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
31年前,苏明娟的一张“大眼睛”照片,成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希望工程”的招牌面孔。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希望大家喜欢!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篇1
31年前,7岁的苏明娟是安徽省金寨县三合中心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每学期六七十元的书杂费成了家里最大的负担”。
14年前,刘秀祥带着患病的母亲跋涉千里,外出求学,令无数网友动容。“为了照顾母亲,从初中到大学,我一直把母亲带在身边。”
如今,他们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并且以一个共同身份再次亮相在公众视野——党的代表。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这两位党代表的故事,是对“奋斗成就梦想”的生动注脚。而他们的人生“逆袭”,既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赋予每个普通人更多机遇的写照。他们由受助者转为捐助者、奉献者的故事,更诉说着个人命运、人生价值在时代大潮中展现的韧性和张力。
当年,苏明娟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的乡村生活。她随时面临辍学的风险,因此倍加珍惜读书机会。那只紧握铅笔的手,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透出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期待。
她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国人。希望工程成为当时全社会参与度最为广泛的公益事业,无数人的爱心汇聚,社会各方积极捐助,希望之花开遍每一个角落,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得到改变。苏明娟也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顺利读完了大学,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积极回馈社会。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篇2
苏明娟的人生变化,是时代进步的生动“剪影”,也是中国故事的精彩“注脚”。从她身上,可以梳理出很多富有张力的词汇,比如希望工程、社会公益、回馈社会等。其中有两个词汇尤其值得一说。
一个是乡村教育。苏明娟曾谈到当年她上小学一年级的情景,“那时候学校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校舍,就是旧社会的祠堂改建的,有窗户,但是没有玻璃,上面糊着纸,破了很多洞……”而如今,走进乡村学校,可发现当地最好的建筑往往就是学校。正如一名代表动情地说:“这十年中,我的家乡的教育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全县最漂亮的建筑和最好的环境就是学校。”
在乡村,不止校舍发生了变化,师资力量也在不断充实之中。从《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再到《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一系列的安排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同时,乡村教育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为乡村孩子走向开阔世界铺就了坚实路基。
另一个是脱贫攻坚。当年苏明娟差点辍学,原因很简单,“每学期六七十元的书杂费成了家里最大的负担”。据报道,苏明娟的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的乡村生活。苏明娟是安徽金寨县人。金寨县是革命老区,曾是安徽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党的_以来,金寨县迈上脱贫快车道。据报道,2020年4月,金寨71个贫困村,39344户129789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自此,金寨县摘掉贫困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从国家级贫困县,到高质量摘帽,金寨的变化同样折射出时代之变。如今的金寨,交通便利,村村通电动公交。特别是产业带动就业,民众日子越过越红火,因贫辍学的现象一去不返。
其实,乡村教育获得长足发展,本就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当今的乡村孩子来说,正在实现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梦想,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乡村孩子拥有了更为明亮的未来。
党的报告指出,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国家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意味着乡村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而与此同时,国家还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这势必助力更多的孩子靠努力改变命运。
“大眼睛”苏明娟是独一无二的,但在这个热气腾腾的新时代,将有更多人像苏明娟那样实现出彩人生。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篇3
1991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下乡采风,来到了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寻找摄影素材,结果阴差阳错地走进了苏明娟就读的小学教室里。刚进入学校,解海龙就惊呆了,没有窗户没有门,透风的屋顶,他实在无法想象,在改革开放那么多年的时间里,竟还有如此简陋的学习环境。解海龙轻轻地走进教室的时候,八岁的苏明娟正在低头写字,或许是感觉到了有陌生人到访,苏明娟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就是这一眼,让解海龙感到无比的震撼。“那眼神的穿透力太强了,能直击你的心灵!”解海龙在回忆时依旧绘声绘色地说道。该如何去形容这样一双眼睛呢?在简陋不堪的教室里,很难让人相信,有这样一双明亮清澈的眼睛。于是,当手握着铅笔的苏明娟再次抬头凝视黑板的时候,解海龙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快门键。那时年幼的苏明娟,并不知道眼前这个陌生的叔叔在干什么,也不了解这个举动将会为她以后的人生带来哪些改变。虽然干净又明亮的眼睛,让苏明娟看起来是那样的天真纯粹,但实际上,苏明娟的童年都是从苦难的泥水里淌过来的。
