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事迹 >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

时间: 泽慧0 分享

人事事迹是指关于人事工作方面的突出表现和贡献的事例。这些事迹可以包括在人事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所解决的问题、所做出的贡献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篇1】

郭永怀,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唯一的烈士。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郭永怀毅然放弃国外优厚条件与待遇,冲破重重阻碍,携全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从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赴北京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享年59岁。在他牺牲的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爆成功。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科学赞歌,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

在郭永怀牺牲后的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爆成功。这背后是郭永怀和无数科学家们默默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当时,他携带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匆匆赶往机场,不幸遭遇飞机失事。在飞机残骸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一位学者死死抱着一个公文包,在生命将尽之际仍不松手。打开公文包,里面藏着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

正是这份重要资料,为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的成功试爆提供了关键信息。而这位用生命保护国家机密的英雄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和条件回到祖国投身科学事业并为之献出了宝贵生命。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此外,郭永怀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和导师。他致力于培养我国的科技人才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学生中不乏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郭永怀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国者和教育家。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科学赞歌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史册上。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篇2】

郭永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在物理学和工程科学领域的研究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两弹元勋之一,郭永怀在核武器研究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他的人物事迹的一些关键点:

科研生涯早期

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他早年在家乡接受了初步的教育,然后进入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之后,他在南开大学预科班和北京大学物理系完成了学业。

留学经历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郭永怀前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继续深造,随后转学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科学家西奥多·冯·卡门等人。

核武器研究

郭永怀在美国期间专攻空气动力学和气体动力学,在这两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郭永怀加入了钱学森领导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火箭和导弹研究工作。

在美国的工作期间,郭永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这也为他后来回国参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效力

1956年,郭永怀响应中国政府的召唤,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国内,致力于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回国后,他立即投入到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工作中,成为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第一任副所长。

“两弹一星”

郭永怀在氢弹原理探索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提出了“两弹结合”的理论方案。

他还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重要参与者,因此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英雄牺牲

不幸的是,郭永怀在1968年12月因飞机失事意外去世,当时他正携带着一份重要的机密文件。

据称,尽管飞机坠毁,郭永怀依然紧紧抱着那份文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放手,他的英勇行为被誉为对国家的忠诚和献身精神的象征。

遗产和荣誉

郭永怀的名字被用来命名了许多奖项和奖学金,以纪念他的伟大贡献。

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激励着新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科学研究,推动国家的技术进步。

郭永怀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爱国者,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科学技术领域,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遗产,即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国家利益的忠诚和对人类福祉的承诺。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篇3】

1960年5月,郭永怀调到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任副所长,担负起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当时的工作地点海拔3800米,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因为缺少设备,郭永怀就和同事们手工制作烈性炸药。这种具有高腐蚀性的炸药极不稳定,很容易爆炸。一次意外,郭永怀的五位同事在制作炸药的过程中不幸遇难。

1964年至1967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相继爆炸成功。可以说,郭永怀和他的同事们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了我国国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此后,郭永怀和他的同事们,开始筹划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试验工作。郭永怀常常往返奔波于北京和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从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赴北京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享年59岁。正是依据这份郭永怀用生命保护的重要资料,在他牺牲的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爆成功。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篇4】

郭永怀出生于1909年4月4日,逝世于1968年12月5日。

他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和空气动力学家。

郭永怀早年曾在青岛大学附中就读,并先后在南开大学预科班和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后来他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那里遇到了钱学森等后来在中国科技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

郭永怀在美国期间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气体动力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1956年,郭永怀积极响应新中国成立后的号召,回国效力,在科研机构担任高级职务,并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还曾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等多个重要职务。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了一个培养顶尖科学家的重要基地。

郭永怀的事迹中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忠诚和献身精神。他在一次出差途中不幸遭遇空难身亡,但他临终前保护了一份绝密文件免受损害,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情怀。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篇5】

1938年夏天,郭永怀以优秀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经过一些波折,于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数学系主任Synge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他仅以半年时间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并获硕士学位。他的出色工作受到他的导师W.R.Synge的赞赏。

1941年5月,他又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GALCIT),在航空大师vonKarman教授指导下工作。他主动提出要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这一时期,有名师的指导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加之他本人刻苦努力,为他后十年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篇6】

