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
2023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10篇
3月8日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发布2023“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那么一起看看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怎么写吧!下面给大家分享2023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欢迎阅读!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篇1
她常说:街道的工作是“骨头顶着皮”,来不得半点虚假、半点拖沓!作为一名街道干部,唯有真抓实干,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话是这么说,她也是这样带头做的。她把学习教育融入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中心工作中,大力推动街道科室优化重组,成立10个“功能型”服务办公室,与1个社区捆绑,负责1个一级网格。
在她带领下,所有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全部身穿“黄马甲”、佩戴党员标识,每天巡查网格,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连续7年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连万家心”的“四万走访”活动,今年结合大走访大落实,走遍辖区所有驻街单位和居民家庭,建立“一户一档”,动态掌握需求,跟踪提供服务,差别化帮助解决为老为小、助残助困、招工就业等方面7300多个难题。坚持打开大门,把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服务承诺等,统一制作成公示牌,在所在网格内的驻街单位、小区楼栋上墙,接受监督。选聘退休党员居民志愿者组建“盯得紧”督导考核队,每天到网格逐个“找茬”,每周参加社区工作周小结会议,经常性列席街道工委会议,提出问题,督促整改。评选表彰网格“最美十大员”、仙林“最美的人”、网格“特别贡献单位”,已奖励3750名党员群众、310个驻街单位。现在,每年的1月3号和7月1号,街道都召开上千人规模的党员群众大会,街道报告工作、作出承诺,党员群众自编自演红色节目,现场洋溢着“其乐融融一家亲”的氛围。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篇2
“在33平方公里辖区内,既有高档小区,也有拆迁安置小区;既有12所高校的16万大学生,也有1786个驻街单位。种好这一亩三分地,是我必须干好的活。”
仙林街道是原农牧场改制拆迁而来,是南京市栖霞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仙林大学城核心区,非户籍人口众多,社会矛盾异常复杂,给治理带来不少挑战,曾一度在南京城市管理考核中排名靠后。
“如何在这块土地上当好家,执好政?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种好田,获高产?”这是从2010年6月成为仙林街道的“大家长”开始,孙金娣就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登高先修其低,行远先修其近,孙金娣从做好仙林街道的“绣花功夫”开始破题。
“街道单位类型多,我们就创新网格化机制,把辖区划分为10个一级网格、156个二级网格、1786个三级网格,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结万家亲’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街道小微企业多,我们就优化党组织设置,把党组织延伸覆盖到每个单位、小区、工地、五小行业,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街道小区矛盾多,我们就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通过走访服务、八方议事、星级评比等,让业主、物业、开发商坐在一条板凳上,引导他们有事商量着办,齐心协力解决问题。”
在孙金娣带领下,仙林党工委带头沉到网格中,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和驻街单位,积极参与到街道社区的各项工作中。仅用了一个月,街道城市管理考核就由原来南京市第23名跃升到第2名,之后连续62个月第一。
“网格就是我们的一亩三分地,日常工作就是种好责任田,浇水、施肥、除草。田种得好不好,是丰收还是撂荒,大家都看在眼里。”
如今,在孙金娣和班子的用心耕耘下,“仙林街道一家亲、同心共筑幸福园”的氛围日益浓厚,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仙林街道也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9个,成为各地争相学习的榜样。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篇3
在交流过程中,孙金娣反复提及“信任”这个词,这两个字对她而言有沉甸甸的分量。
“组织上把这一亩三分地交给我,我必须做到守土负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只有这样做,才能对得起组织的信任。”
“居民有问题,不是想到找社区、街道,而是直接找到区里,这就是基层战斗力不强,群众不信任我们。”
如果说前者是作为一名党员“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践诺,那么后者就是一名基层工作者对“新时代如何走好群众路线”的积极思考。
“2010年6月5号,区委安排我担任仙林街道书记,没多久就有200多个老百姓,拉着横幅、喊着喇叭,把区政府堵了起来,这件事让我感觉天都塌了下来。”
即使已经过去11年,再谈起当时的事,孙金娣还是历历在目。
“这个矛盾已有三个多月了,这些老百姓所住的小区与街道就一路之隔,与社区也只有几十米,这个大规_,街道社区事先一点都不晓得,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如果再这样下去,党还要我们街道社区党组织干什么,还要我们街道社区书记干什么?”
