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事迹 >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

时间: 泽慧0 分享

2023年中央一台《榜样8》播出时间是2023年12月21日晚20点,节目邀请钱七虎、刘玲琍、唐菊兴、吴惠芳、李桂科、热孜万古丽·沙吾提6名党员和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参加录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1)

吴惠芳,男,196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

1980年吴惠芳考入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后到杭州某部队工作,1984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98年率领部队赴九江抗洪抢险,2002年任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2005年,吴惠芳选择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他勇于创新,探索建立适合城镇化乡村的治理模式,将过去村委会一元治理模式转变为多元、立体的乡村治理结构;提出新农村建设“六个化”标准和美丽乡村建设“四美”标准,发展旅游业带动致富。他恪尽职守,成立劳务公司,帮助多名低能劳动力就业,每年筹集捐赠1000万元关注帮助弱势群体。永联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他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最美复转军人”、“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2)

吴惠芳,男,汉族,1960年10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

从军25年,吴惠芳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镌刻忠诚;回村14年,吴惠芳牢记使命,在建设家乡的“第二战场”续写忠诚。从军官到村官,他秉持初心,践行承诺,带领百姓书写乡村振兴“永联答卷”,体现了一名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诚朴、信义与担当。

他坚守承诺,一张蓝图绘到底,绘出乡村振兴美丽图景。2005年,吴惠芳从某师政治部主任岗位转业回到家乡永联村,成为一名村官。他向乡亲们承诺“要么不干、干就干好”。他用一年时间,七易其稿,绘制一幅“战略蓝图”,提出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的发展目标,带领村民建设现代、文明、时尚的新永联。

他兑现诺言,一马当先破难题,啃下乡村治理“硬骨头”。吴惠芳深知,要实现永联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规范的制度建设。他解决了一个个困扰乡村发展的难题,厘清村企产权关系,从产业美、生活美、生态美、素质美等四个主要目标和26个具体指标,全面推进永联村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管理制度,让永联人既享受着城里人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又享受着让城里人羡慕的田园风光和闲适生活。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3)

他兑现诺言,一马当先破难题,啃下乡村治理“硬骨头”。吴惠芳深知,要实现永联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规范的制度建设。他解决了一个个困扰乡村发展的难题,厘清村企产权关系,从产业美、生活美、生态美、素质美等四个主要目标和26个具体指标,全面推进永联村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管理制度,让永联人既享受着城里人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又享受着让城里人羡慕的田园风光和闲适生活。

他笃信前行,一门心思办实事,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吴惠芳很注重村民素质的提升,在村里建设爱心互助街,设置学习提升、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等功能区,为村民学习娱乐提供阵地。他组织成立永联为民基金会,每年募集资金达2000万元,对村民的大病医疗进行兜底,组建志愿者联合会,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他矢志不渝,一往无前勇担当,打造中国农村“新范本”。吴惠芳积极推动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江南农耕文化园等项目,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如今,永联村的农业已基本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了种植养殖基地化、加工制作工业化、餐饮美食特色化、销售配送标准化、旅游观光产品化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体系。2015年,永联村作为中国农村城镇化范本,在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进行了展示。

吴惠芳荣获“最美退役军人”、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4)

吴惠芳并没有满足于此。他认为,农村城镇化既要有城镇化的基础设施,也要有城镇化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此,他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很快得到了张家港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3月,永联成立了社会管理协调领导小组,交警、城管、工商、卫生、消防等机构和执法人员被派驻到永联,同时,将医院和农贸市场交给镇上统一管理,实行城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永联人享受到了城里人才有的公共服务。

2013年,吴惠芳又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四美”标准,从“产业美、生活美、生态美、素质美”四个方面全面推进永联村美丽乡村建设。

吴惠芳勇于创新,将过去村委会一元治理模式转变为多元、立体的乡村治理结构。创新建造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创意举办“永联江鲜美食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就业;将永联村8000亩耕地发展为4000亩的苗木基地、3000亩的粮食基地、400亩的果蔬基地、100亩的特种水产基地,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高效农业,实现了种植养殖基地化、加工制作工业化、餐饮美食特色化、销售配送标准化、旅游观光产品化,构建了农业全产业链体系。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5)

吴惠芳是江苏永联村的党委书记,他曾是一名军人,在部队工作期间表现出色,获得过很多荣誉。2005年,他选择回到家乡,投身新农村建设,从一名军官变成了村官。

他勇于创新,将过去村委会一元治理模式转变为多元、立体的乡村治理结构。他恪尽职守,成立劳务公司,帮助600多名低能劳动力就业,每年筹集捐赠1000万元关注帮助弱势群体。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他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四美"标准,从产业美、生活美、生态美、素质美等四个方面全面推进永联村美丽乡村建设。