1946年,W.R.Sears教授在康乃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怀前去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之职。实际上在这十年间,郭永怀是当时Cornell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即Sears,郭永怀,Kantrowitz)之一。这十年亦是郭永怀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出现激波的条件,激波对于气动力的影响以及连续亚超声速混合流的存在的可能性,为人类突破声障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发展了Poincare,Lighthill的变形参数与变形坐标法,它可解决边界层前缘的奇异性。

为此,钱学森于1956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郭永怀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高超声速流动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与离解效应。郭永怀因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的两项重大成果而驰名世界。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篇7】

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我来说,郭永怀这个名字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名字了,他除了是“两弹一星”元勋之外,更是我的舅姥爷。所以,对于郭永怀,我不仅有着对他身份和对我国科学事业贡献的敬佩与向往,更有着难以割舍的亲情。

从我记事起,奶奶和父亲就在我面前多次提起郭永怀这个名字,那时的我,混沌初开,少不更事,觉得郭永怀就是我的舅姥爷,跟任何人的舅姥爷没有什么两样。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与阅历的增加,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我逐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始觉得,他不仅仅是我的舅姥爷了,他更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一生追随的楷模。

1999,舅老爷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从那时起,郭永怀这个名字就更加深刻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这个仅仅走过59年的生命,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成为塑造我心灵世界、承载我理想信念的精神丰碑。

2016年10月16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在荣成博物馆隆重开馆,这不仅是荣成人民的大事,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大事。今天,中共荣成市委、荣成市人民政府号召大家学习郭永怀,学习郭永怀献身科学,大力弘扬郭永怀一心为国的精神,必将激发人们向往文明、尊重教育、崇尚科学、爱党立功的道德能量。

据父亲回忆:舅姥爷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仅仅五十岁的时候,就已满头白发。他曾偷偷问过舅姥李佩先生,舅姥笑而不答。父亲说:现在想来,那一定是你舅姥爷为新中国科学事业日夜操劳的结果吧。

舅姥爷离开我们快50年了,但他是我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他是我的榜样,不仅仅是他身上“两弹一星”的荣耀,更因为他对科学事业的那份执着,那份专注。这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来说,那是一辈子的楷模!

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其实这也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同志的这些贡献,我想人民是感谢他的。是的,人民感谢郭永怀同志!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一生最好的评价!其实,我觉得,舅姥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的北京城,那一天曙光刚刚从东边亮起,亮光中夹杂着一丝白透白透的雾气。凌晨6点左右,西郊机场传来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的血红。我的舅姥爷和他的警卫紧紧抱在一起,两个烧焦的身体中间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人们发现: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雷锋的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60年前,舅姥爷郭永怀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历尽磨难,辗转回国,为年轻的共和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48年前,1968年冬天,北京西郊机场上的那漫天火光,不正是我的舅姥爷一生奉献科学的勋章吗?

舅姥爷郭永怀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的这种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年轻的共和国提供了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树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今天,处于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转型中国,更需强大的精神力量破浪前行。永不褪色的郭永怀精神,正是我们建立自信、增强认同、激发热情、积聚能量的源泉。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郭永怀、弘扬郭永怀“两弹一星”精神,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篇8】

今天,我们还一同参观了郭永怀先生纪念馆,整个展馆通过用图片、视频、及珍贵的文物资料,全面展示了郭永怀先生的卓越功勋和大师风范。

郭永怀先生是我们荣成人,中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永怀先生满怀报国热忱,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环境,带着妻儿回国参加建设,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参与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装置再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的建设。1968年12月5日凌晨6点左右,郭永怀先生因飞机失事去世,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他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竞完好无损。原来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先生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一个人在生命完结的那一刻,还能想到用自己最后仅剩的躯体去保卫者国家的机密,那他是何等的英雄和智者。

岁月在流逝,但人们对郭永怀的缅怀将日益深切,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卓越贡献,不会忘记他为国家富强、科学进步而无私奉献、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新一代的我们也将永远会记得他的瞩目精神,在这位先驱的注视下,为祖国的明天开始每一天的奋斗不息!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篇9】

郭永怀是中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中国两弹元勋。

1933年,郭永怀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38年在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半年后他和钱伟长、林家翘以优异成绩和出色的论文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41年5月他到加州理工大学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研究当时空气动力学的难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性”。1945年他以这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博士学位。

1946年郭永怀到康奈尔大学与西尔斯教授创办航空研究院。在粘性流体力学和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1956年郭永怀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空气动力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等职务。

