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个人报告 > 调研报告 >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

时间: HT1 分享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 篇1

一、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

三、 正文: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在人们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问题、生活难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首先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虽然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形式的更加严峻,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 “毕业即失业”的言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也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xx年212万、20xx年280万、20xx年333万、20xx年413万、20xx年495万、20xx年559万、20xx年610万、20xx年631万、20xx年660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八年累计35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xx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加之以往毕业还没有就业的学生,并且不考虑虚假就业信息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如此庞大的基数已形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之下,又一拨的人群又加之到来,紧缺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上更显得前仆后继。虽然许多的企业面临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从基础干起,但这又与上学最终的初衷相违背,从而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走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

其次,之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在具体的工作中胜任不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人;另一方面,大学生中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 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要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寻找就业之路。

另外,出现这样现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自20xx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余波逐渐隐退,就业形式大大回暖。许多的企业虽面临用工荒的窘态,但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等歧视甚是严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培养人才、留用人才的经营理念,以至于眼睁睁的看着人才流失。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薪酬不合理、所提供的岗位不匹配、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许多企业对毕业生总是挑三拣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业协议条款,擅自延长试用期,无偿地占有毕业生的劳动成果。国家虽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规范、调整,但企业配合不积极。如果说每个企业的薪资都和公务员、事业性单位员工基本工资相持平,并为每位员工依法办理象公务员所享有的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切实做好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这样的话他们就不会再与公务员做对比、追求公务员之路现象就会隐退,从而脚踏实地的为企业服务。

除此之外,大学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机制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生活难的问题。现在无论是对农民还是到国家干部、公务员等不同群体都制定落实了相关保障措施:像公务员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待遇、完善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也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给生活困难户发有低保补贴。而未就业大学生呢?什么都没有,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对此国家在以人为本的情况下也应当制定未就业大学生相关保障体系,以促进社会均衡、和谐发展、推进社会注意建设。

对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就业方式。十大报告提出全民创新,把创新、创业纳入了全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全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未就业大学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崛起,商业竞争日显激烈,许多创业者选择城市创业,却忽视了农村这片创业乐土。其实对于创业者来说,农村创业环境有着不可预测的发展潜力,农村有着市场竞争力小、环境宽松、风险小等优势。党和政府应当积极号召、鼓励有志青年去农村创业,多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农村创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发展种植、养殖,新型科技产业等,争取利用自身力量带动、形成一个新型的就业群,这样也能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另据调查,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都有着自行创业的激情,但绝大部分都被这样那样的困难所限制。国家、政府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优抚。但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政策上还存在程序复杂化等多方面问题。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创业资金投放,政策优抚等。应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帮助其融资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切实解决创业资金、技术等问题。

最后,我认为,要切实解决好这些毕业生,这就要求无论是那个行业、那个部门都要形成一定的就业比例。政府应一方面规范、提高企业(国有、私有)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吸取一部分人群;另一方面政府诸多职能部门也要有计划、有需要地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可以为企业带来活力与生产力的团体,而不是只把大学生当做劳动力。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不能在心里把自己看做是需要社会照顾的弱势群体,我们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牢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只有我们拥有真正的能力和实力,才能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才能创造我们自己人生的辉煌!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 篇2

近期,一篇名为《江苏4万20xx届毕业生未就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或更严峻》的文章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报道称: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xx届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已经有4个月了,20xx届新的毕业生也已经开始考虑找工作了。但目前江苏仍有4万名20xx届毕业生未就业。20xx年,新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3.2万人,比去年多6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0xx年应届毕业生求职旺季已经来到,为了避免企业过早进入校园招聘而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多数高校采取措施,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求职旺季。据统计,从20xx年毕业生求职者人数突破600万大关以来,求职者数量逐年增加,据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仅江苏省XX届高校毕业生就有53.2万人,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笔者从知名社会招聘网站前程无忧了解到,目前有很多XX届的毕业生由于在校园招聘中未解决就业问题,被迫把目光放到社会招聘中,而社会招聘大多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也导致很多毕业生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却依然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此外,笔者还从上了解到一组数据,20xx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0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0%,仅在广东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就将达到65万-70万,不少应届毕业生甚至愿意自降身价,期望以降低薪资水平的代价求得一个工作机会。

对此,笔者在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等招聘类网站上整理出四条求职建议,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进行规划的一个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在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个时常困扰大学生的问题是:我要进入怎样的用人单位?但却很少有人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用人单位为什么要聘用我?我怎样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大学生要找到工作,必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何在?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它不是教育机构,旨在让你进去进修然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它也不是慈善机构,因为悲怜你找不到工作而履行神圣的社会职责。它是什么?是劳动机构,是雇佣你进去“干活”的,因为你付出了它所需要的劳动从而以工资作为交换的合作方式。遗憾的是,不少大学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厢情愿地把用人单位当做配合自己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工具,喜欢就进去带着,不喜欢就一走了之。根据上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大学生就业后一年内的流失率竟高达50%,两年内更是达到了75%!

