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丁仁彧事迹简介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丁仁彧事迹简介5篇
丁仁彧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治病救人是本职所在,他的初心就是挽救重症病人的生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丁仁彧事迹简介,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丁仁彧事迹简介篇1
2月15日中午,天气虽多云转雨雪,江风却依然浩荡。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六楼的三病区,一位青年医生正与一位女患者告别,这是他进入武汉以来治愈出院的第一例。老大姐刚说声“再见”,眼泪就止不住了,青年医生连忙扭过头去。一个同事悄悄说:“头一次见丁队哭。”
老大姐在感谢信中说,“丁教授及医护团队,我终生难忘你们的大恩大德。我定了200箱水果,恳请接受我的心意,我还定制了十面锦旗,我会永远记得你们的名字……”然而,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他们却不能拥抱不能合影。
青年医生含泪读完这封信,转身又回到了重症病房,90多名患者正等着他呢。
这位青年医生就是丁仁彧,今年39岁,19年的党龄。一个结结实实的青年,目光坚定而沉着。他是美国麻省总医院麻醉与危重病专业的博士后,是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也是国家卫健委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曾为足球场上的前锋,英勇搏杀,是他突出的性格特点。多年来,矿难、水灾、龙卷风,他一直冲在最前面。
疫情发生后,丁仁彧率先报名要求南征。他说:“哪一次都是我当前锋,这回当然也要是我。”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战,并且让他做第一批辽宁重症医疗队的领队。
丁仁彧先把父母送回老家庄河,又把孩子送到姥姥家。爱人也是一名医生,她支持丈夫的选择,她说:“疫情那么严重,我们做医生的应该去呀。”
父亲母亲、岳父岳母都很担心,担心归担心,他们还是让他走了,就像以往让他奔赴那些“重大灾险”的前线一样。10岁的女儿悄悄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爸爸,祝你一路平安。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对你的信任和爱。”他知道,聪慧的女儿这句话后面的深深牵挂。
2月4日晚上,丁仁彧率部飞到了武汉。
3日,是一整天的培训。4日下午,丁仁彧带领全体队员正式上岗,接管了两个病区的23名重症患者。进了现场,几乎就是瞬间,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太沉重了。一时不免有些紧张,但他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小丁,别忘了,你是踢前锋的呀!”他这样暗暗提醒自己,不觉又鼓起了勇气。丁仁彧带领大家与当地医生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接,每个病历他都要逐条过目,治疗方案也要重新调整,还要派人接管病房中的物资、设备,同时,对清洁区、工作区也要迅速布置妥当。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丁仁彧事迹简介篇2
丁仁彧他们收治的大部分病人都是高龄老人,最小的70岁,最大的95岁。这些老年人,病情比较重,除了正常用药治疗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精心护理。他对护理人员下了严令,“必须象对父母对爷爷奶奶那样照顾他们,他们吃好了,睡好了,心理宽松了,身体的免疫力才有可能上来,病,才有可能好起来。”
95岁的老爷爷,是大家最担心的人,稍有不慎,他随时可能倒下。老人家2月5日入院,原本就有脑梗、高尿酸血症等病,在家的时候就长期卧床,现在患上新冠疫情,病情比别人严重,陷入生命垂危的状态。他不能说话,交流极其困难。老伴 88岁,也感染了,保姆也传染了,三个人住在同一个房间,谁也照顾不了谁。老伴儿比他好些,神智还算清楚,她天天惦记他,睁开就往这边看,并反复询问他的状况。老爷爷自己不能吃饭,丁仁彧给他下了鼻饲,然后,指示护理团队紧紧地盯着。老爷爷大小便不能自理,护士们就细心照顾他,给他端屎端尿。每当看到他们忙得不可开交的样子,老爷爷就会慢慢举起手致意,同时,哽咽流泪。他的老伴儿说:“孩子们,我替他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呀。”丁仁彧说:“奶奶,我们就是你们的儿孙。”十多天过去了,老爷爷居然转危为安,他顽强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全力治疗。丁仁彧说:“老爷爷,谢谢您,您要给全体患者做了榜样。”
在2月12日下午的会议上,丁仁彧对大家说:“对这位老爷爷,我们必须严防死守,决不能让他掉队。他一家三口来的,出院的时候也要一家三口出院。一旦有了闪失,他老伴儿的精神就要崩溃,人也就可能倒下,那这个家庭就完了。我们已经创造了奇迹,我们要继续创造奇迹。”
这位老爷爷的病房,每天只要得空闲,丁仁彧要去上三四次。他不断地鼓励老爷爷,也从老爷爷灼灼的目光里不断感受鼓励。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丁仁彧事迹简介篇3
为深入落实国家卫建委“一切为了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要求,丁仁彧带领的辽宁重症医疗队是援助医院的多支省级医疗队中最早使用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技术的医疗队,带动整个院区救治技术的提升,深受医院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辽宁重症医疗队在进驻病区后不久,就率先开展体外膜肺(ECMO)技术救治一名35岁极危重型新冠疫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中央新冠疫情救治指导组给予辽宁重症医疗队的救治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这支医疗队中,有近一半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来武汉的第六天,正值元宵节,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成立,丁仁彧担任支部书记。他带领全体党员同志斗志昂扬,冲锋在前,主动承担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等高风险操作。全体党员团结一心,为医疗队的生活、感控、临床诊疗、护理等各个方面献计献策,不断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在党员同志的感召下,40余名医疗队员先后递交入党申请书。同时,还成立了临时团支部,并且组建了由丁仁彧担任队长的辽宁省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充分发挥团员的能动性,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打硬仗,发挥尖刀作用。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丁仁彧事迹简介篇4
