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事迹 >

2024年关于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材料

时间: 梦荧0 分享

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在经济、社会、国防、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各行业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杰出人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路生梅事迹,仅供参考。

2024年关于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材料

2024年关于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材料精选篇1

响应号召,扎根陕北绽芳华。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来到陕西佳县,成为当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她立下了朴素的誓言:“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我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为了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她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在这期间,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从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从全科医生到儿科主任,再到医院副院长,50多年里,路生梅历经各种考验,除非是培训和回家探亲,她几乎没有离开过佳县,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庄严承诺。

初心不改,一心为民甘奉献。在路生梅眼里,病人就是亲人,她以医者仁心守护着百姓健康,尽量开便宜管用的药方,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

一个“百日咳”的婴儿病情危重,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吸痰,反复进行人工呼吸40多次,孩子终于得救了。一个肠穿孔病人,经她连续救治8个小时后转危为安,劳累过度的路生梅却昏睡了一天一夜。“不能守着医院等病人,要走进农户找病人”,她的足迹遍布佳县大地。一个风雪交加的清晨,她到离县城十几公里的村庄出诊,走了近两个小时,摔了40多跤。

当一身泥泞的她出现在病人家里时,患者全家人像看到救星一样嚎啕大哭。她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为佳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突出贡献。

2024年关于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材料精选篇2

1968年12月,路生梅24岁,一个梳着小辫子刚毕业的土生土长北京姑娘。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她,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告别家人只身踏上远赴陕北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北京。当她风尘仆仆,终于站在简陋的铁栅门外时却发现,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破旧的石窑洞。路生梅从没住过窑洞,冬天如何生火取暖成了她遇到的第一件难事,每次都弄得满屋子的烟尘。几次后,她干脆不再生火,每晚就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睡觉。后来有同事、老乡发现她不会生炉子,就每天来帮她生火。当地人悉心的关照,让路生梅倍感温暖。在陕北地区生活用水也是一个问题,所用的黄河水浑浊不堪,可即使这样,每人每天也只能分到一瓢,每个科室也只能分到一壶热水。为了省着用水,路生梅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洗漱习惯,用早上洗过脸的水晚上再洗脚,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年左右。

后来路生梅到一个农民家出诊,看到了那家的贫困状况,发现村民对基本医疗知识缺乏了解,用落后的“土办法”给产妇接生,让产妇遭受了太大的痛苦,“当时我觉得心都快碎了,暗下决心必须要改变这里的医疗卫生状况。我决定要留在佳县,这里需要我。”那次出诊回来以后,路生梅就给医院党支部写了思想汇报,自己许下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1999年,操劳半生的路生梅退休了。西安和榆林的几家大医院提出想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谢绝,依旧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孩子们义诊。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在她家里,病人干脆就直接找到路生梅的家里。当地的有些家庭四代甚至五代都找路生梅看过病。她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家深入山区帮扶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疫情发生后,她又主动请缨,希望能参加医院的一线诊疗。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就超过10万人次。

2024年关于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材料精选篇3

几排旧窑洞、一圈铁栅栏,隔起来,就是过去的佳县县医院。1968年,24岁刚从北京市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路生梅,服从国家统一分配,乘坐火车,从北京一路向着佳县驶去,一路上她既紧张又激动,对于从没出过北京的路生梅来说,大西北是个未知数。

下了火车,跟着老乡坐上开往佳县的卡车,行驶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捱过寒风,经过数天的颠簸,路生梅终于到达佳县,看到县上艰苦的自然条件,她的心慢慢地复杂起来。在佳县生活,远比她想的苦。

佳县三面环水、沟壑险峻 、交通不便,吃的是糠窝窝、用水吃水还得靠毛驴从黄河里拉,对于一个大城市的姑娘,面对这里的陌生,路生梅也忍不住哭鼻子。

第一次看到门诊部、病房都是窑洞的医院,第一次喝到沉淀了一天的黄河水,第一次睡在土窑洞里的凉炕上,第一次翻山越岭下乡出诊,雪天打滑只能躺着下山……

“无论到哪,都是治病救人。”路生梅记起老师的话,一边克服生活上的困难,一边面对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医疗条件,她许诺要留下来。

2024年关于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材料精选篇4

时光推移,当初和路生梅一起赴边远地区的同学们都陆续调回了北京。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可面对亲友的劝说和摆在面前的机会,路生梅却一再婉言谢绝——为了更专业、更有效地救治更多患儿,她立志要为佳县医院创办儿科。

东奔西走、四处筹资……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终于在1983年独立分离出来,路生梅出任首任主任,儿科也成为佳县医院的骨干科室。同行们感叹:佳县是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医疗条件最落后的县级医院,佳县医院儿科却是榆林地区最好的。

在佳县,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大家常说:“佳县一大半的人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家四代人都是路大夫给看病”“路大夫总爱开便宜药,只为能让大伙儿瞧得起病。” 即使在退休后,每天到家里找路生梅看病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有几家大医院提出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谢绝,依旧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孩子们义诊。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已超过10万人次。

2024年关于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材料精选篇5

谈起1968年的那个冬天,路生梅脑中立刻响起了火车呜呜鸣笛的声响。这是24岁的路生梅第一次离开北京,对于黄土高原上医疗条件十分艰苦的小县城,路生梅只能凭借想象。火车行至西安,再转乘到铜川,往后就没有铁路线了。到佳县只能坐露天大卡车,车厢里肩贴着肩,挤满了赶路的人。土路颠簸,往车尾望去,一路都是飞扬的黄色尘土。尘土外是光秃秃的山和树,那一刻,她恍惚间有奔赴战场的感觉。

同事们对路生梅的第一印象是“小”,身形长得又瘦又小,年纪也小。路生梅对当地的第一印象,是“苦”。 医院是几排窑洞,医生不足40名。放射科只有一台x光机,只能做呼吸道和胸部透视;化验室只能做血常规和妊娠试验。试验是把妇女的尿液注入雌蛙的后腿,雌蛙在几小时后排卵,说明有喜。

医院里没有试验青蛙,路生梅和化验室的大夫就跑到田间地头里抓。病人情况复杂,医生数量又少,每个人都得样样精通,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互相学,还得学护士扎针。为了精进技术,他们用彼此的手臂练习扎针,每个人手上都有好几个窟窿眼。

接诊的患者是北京见不到的类型:三十多岁的男人因空洞型肺结核导致了重度咯血,空洞紧紧贴着大血管,肺腔一振,血就积了一整盆;三度营养不良的娃娃,脊柱小,一层薄薄的皮紧紧包着骨头,脱水脱得血管都是瘪的;甚至有胎传梅毒、新生儿破伤风……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往往是因为“拖”和“熬”,而“拖”不仅是因为医生不够,医疗不够,更是健康的意识不够。

22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