实施作保障,学校也将进一步提高校园网、优化“五色花”学生成长系统等资源平台的实用性;积极开发与利用对该项目有益的一切显性与隐性资源。积极调动家长委会、社区单位、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场馆等社会资源为教育改革服务。

导师制实施方案13

为全面落实中共XX市委市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XX市教委《关于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试点工作方案(讨论稿)》、XX区中小学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我校学生的成长指导,充分发挥我校全体教师的育德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推动教师人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建立和完善学生身心健康守护网。依据学校导师制从真正关注学生需求创新师生关系的工作特点出发,特制定我校全员导师制试行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体系,遵循“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原则,强调个性化与亲情化,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增强学生的成长信心,助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通过家校互联,让导师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工作要求,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和角色,切实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形成导师制背景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2、通过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优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家校沟通,缓解学生过度的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和家长的教育焦虑,积极构建沟通理解型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

3、通过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育的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互联网,打造全员育人校园,形成育人合力,架起导师导学、导心、导行等的护航屏障。

三、组织架构

学校成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员导师制工作的领导、实施、评估工作。学校四大中心和三个年级部、班主任具体负责学校、年级、班级三层面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的具体工作,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人。

四、工作原则

1、发展性原则:导师的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结对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的发展目标。

2、个性化原则: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结对学生的情感、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人本化原则: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真诚关爱结对学生,努力成为结对学生的良师益友。

4、渐进性原则:导师要根据结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高一到高三期间学生认知、能力等水平的差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成长。

5、保密性原则:导师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结对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漏,评价结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五、职责与要求

导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结对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指导,起到对学生“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学业上辅导、生涯上指导、生活上向导、品行上督导的作用,导师的主要职责有:

(1)思想上引导:导师引导结对学生确立志向,向优秀看齐,引导学生摆正心态,示范榜样,提高学生的品格与素养,成为向善、约礼、睿学、臻美的致远学子。

(2)心理上疏导:导师通过沟通、倾听让学生敞开心扉,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力,指导结对学生学会与人健康交往。

(3)学业上辅导:通过导师个别辅导与多重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师生一起分析学习中的优点与缺点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潜力,增强学习意志品质

(4)生涯上指导:从高一的生涯启蒙、高二的选课、高三的高校目标,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导师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与人生,帮助学生勾勒个人未来职业规划鸿图。

(5)生活上向导:导师通过校园生活指导(如:第一次离家住宿)、家庭生活指导(如:假日家务劳动)等指导结对学生科学安排日常生活,帮助结对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作息制度,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

(6)品行上督导:给予学生成长的时间和机会,特别对行规上暂时落后的学生,导师更加要倾注耐心激发成长的内燃点,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六、实施步骤

(一)宣传启动

学校通过召开专题会议(教师会、家长会、学生会)对“全员导师制”的实施进行宣传动。全体教师根据学校的工作意见,通过多元培训、自主学习、同伴互助等途径,领会全员导师制的实施意义,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促进全员导师制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自主申报

以学生自主申报为主,全校所有在职教师均为导师候选人(双向选择)。每位教师结对学生不超过10人。名单汇总后由年级部初审,学生发展中心最后审核结对情况后进行协调调剂。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的导师匹配情况,个别学生形成“两导一生”等的匹配模式,根据学生成长情况,中间可以动态调整。

(三)导师组队

构建从班级到年级再到学校的层级导师团队,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规范化的导师队伍,围绕学生心理、生涯规划、学业指导、课题研究、毕工组等多维度组织建立专业化导师团队,在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充分梳理每一位导师特长和特点,形成相对稳定的导师特征序列库,更好实现导师促进学生成长。

(四)工作内容

学校全员导师制设“规定动作”:阶段性学生家访、不定期谈心谈话、建设性建议书面反馈。即每学期开学前、学期末,由班主任指导或联合导师共同开展学生家访,密切家校沟通;每学期重要考试前后、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或情绪明显波动、学生取得个性发展进步等关键时间节点,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或开展家校沟通;每学期末撰写一份个性化成长寄语,积极肯定、正面鼓励学生的闪光点,让导师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家庭。

同时全员导师制设“自选动作”(如与学生共午餐、齐观影、同实践等),“自选动作”不对导师做硬性要求,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与时间或地点等的调整,充分发挥每一位导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丰富多样、因人而异的沟通指导,注重提高学生、家长的满意度。