在他的带领下,永联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他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最美复转军人""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6)

吴惠芳的父亲吴栋材,是家乡永联村老党委书记。2005年,永联村在他的带领下,已经完成了穷村变富村、小村变大村的华丽转变。但随着村企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吴栋材迫切需要一个帮手、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来辅助自己。于是,他多次找到上级党委,希望派人到永联。镇上也先后派干部到永联,但收效不大。在此情形下,吴栋材想起了在部队的二儿子吴惠芳。

年近70的吴栋材专程跑到部队做吴惠芳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劝他转业回村。然而,就算老父亲有一百个理由要他回去,吴惠芳更有一千个理由留在部队。见劝说不成,老父亲回家带来了吴惠芳的母亲。

在吴惠芳的心目中,母亲虽然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妇女,却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母亲的为人处世和内心的那份仁爱,对父亲和几个子女影响极大,以至在回到永联村以后,吴惠芳与人谈起母亲时,还会眼泛泪光。

面对古稀之年的父母,吴惠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25年的军旅生涯,老山战场、九八抗洪......父母经历了多少的提心吊胆、日思夜想?是否亏欠两位老人太多?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与深思熟虑后,吴惠芳终于做出了人生的一次关键抉择:舍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从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岗位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投身新农村建设。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7)

刚回到村里,吴惠芳担任的是永联村党委副书记、永钢集团副总经理。为了尽快熟悉农村、了解农业、理解农民,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特点,他深入农村地头、生产车间和施工现场,与村干部、企业干部座谈交流,了解村规民约、民风民情,摸清村企情况。学习始终是他不曾放松的任务,每天都要利用早晨和晚上3小时以上的时间,学习有关农村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理论文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凡是遇到好章节、好句子,都会用心作笔记、写批注,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写了近百本。他还利用外出开会和培训的机会,向专家学者请教。渐渐地,他不仅能自如应对村里的复杂事务,而且对乡村治理也有了系统研究。

除了自学,吴惠芳还挤出时间参加系统规范的学历教育。早在军队期间,吴惠芳就参加了军队系统内的跨世纪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计划,走进大学学习。转业后,他报读了浙江大学在职研究生班。此外,参加培训、考察也是吴惠芳不断拓展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他参加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国研·斯坦福项目培训班,历时三年。其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培训,到日本、德国等国家考察,从理念到视野上都有很大收获。

学以致用是最好的实践。吴惠芳将自己的所学所见,发挥在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上。2014年以来,吴惠芳通过狠抓班子队伍能力建设、干部骨干队伍专业化建设、调整体制机制等举措,有效提升了企业软实力,为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8)

随着全村基础设施问题的解决、村企关系的理顺,以及城镇化公共管理服务的到位,农业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成为了我们新的追求目标。

2006年,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我们以每年每亩1300元(现调整为1500元)的土地流转费标准,将村民手中8000亩耕地的承包经营权统一流转到村集体,建立了苗木基地、粮食基地、果蔬基地以及水产养殖基地,成立了专业农业公司,彻底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009年,为响应国家“加速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把旅游业作为消费的龙头”的号召,吴惠芳牵头布局乡村旅游,组建团队深入挖掘传统江南农耕文化,亲自谋划,按照“缩小比例的江南水乡、功能丰富的休闲农庄、农耕主题的文化走廊”建设理念,推动建设了占地500亩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儿童游乐场、垂钓中心等功能齐全的旅游项目设施,并在永联小镇建成了停车场、宾馆、农家乐等特色旅游辅助设施,形成了以“一镇、一厅、一馆、一街”“三园”“五基地”为核心的永联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历经10余年建设,永联村基本形成了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格局,先后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我们不仅形成了“永联豆腐”“永联米酒”“永联菜油”等一批具有永联特色的乡土品牌,更诞生了“天天鲜”“永联菜篮”“永联大米”等一批永联自主农业品牌。2015年,永联大米走出国门,亮相米兰世博会,被认证为“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指定用米”。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围绕“农”字做精做细,还要做优做强。为持续推进永联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农业全产业融合,我们按照“五化”标准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历经10年建设发展,永联已基本形成了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的内生循环发展。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9)

吴惠芳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安全工作方面。接手企业后,吴惠芳即提出永钢安全生产事故必须为“0”的严苛要求。这遭到了包括公司少数高层领导在内的一些人的质疑。因为这在他们看来,这是钢铁企业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出了事家属不要钱,就要人怎么办?”“伤残是一辈子的事,仅靠赔钱了事,难道还要把问题推给社会?”“我们办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什么?”

