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
榜样8人物事迹有哪些?《榜样8》是为了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榜样、争当先进,主动作为、担当有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1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1)
为深入开展新时代基层干部推动共同富裕主题培训,丰富学习形式,深化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传统剧目的教育引导作用,日前,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组织余姚市的机关干部集中观看姚剧现代戏《乡村心事》。在这群特殊观众中,我们采访了三位全国文明村的党委书记。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做一个“同乡亲们一道干”的书记。
横坎头村位于余姚市梁弄镇南首,村内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旧址群,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享有“浙东红村”美誉。横坎头村已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等一系列荣誉,2022年横坎头片区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单位。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2)
一块大糕:“80后”黄金军回村办起“大糕”体验店,为跟传统制作工艺区分,黄金军将自己的老本行模具制作跟大糕制作结合,将乡村文化、红色旅游特色糅进了世代相传的糕点。
一株蔬菜:占地58亩、投资3000万元的横坎头蔬菜无土栽培基地已投入使用,预计每年可为横坎头村增加经营性收入150万元。
一列小火车:坐上村里的观光小火车,可沿着观光线,看蔬菜种植基地,看漫山遍野的樱桃树,看白墙黛瓦的整洁屋舍。驶出横坎头村,还会一站站停靠隔壁“状元村”汪巷、“红果村”甘宣村……横坎头村通过这条红村游线,串联全域旅游研学线路,推动片区组团发展。
一个旅游综合体:横坎头村持续修缮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等红色旧址,投资1.5亿元建成浙东红村旅游综合体,推出《红村1942》沉浸式党建体验项目,每年超过30万名党员干部到村开展“初心之旅”。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3)
“在西藏的一些偏远山区很麻烦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但我们真心实意地对待藏族同胞,他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因此也会用真诚来回馈我们。”当记者问起唐菊兴他是怎样跟藏族的同胞们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时,他给记者讲了几个故事。
唐菊兴经常通过各种手段对生活困难的藏族同胞施以援助之手。有一次,他与同行的学生在爬山过程中,因为一名学生高原反应严重,导致大部队未能在天黑之前返回驻地。多亏路途中偶遇一家素不相识的藏族同胞相救,并用牦牛车把体力已经耗尽的几个人拖回了项目组驻地。临别时,唐菊兴倾其所有,把身上所有的现金全部赠给了藏族老乡,以示感谢,虽然钱不多,但寄托的是一份诚挚的谢意。唐菊兴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如果需要到沿途的藏族同胞家中休息或补充一些干粮,他都坚持付钱,尤其是遇到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的藏族同胞,他几乎每次都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赠予该家庭。他认为自己应该为当地的同胞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唐菊兴对于身边较熟悉的藏族同胞更会尽力提供帮助。十多年前,他率队在雄村金矿外围的谢通门县答那达乡开展野外工作。由于住宿不便,他们联系了当地一位名叫多吉的藏族同胞,项目组便暂时住进了多吉的家中。唐菊兴为了感谢多吉提供的帮助,主动邀请多吉来项目组帮忙;多吉也为了表达自己的热情和欢迎,专门把自己家中最好的房间和厨房腾出来给项目组成员使用,自己一家拥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唐菊兴与多吉建立起了深厚的个人感情,“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多吉不仅担任项目组的翻译和工人,同时也帮助项目组协调地方关系,保障了野外工作的顺利进行。平时,大家一起上山工作,回到家或着休息日里大家又会聚在一起品尝青稞酒和酥油茶。“多吉每次都会把自酿青稞酒的第一道酒端给项目组的师生们品尝。十多年了,现在我自己往那边跑的机会少了,但一旦有人要路过那达乡,我就会拜托他给多吉一家捎些小礼物,从大人的毛衣、小孩的学习用品,到多吉喜欢的啤酒。其实也是捎过去一份感情。”唐菊兴说。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4)
“在西藏地区开展工作,民族团结是一切的前提。”作为一名“老西藏”,唐菊兴深知,只有藏汉同胞团结合作、相互信任,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铺开,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西藏的找矿突破。
他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依托当地地方政府的支持,唐菊兴和他的队员们始终把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习俗、关心同胞疾苦当成政治任务来抓,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地,他们都会与当地的藏族同胞融洽相处,甚至结成了兄弟之谊。除了在野外工作中长期聘用当地的藏族同胞担任项目组的司机、向导、翻译、工人等,唐菊兴自己也主动承担起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和地方协调工作。