1、成长档案。导师要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每月的表现、每次考试成

绩记录及分析。

2、家校联系。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留守家庭作为重点)。每月至少与家长联系一次,对家住城区的学生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

3、谈心汇报。导师每学期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四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受导学生每月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

4、导师会诊。年级组定期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七、评价与保障

(一)导师考核

1、领导小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每位导师的工作情况记录相关表格,向年级部主任、班主任、结对学生、家长了解情况,检查工作实效,期末对导师进行量化考核,纳入学校教师绩效考核

2、量化考核包括:结合导师完成指导工作情况、学生成长档案的记录以及案例或论文上交情况,“导师制”工作小组进行评价考核及反馈。

3、考核结果评定为优秀、合格、待改善三级。

(二)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导师制”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设立单项制度,负责项目的开展和具体实施及保障。

2、赋能保障

(1)专家讲座

定期组织家庭教育、心理学、生涯教育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和讲座,不断提高导师的育人水平和指导能力。

(2)专题论坛

定期导师制工作专题论坛,通过案例分享、互动反思、总结经验,形成导师经验案例资源库,为青年导师提供可借鉴经验,为后期推广辐射打下基础。

(3)教考一致

“双减”之下,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难度,严格控制考试、测验次数及科目,不随意增加考试难度,不对考试、测验成绩进行排名,采用百分比区间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反馈学业情况,为我校全员导师制实施提供支持性环境。

3、激励保障

每学期总结评价过程中,对导师进行表彰鼓励,并作为师德考核和教师发展性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各类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推荐。

希望通过全员导师制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科教师育人功能,提升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缓解学生过度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家长教育焦虑;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增强学生学习、成长、抵抗挫折的能力和自信心,增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效能感和胜任力,增强教师育人工作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导师制实施方案14

我校导师制已经实施了两年多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入落实导师制,使导师制的实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制定如下实施细则。

一、总体目标和原则

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导师制要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总原则,围绕“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这一工作思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来分步执行、整体推进。

(一)导师任课原则。学生自主选择的导师原则上是自己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原则上在自己所教班里自主选择学生。为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师生关系一经确定,中途不再变更,但根据任课教师年度工作调整,原任课教师的导师工作由续任教老师接替。

(二)尊重了解原则。学生有了解导师的品德修养、教学能力、学术水平、个性兴趣等的权力,导师有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品行、学习成绩、个性需要、潜能兴趣、同伴关系等的义务。导师双方彼此尊重,在了解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理想的学导关系。

(三)全面关爱原则。导师应关心学生在学业、生活、品行、心理、人生等方面情况,纠正其缺点和不足,并给予正确适当的导引,要不断鼓励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成功和成就。

(四)因材施教原则。导师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及个别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选择,施以适当之指导,使其正常发展,养成健全人格。

二、具体操作

(一)导师制培养的对象和目标

1.各班级要把班级学生按比例确定优秀生、学困生和个性生(20%、10%~15%、5%)。

2.针对优秀生,要进一步帮助他们养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帮助他们做好人生规划,不断提高学业成绩;

3.针对那些智力水平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他同学又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学生即所谓的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做好良好的习惯养成,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4。对于那些有个性的学生,一方面要进行个性纠偏,另一方面要加强个性培养。

二)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

1、学生方面

(1)个人小档案

(2)认识自我(即我的小传)

①我的个性(用四个双音节形容词)

②我的兴趣爱好

③我的姓名故事

④家长寄语

2、老师方面

(1)培养过程材料(包括谈话记录、家访记录和学业辅导记录)

(2)培养结果材料(包括学生性格习惯改变、成绩提高幅度、优秀习作、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3、师生结对承诺书

三、其他要求

1。各年级各班级要高度负责、精心组织、精心实施。

2。时间要求

3。启动时间:

4。非起始年级(初二、初三、高二、高三)要在开学第三周把导师及学生的名单交到政教处;起始年级(初一、高一)要在期中考试后一周把导师及学生的名单交到政教处。

5。检查时间

6。非起始年级在期中考试前一周;

7。起始年级在期末考试前一周。

导师制实施方案15

一、 指导思想

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意见(试行)》的基本精神,结合宇航学院发展现状与学科特点,推进本科生博雅教育和本研一体化培养机制;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升学院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组织保障