在孙金娣看来,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街道社区党员干部眼睛没有往“下”看,身子没有往“下”沉,劲头没有往“下”使。
“过去在我们街道,有的党员干部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在位不在岗,有事找不着人;有的用上网代替上门、用通话代替见面,对待群众态度不好,遇到矛盾绕道走。”
那么,要如何去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呢?
“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我们社区的老百姓都知道我的手机号。老百姓给我打电话、发信息我一定是第一时间回复。而且陌生电话、没储存的电话一定要接。”
顿了一下,孙金娣又笑着补充到,“刚开始到这个街道的时候,电话不断,现在,偶尔会接到一些陌生电话,还基本都是广告。”
孙金娣摇了一下自己的手机——这是她能走进群众心里的第一个“锦囊”。
第二个“锦囊”就是职工食堂——那是孙金娣的办公地点。为了能够方便群众上门、离群众更近一些,孙金娣很早就将自己“办公桌”搬到了位于办公楼一楼的职工食堂。
“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锦囊中涵着的“真情”和网格中蕴着的“智慧”共同打通了仙林街道的“最后一公里”。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_出街道,矛盾不上交。”11年来,仙林街道实现进京、到省、去市、来区“四个零上访”,被誉为新时代城市版“枫桥经验”。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篇4
作为全国妇联授予我国优秀女性、优秀女性群体的最高荣誉的获得者,她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攻坚克难、奋勇争先,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建功在一线”的铮铮誓言。即日起,本报开设“建功在一线”专栏,讲述她们的“一线”作为、“建功”故事——
武桂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病毒病所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数十年致力于生物安全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研究,是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程管理体系的主要策划者和创建者,现连任亚太生物安全协会主席、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安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国家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专项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卫生健康与环境学部委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7项;获全国_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特别喜欢白天。
“一到夜晚,我就感觉这一天将要过去,时间不够用了。”近日一天的上午10时,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二楼的办公室,阳光穿透窗户,武桂珍打开了话匣子。这位留着红褐色卷发、身着深色西装外套、面容秀丽的女科学家抿嘴笑着,聊起自己的工作滔滔不绝。
对于武桂珍的执着与单纯,其身边人都已了然。
2020年初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的边境小城绥芬河市暴发疫情,武桂珍率队驰援。这个季节的绥芬河银霜遍地,位于半地下的实验室也没有暖气,冻得浑身疼的武桂珍贴上膏药,为队员们寻来几把椅子,争分夺秒做核酸检测。“早出检测结果就能早发现病例,帮助当地溯清传染源,尽早消除疫情传播风险。大家都顾不上身体的不适,昼夜不停、六班轮转、满负荷运行。”武桂珍回忆。
这只是武桂珍近40载默默投身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一幕。从抗击SARS疫情到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再到抗击新冠疫情,每一次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现场,武桂珍都未缺席。迅速组织开展未知病原攻关和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实验室检测速度屡破纪录……曾有人问武桂珍为什么这么拼,她只是笑道:“使命在肩,一刻也不敢停歇。”
2003年,SARS疫情发生后,作为现场监督组负责人的武桂珍因心肌劳损病倒在岗位上,被送往急诊住院。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拼起来就忘了吃饭的武桂珍在指挥现场突发腹痛,强忍到工作结束后就诊,检查出多发胃溃疡,被医生重重责备。2020年,战新冠最吃劲的日子,她需要借助3种药才能入睡。对此,武桂珍不以为意:“我们的工作就是争分夺秒,早一分、早一秒把科研成果送到前方,就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与传染病打交道,往往要面临许多未知风险。“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武桂珍说,新冠疫情初期形势严峻,为迅速研发疫苗,需要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即P3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活动,确保生物安全至关重要。武桂珍拍板决定迅速组织团队开展风险评估和模拟演练,将生物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最终,其团队研发的疫苗率先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并首获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认证和欧盟GMP认证。
多年来,武桂珍潜心研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她组建我国第一支生物安全专业化管理和研发团队,解决微环境污染检测等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创建全球最大P3实验室设施群运行管理模式和标准体系。
谈到生物安全,武桂珍眼中有似火热情,她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仪器和操作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问题,“还要做出更多努力”。