那么,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应如何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呢?

二,大学生要清楚用人单位的员工招聘需求。

在作出应聘选择前,大学生要认真分析一下:用人单位为什么要招聘员工,希望通过招聘这些员工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体的招聘条件,用人单位的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战略是否吻合。千万不要抱着“随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换”的心态,那样受伤的是用人单位,浪费宝贵光阴的是你自己。

三,大学生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阶段发展需求。

用人单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重点需求,大学生要做的是思考并找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的方法,并努力身体力行。如果你能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而作出相应成果的话,你就有机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和重用。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创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员工多干少说,在迅速发展期需要员工边干边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员工思考了再干。

四,大学生要研究用人单位的战略发展需求。

如果你希望在本单位有更好的发展,那就需要对用人单位的战略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对用人单位的未来业务重点和岗位要求作出预测,并据此制定自己的中长期规划。

总而言之,虽然20xx届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但是只要大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职前的自我提升,依然可以顺利地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 篇3

1、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

一是培养学生树立讲求诚信的道德观念。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其首要标准往往是是否诚信。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使之形成稳固的诚信道德。

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传授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进行相互协作的锻炼,使其明确树立起团队意识。

三是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求职技能是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可以建立就业面试辅导中心,组织模拟招聘面试,开展岗前技能培训,组织参加招聘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2、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大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更是社会职位的创造者;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给别人提供更多的职位。因此,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如创业知识的储备,资金的准备,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等等。

二是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学校为毕业生做报告,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

三是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学习创业知识。

3、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而团队合作精神、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则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当然这些因素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能力体现出来,而不是笼统地说自己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者社会适应能力等。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那么在求职时,就完全有资格说自己具有踏实刻苦的精神,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至于其他能力,则可以通过别的指标来说明,这需要在校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培养自己的专长或者特长,以便自己在走向社会时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除此以外,上文所提到的个人发展的第三层次因素,即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也需要在校大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除了认真刻苦地学习外,注意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是个人在顺利就业后能否得到继续提升的关键因素。

4、实施全程式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植新的就业增长

从调研研究可以看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的高低主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这些素质决不是学生在临近毕业前就能提高的。必须在大学阶段有针对性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开设就业讲座,宣传就业的相关政策,使学生认识到就业的原则是学生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学校推荐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对毕业生应强化应聘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树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的观念。

总之,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石。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掌握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专业基本知识积累,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才能拥有自身专长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些素质的形成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统筹兼顾,既突出重点又注意各方面素质的平衡,同时加强正确的就业观培养,由此培植新的就业增长点,真正促成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 篇4

近期,一篇名为《江苏4万XX届毕业生未就业 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或更严峻》的文章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报道称: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XX届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已经有4个月了,XX届新的毕业生也已经开始考虑找工作了。但目前江苏仍有4万名XX届毕业生未就业。XX年,新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3。2万人,比去年多6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XX年应届毕业生求职旺季已经来到,为了避免企业过早进入校园招聘而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多数高校采取措施,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求职旺季。据统计,从XX年毕业生求职者人数突破600万大关以来,求职者数量逐年增加,据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仅江苏省XX届高校毕业生就有53。2万人,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笔者从知名社会招聘网站前程无忧了解到,目前有很多XX届的毕业生由于在校园招聘中未解决就业问题,被迫把目光放到社会招聘中,而社会招聘大多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也导致很多毕业生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却依然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此外,笔者还从上了解到一组数据,XX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0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0%,仅在广东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就将达到65万—70万,不少应届毕业生甚至愿意自降身价,期望以降低薪资水平的代价求得一个工作机会。

对此,笔者在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等招聘类网站上整理出四条求职建议,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进行规划的一个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在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个时常困扰大学生的问题是:我要进入怎样的用人单位?但却很少有人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用人单位为什么要聘用我?我怎样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大学生要找到工作,必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何在?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它不是教育机构,旨在让你进去进修然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它也不是慈善机构,因为悲怜你找不到工作而履行神圣的社会职责。它是什么?是劳动机构,是雇佣你进去“干活”的,因为你付出了它所需要的劳动从而以工资作为交换的合作方式。遗憾的是,不少大学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厢情愿地把用人单位当做配合自己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工具,喜欢就进去带着,不喜欢就一走了之。根据上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大学生就业后一年内的流失率竟高达50%,两年内更是达到了75%! 那么,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应如何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呢?