宇航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小组由院长和书记担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和党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基本成员为各系主任(或教学副主任)、导师代表、学生代表,学院专职辅导员担任秘书。工作小组负责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的起草、完善和执行,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反馈和调整。

学院下属各系所成立本科生导师制执行分组,配合学院工作小组开展导师制的实施,主要任务是确保本系所导师数量和质量,协助学院工作小组完成本系所导师的考核与奖励。

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小组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导师制工作研讨会。

三、 实施范围

1、本科生导师制面向学院全体本科生。从20xx级学生开始试行,逐步覆盖全体本科生。

2、本科生导师岗位主要由宇航学院在职教师担任,也可以由能达到导师岗位职责要求、热心宇航学院教育事业的其它学院教师、离退休老教师、社会知名人士、校友担任。

3、学院受聘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研究为主型)均应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承担学院所要求的担任本科生导师的任务。

四、 聘任基本条件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熟悉教育规律;

3、关心热爱学生和人才培养工作,奉献精神强;

4、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适合本科生导师工作需要。

五、 岗位职责

1、思想层面。及时发现和了解被指导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状况等,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学习层面。关心学生的学业状况,重点在两个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信意识。从专业兴趣、学习观念(目标、动力、方法)、科技实践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发现学习成绩突出和有特长的学生,向学校提出因材施教的特殊培养计划,促使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3、生活层面。关心学生的生活,重点在两个能力的提升:自主规划和自我控制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安排日常生活,合理进行个人消费,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学会过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4、成长层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每一名学生建立简要的成长档案。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承受力,激发学生自尊、自爱、自主、自信意识,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为将来正确选择职业打好基础。

六、 实施方案

结合自身特点,面向不同年级,导师制和导生制相结合的模式。

1、实施原则

1)发展性原则:师生协商,共同成长;

2)个性化原则:尊重个性,面向创新;

3)分阶段指导原则:按照年级特征进行指导;

4)特殊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对有特长的学生要提供特殊指导,形成有利于特殊人才成长的环境;

5)关注“边缘化”的原则:对内向、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个体要特别关注。

2、实施办法

1)采取“学生申请,双向选择,学院聘任”的基本流程进行。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和学院配备导师相结合,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学院发给聘书。

2)导师个人申报后,由导师制工作小组审议,批准后备案;

3)学生自愿申报导师,由师生双方相互选择。导师在同一届学生中招收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

4)导师独自承担本科导师的各项工作。

5)新生入学后,从第二个学期补考结束后启动选聘工作,期中考试前完成聘任。

6)学生与导师的关系允许调整。学生可以选择中途更换导师,也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导师。

2、与导师制配套的导生制

由同一导师指导的博士生、研究生担任,可协助导师指导学生。一方面可协助导师将指导工作精细化,另一方面利用导生与低年级学生年龄差距小、对学生需求理解强的优势,在导师和学生之间起到有效的协助、联系和反馈的作用。

导生制与导师制配套,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促进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便于人才的选拔和个性化培养。导生制用于辅助和完善导师制,导生不能代替导师履行其应有职责。

七、 工作要求

1、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对被指导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一、二年级本科生导师侧重在专业引导、大学生活适应和生涯发展辅导方面;三、四年级本科生导师侧重在专业指导方面,包括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

2、导师要及时了解被指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指导频率,视学生状态和需求而定。

3、为每一位导师建立工作档案,为每一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导师要在《宇航学院本科生发展辅导档案》中按照规范记录指导过程并签字,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

4、定期开展导师经验交流与研讨,使好的经验和做法得以推广等。针对一些重点案例和特殊情况,定期与辅导员、学院领导开展分析会诊工作。

5、学院鼓励导师前往沙河校区对低年级学生开展指导工作,并为导师两校区往返提供便利条件。

6、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要注意:本科生导师不是研究生导师,可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但不要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

八、 考核与奖励

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档案,按照导师岗位职责要求评价导师的工作绩效。根据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合作与探索实践、身心健康与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指导情况,考核导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指标之一,工作量计入KPI考核体系。对导师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比例约为本科生导师总数的10%。被评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在年终考核、专业职务晋升、岗位评聘、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

九、 附则

本方案从20xx级学生开始试行,逐步探索适合宇航学院本科生发展的导师制实现形式,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新的经验。

宇航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小组

20xx年4月15日

227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