丁仁彧,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2017年5月,作为辽宁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成员赴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武汉新冠疫情发生以后,丁仁彧主动请缨,担任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的队长,带领150名来自全省重症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于2020年2月2日,奔赴武汉抗疫前线,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三病区和四病区,集中救治重症和极危重症病人。
在进行了感控培训,考核穿脱防护服等工作后,医疗队于2月4日正式接管病区。进入病区后,面临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院感极其不规范、将普通病房改造成ICU病房,同时还要应对收治大量重症患者的压力,最多的一天收治了近30名患者。医疗队员只能一边改造病房,一边救治患者,一边制定重症医学相关的流程。
在进驻病区之前,已经有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因感染新冠病毒被隔离。因此,重塑院感防控流程成为当务之急,全体医疗队员对生活区进行了彻底的消杀,按照三区两通道的要求重新布局,最大限度切断可能存在的传染源。同时抽调专人负责感控的监督、物品的消毒等等,定期请感控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实现医疗队员零感染。
治病救人,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这是每一名重症医疗队员的共同目标。然而,由于医疗队是由来自辽宁省41家医院组成,他们所在医院的工作流程不一致,存在着医疗护理水平参差不齐等情况。丁仁彧便定期召开医疗和护理组长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统一诊疗方案,达到同质化的管理要求,并且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危重病人的诊治流程,医护人员的诊疗流程,感控培训制度等等。经过短短一周的时间,辽宁省重症医疗队就建立起高效的工作机制,救治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实现病人的分级管理,并根据疾病和患病人群的特点,提出明确的任务和目标——识别高危病人,早发现,早治疗,阻止其由重症转变为危重症;集中救治极危重症,尽最大努力挽救他们的生命,降低病死率。
与此同时,丁仁彧还积极协调当地医院的医务部门,筹集重症救治相关的耗材、设备,并帮助当地医院完善重症患者的管理流程。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丁仁彧事迹简介篇5
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丁仁彧致力于提高重症诊疗技术、积极开展高新技术,关注重症病人急性期炎症、凝血、免疫和器官功能损伤的同时,还注重慢重症患者转归等临床实践。在国内知名专家马晓春主任的带领下,开展小剂量肝素治疗脓毒症的研究,正在进行的全国多中心RCT研究,其结果有望改写脓毒症诊疗指南,达到国际水平。近三年发表相关SCI论文1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30余分。
2017年5月,丁仁彧同志成为辽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的一员,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地区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首席专家。一年的援疆工作,救治重症患者近800余名,开展床头心脏超声等多项新技术,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救治危重病患的水平。丁仁彧同志的事迹和中国医科大学组团式援疆战友们的事迹已经被塔城新闻、塔城日报、辽宁日报、辽宁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丁仁彧用自己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塔城地区医院培养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造福于边疆各族人民。被授予“辽宁第五批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第三批优秀援塔干部人才”等荣誉称号。
2020年2月2日起担任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的队长期间,丁仁彧带领150名来自全省重症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抗疫前线,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三病区和四病区,床位数80张,集中救治重症和极危重症病人。
丁仁彧带领的辽宁重症医疗队是援助医院的多支省级医疗队中最早使用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血液净化免疫吸附等生命支持技术的医疗队,带动整个院区救治技术的提升,深受医院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丁仁彧说:“援鄂期间,这支队伍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尤其是尚红院长,几乎每天都和我交流队伍的情况以及需求,成为我们坚强的后盾。王振宁书记在前线也是多次慰问、鼓舞着我们。这支队伍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的号召,筹集并应用各种先进救治设备,力争挽救每一名重症患者生命,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个接管病区、第一个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第一个免疫吸附、第一个ECMO,第一个ECMO转运CT。应用ECMO共25天,成功救治一例35岁极危重症新冠疫情病人,多次被央视新闻报道。三病区成立“迷你ICU”,创造了40天零死亡的记录。医疗队共救治重症患者129人,其中危重症病例23人。治愈出院90例,转轻症后转院或转科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