至今,企管部部长蒋建国还记得吴惠芳说的这一番话对他们内心的强烈触动。就这样,从2006年开始,安全生产在永钢成为“一票否决”制,有的干部因此被“一抹到底”。如今,企业已经连续多年没有死亡事故,这在钢企是非常少见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越来越感觉当初是对的,小吴书记的理念是超前的,决策是正确的。”说到此,蒋建国流露出由衷的钦佩。

吴惠芳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文化工作”。为了扭转农村及一些企业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不实用的认识偏差,吴惠芳邀请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专家一起研究创作宣传片《华夏第一钢村》,先后六易其稿,还组织干部和员工参加拍摄。时长30分钟的宣传片放映时,不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让大家感受到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强大感召力。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10)

六月的江南,生机勃勃。江苏苏州下辖的张家港市永联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正放飞着新的梦想。

永联之美,美在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已经从一个传统的苏南农村,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小镇,是全国最接近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行政村之一。

说起村里的巨大变化,父老乡亲们纷纷表示:这一切,与村党委书记吴惠芳的辛苦和努力分不开。

17年前,吴惠芳怀揣“让乡亲们跟上时代步伐,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梦想,脱下军装,不要国家安置,毅然选择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17年来,这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获得者,带领全村百姓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永联答卷”。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11)

农村是个"大课堂",走在全国前列的永联村,则肩负起"摸着石头过河"的使命。为探索建立适合城镇化乡村的治理模式,吴惠芳用了10年时间,分四步来解决这一根本制度问题。

第一步:集中居住。2006年,国家住建部在苏州推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吴惠芳与班子成员通气之后,大刀阔斧的把散居在田间地头的3600户农户全部拆迁掉,将张家港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1000亩指标全部争取到永联,建设了占地600多亩的农民集中区--永联小镇,并在小镇上配套建起了农贸市场、医院、商业街、学校等现代化设施。如今的永联人,住的都是大产权、红本子的商品房,在村里就能买菜、上学、治病。

第二步:服务下沉。村民集中居住之后,村域内居住人口也开始急剧上升。吴惠芳认为,农村城镇化既要有城镇化的基础设施,也要有城镇化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此,他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陈述原因和建议,很快,得到了张家港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在永联成立了社会管理协调小组,把交警、城管、工商、卫生、消防等机构和执法人员派驻到永联,实现了城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永联人享受到了城里人才有的公共服务。

第三步:村企分离。1998年和2000年村办企业永钢集团转制时,永联村坚持给村集体留下了25%的股份,也给村民种下了一颗摇钱树。为实现村企共建共享,同时确保企业市场化经营,吴惠芳将永钢集团和永联村的财务完全分开,村企两本账;管理班子分开,村企两套管理人马,两套薪酬体系。企业讲究的是效率优先,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经营,村里讲究的公正公平,按照自治组织条例治理,两者是纯粹的投资关系。

第四步:政经分离。永联村除了持有永钢集团25%股份的集体资本,还有300多个门面店的集体资产,8000亩耕地的集体土地,年可支配收入达1亿多元。同时,永联村有1万村民,1万多外来人口,村委会管不了也管不好。吴惠芳决定推进政经分离:一是成立城镇化社区。2011年,永合社区正式成立,并选举社区居委会,直接隶属于南丰镇政府。二是成立永联村经济合作社。2013年,通过制定经济合作社章程,对10676名社员进行确权,并选举产生社员代表,由社员代表选举理事会、监事会,并聘请经营管理班子,确保集体资产、土地、资本保值增值。2017年,永联村经济合作社员年人均福利分红近一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4.58万元。

吴惠芳深知要打开封闭的、熟人社会的乡村格局,实现有理、有节、有序的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必须依靠制度建设。通过10年"破"与"立",吴惠芳将永联村的治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党建引领、区域协同、群众参与、依法办事。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1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吴惠芳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切实为百姓谋福利、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是老书记一生的追求,更是我回永联时的承诺。

为了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我们在全村实施农民集中居住时,没有采用常规的拆迁安置方式,而是尊重和维护农民家庭的存量资产,制定了拆归拆、分归分的办法,把货币形态的集体资产,公平地转化为家家户户的实物房产,让村民们合理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推进文化资源共享,2012年我们投资1亿元,高标准兴办永联小学,创办少年管弦乐队,让村民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小学教育,品味高雅艺术。同时,设立了养老尊老、助学奖学、生活补助等多项福利保障及二次分配机制,现在11000余名村民每人每年平均获得村集体现金分红1万元。为进一步规范分配方式,兑现我们“十四五”末村民从村集体直接分配的收入翻番承诺,我们调整了福利分配模式、分配标准,方案于今年年初顺利通过表决。根据新的办法测算,2023年我们的村民福利分配总额将大幅增加。