苏明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主要以务农为主,家庭条件过得非常拮据,每年的土地收成只够全家人吃三个月的。不过,即使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苏敏娟的父母也没有放弃让孩子上学的机会,他们认为如果想要摆脱贫困、走出山区,上学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将苏明娟送进了当地的希望小学读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不过,对于一个贫寒的家庭来说,每学期70元的学杂费,确实是一项比较大的负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当时的苏明娟年龄还尚小,但心里已经有了一种清晰的认知,她明白父母的不易和期望。因此,即便学校的学习环境很差,她依旧努力上进,珍惜每一刻学习的时光。冬天的时候,学校没有经费安装玻璃挡风,很多孩子都是在寒风中听课,苏明娟的小手经常冻得发紫,甚至长了冻疮,但她仍旧坚持完成老师交代的每一项作业,没有一句抱怨。解海龙去的那天,苏明娟只听别人说他是文化人,是北京来的。她想,如果我努力读书,是不是也能成为文化人?或许苏明娟并不知道,命运的卷轴,就因为这个“文化人”的到来而缓缓拉开。解海龙回去后,左思右想,最后将照片命名为《我要上学》,发表在了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上,一经发表便在全国引发了爆炸性的反应。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女孩儿”的故事,就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苏明娟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不少人开始寻求各种方法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有人给她寄来了学费;有人给她寄来了衣服;有人给她寄来了学习和生活用品……在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下,苏明娟顺利读完了高中。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吧,确实,当年一张“大眼睛”的照片,给苏明娟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个曾经看不到一点前途的姑娘,在众人的托举下,为她架起了一座走出大山的桥梁。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篇4
2002年,苏明娟在大家的帮助下不负众望,成功考取了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主修金融专业。进入大学后的苏明娟,并没有懈怠和随波逐流,反而更加拼命了,她十分看重这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期间,依然有很多好心人表示,要帮助她完成后面的学业,但是却被苏敏娟及其父母拒绝了。父亲对苏明娟说:“孩子,好心人帮助我们的已经够多了,现在你也长大了,我和你妈妈还能干点活,足够养活你和你弟弟了。”
苏父苏母性格善良淳朴,最常教导孩子们的就是要知恩图报,为了让孩子们不忘初心,他们经常身体力行地做出榜样,逢年过节,苏明娟的母亲就会给帮助过苏家的好心人,寄一些腊肉、亲手缝制的布鞋等,虽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每一份都是真心。因此,在捐助人拒收的情况下,苏敏娟将资助费用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自己梦想的殿堂。没过多久,学校了解到苏明娟的家庭处境,表示作为贫困生,苏明娟每月可以领取900元的补助,但是却被她一口否决了,她说,希望将这笔钱用在比她更困难的学生身上。此外,从大一开始,苏明娟就致力于帮助贫困生,她将自己勤工俭学的钱省出来一部分,用来资助和她一样的山区学生读书。
苏敏娟说:“我现在进入大学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能够养活自己了,但是还有很多像我曾经一样的山区儿童,没有实现他们的理想,我只想尽自己的一点努力来帮助他们。”除了做兼职,苏敏娟的文化课成绩也没有落下,她刻苦努力,成绩优异,甚至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并且还是学生会的组织部部长。苏明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并身体力行,鼓励身边同学去山区支教,在那里,苏明娟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她回忆起支教的体验,是这样说的:“那里的条件很差,和我之前上学时差不多,什么都是破的,四面通风,但贫困山区的儿童渴望知识的眼神却是那么坚定!”想到这些,苏明娟心酸不已,她的眼里饱含热泪,她知道自己能够走出大山是幸运的,但还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在泥土中挣扎着,梦想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在苏明娟的毕业论文里,她给导师写了这么一句话:“我吃了很多的苦,走了很远的路,才将这份论文送到您的面前。”这个被善良浇灌着长大的孩子,竟也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参天大树。寒门贵子反哺社会,本就是一件让人欣慰的圆满结局,不过,善良依旧在继续……苏明娟此后的人生,更是让人有着万千感慨……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篇5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这句话用在苏明娟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大学毕业后,苏明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一家银行工作,她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她说:“没有希望工程,就没有我的今天!”从参加工作以来,苏明娟每年都会向希望工程捐款,多年来,从未间断,并且经常参加公益活动。
2006年,苏明娟在和摄影师解海龙商量后,决定将“大眼睛”照片进行拍卖,获得了30万元拍卖款,她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后来,希望工程用那笔钱建造了一座学校,取名就叫“大眼睛小学”,成百上千的藏族孩子自此有学可上。苏明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希望人们记住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希望工程。”正是在这样的善举下,苏明娟引起了当地官方的注意。2017年,苏明娟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这让她的爱心有了平台继续传递下去。