武桂珍是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大学生。从工厂回到大学校园,源于父亲的劝说。“爸爸说,要做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人,首先要多学知识、长好本事。”她回忆,那时的父亲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她就蹲在小区门口的路灯下等着,“有时看到他疲惫的身影,我不忍心,但是他乐在其中”。
大学毕业后,武桂珍走上了科研报国的道路,继承了父亲执着的拼劲儿,也体会到了那种累并快乐着的心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做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事,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她说。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篇5
宋晓玲于1970年3月出生,女,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3月出生,甘肃武山县人,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她长期致力于氯碱化工和煤化工领域的技术研发,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项目、重点科技攻关、国家火炬计划、兵团重大科技攻关等课题30余项,攻克30余个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难题。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工作经历
宋晓玲是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她长期致力于氯碱化工和煤化工领域的技术研发,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多项技术列入国家清洁生产标准和重点鼓励发展的清洁生产技术。
变废为宝 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
改革开放后,PVC生产企业在全国不断涌现。然而,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电石渣却是重大的污染源,如何处理电石渣成为世界级难题。在天业集团,数万吨电石渣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心头。
时任生产副厂长的宋晓玲想:如果将电石渣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这样既可以变废为宝,又可以消除重大的污染源。这在当时的氯碱行业还没有先例。宋晓玲敢想敢干,主动承担起电石渣制水泥的小试试验,率领团队走向攻克世界级难题的战场。
宋晓玲走访多家水泥厂,最终决定在石河子南山水泥厂进行试验。来回70多公里的路,她转乘四趟班车天天跑一个来回。在原有石灰石制水泥传统工艺中,从添加5%电石渣试验起,再到10%,最后到20%的电石渣能生产同等质量的水泥。这证明她的想法可行,但她并不满足。当得知江西有家水泥厂用50%的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的水泥生产线将试车投产,她立即坐了三天火车,又搭乘四五个小时蹦蹦车赶到厂家。下车后她不顾双脚肿胀,就直奔生产现场。通过7天的现场技术交流,她又找到了新的突破点。
回来后,通过查阅水泥工艺等资料和不断的现场试验,最终完成了电石渣制水泥小试实验。随后,在充分吸收国内湿磨湿烧电石渣水泥技术的基础上,她带领团队采用干法乙炔和干磨干烧电石渣水泥工艺,不让一粒废渣“走”出天业厂房半步,创造了国内外以电石渣为原料生产水泥的奇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5年,国内乃至世界第一条100%电石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线在天业投产,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电石法聚氯乙烯的难题,颠覆了传统电石法聚氯乙烯的格局。天业的经验与工艺迅速在全国推广,天业集团成为中国氯碱行业的领军企业。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篇6
攻坚克难,在于不抛弃、不放弃。风雨彩虹,又见铿锵玫瑰。
2021年4月,在东京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附加赛中国女足对阵韩国女足第二回合的比赛中,中国女足落后两球,身披7号球衣的王霜挺身而出,凭借加时赛中的进球奋力将中国女足带入东京奥运赛场。“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即使是跑,也能把她们冲垮。”赛后,王霜掷地有声的话语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2022年,王霜作为中国女足核心球员征战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她带伤首发,与队友一起展现出敢打敢拼、永不言弃的精神,最终以3比2逆转韩国女足,时隔16年再次站上亚洲之巅。
每一份荣誉、每一个高光瞬间背后,是女足7号王霜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她倾其所有付出的血和汗。因家庭原因,她从小与姨妈一家生活在一起,这教会她独立。7岁接触足球,因当时武汉没有少儿女足球队,她便与一帮同龄甚至大一点的男孩子一起训练。训练场上,王霜没有因自己是女孩而示弱,反而比一帮男孩跑得更快,拼得更凶,即便是受伤也绝不会喊疼、哭泣。
渐渐地,独立和坚持的王霜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足球天赋。12岁入选国少队,15岁进入国青队,17岁进入国家队,20岁初次征战世界杯,23岁荣膺亚洲足球小姐,25岁帮助武汉女足登顶女超联赛冠军,27岁帮助中国女足夺得亚洲杯冠军并第四次获得中国女子金球奖……回首过往每一个精彩瞬间,王霜都记忆犹新,“小时候养成独立和坚持的性格,帮助我在足球生涯至今的二十年里,勇往直前,不曾退缩。”
责任与担当 成就“小王”
闪光灯下的中国女足7号,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一位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小王”。
从孤单童年走出来的王霜,比任何人都懂得,唯有爱才能驱散心中阴霾,所以她时刻怀着一颗滚烫的心,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关爱。
2020年,新冠疫情袭击武汉,王霜捐出其在法甲巴黎圣日耳曼俱乐部留洋所得的60万元全部收入,用于支持家乡抗疫。在此期间,王霜与其表哥曹国栋在楼顶天台练球的视频刷爆网络,激励着所有人积极勇敢面对眼前的一切。