我们把精神富足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来推进,并以文明创建为抓手,以文明家庭奖评选为切入点,创新开展评比活动。2015年,永联村成立社会文明建设联合会,从公厕文明、祭祀文明、交通文明等具体事情抓起,进一步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2019年,创新文明家庭奖评比办法,根据考核积分排名,颁发文明家庭标兵户、金质文明家庭户等荣誉奖牌。2021年,我们又开发了永联家庭数字信用系统,信用等级与家庭成员的权益待遇挂钩,推动文明创建达到更高层次。2022年,我们更是大抓乡村文化、文明建设,推进建设永联文体生活馆,楼上楼下6000多平方米,篮球、游泳馆、台球馆、拔河馆、舞蹈房等一应俱全;推进建设暨阳书画社,为村里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与幸福蓝海合作,城市电影院线的最新电影在村里就可以同步上映;建设永联戏楼,小戏楼天天演,让村民享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发出祭祀文明新倡议,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13)

1960年吴惠芳出生于苏州张家港永联村。他的父亲吴栋材是一名曾经“扛过枪、跨过江、负过伤”的抗美援朝老兵。1980年,在父亲的影响和支持下,吴惠芳高中毕业即报考了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部队,成为基层炮营的排长。

至今,他对于如何定坐标、瞄靶位,仍有一套心得。1984年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经受血与火的考验。1998年率领部队赴九江抗洪抢险,经历风雨洗礼。后又在团、师的军事、政工岗位任职。2002年,42岁的吴惠芳升任南京军区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正当他干得顺风顺水之时,一场人生重大抉择摆在了45岁的吴惠芳面前——老父亲力劝他转业回乡。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14)

2018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发布2018年“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共有20名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的退役军人荣获“最美退役军人”称号。吴惠芳就是其中一个。中央电视台于同年12月连续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吴惠芳是第一个报道对象。

1960年吴惠芳出生于苏州张家港永联村。他的父亲吴栋材是一名曾经“扛过枪、跨过江、负过伤”的抗美援朝老兵。1980年,在父亲的影响和支持下,吴惠芳高中毕业即报考了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部队,成为基层炮营的排长。至今,他对于如何定坐标、瞄靶位,仍有一套心得。1984年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经受血与火的考验。1998年率领部队赴九江抗洪抢险,经历风雨洗礼。后又在团、师的军事、政工岗位任职。2002年,42岁的吴惠芳升任南京军区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正当他干得顺风顺水之时,一场人生重大抉择摆在了45岁的吴惠芳面前——老父亲力劝他转业回乡。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15)

吴惠芳在军校里,学的是军事指挥专业;部队里,从事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脱下军装,重回“农门”,“战场”变了,昔日的“老将”成了“三农”战线的一名“新兵”。吴惠芳从一名军官变成了村官。

刚回到村里,吴惠芳担任的是永联村党委副书记、永钢集团副总经理。为了尽快熟悉农村、了解农业、理解农民,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特点,他深入农村地头、生产车间和施工现场,与村干部、企业干部座谈交流,了解村规民约、民风民情,摸清村企情况。学习始终是他不曾放松的任务,每天都要利用早晨和晚上3小时以上的时间,学习有关农村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理论文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凡是遇到好章节、好句子,都会用心作笔记、写批注,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写了近百本。他还利用外出开会和培训的机会,向专家学者请教。渐渐地,他不仅能自如应对村里的复杂事务,而且对乡村治理也有了系统研究。

吴惠芳《榜样八》事迹材料(篇16)

“我把25年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部队,部队把培养了25年的吴惠芳奉献给了家乡,让永联村插上了军营文化的翅膀。”在“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现场,忆往昔,吴惠芳满怀深情。

谈到永联村现代化建设的智慧和经验,他表示,永联村从一个经济强村发展为现代化强村,靠的是自己在部队大熔炉里的淬炼,靠的是永联雄厚的集体经济,靠的是新时代的大好环境。

吴惠芳给永联带来了严谨的工作作风。这从会风上可见一斑。以前,会场上坐得稀稀拉拉、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如今实现了“三个一律”:坐序一律朝前、手机一律震动、参会一律准时。

吴惠芳对永联影响更深远的是制度化管理思维。“部队上常讲,要把每一件事情当作一场战役来打,很强调调查研究、组织计划、领导组织建立、组织实施、效果检验。长期这样抓,形成了这样一种意识和一套科学的方法。”吴惠芳说,“严谨计划,严格实施,从部队到乡村,管理是一样的。”

219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