2008年3月,进藏开展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唐菊兴和队员们不巧碰上了“3·14”打砸烧事件。当时,局势之紧张让正在甲玛矿区开展工作唐菊兴始料未及,一小部分不明真相的藏族群众开始冲击项目组的驻地。为了避免自己的队伍受到暴力犯罪分子的伤害,唐菊兴一方面紧急安排项目组成员暂停野外工作,回到驻地确保安全,另一方面也很快与当地熟悉的村民朋友取得了联系。
“得知我们的驻地受到了冲击,熟悉我们的当地老百姓第一时间出面来保护我们,并及时地把项目组成员转移到了他们的村子。”回想起当时的惊险经历,唐菊兴仍然是心有余悸。“在整个事件中项目组没有一个人受到伤害。这完全归功于平时与藏族兄弟们结成的战斗友谊。”唐菊兴说,虽然“3·14”事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展速度,但正是因为有当地藏族同胞在非常时期的保护和支持,才保证了项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5)
“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裕。横坎头发展的好,我们更要带动大家一起发展。”黄科威说。2018年,横坎头吸纳周边3个村子、3家企业,建立了共建共享、联管联育、互补互促的红村党建联盟,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几个村书记坐在一起开会,大家的关注点就在村集体经济怎么发展上,党建联盟先把合作联起来。”利用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横坎头牵头打造了全域旅游线路,带动周边村企共享红色资源,联盟成员单位都成为体验式教学的“课堂”。
汪巷村是党建联盟一员,距离横坎头不到5分钟车程。四五月份到横坎头村旅游人多,村党委将一部分游客介绍到汪巷村感受进士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共同发展。
“顺应党建联盟红色旅游的发展,我们村里新建了‘初新农庄’,有效承接从横坎头过来的游客。加上我们的基础建设、文化底蕴都比较好,游客越来越多。”汪巷村党总支书记陈炯介绍。
组织联动,党员也联动。作为党建联盟中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天博消防设备有限公司党支部成了辖区内非公企业区域活动中心之一,支部书记黄益锋说:“横坎头的党建搞得好,我们一月开一次联席会议,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有时候村里党员也过来参加党日活动,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6)
“近年来,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和调研,为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做准备。”
吴惠芳说:“我对于农业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需要从国家政策方面来解决的,我将作进一步调查研究,形成意见建议带到会上,真正实现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基层代表代表基层,发出基层的最强音。”
吴惠芳透露,今年他准备围绕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示范、数字乡村建设、企业合规建设以及法律法规修订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的职责就是要多为农民发声,把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建议带上去,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宣传好,多做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工作。”吴惠芳说。
这些天,吴惠芳正忙着为上全国人代会做精心准备,一方面,把党的最新理论和政策学深悟透,提高政治站位,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为审议工作报告等工作提前收集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7)
“阿姨,我来给你送菜了,今天的菜特别新鲜!”“是古丽吗?”钢城片区柯坪路北社区58岁的居民关素珍还没开门,就听出了门外热孜万古丽·沙吾提的声音。连日来,热孜万古丽·沙吾提和志愿者一直忙于为居民运送蔬菜等生活物资。
热孜万古丽·沙吾提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自治区先进工作者、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城片区柯坪路北社区党委书记。从2008年到社区工作开始,她就带领社区干部开通了24小时便民热线,组织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并安排专人记录辖区居民诉求。哪家老人患有慢性病,哪家孩子该上学了,哪家居民换了工作,她都了如指掌。
这次从北京一回来,热孜万古丽·沙吾提便马不停蹄地忙活起来。
“每次需要帮助的时候,古丽都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社区书记我们很安心。”提起热孜万古丽·沙吾提,社区居民充满感激。对此热孜万古丽·沙吾提热情回应:“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们是一家人,大家的事就是我的事。”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8)
热孜万古丽·沙吾提担任乌鲁木齐市经开区(头屯河区)柯坪路北社区党委书记、党员(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以来,她以“党员教育一个都不能少”为座右铭,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
