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先进事迹(10篇)
广大官兵表示,要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事迹和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先进事迹,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先进事迹篇1
何贤达,湖南平江人,1979年出生。1995年高中毕业后,他曾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一家合资企业,他从流水线装配工干起,他埋头干活,深受赏识,后来学了电工。小何上中学时物理学得很好,很快就如鱼得水;后来他被当地一家大酒店聘为兼职电工师傅,薪资不菲。
一次,他陪姐姐回平江老家,正赶上县武装部搞预备役民兵训练。这回集训,负责训练的廖科长看上了何贤达。“你小子,天生就是个当兵的料!不去部队上穿回军装,可惜了。”打工仔何贤达无论是站军姿、走队列,还是射击、投弹,都练得那么严谨到位,一丝不苟,成绩也遥遥领先,所有课目都拿了优秀。
廖科长的一番鼓励,撩动了何贤达的心思。他当即表示说自己愿意去当兵。他果断辞去了广东那边的工作,等待军营的召唤。
何贤达底子好,头三个月新兵训练,成绩优秀;后三个月学专业技术,他会电工,看电路原理图,轻车熟路;更复杂的控制原理和液压等知识,他刻苦钻研。
何贤达因为成绩优秀被分到某部。可是,部队临时驻在偏僻山沟里废弃厂区,武器装备未到位,用来练习的是一个个纸盒子,只在上面画了些按钮和指示灯,官兵们成天对着这些假的“仪器”训练。
这可真叫作纸上谈兵了。
这时,又一拨新兵入伍了,上级派他到新兵连,却不是去训兵,而是干炊事员。
来到炊事班,他才发现这行当不简单。他从小没下过厨房,得从最起码的烧火学起——部队当时用的是87式炊事车,得用鼓风机摇着生火,何贤达常被熏得一头一脸的烟灰,全没了训练场上的潇洒样儿。他又不能抱怨——班里只有他啥饭菜也不会做,只能烧火。等这关熬过去了,才慢慢“升职”到了切菜、做米饭馒头,有时老班长也“开恩”,亲手教他炒上一两个菜。渐渐地,大家发现他炒出的菜别有一番风味。他做的馒头也明显具有“何氏风格”:白俊整齐,松软适度,吃着喷香。
这就是何贤达的过人之处。干啥都不会甘于平庸,都肯下功夫动脑筋,能在最不起眼处给人一个惊喜。摇身变成“一号手”。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先进事迹篇2
2000年8月,一营执行任务。何贤达干的是普通号位。此前他多次完成任务,参加过1999年国庆阅兵,在阅兵村火线入党。
任务完成后,担任“一号手”的干部因家中有事,提前回去了。突然接到上级通知:任务在采集数据中遇到一些问题,还要再来一次。现场负责的谈副营长正犯愁呢,何贤达跑来“请战”:“副营长,他的位置我能干,能不能让我试一下?”“一号手”,可是难度最大、专业知识最复杂的岗位,向来由院校毕业的干部担任。何贤达能行吗?