不过,当时因为这个职位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些人对她开始进行无端的指责,甚至炮轰她就是一直在吃当年那张照片的“红利”,这才有机会当上了这个官。面对这种质疑,苏明娟并没有做出太多的回应,她觉得自己问心无愧,不需要向别人解释。其实,这虽然是副厅级官员,但并不领取报酬,而且是兼职性质,只是通过这个平台号召更多的人,来关注公益事业。在苏明娟看来,当多大官,拿多少钱,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2018年,苏明娟在个人生活拮据的情况下,硬是拿出3万元的积蓄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初衷就是为了将善良和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贫困山区。
最近几年,在苏明娟的不懈努力下,向这个助学基金捐助善款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善款被用到了贫困家庭的各个方面,现如今,苏明娟的助学基金,已经援助了两所希望小学,资助了45名贫困大学新生。荣誉面前,苏明娟始终保持一颗初心和平常心,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即便是一路走来十分不容易,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关注,但她一直不卑不亢、谦逊有礼。曾经,她在社会大众的爱和关注下长大;如今,她正将这份爱和希望,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公益的路上,苏明娟的脚步从未停止。
31年前,她身处逆境;31年后,她涅磐重生。
如今,苏明娟不仅结了婚有了幸福的家庭,而且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升级为一名母亲。她曾带着孩子在视频里向解海龙表示真诚的感谢,向观众们讲述了她的故事,令不少人当场热泪盈眶。苏明娟的人生里,有过太多的感动,但在这个故事里,最打动人的,是她对善意的延续和传承。对苏明娟来说,善良,好像是从上一代手中接过的火种,别人曾借它点亮苏明娟的人生,如今,她也活成了别人世界里的一束光。
她,曾经是受益者,现在,更是践行者。所谓薪火相传,便是如此了。用真心交换另一颗真心,用善良灌溉另一种善良,原来,世界美好真的是环环相扣。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善良与爱,皆能传递。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很多时候,人种下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尽管这个世界有邪恶和冷漠,但也有爱与光明,“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岁月流转,31年过去了,她的心里依然有爱,眼里依然有光。愿我们每个人,在她的故事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篇6
照片,是我们用来记录美好事物的一种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如今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彩色照片并不罕见。但在31年前,有这样一张照片,却一度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991年的一天,北京某文化馆内,许多摄影师正围成一团,津津有味地翻阅着眼前的相册。其中,一张“小女孩”的照片,引起了众人的惊叹。黑白色调里,一个顶着一头脏乱短发的小女孩,用粗糙黝黑的小手紧紧捏着铅笔,她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更是宛如黑夜中的星辰,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斟酌再三,众人决定把这张照片取名为《我要上学》,并将其带回美术馆展览。
不久后,《我要上学》迅速走红全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贫困山区儿童生活环境的关注。再后来,这张照片被选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在其影响下,各类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数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纷纷得以重返课堂,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而照片中的“主角”,时年8岁的苏明娟也因此一夜成名,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大眼睛女孩”。凭借着这一深入人心的形象,原本濒临辍学的她,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作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我要上学》火遍全国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如今31年过去了,因一双“大眼睛”而走红的苏明娟,现在又过得怎样?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篇7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张家湾一个普通家庭。她是家里的长女,后面还有一个弟弟。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中国第二大将军县,一共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但同时,多山少地、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也让这座充满荣誉的县城,成为了安徽省人口最多的贫困山区县。
贫困,是金寨县恒久以来的“标签”。而作为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户,苏明娟的家庭情况,却比这片土地的故事来得更加艰难。她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的农民,靠耕种家里的几亩薄田为生。然而,贫穷的小山村里,似乎就连土地也变得格外贫瘠。伴随着苏明娟和弟弟的相继出生,家里的经济压力也进一步增大,尽管她的父母整日围着田地忙得不可开交,可一年所得的收成,却只够家里人吃三个月。为了养家糊口,她的父亲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到山上砍柴赚取额外收入,母亲更是通过打鱼、养蚕、养猪、种板栗等方式,想尽办法补贴家用。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已经殊为不易,而上学读书,更是显得尤为“奢侈”。尤其是在那个尚未普及义务教育的年代,像苏明娟这样贫苦家庭出身的女孩子,想要进学校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彼时,当地许多女孩连小学都没读完,就因为各种原因被迫辍学外出打工,等到二十来岁时便嫁给同样文化程度不高的庄稼汉,生儿育女养猪种田,重复着上辈人的命运。