1960年郭永怀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工作,担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1961年任第一颗原子弹爆轰物理试验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对核弹的武器化和系列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氢弹的结构设计、飞行弹道空气动力学的有关试验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在参加完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准备工作,返回北京时,因乘坐的民航班机失事,不幸牺牲。1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他烈士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篇10】

10月16日下午,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我市举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代表,郭永怀部分同事、学生及亲属,威海及我市领导霍高原、江山、吕劭伟、曲卫伟等出席研讨会。市委书记江山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分别结合自身经历,深入交流了对郭永怀精神的认知感悟。

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永怀的学生胡文瑞,详细回顾了与郭永怀交往的经历,讲述了郭永怀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和他个人的巨大影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永怀的助手顾淑林,深情回忆了自己在郭永怀细心爱护下的学习成长经历。认为郭永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其榜样的力量对身边的同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郭永怀的亲属郭辉远表示,郭永怀以国家为重的赤子情怀一直鞭策着他和后人,在家乡建设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为传承郭永怀精神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也激励自己把郭永怀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家风传承下去。

威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霍高原在研讨中指出,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民族复兴(威海)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威海市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希望我市能够继续挖掘郭永怀事迹、宣传郭永怀精神,让更多的人走近郭永怀、知晓郭永怀、学习郭永怀,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他的精神,激励带动更多的党员群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江山在主持会议时指出,郭永怀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为荣成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市各级要利用此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学习研究好郭永怀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炼、丰富和拓展,把郭永怀精神提升为先进文化资源传承下去。要宣传弘扬好郭永怀精神,通过实地参观、媒体宣传、演讲、征文等形式,把郭永怀的故事讲好,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正能量。要实践运用好郭永怀精神,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弘扬无私奉献、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不断推动荣成工作再上新台阶。

研讨会上,市委副书记吕劭伟代表我市,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捐赠单位和胡文瑞等4位捐赠人颁发了捐赠证书。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曲卫伟分别与嘉宾为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友好合作馆、中国两弹城友好合作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友好合作馆揭牌。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篇11】

烈士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九院院长郭永怀,山东荣成人,曾就读青岛大学附中,在原子弹爆炸前,因飞机失事牺牲。当人们辩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郭永怀,人民永远怀念您。

郭先生在国外主要是从事理论工作和解析工作,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选定的课题都是国际上的难题。他不畏艰险硬是坚持用解析方法把它们做到底,得出重要的结论。这些工作使他在国外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为此人们往往把他看作一位单纯的理论家。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也很重视新技术和实验工作,而且为新成立的中科院力学所带来了新技术和实验手段。这至少包括当时世界上出现不久的激波管技术和等离子体动力学。后来我了解到,原来在郭先生准备回国之前,他曾经专门考察过他认为为我国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和新领域。

严格说钱先生和郭先生都是以应用数学为主要工具的理论家。这里说的理论家是那些其本人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但同时对于其所进行的理论研究的实际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对理论研究的现实和可能的应用有明确的认识,对理论研究还需要那些实验研究的相互配合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两位先生有过人的宽广视野和长远战略思考。一次郭先生当面问我,领导一个研究所的人应当是有理论见解的(好的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家同样可有很高的理论见解),还是什么别的人。我的回答是前者。当时他感到满意。我想这是因为如果科学研究缺少高一层次的理论指导、理论研究或实验研究便会失去方向,落到跟着别人走的地步,难以有所创新。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篇12】

郭永怀是他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两弹一星一共23位元勋,两弹一星早期指的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在三个领域中,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

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上面这些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对郭永怀是谁有兴趣,可以接下去看,我来讲讲郭永怀的故事,感觉也正好有个机会。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以一个农村娃的身份,和所有当时的中国科学大师巨匠一样,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郭永怀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天知道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需要经历多大的努力和传奇才能在风雨飘渺的中国和中国最高学府学习物理。

当然,和所有大师一样,郭永怀考取了1938的美国庚子赔款留学基金。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原本只有1个名额,后来经过叶企孙教授、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被一同录取,叶企孙教授的故事,以前柴静写过)

郭永怀因此得以漂洋过海,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1940年8月,上海,一艘驶往加拿大的“俄国皇后号”邮船上,二十几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合影,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这三个年轻人,都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并且三人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同时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生让当时的数学系主任J. L. Synge教授赞叹了许多年:“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后,郭永怀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von Karman),研习空气动力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之后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比起活跃的钱学森,郭永怀像个害羞的大男孩,所以钱学森最喜欢做的就是开车带着这个小师弟去兜风。据说当时,开学开车接郭永怀到加州理工的也是钱学森。