结果,不论是理论考试,还是模拟操作、常见故障应对,何贤达都对答如流,手到擒来。谈副营长和几位资深号手又惊又喜。就这样,何贤达毛遂自荐,解了燃眉之急。
原来,何贤达的这些本事,都是悄悄学来的。他在普通号位任务不重、时间较多,又兼着营里保密员。于是他利用这些条件,自学了“一号手”所需的全部专业基础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这也是该部第一次由士官代替干部走上这一岗位。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先进事迹篇3
入伍以来,何贤达始终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夜以继日地学习专业知识,加班加点苦练武器操作技术,较快地成长为一名精通发射、转载、地测、液压等专业操作多面手。他最先接触的是转载专业,经过2年的刻苦训练,被战友称为"一吊准"。1999年国庆阅兵中,何贤达圆满完成了受阅导弹的转载任务,受到上级首长的高度评价。他业余自学地测发控专业,2000年8月,部队赴某地执行训练发射任务,在地测发控号手选拔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几年来,由于他技术扎实、素质全面,先后40余次为军委和总部首长进行实装操作汇报表演。
何贤达认真研究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原理,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2001年,他在生产厂家接收装备时,独自完成了多台主战装备的开箱检查,为了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他编写了1万多字的《特装维护保养操作规程》,并在部队得到推广。某次任务中,他根据上级要求,编写了《转载后测试规程》、《地测号手操作注意事项》等操作规程,为某型装备的训练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何贤达还非常注重钻研装备操作原理,经常向来部队授课的专家、教授请教维修技法。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指示灯状态快速识别"、"模飞数据快判读"等一系列维修方法。2008年3月,在装备验收过程中,他针对某系统存在的芯片读写故障,经过十多天的认真分析,成功排除故障。在他的建议下,部队对同类装备显示装订板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某型装备的可靠性。他先后参加重大军事行动十余次,研制出瞄准三脚架夜间照明装置、弹心指示器精确定位装置等4项科研革新成果,并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操作手。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先进事迹篇4
1995年的高考季结束以后,何贤达开始跟着朋友前往广东打工,2年离乡背井的生活让他对未来产生了迷茫,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是这个时代许多年轻人的主要问题之一。直到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县武装部的预备役民兵训练时,何贤达才明白,自己果敢坚毅的性格很适应军旅生活,或许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就这样,何贤达入伍成为了一名炊事兵。
入伍后,何贤达常自嘲自己“平平无奇,愚笨憨厚,可能要当一辈子火头兵了”嘴上虽然这么说,但私底下的何贤达却非常努力。何贤达入伍前就拥有非常厚实的电气知识基础,入伍后又经常趁着空余时间学习导弹部队的相关知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覆盖,何贤达入伍没多久便被调去做了一名转载号手。
成为了转载号手后,何贤达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发射导弹的号手,当了发射炮手后,又想成为指挥发射单元的指挥员。就这样,何贤达持续拓展自己的业务知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发射单元指挥员。何贤达常将自己比作一块生铁,需千锤百炼之后方成精钢。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部队基层士兵埋头奋斗的缩影。
入伍二十三年以来,何贤达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次次的荣获殊誉。他曾连续三年被评选为优秀士兵,也曾荣立过个人三等功两次、个人二等功两次以及一等功一次。获得过的各类荣誉称号更是不胜枚举。
如今的何贤达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懵懂青涩的“火头兵”了,作为导弹部队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何贤达将自己的技术经验汇总,编撰了一本共计一万余字的《特装维护保养操作规程》为导弹部队的许多新兵理清了诸多问题的头绪。
值得一说的是,何贤达非常擅长与基层战士沟通,用连里指导员的话来说就是“他非常善于用年轻人的方式与年轻人沟通”。训练或演习时,他是严厉肃穆、一丝不苟的何老班长。私下生活里,他又是和蔼谦逊,让战士们如沐春风的何老哥。对于带班训练,何贤达总是主张“训练起来像老虎、平时关心像父母”。
为了能够带好自己的战士班,何贤达充分了解了每一名战士的性格和理想,并且把这些事情记录在自己的记事本里,也正因为如此,每当战士们出现问题时,他总能又快又准的解决问题。
翻开何贤达的军旅履历,他金灿灿的成就和荣誉几乎从他入伍时起便一直延续到现在。他的一生平淡却不平凡,这名其貌不扬的共和国卫士,总是能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给别人一个巨大的惊喜。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先进事迹篇5