热孜万古丽·沙吾提在小区成立“家庭党校”,选配16名党员担任教师,每周“开讲授课”;组织138名退休干部、志愿者开展入户宣讲送学,为高龄党员赠送158套书籍、1000余份宣传折页,还发挥网络优势,通过微信推学、视频引学的方式打造“指尖讲堂”,让党员随时随地受教育。2021年,热孜万古丽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这更是她努力奋斗的“驱动器”,在经开区社区(村)党员干部集中轮训中,她结合社区工作,带头宣讲党的精神,为社区干部树立了榜样。
热孜万古丽·沙吾提针对柯坪路北社区退休党员多的特点,她及时入户走访了解学习需求,制定“菜单式”站点培训计划。通过组织开展知识竞赛、红歌赛、参观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将军纪念馆等活动,加强党员党性教育。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9)
他跋涉在世界屋脊,二十年来用脚步丈量着这片神圣的土地。他把青藏高原当作第二故乡,把这里的同胞视为亲人。他说,他是背着行囊云游在高原的守望者,要为祖国找大矿,但归宿肯定是下一座高山。——题记
见到唐菊兴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由于“档期”问题,几经协调,唐菊兴终于在下班之后有了点儿空闲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
“最近事情太多了,一会儿跟你聊完我还得加班。”他向记者解释着。
忙——这是记者对这位身材魁梧的“壮汉”的第一印象。“经常就是这么忙着。在西藏的时候也是,有时候奔波起来一天要走上千公里的路。”作为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和“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的中青年科学家,唐菊兴肩负重任。二十年来,他每年都会亲自带队在西藏野外一线开展地质矿产勘查评价和研究工作。
“西藏就像我的第二个家乡,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整整沉淀了二十年。”唐菊兴很健谈,说起话来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尤其是当聊到这些年在西藏工作的点点滴滴,他那地质人特有的坚毅眼神会忽然变得柔和起来,像极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怀着极其复杂的情愫在谈论自己的故乡。
唐菊兴其实是南方人,他的普通话里还夹杂着些许吴侬软语的细腻乡音,但他的生活习惯却又像是成都人(唐菊兴曾在成都学习工作生活了28年)。他身上的亲切感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管是一起跑野外的同事,还是西藏当地的向导和工人,或者是自己带着一起爬山的学生,“都是亲密的战友加伙伴”,正是因为整个团队的融洽相处、齐心协力,才有了他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10)
在2012年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个项目也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国际上10年来推动喜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这一重大的成果背后,凝结着成百上千名地质工作者数十年在野外的心血汗水,其中,唐菊兴是奋战在青藏高原上时间最长的一个。从1995年第一次踏上西藏,从三江源头到雅鲁藏布江—冈底斯山脉再到阿里地区,他用脚步一寸寸丈量着高原。多吉院士感慨地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每年都多次见到唐菊兴,他对地质工作的执著、激情和热情,在最艰苦、最危险、外部环境最差的地区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值得所有地质工作者学习。”
上世纪90年代初,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就开始详查工作,不过,由于当时将“海底喷流成矿”理论作为矿产勘查的理论指导,重点是对浅部的铅锌铜矿体进行勘查,因此先后探明铜铅锌资源量108万吨后就再无大进展。2006年起,唐菊兴开始主持甲玛铜矿勘探评价工作,要想取得突破,首先需要突破的是浅成“海底喷流成矿”观点,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开展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加以佐证。
唐菊兴带领研究团队做了细致的基础工作,认为甲玛矿床存在斑岩成矿体系的勘查地球物理异常特征。随后,在2008年,他开始组织团队通过钻探施工来初步验证结论。
在青藏高原进行钻孔施工,按照惯例,钻孔深度达到地下三四百米时还没有见矿就会放弃了,然而,当唐菊兴到现场看了岩芯,并认真研究分析后,他提出,角岩型矿体下面肯定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于是果断决定继续施工。在钻孔深度达到500米时,终于发现厚度达到200多米的铜矿体,世界级大矿甲玛铜多金属矿从此揭开序幕。2010年,又在甲玛铜山南坑发现了一处矿体,仅这一处提交的铜资源量就接近原来15年提交的铜资源量。到2013年9月,矿区新增的铜几乎是原来15年提交量的14倍。
像这样的奇迹随后在雄村、铁格隆南、尕尔穷等矿产勘探项目中不断发生,对前人成果,继承但不盲从、在继承中创新,使唐菊兴团队找矿成果不断。21年来,他带领团队创新找矿理论,采用产学研用一体化,在西藏探明并新增资源总量相当于18个大型铜矿、18个大型金矿、6.9个大型钼矿、11个大型银矿、2个大型铅锌矿。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11)
1984年,刚满20岁的唐菊兴从成都地质学院矿产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他参与导师王成善主持的“玉龙铜矿似层状矿体成矿作用定位预测研究”,从此与青藏高原结了缘。从水乡嘉兴到蓉城成都再到青藏高原,他的人生因为地质不断攀升,并在世界屋脊扎下了根。据统计,21年来,唐菊兴几乎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过,时间最长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