苏明娟是幸运的,虽然她的父亲没上过学,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因此即使家里的条件很艰难,父亲依旧要紧牙根供其上学。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苏明娟就反复被父亲叮嘱:“如果你不想重复我们这辈人的艰难生活,唯一的机会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走出大山到大城市扎根。”父亲沉重的话语犹如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她的心底,在逐渐生根发芽的同时,也为其人生指明了道路。
对于从未接触外面世界的苏明娟来说,大学和城市繁华的模样难以想象,但她知道,那是可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地方。读书,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但对于苏明娟来说,这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但即便是这样一条不被许多人重视的“道路”,她也走得异常艰难。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篇8
贫穷就像一颗大树,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也包括了上学读书。苏明娟是幸运的,父亲对知识的重视,让她拥有了让身边同龄人羡慕不已的上学机会,但她也是不幸的。受限于拮据的家庭条件,她的求学之路,一直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1990年,父亲用东拼西凑来的学费,将苏明娟被送进了村里的小学。说是“学校”,但其实是由旧时大户的祠堂改建而成,由于没有钱装玻璃,教室的窗户只能用塑料薄膜代替。除此之外,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十分简陋,除了一块黑板以及几张摇摇欲坠的桌子外,几乎一无所有,就连学生上课用的板凳,也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对于在此上课的师生来说,这样的环境可谓是极度恶劣,尤其是一到冬季,冰冷彻骨的寒风就洪水般涌进教室,让人犹如置身于雪地之中。冻得缩成一团的孩子们,只能相互靠近取暖,可即便是这样,他们稚嫩的双手还是被冻出了许多冻疮。比起简陋的学习环境,更让苏明娟感到揪心的,是朝不保夕的学业。在当时,一个小学生每学期的学杂费大约要70多块钱,而她的父亲连续好几个月山上砍柴,收入也只有100多元。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家里出现什么急事,她随时可能面临辍学的风险。尽管学业“朝不保夕”,但苏明娟还是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她看来,只要能读书,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为此,哪怕家里通往小学的路途坎坷险阻,每天要走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她也从未迟到。彼时的苏明娟没有想到,不久之后,一个陌生人将会闯入她的生活,并用“独特”的方式,改变其命运。而这个人,就是摄影师解海龙。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篇9
1991年,在大别山寻找摄影素材的解海龙,途径张家湾时,无意间闯入了村里的小学。然而,这场偶然出现的意外,却将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望着眼前斑驳的墙壁、残缺的桌椅,解海龙不由得愣住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始终不敢相信,新中国成立40多年了,革命老区的孩子们,其学习环境竟然如此恶劣。与此同时,正低头专心学习的苏明娟,在听到老师介绍眼前的中年男人是北京来的文化人时,她下意识地抬起了头。昏暗的光线下,苏明娟清澈单纯的双眼,犹如黑夜中的星辰般明亮,这双“大眼睛”,似乎在诉说着她的艰难生活,以及对知识的渴望。解海龙的心头猛然一沉,拍摄过成千上万张照片的他,从未见过如此直击心灵的画面。说时迟,那时快。回过神来的解海龙,当即拿起相机,对着苏明娟按下了快门,就这样,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相机的她,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这一年,苏明娟年仅8岁。后来,她在回忆起这件事时说道:“我那时候就在想,如果自己努力读书,会不会也能成为像解叔叔那样的文化人?”人生是一场未知的旅途,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彼时的苏明娟并不知道,在解海龙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命运的推手已经在悄无声息之间,将她和那张照片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回到北京后,解海龙当即跑到摄影馆,将苏明娟的照片冲洗出来。摄影馆的馆长在了解到其故事后,更是毫不犹豫地拿出50块钱,想要捐给她上学。经过一番商议,解海龙将苏明娟的照片命名为《我要上学》,并见其发表在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上。《我要上学》的发表,就像一块巨石投向平静的湖面,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正是这张照片,让人们将目光投向偏远山区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希望工程带来了新的发展。据资料显示,希望工程于1989年10月开始实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足够的关注,捐款金额不足1000万元。而在《我要上学》发布后的短短几个月里,希望工程收到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善款,就已经超过了1亿元。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踊跃捐赠下,万千因贫困而被迫辍学的山区孩子得以重返课堂,获得读书的机会。事实上,这张照片所改变的,不止是无数孩子的命运,作为该照片的“主角”,苏明娟的人生,也随着《我要上学》的广泛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篇10
从濒临失学的山区女孩,到公益的发起者,苏明娟的蜕变人生,着实让人惊叹。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她的事迹,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息息相关的故事。
作为外者,我们既见证了苏明娟如何从一个学业“朝不保夕”的女孩,一步步利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我们也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真情的传递。