2022年1月20日,女足亚洲杯小组赛赛场上,王霜进球后的一个“比心”动作,倍受外界关注。次日,王霜向外界透露了背后的暖心故事:“昨天进球后的‘比心’,我是送给一群‘追风女孩’!上个月,我去了云南石林县的一所‘追风小学’,和她们一起踢球聊天,那天我们约定,如果我在亚洲杯上进球,就要为她们‘比心’!我可是信守承诺的小王!”王霜作为女足代表参与“追风计划”,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可以号召更多人关注乡村校园女足,让“追风女孩”在球场上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
此外,王霜个人还发起了“七号球场”——乡村校园女足支持公益项目,截至目前已经通过中国妇女基金会支持了12所乡村校园女足。
同样是2022年,王霜又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体育与发展使者”。5月,王霜在湖北,首次以个人名义设立“薪火少年”奖金,用于奖励我省基层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教练和运动队,开始“霜计划”在湖北起步的第一个动作。
用坚定信仰诠释初心,用实际行动担当使命,“最美巾帼奋斗者”们谱写了“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的壮丽华章。“我期待着在今年的世界杯、亚运会、奥运会预选赛赛场上,展现自我风采,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女足,看到中国力量,见证中国崛起。”王霜说。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篇7
对学生:“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已经行不通了
人民小学校有一个小小的书吧,花花绿绿的书海中,柔和的灯光映照在暖色的布沙发上,这里是孩子们和杨校长的“秘密会议室”。
每隔一段时间,杨浪浪就会随机抽取十几名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书吧的沙发上开展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会。“每次都有一个交流主题,这些主题或围绕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或是当下孩子们最关注的新鲜事。”对学生而言,杨浪浪不仅是校长,更是可以一起谈天说地的好朋友。
要想了解孩子的世界,就要去学习。“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前,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多元化,效率大大提高,我们该怎样和未来的教育对象相处呢?”杨浪浪选择“永远保持好奇”,用不断地学习来应对这一挑战,包括了解孩子们关注的网络热点,甚至是一些新潮的“网言网语”。她说,“这样才能和学生们有亲近的共同语言。”
在杨浪浪看来,“好奇”是人民小学校最宝贵的精神之一,也浸润在学校每一名教师的心中。“现在,‘我吃的饭比你吃的盐还多’这句话已经行不通了,老师和学生应该是相互的学习者,要真正了解孩子们才能教育他们。”
对老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永远不会改变
“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我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念。同时,传承建校70多年来的红色基因,用文化浸润人。”杨浪浪认为,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她更为看重的是品德修养。
对教师发展和成长,人民小学校也是常抓不懈。近几年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教师结构、师训模式、评价系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板,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新时期对优质办学的要求。
为解决这一难题,杨浪浪带领学校一班人不断研究探索,提出“以结构变革的魄力重塑人力供给、以重构学习的力量重塑教师发展、以多维评价的尺度驱动教师发展”三大举措,提升学校办学活力。
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打出后,效果立竿见影。目前,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占70%,现有20余个国家级、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年均课题产出十余项,年均撰写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多项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并在全国交流。
对教育事业:“办有意义、有意思的教育”是永恒的课题
多年来,身处教育事业第一线,杨浪浪深刻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的决心和力度。
人民小学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带动乡村学校共同发展作为重要责任。
1994年,作为骨干教师,杨浪浪第一次跟随人民小学校教师团队到垫江县五洞小学参加送课下乡活动,与乡村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没想到,这一“送”,就送了近30年。从人民小学校到五洞小学260公里的路,也成了杨浪浪每年必走的路。除了送课支教,杨浪浪还带领学校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深入调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发展情况,实施“一校一品、一校一策”的结对帮扶模式,与全市百余所乡镇学校建立联系机制,因地制宜开展师资队伍培训、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科研联动、办学资源共享等。
2015年,杨浪浪入选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首批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并被授牌“杨浪浪校长工作室”,她依托工作室联合多个省份开展校长培训,带动千余位乡村校长的专业成长,一大批乡村教师和学生从中直接受益。
“教育要为国家计深远,为民族计深远,为未来计深远,可教育的实践是在细微处点灯。办有意义、有意思的教育是我永恒的课题,而我所做的一切工作,一言以蔽之——俯身拥抱每一个孩子。”杨浪浪说。