两弹元勋郭永怀人物事迹【篇13】

今天是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为国牺牲46周年的日子,清早起来,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深切怀念。

前不久,见到郭永怀先生与我们三个研究生的一张合影,我的一位好友特地从网上下载后发给了我(见附件),让我想起了半个多世纪前与导师在一起度过的难忘的日子。想当年,郭先生刚过五旬,虽然清瘦,但充满着活力。他那时肩挑着两个重担: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工作极其繁忙,每周工作六天半,还经常到大西北出差,但他的脸上从未显露过倦意,还总是把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放在心上。

26年前,我在纪念导师郭永怀先生逝世20周年的短文《当好铺路石子》中写道:“郭永怀教授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高风亮节、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声容笑貌长留在我们心间。作为他生前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我永远深切地怀念他,永远真诚地奉他为人生的楷模。……他教导我们:‘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我将以此为座右铭,兢兢业业地当好铺路石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贡献出一切微薄的力量,也许这是纪念他的最后的实际行动。”我清楚地记得1962年10月4日郭永怀教授对我和李家春说这番话时的情景。

作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和国防尖端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当好“铺路石子”。

在为在中科院力学所,他是实际上的常务副所长。从制订规划、确定研究方向、进行学科建设、组织学术讨论、推动科学研究,到设计兴建大楼、改善职工伙食,他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当我坐在所图书馆的灯光明亮的书桌上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图书馆的总体布局乃至灯光设计,他都亲力亲为,处处渗透着他的心血。

在九院,他和他的同伴不断攀登研制两弹一星的高峰。在实验室里制订方案,在戈壁滩上身体力行……。

那时,我们研究生作为“小不拉子”,对于他具体在忙些什么不大清楚,许多事情是后来逐渐了解到的,但在日常接触中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对年青一代的殷切期望和细致关怀。

刚进力学所大门时就听说,郭先生很严厉,对学生有点“凶”,令我们几个有点忐忑不安,而实际接触下来,满不是那回事儿。

他的确不苟言笑,我至今唯一记得的一次幽默是他开讲“边界层理论”课程时,先介绍他的助教呼和敖德,在黑板上写下“呼和”二字,说“这是‘零级近似’,你们可以叫她呼和老师”,接着写了“敖德”,说“那是‘一级近似’,至于‘二级近似’,我也搞不清楚”,这番话引来哄堂大笑。后来在私底下我请教过呼和她的姓名的“二级近似”,她告诉我一长串音节的姓氏,我至今也没记住。

后来,我们还发现他说话态度的严厉程度与对话者跟他的年龄差值成反比。他的一位老学生P与他谈话时就有点胆怯,郭先生批评他时有点严厉。最近,我的一位老学长告诉我,P先生目前已有九十多岁了,他学问不错,不愧是郭先生耳提面命带出来的学生。

在上面提到的第一次谈话中,郭先生没向我们讲一句大道理,只是让我们把所有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方法,特别向我们推荐了两本关于科学史和科研方法的英文著作,使我们体会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

那时,力学所的研究生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学习,大家你追我赶,每周一般读书七天,从早上七点读到晚上十点。周日早晨也不敢太晚起床,因为周日上午郭先生经常踱着方步到我们的学习室来。有一个周日,他来了,走到我们仨跟前,满脸笑容,递给我们三张糕点票。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清楚,那个时候吃饭定量,普通糕点也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半斤。郭先生是学部委员,有些许特供,因此,就把糕点票送给了我们。这大概是师母的主意。小小糕点票,里面包含着浓浓的情意。

进所第二年,郭先生在他的研究室里组织磁流体力学讨论班,集体学习留比莫夫的专著,并讨论手头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从中,我看到了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和宽严相济的组织能力。年纪越长的越有压力,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倒是迎来了学术上的阳光雨露。

几十年过去了,郭先生颀长的身影似乎还在眼前。他内向、低调,极少有疾言厉色。他喜欢戴着一顶鸭舌帽。走路老低着头,靠着建筑物的`围墙走,只要他在中关村,上班的时间总是定数。有时,我们哥儿几个有意在那个时刻,躲在一旁悄悄欣赏这道风景线。可惜,上苍早早地剥夺了我们这样的权利!

缅怀,是为了激励。如今,做学生的也垂垂老矣!只是导师关于做铺路石子的教诲,却一刻也不敢忘记。只有努力,努力,才可不辜负导师的培育之恩。

219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