何贤达,1979年8月出生,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人。1997年12月入伍,1999年10月入党,中共党员,二级军士长。一个精通导弹发射、转载、地测、液压等多操作操作的多面手,曾任部队班长职务,被称为导弹“兵王”。何贤达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曾被第二炮兵评为“学习成才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第四届“二炮十大砺剑尖兵”,曾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他所带的班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砺剑22载,发射导弹数枚,建功苍穹;带兵20载,斩获20多项荣誉,誉满军营;从“火头军”成长为首批士官指挥长,从炊事兵成长为一等功臣…
何贤达1995年高中毕业后,曾南下广东打工,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军入伍了。个头中等,黝黑的皮肤, 是他的特征,他曾只是百万军中的一微小兵卒,最开始的时候是从炊事员干起,但虽然看似平凡普通,但他却在自己的军旅生涯中写下了“导弹精兵”的传奇。
入伍以来,何贤达夜以继日的学习专业知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要求自己,曾有人统计过他的“数字人生”:当兵18年、5次立功受奖、8次发射导弹、28次执行重大任务。何贤达认真研究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原理,曾经自己的经验别写成1万多字的《特装维护保养操作规程》,并在部队得到推广学习。
翻开何贤达的成长履历,作为吊控号手,他是全旅兵龄最短、业务最精的操作骨干,曾光荣的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作为测号手,他是全旅第一个从事此专业的战士,曾12次夺得专业理论比武第一名的好成绩;作为发射单元指挥长,他是全旅第一取得某型号导弹指挥长资格的士官,现在的何贤达几乎熟悉导弹发射阵地的所有专业。
何贤达入伍这么多年,为了当好一个兵,带好一个班,他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和妻子。和妻子恋爱期间只能通过电话和书信交流,定下的婚期还曾因为部队需要两次推迟,说起这些,何贤达的眼睛总是含着泪花。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专注事业、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先进事迹篇6
周飞虎,男,1971年出生,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临床部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该同志政治思想坚定,对党忠诚,严守党的各项纪律及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作风正派,为人诚实、正直;团结协作,关心爱护同事。在工作上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科室为家,抢救病人在工作上不分昼夜,多次成功完成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近年来,先后参加了西非抗击埃博拉、__爆炸维和伤员和__遇袭伤员救治等系列国际重大救援任务,模范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被评为全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2017年最美援外医生、军委后勤保障部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作为科室主任,带领科室团队荣立总医院院集体三等功、教学先进单位、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等。
作为重症医学专家,每天面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急危重症患者,在危重外科围手术期危重病人、脓毒症、热射病的血液净化及液体复苏、多脏器功能不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救治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疗效,为解放军总医院首批“百位名医”培育对象,《持续血液净化救治重症脓毒症》被评为院首批《百病妙诀》。任科室主任以来,在工作中克服科室在岗医生人员少,科室任务繁重等困难, 经常同时身兼二线、三线值班,并参加了科室所有重症及特殊病人的抢救工作,确保科室医疗安全,在保健工作中,除科室直接收治军干、师干首长救治外,多次参加南楼首长抢救。并多次代表医院和军委后勤保障部参加包括西非抗击埃博拉、天津爆炸、马里爆炸伤员等救治,均圆满完成任务。
所带领的科室多年来救治危重病患者数万名,在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均在95%以上,远高于国内、外同级别医院90%-92%的救治成功率。科室2013年荣立总医院集体三等功,2014年被评为总医院教学先进单位,2015年被临床部嘉奖,2016年被评为总医院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及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2016年底,先后入选北京十大健康卫士及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候选,多次被评为总医院优秀党员和教学先进个人。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先进事迹篇7