作为党_杨浪浪感到十分激动和骄傲:“教育是既基础又伟大的事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履行党代表的光荣职责,把党的温暖送下去,把基层的声音带上去,在平凡的点滴中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篇8
在今年开展的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中,针对居民反映较多的餐饮油烟扰民问题,仙林街道成立60个攻坚组,对辖区内12所高校、40个小区、105条商业街区的1636家餐饮店共1158个排口,进行地毯式、拉网式排查,列出问题清单、制定“一店一策”整治方案,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反复上门做思想工作,确保赢得每个店家的配合支持;充分发挥街道志愿者作用,成立10支志愿者督导队,81名志愿者分网格对所有餐饮店进行督查,确保整改见底到位;街道每周召开驻街高校餐饮油烟整治推进落实现场会,共办实事……目前,11所高校已经完成整改。后期,街道还将对净化设施运行、定期维护、油烟达标排放等情况定期巡查检查,努力用办实事的成效守护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
像这样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群众一呼百应、有呼必应、即呼即应的生动画面,是仙林街道基层党组织常年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结果。我在基层街道工作,是党和人民给了我无穷的动力。走群众路线,越走越有底气;为群众办事,越干越有劲头;做群众工作,越做越有力量。”孙金娣说。11年来,街道常态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结万家亲”的“四万走访”,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当作每天必须要吃的“三顿饭”,先后完成新办3所公办幼儿园、开设四点半课堂、设立老人助餐点等群众急切事,建设仙林新村党群服务中心、红旗广场、历史沿革馆等群众关心事,实施天然气置换、小区整治、家庭医生服务站等群众期盼事,开展“一家亲”千家系列活动、“劳动最光荣”就业帮扶等群众暖心事,解决了乱搭乱建13年的“老农贸市场”、295个铁皮棚拆除和被人私自抢占18年的1056个地下室综合整治等群众烦心事。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班子强不强,全看“领头羊”;干部作风硬,群众就“一呼百应”。在孙金娣的带领下,仙林街道党员干部遇事不推、不躲、不让,一心一意跟党走,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基层党组织成为人民群众交口称赞的坚强战斗堡垒。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篇9
2016年陈雨佳辞去宁安市高中体育教师职务,回到家乡扎根农村,成为一名“新农人”。凭着一份专注农业发展的执着,一片热爱家乡的赤诚,她扎根乡村深耕黑土地,以让国人吃上一碗营养健康的好米饭为初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代“新农人”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官地村农民,陈雨佳一直觉得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石板米产业一样也能做成一番事业,龙江农人这个选择和使命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石板田就是黑土地中的大熊猫,我们得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它。”陈雨佳从研究水稻种植的第一课开始补起,几年的时间成为当地大米专业合作社的领头雁。
为了打出品牌,陈雨佳拿着质检报告到处给人讲,甚至背着电饭锅参加展会现场煮饭请专家品鉴。如今,她们的合作社远近闻名,已经吸引本村及周边村民157人自愿入社,石板田有机水稻种植规模从最初50亩扩大到1800亩,吸纳附近村屯6000多亩石板田加入绿色水稻订单种植,亩产由原来500斤提高到800斤左右,亩收入从5000元左右提高到近10000元,拉动本村及周边农民就业300余人。
近年来,陈雨佳带领合作社大力推动当地土地流转集约经营,依托东北农业大学水稻有机肥科研中心和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以建设国家级水稻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整村推进石板大米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引进优质晚熟品种,实施两段式育秧,实施绿色食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治地治水,严控污染。
“我的逐梦路恰是乡村振兴路,在我热爱的黑土地,深耕稻海田间,于我而言是一件幸事,我愿乘风破浪,一路欢歌,一路精彩。”陈雨佳说。
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材料篇10
钱素云、陈雨佳、宋寅、孙金娣、王霜、杨浪浪、石丽平、宋晓玲、武桂珍、徐崇彦10位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光荣入选2023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她们坚_导,对党忠诚、信念坚定,自信自强、敬业奉献,有的以精湛的医术守护人民健康,有的在高水平科技前沿阵地勇攀高峰,有的投身乡村振兴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有的站在三尺讲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的扎根基层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群众,有的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青春力量,有的作为中国女足“领头雁”为国争光……她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为民情怀,用坚定信仰诠释初心,用实际行动担当使命,谱写了“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的壮丽华章。
广大妇女表示,要向“最美巾帼奋斗者”学习,学习她们爱党报国、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她们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学习她们扎根基层、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贡献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