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事迹 >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事迹材料

时间: 梦荧0 分享

赵忠贤是首位“40后”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那么关于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事迹材料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事迹材料,仅供参考。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事迹材料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事迹材料精选篇1

1941年,他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成长在新中国的红旗下,我是听着老红军的故事、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长大的”。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正上中学的赵忠贤为此心潮澎湃。1959年,他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攻低温物理。钱三强、张宗燧、洪朝生……他得到了诸多物理先贤的悉心指导。特别是听罢钱三强先生讲述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艰难研发历程,他感到,上大学不仅是对科学的喜欢,“更有了责任和使命感”。

“读书时,我们讨论最多的是‘红专’问题。”赵忠贤回忆,“红”在于内心深处的信念,“专”则要全身心地投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努力把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完成好。这段求学经历令他在日后的科研中学会了如何在最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科研,如何在设备差、经费少的情况下依然把科研成果做得漂亮。

1964年,赵忠贤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由此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高温超导探索。彼时,超导研究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但他深知,这项探索不仅有着重大的科学前沿意义,一旦成功,更将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应用价值。研究几度受阻,项目批不下来,甚至连“摊儿”都被解散了。但历尽万难,赵忠贤初心不变。而今,中国组建起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高温超导研究从追赶到领跑,走在世界前列。他带领团队在世界两次高温超导研究突破中勇立潮头,成为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1973年12月,赵忠贤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始终践行入党时的誓言,近五十年时间里,除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赵忠贤“一辈子只做超导一件事,把个人志趣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平湖静,小河浑,册府半装新。檐前竹上腊梅薰,花信又初春。去复还,研兼教,几代师生耕造,为中华物理生根。超导贺高温。”这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先生1987年为祝贺物理所高温超导研究而手写的一首《喜迁莺·小令》,一直被赵忠贤珍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为中华物理生根”,这句殷殷嘱托令赵忠贤沉吟不已,遵循至今。

他说:“中国的科技实力花钱买不来,白送更别想,只能立足于自己咬牙攻关、知识报国。”在物理所,他常告诫年轻人要静下心来做事,而科学研究,需求才是最大的动力——“一是国家需求,二是科学发展的需求。两者都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回顾百年风华,赵忠贤认为,从“两弹一星”到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国的科技发展举世瞩目,“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作为我这一代人,最感安慰的是‘我奉献了’”。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事迹材料精选篇2

上世纪80年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超导热”。在这一波热潮中,赵忠贤带领中科院物理所团队日夜攻克。那时科研条件异常艰苦,好多设备是赵忠贤团队自己造的。比如,烧样品的炉子就是自己动手制作的,买的设备都是二手货。有了自制炉子,赵忠贤和同事们不分昼夜地干,夜里不睡觉,困了就靠在桌子上歇歇,有事就起来继续干。“那时候经常就是睡在实验室里,几个月不回家。”赵忠贤说。很快,赵忠贤团队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一举突破了认为“超导临界温度最高不大可能超过40K”的麦克米兰极限。从那开始,“赵忠贤”3个字,不再普通。他被称作“北京的赵”,开始出现在国际著名的科学刊物,乃至大众媒体上。赵忠贤团队的研究使得超导电性低温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变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并因此获得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这位“北京的赵”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沉下心来,继续在高温超导领域里钻研。经过20多年的沉淀,在无数次制备、观察、放弃、重新开始之后,2008年,赵忠贤带领团队发现了系列5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并创造了55K的铁基超导体临界转变温度的世界纪录。中国人第一次站到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2014年年初,赵忠贤凭借这一成果,带领团队再次问鼎象征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此前,这一奖项已经连续空缺3年。2017年,又获得了象征我国科技终身荣誉的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0多年前,年轻的赵忠贤被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时,中国的超导研究才刚刚起步,高温超导研究更是天方夜谭。今天,年过古稀的赵忠贤已经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高温超导研究人才,中国的高温超导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他,也被大家称为“中国高温超导领军人”。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事迹材料精选篇3

1941年1月,在全国人民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艰难岁月,赵忠贤出生在新民市大民屯镇(原新民县三区)。他自幼天资聪慧,自强好学,1959年9月考入中国科技大学;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后成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课题组负责人,从此踏上了一条不断攀登人类科技高峰的荆棘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74年2月,赵忠贤抱着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远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深造。1976年回国后,开始从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一跃便跨入了世界超导研究最前沿。这一年,赵忠贤积极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了Chevrel相超导化合物临界温度的经验规律、高速淬火Ag-Ge合金在极低温度下的超导性及其结构与时效过程关系、非晶态Cu-Zr及Ni-Zr合金的超导电性与临界电流。1977年,在世界权威《物理》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包括第Ⅱ类超导体的磁通钉扎与临界电流、非晶态合金的超导电性等超导前沿科技的创新理论成果。勇于加入麦克米兰极限提出的挑战行列。1979年,赵忠贤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材料实验室副主任。1983年,赵忠贤开始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研究。1984年11月,赵忠贤又远赴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事迹材料精选篇4

“我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探索超导体、开展超导机理研究。”赵忠贤认为,“如果我们的社会,每个人都持之以恒做一件事,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超导研究潮起潮落,赵忠贤40余年的高温超导研究历程并非一番风顺。国际上第一次高温超导热潮中的主角——铜氧化物,是一种很脆的材料,难以大范围普及应用。上世纪90年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热潮过后,全世界科学家对超导材料的探索一度陷入迷茫,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瓶颈期,始终没有新的突破,持续的低潮消磨了曾经的热情,一些人下海了,还有人调整了研究方向,但赵忠贤依然埋首工作,一如既往。

“大潮来的时候很多人都参加了,这个最热门过去以后,剩下来的都是在那啃硬骨头的,我们认为这个硬骨头啃起来,仍然有味道,那我还要继续去啃”

在今天从事高温超导研究的年轻科学家们眼里,已过古稀之年的赵忠贤,始终报有一份啃硬骨头的执着和严谨。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年轻人把握科研方向和营造好的科研环境上。既是良师,也是榜样。对赵忠贤来说,虽然已经荣誉满载,白发满头,但超导仍是他孜孜以求的永恒主题。做科研不仅是赵忠贤的“饭碗”,更是兴趣所在——用他的话讲,就是“快乐在于每天都面对解决新问题的挑战”。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事迹材料精选篇5

在社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的一间实验室,一组银白色装置占据了房间一角,三台激光器宛如手术台上的三支机械臂,将一个带有观测窗的球形操作台围在中间,绿色和紫色的光束不时闪烁。这个装置就是该团队近期研发成功的“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

这个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赵忠贤倡导建立并担任顾问的团队,通过技术集成创新,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设备,并制备出2英寸双面钇钡铜氧(YBCO)超导单晶薄膜,打破了国外禁运和技术垄断。

日前,赵忠贤院士接受专访时表示,通过“积小胜为大胜,变大胜为长板”,就有可能建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突破我国科研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

227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