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教师李校堃事迹故事
最美教师们的存在,宛如和煦春风,馨香赋予,隽永悠长。最美教师李校堃事迹大家知道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全国最美教师李校堃事迹故事(通用6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全国最美教师李校堃事迹故事篇1
“广大教师用行动和成效共同支撑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凝练铸就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底色与崇高品质,充分证明了我们的老师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与依靠的大国良师,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尊敬。”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说。
表彰的意义,是对教师不凡功勋的肯定,亦是为全国1892万名教师树立榜样。
李校堃坐在会场第一排,“心里有一种复杂的激动”。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医学领域的顶尖学者,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称号对他来说不仅是无上荣誉,更是一份“必须对得起的责任”。
“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我希望扛起作表率的责任,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着民族自信、民族气概的科技创新人才。”李校堃早已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许下诺言。
全国最美教师李校堃事迹故事篇2
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途中,所有人都全力以赴。这样的干劲很大一部分来自“团长”李校堃,他的拼,大家都看在眼里。打开李校堃的行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天时常要辗转奔波五六个活动。“以往只睡4小时,近年由于身体原因,大家都监督我,我一般只工作到晚上11点。”他笑着说。经常有人会问李校堃,如今也算功成名就,为何还这么拼?
李校堃说,从病床上醒来的那一刻,我原本以为余生将在轮椅上度过。但现在,我还能站在讲台上,走进实验室,对我来说,已经是下辈子的梦了,有什么理由不争分夺秒?李校堃最爱读的一篇文章是《白杨礼赞》。从小在陕西富平长大的他,见证着白杨树的坚强与不屈。“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他大声地念着。这一刻,他仿佛真的化成了一株挺拔的白杨。
全国最美教师李校堃事迹故事篇3
学校每年的第一封录取通知书,无论远近,李校堃都会亲自当“邮递员”。我是迫不及待地想见到新生吧,校长笑着说。
胡锐就是那个幸运的新生。想起两年前校长去他家送通知书的场景,他至今仍有些激动。李校堃将自己编写一本关于生长因子的英文专著送给了胡锐,并勉励他“学海无涯”。告别时,李校堃说:“咱俩加个微信吧,以后学习生活有困难,可以联系我。”
入学后没多久,胡锐得知学校要承办青年科学家峰会,其中一场众多科学家参与的论坛吸引着他。“机会这么难得,可以去参加吗?名额有限,怎么办?”他鼓起勇气给校长发了一条微信。没想到,校长马上回复了他。当胡锐坐在会场,看到来自全世界的青年科学家讲述着他们的故事,他觉得,自己的科学家梦想,似乎并没有那么遥远。
在校园里,李校堃常常驻足找学生聊天。“老家在哪的?最近学习怎么样?食堂饭菜合胃口吗?”问的都是小事,却让他对年轻人的世界不再陌生。
全国最美教师李校堃事迹故事篇4
夜幕中,温医大校园西北角的实验室大楼,总是灯火通明。南楼10楼就是“李校堃院士实验室”,这里见证着“生长因子”研究的全过程。“人受伤后为什么皮肤会自行愈合?”“为什么蜥蜴断尾能长出一条尾巴,而不是两条?”李校堃团队的答案是:有一种神奇的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它能治疗溃疡和加速损伤组织再生,让损伤的皮肤得以较完美修复。
说得通俗一些,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让伤口“好得快”。30年前,国内外几乎没人做这方面的研究。当李校堃把研究方向瞄准这个领域时,并不被看好。有人泼冷水,说这个科研领域不是热点,很难出成果。那时候,李校堃正好要被引进到温州医学院。温州医学院的眼视光也是眼科里不被重视的研究领域,但学校的眼视光团队仍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全国最美教师李校堃事迹故事篇5
2019年,李校堃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64年出生的他,也被视作院士中的“后浪”。不料,2021年3月,李校堃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急诊抢救室。刚刚醒来,他的第一句话是:“快给我抽血,可以当作科研样本分析……”
在他患病不同阶段抽取的全周期血液,可以用作进一步深化“生长因子”在脑部疾病及神经康复方面的研究。参加青科会、入驻“瓯越院士之家”、签约“浙南美谷”、为中国基因药谷揭牌……这几年,李校堃依旧活跃在生物医药的前沿。“不能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不能把奖项锁在抽屉里。”
李校堃经常说,必须勇于挑起担子,把技术成果转变为产业价值,让研究真正服务国家、回报人民。李校堃发起公益项目“肤生工程”,为深受创面问题困扰的人群提供慈善救助服务,先后在青海玉树、西藏那曲、福建福鼎、陕西富平以及温州文成、泰顺等5省(区)建立了60余个创面修复救助点,带领专家医疗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义诊活动。
全国最美教师李校堃事迹故事篇6
时针回拨到2004年,李校堃也曾接到一次重要的邀请。邀请李校堃的,正是温州医学院院长瞿佳。在那之前,李校堃对温州并不了解。和大多数人一样,他只知道温州人做生意很厉害。“我一个做研究的,去温州做什么?”
那时,李校堃是暨南大学教育部基因组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而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成立才两三年。直到今天,瞿佳四下广州邀请李校堃,仍然是一段佳话。为了表达诚意,李校堃人还没到,温州医学院就投了2000多万元建设实验室。李校堃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他的追梦之路。和李校堃一起来的,还有一批年轻优秀的科研人才。
“李老师在学业上给了很多帮助,生活上也很关心我,我愿意跟着他到温州,一起做点事。”黄志锋是当年追随李校堃来到温医大的学生之一。2005年,作为暨南大学唯一一名获得提前毕业资格的硕士研究生,黄志锋在广州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并不难,但他的决定让所有人意外。现在回想起来,那更像团队记忆中的“光辉岁月”,大家披荆斩棘,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