苏明娟的蜕变,固然有命运赋予的契机,以及她自身的努力在内,但更为关键的,则是人们用爱与真情筑成的希望长城,这也是贯穿其感人事迹的不变主题。
世间的善良有千万种,而最难得的,莫过于以自身为火把,为他人不幸的人生带来温暖。善良者人恒善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任凭世间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我们始终相信,这道用爱与真情构建起来的长城,将会永远延续下去,在一代又一代人之中,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篇11
最终解海龙的镜头捕捉到了苏明娟这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回去后,解海龙就以《我要读书》为题,发出了这张照片。照片发出后,苏明娟以及她所在的学校就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短期内全国各地的捐款援助纷纷而至,苏明娟和她的同学们终于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
面对全国络绎不绝的捐款,苏明娟谨记父母教诲只留学习所需,额外的她都主动退回,实在不能退回的她就转捐给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从小她就已经学会了感恩,用自己的行动去回馈社会。
2003年,苏明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安徽大学,虽然是专科,但是也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上了大学后,她就不再需要别人的资助了,学费由国家负责,她平时积极参加勤工俭学,赚生活费的同时也力所能及的帮助其他的贫困学生。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她也在力所能及地改变着家乡。
暑假期间,她组织过大学同学一起去金寨县其它贫困乡村义务支教,她希望用她的知识和事迹去激励那些和她一样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努力向上。义务支教的过程中,苏明娟发现依然有一些和她当初一样贫困的孩子,她在给予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帮助之外,也在感叹,她当初是多么的幸运。
此时她的心里暗暗发誓,自己经济独立之后一定要去帮助更多的人,去回馈这个帮助过自己的社会,她是这么想的,随后她也是这么做。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篇12
2005年,大学毕业后,苏明娟进入了省工商银行。在这里有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优厚的待遇,不用再为一日三餐发愁,终于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经济独立。这一切在正常人的眼里也许觉得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在苏明娟这个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孩子来说,这一切已经很‘奢侈’了。她通过社会的帮助,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走到今天,用行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参加工作之后,她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并且此后每年她都会拿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做慈善事业。她用实际行动来回馈着社会,她希望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像她一样,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她也希望每一个接受资助走出大山的人都能够把爱心传递下去。
为了更好地支持贫困学生,她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设立了助学基金,为那些贫困学子多一条选择的道路。对于所做的这一切,当别人问起的时候,她说:感恩,去多做一些好事,回馈社会。现在的苏明娟早已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她始终坚持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
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的同时,她还经常来到一些贫困地区进行宣讲,她不光给这些贫困地区孩子物质上的帮助,还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孩子们,给他们带去精神上的支持。她鼓励孩子们像自己一样努力向上,接受社会帮助的同时,自己也要奋发图强。她同时也把爱心传递的种子‘播种’在了这些接受帮助过的孩子们的心里,这颗‘种子’也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事迹篇13
1991年,解海龙为了拍摄希望工程的主题照片,他来到安徽省金寨村一间破烂的“教室”里,看着周围破败不堪的墙壁、以及支离破碎的桌椅,解海龙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正当解海龙惊异之时,他突然看到了一双特别的眼睛:明亮又纯粹、坚毅又果敢,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同时,那种眼神仿佛又可以穿透一切、赐予人们无穷的精神力量。当时的解海龙立刻按下快门,于是就有了这张改变苏明娟命运的照片!
回到家后,解海龙马上洗出了这张照片,他决定为其取名为《大眼睛》,并且在旁边郑重其事地题上了“我要读书”四个大字!再后来,解海龙拍摄的这张照片被希望工程重点选中,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性图片,画面中的这个小女孩,也一下子火遍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网络技术还不发达的90年代,无数家长因为看到这张照片而感动落泪,他们慷慨解囊,纷纷加入希望工程的队伍当中。与此同时,更有无数人从那双眼睛中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探索知识的渴望、以及被现实压迫的无奈。通过苏明娟的照片,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他们同样渴望上学、渴望知识,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通过希望工程的帮助,将会有更多的孩子可以走上读书的道路,苏明娟的火热,其实也是社会爱心人群情绪高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