作为一名军医,周飞虎多年来在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__国际维和救援、特大安全事故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使命召唤即能“冲得上、救得下、治的好”。多年来,他努力让思想紧跟战场、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救治官兵,矢志成为“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卫勤尖兵,仅2016年就多次执行一些重大事件的官兵救治任务。
1、__爆炸维和伤员救治:2016年6月,随军委工作组赴__救治我受伤的维和战士。在军委工作组及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作为重症医学专家,该同志坚决服从命令,克服巨大压力,在随后的20余天里,包括端午节期间,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使伤员转危为安。在伤员救治过程中,每日评估患者伤情,确定转运后,与当地医院及联合国相关部门沟通转运等事宜,并根据患者情况,充分考虑回国路途遥远环境复杂等情况,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途中的预案,确保转运过程的万无一失,将包括2名重伤员在内的4名伤员安全转运回国,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X方医院、我驻x大使馆、军委维和办等相关部门高度肯定和赞扬,其中__军中央医院副院长姆贝伊上校专门向我驻塞使馆武官表示:“在和周医生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医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非常希望将来有更多像周医生这样的专家来我们医院进行指导、培训”。相关事迹多次被包括各大媒体报道,并作为全国老中青三代党员典范的代表在人民日报七一特刊及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刊播。
2、__遇袭维和伤员救治:当地时间2016年7月10日18时39分(北京时间7月10日23时39分),中国第二批赴__X维和步兵营担任难民营哨位警戒的1辆轮式步战车遭炮弹袭击,造成我维和士兵伤亡。该同志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与总医院其他科室专家一起参加远程会诊指导救治,并结合自己在马里的救治及转运伤员经验,向随后被派往非洲接送伤员的专家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方案,确保伤员转送的安全。
3、泉州180医院救治伤员:2016年3月,某特战旅发烟罐吸入十余名伤员被收治到福建泉州180医院,3月24日该同志接到命令后紧急赴180医院,参加救治包括ICU内3名重症伤员(均进行了ECMO支持治疗)在内的10余名伤员,在随后40余天救治中,二赴泉州,清明、五一小长假均在180医院渡过,经过大家共同努力,除一名伤员去世外,其余均恢复正常,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
4、驻马店159医院救治伤员:2016年9月12日该同志接到命令后紧急赴驻马店159医院,参加救治某炮兵团3名重伤员,中秋佳节不休息,经过7天的不懈努力与精心治疗,参与救治的重伤员中,2名转危为安,1名病情稳定,受到陆军部及基层部队领导的表扬。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先进事迹篇8
周飞虎,男,汉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周飞虎始终牢记人民军医的使命担当,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8年来,先后参加汶川抗震救灾、抗击新冠疫情等国内外重大医学救援任务,用实际行动书写守信践诺、服务人民的生动篇章,被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
听令而行、敢打硬仗。2015年1月,周飞虎参加援助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抗击埃博拉任务,与队友共接诊患者61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2016年6月,周飞虎奔赴马里和塞内加尔救治受伤的维和战士,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预案,将伤员安全转运回国。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他在北京会诊救治新冠疫情危重病人,为外地患者远程会诊。2020年4月,周飞虎赴巴基斯坦执行抗击新冠疫情任务,并担任赴巴抗疫专家组组长,提供专业指导。
大爱仁心、救死扶伤。周飞虎认为,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医生的本分。2018年,一位来自山西的老红军腹部术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在当地医院曾出现心脏间歇性停跳情况。家属抱着希望来到重症医学科,周飞虎立即组织全力救治,经过2个月的治疗,老红军不仅恢复了生命体征,疾病也得以痊愈。周飞虎精心救治每位危重患者,在病人生日时组织温暖的病房生日聚会、在病人打电话时贴心地送上一个靠枕,这些暖心动作如同涓涓细流,在病人心中激荡起爱的力量。
牢记使命、扎根奉献。周飞虎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官兵,多次赴各地参与军内外重大抢救工作,赴外地培训指导基层军医和即将执行援外任务官兵。作为国防科技创新某重点项目主要成员及子课题负责人,周飞虎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难,两上西藏阿里高原,参加野战医院监护病房建设,为高原官兵做好医疗卫勤保障。
周飞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最美援外医生、中国好医生等称号。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先进事迹篇9
在重症监护室,每天都上演着“生死时速”。“快快快!让一让!”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周飞虎一边奔跑,一边喊。在生与死的边缘,多争取一秒时间,就多一分希望。