最初去西藏,从成都出发要走一个星期,一路颠簸不说,还会遇上大堵车,有一次竟然堵了一个星期,一到夜晚,大家冻得瑟瑟发抖,蜷成一团,他戏称自己是“团长”。当然,在高原上工作,当“团长”的次数绝不在少数。
在高原工作会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这时,唐菊兴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不管是一起出野外的同事,还是西藏当地的向导和工人,或者是带着野外实习的学生,大家都特别敬佩他、信赖他。团队成员刘治博说:“在高原出野外,大家就是生死与共。”就拿过河来说,由于没有桥,过河时都是靠越野车加足马力然后一口气冲过去。一旦汽车在湍急的大河中熄火或是被石头卡住无法前进,就需要一个人下河去把钢缆挂在被困车辆上,然后用另外一辆车把它拉出来。这时,总是唐菊兴蹚着冰冷刺骨的雪水到河中央去把钢缆挂好。他说:“我是项目负责人,高原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要对大家负责,另外我在水乡长大,水性也比他们好一些。”一次,在藏东类乌齐开展土壤测量,正在过河时,藏族技术员古桑突然脚下一滑落入水中,他本能地大叫“唐老师救我”,唐菊兴听到呼声,急忙扔下手中东西,游过去一把抓住古桑,将他救了起来。
今年西藏雨季特别长,唐菊兴带着几个人去阿里一个铜矿检查,返程时陷车了,唐菊兴拿着工具一会儿到前面挖车,一会儿到后面推车,同行的学生想上前帮忙又不知从何下手,看着浑身泥水的老师感慨万分:“不光是专业,唐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等把车挖上来,唐菊兴拍了拍身上的泥又继续赶路。他告诉记者,“在那种情况下,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问题,当年在藏北遇到陷车时,我们把棉被、军大衣都往车轮下塞过。”
唐菊兴常戏称自己是个“爬山匠”,正是一年又一年的攀登,让他征服了地质科学高峰,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培育了一大批年轻优秀的地质人才。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12)
“跟着书记干活有劲,她总是冲在前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城街道柯坪路北社区干部白金娥说,“凌晨两点多接到居民求助,书记顶着大风就冲向居民家,让我知道了党员该有的样子。”
白金娥说的书记,就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柯坪路北社区党支部书记热孜万古丽·沙吾提。
2008年11月,热孜万古丽到柯坪路北社区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社区流动人口多、居民意见多;如今的社区商业网点多、志愿服务多、居民点赞多。14年来,热孜万古丽始终把“让居民生活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热孜万古丽任新村东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时,和新村街社区联合办公,她说自己有幸认识了一位好老师,就是新村街社区党支部原书记安宝定。
“安书记特别敬业,干部和居民都很敬重他。他告诉我,要想得到居民认可、班子成员信服,就得以身作则、深入基层、为民办事、培养新人......”热孜万古丽说,安宝定的工作原则成了她开展工作的标准和努力方向。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13)
2008年11月,热孜万古丽到柯坪路北社区任党支部书记,她带领社区干部开通了24小时便民热线,动员社区党员组成3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专人记录辖区居民诉求,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热孜万古丽·沙吾提说:“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一定要解决。社区干部用心、用情,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
在柯坪路北社区工作14年,热孜万古丽·沙吾提累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00多件,先后获得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柯坪路北社区党员多、商业网点多、居民点赞多。热孜万古丽·沙吾提说,她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居民幸福的笑脸。今后,她将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优化完善基层服务机制,让居民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央视《榜样8》人物事迹概括(精选篇14)
热孜万古丽·沙吾提,女,维吾尔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城街道柯坪路北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2019年荣获乌鲁木齐市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进工作者、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创新工作思路,注入基层工作新活力。她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会和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建议,与班子成员协商,大家按照分管工作认领需要解决的居民诉求。定期召开“两委”班子会议,制定帮扶计划,让有经验、业务强的居民委员会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结成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对子,围绕政策学习、业务技能等工作,列出清单,全方位帮带指导。
通过“制度约束+悉心帮带”的模式,采取工作干前议一议、学一学,工作干时教一教、帮一帮等方式,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