作为一名军医,周飞虎曾执行西非抗埃、马里爆炸案维和伤员救治、赴巴基斯坦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医学救援任务。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危重患者,哪里就是他冲锋的“战场”。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作为解放军总医院新冠疫情救治专家组成员,参与救治危重症患者近百名。
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8年来,周飞虎参加抢救危重症患者超过1万例。许多患者转院过来的时候,存在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经过周飞虎团队的精心治疗后,最终转危为安。他说:“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这是医生的本分。”
“我的病情反反复复,但你们始终没有放弃,让我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坚定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前不久,一名刚出院的小伙子给周飞虎团队寄来一封感谢信。他刚转诊入院时多脏器衰竭,查不出病因,深陷绝望之中。“每天我都会握着他的手,告诉他病能治好。”两个月,几十次会诊,周飞虎团队把小伙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小伙子生日那天,周飞虎特意买来蛋糕,告诉他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为他加油鼓劲。
在重症监护室,时时处在高强度、高压力下,周飞虎用医者仁心温暖着每一名患者:用洗净的药瓶组成“加油ICU”字样、在病人打电话时贴心地送上靠枕、盛夏时节为病人送西瓜……一件件小事温暖人心。
“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下去就会迎来曙光。”周飞虎指导的博士后毛智说,周主任带领团队精心守护每一名危重症患者,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目睹过许多生离死别的周飞虎深知,危重症患者最需要的是及时、科学的救治。近年来,他带领团队致力于建设“智慧ICU”,利用大数据早期预警,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治疗,大大节约人力物力,提高救治效率。
病房中,智能信息采集车取代了护士手记,精准的数据信息随时提示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风险,救治关口不断前移。医生可实时接收“报警”,迅速指导施救。
数据在不断积累,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近年来,周飞虎承担国家、军队等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二等奖各1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全国最美援外医生、中国好医生等称号。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先进事迹篇10
一米阳光,明媚而温暖。周飞虎特地将病情更重的患者安排在南向病房里,因为阳光代表着希望。
阳光是否与救治效果有必然联系,似乎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医生温暖的关怀和精心的救治,是这里康复率维持在高水平的“秘诀”之一。
或许是因为决策压力沉重,大多数时候,周飞虎神情严肃。面对患者时,他总能绽放出暖心的笑容。不论是在ICU病房,还是在抗震救灾一线,抑或是在病毒肆虐、蚊蝇横行的埃博拉抗疫现场,都是如此。
我不禁好奇:是怎样的成长经历让他如此切换自如?在他讲述的几段榜样故事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奠基人叶慧方教授,一辈子省吃俭用,自己用旧矿泉水瓶装水喝,却把价值数百万的祖宅捐了出去。“她可以把患者带到家里来吃饭,却不肯接受我们帮她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去世前,她不吃不喝,只为能捐献出一具洁净的遗体……”
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院士,在救治一位重症胰腺炎患者时采用了一种新方法。耄耋之年,他依然坚持每天到诊疗一线,亲自记录患者腹压变化。诊疗完毕,还不忘指导后辈:“今天有时间吗?我知道你们都很忙,要是有时间我给你们讲讲。”
汶川地震时,年过七旬的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教授宋少柏,冒着余震不断、大雨滂沱,凌晨1点颤巍巍地出现在病房里。周飞虎问:“您不是刚走吗?回去休息吧,病房有我们看着就行了。”老爷子回应:“我不放心,你们不是也没走?”
苍生大医,一脉相承。周飞虎说:“每个时代,都有战士负重前行。”而以叶慧方、黄志强、宋少柏为代表的一代代人民军医,就是那些负重前行的人。
战争年代,他们不仅救治伤员,还是激励官兵的精神力量。当年在华北抗日战场,官兵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到白求恩,打仗就放心。”和平时期,当疫情发生,当灾难来临,他们“白衣执甲”的逆行身影,依然是守护生命、稳定民心的“压舱石”。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这一脉相承的精神风骨,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人民军医的工作初衷,激励他们永远奋斗。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先进事迹
(10篇)相关文章:★ 部队优秀个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