二,大学生要清楚用人单位的员工招聘需求。

在作出应聘选择前,大学生要认真分析一下:用人单位为什么要招聘员工,希望通过招聘这些员工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体的招聘条件,用人单位的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战略是否吻合。千万不要抱着“随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换”的心态,那样受伤的是用人单位,浪费宝贵光阴的是你自己。

三,大学生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阶段发展需求。

用人单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重点需求,大学生要做的是思考并找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的方法,并努力身体力行。如果你能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而作出相应成果的话,你就有机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和重用。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创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员工多干少说,在迅速发展期需要员工边干边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员工思考了再干。

四,大学生要研究用人单位的战略发展需求。

如果你希望在本单位有更好的发展,那就需要对用人单位的战略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对用人单位的未来业务重点和岗位要求作出预测,并据此制定自己的中长期规划。 总而言之,虽然XX届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但是只要大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职前的自我提升,依然可以顺利地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 篇5

市场调查:

20xx年3月13日我来到上海杨高南路5678弄39号对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IT)运营中心进行了调研考察。

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IT)运营中心是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企业信息化部业务归口管理的业务操作部门,主要承担集团IT系统的全网运营和全网技术支撑工作,包括集团级各类IT系统的运行维护、全网新业务联调支撑、数据质量稽核、异地业务支撑服务、全网技术支撑服务等工作;负责集团级计费结算系统运营工作,包括国际漫游清结算、国内业务漫游结算摊分,异地充值、缴费等工作。分为上海中心和北京中心,共同构成中国电信总部双中心互为备份的运营体制。

招聘岗位:

计费系统运营业务助理(招聘3人);

计费系统技术维护业务助理(招聘1人);

CRM系统全网运营业务助理(招聘1人);

CRM系统技术支撑业务助理(招聘2人);

OSS系统技术支撑业务助理(招聘1人)。

据调查分析:

留沪毕业生较去年降11%

这项调研报告显示:20xx届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实际就业人数有所增加。截至20xx年9月1日,总体就业率为%。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本科生就业率为%,专科(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其中,上海高校本科毕业生中女生的就业率比男生高了个百分点。业内人士指出,如今女生已非就业弱势群体。

无论男女毕业生,都呈现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率越高的趋势。而且,女生的就业率除了研究生学历层次外,其他的都高于男生。

此外,上海学生的“恋沪情结”不再浓重。20xx年留沪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为12万人,占毕业生总数比例比20xx年下降了11%。与此同时,20xx年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和村官计划的报名人数和录用人数较20xx年显著提高,其中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报名与录取人数都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

在此次调研活动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现代化的就业理念,强化就业市场意识,注重就业市场建设

高校的就业工作是否有效、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否能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甚至超出,这与高校和毕业生对动态的就业市场的反应速度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增强高校和毕业生对动态就业市场的反应速度、能力,高校的就业工作就应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现代的就业理念,强化就业市场意识、注重就业市场建设,加大调研、开拓就业市场的力度,真正做到“请进来,走出去”。我院在办学理念上应融入“市场”因素,加强对学院学生培养过程“全程化”的关注。应注重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研与建设。在制度保障、设备添置、经费增拨、场地扩大、人员配备上应给予大力支持。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应进一步加强与教育人事部门、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就业中心)的联系与沟通;加大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努力开创“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工作新局面。

二、以就业为导向,建立适应市场的课程体系

1、学生的专业培养

在调研中,多数用人单位表示现在的应届毕业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现实的行业岗位需要差距较大,许多毕业生需要较长时间的重新学习与磨合,才能进入岗位角色。因此,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讲授什么样的课程、参与什么样的实践、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技能等等,要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定。在培养模式上,尽可能地打破以往就业意向不同的学生群体接受同一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群体按就业意向的异同进行重新整合,做到因材施教,即低年级进行文理交叉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期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高年级进行专业水平的提升、职业方向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在大学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切实加强对学生适应市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专业,都应对学生进行该专业

2对应的职业教育。

我院作为一个以自主创新的电机院校,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应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增设面对市场的“实践、应用型”课程,这些“实践、应用型”的课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相关的就业课程相互补充。对于有志成为科研家的大学生,可以开设增强“新课标”教研能力——引导能力、电子研发及开拓创新能力等等的课程。电子系毕业生能否在毕业生后较快地适应社会科研创新工作,是大多数企业单位能否录用信息系毕业生的重要条件。

2、“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相关就业课程的全程化、科学化、系统化

调研发现,人才市场对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要求很高。毕业生能否较快地适应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进而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力量、核心人才,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育、培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院应以现代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理念来改革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教会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人生职业设计、了解人才的就业市场并了解将来就业单位所属行业的现状与动态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须经过正规全程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课堂理论教学并结合实践,才能达到成效。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是当务之急。学院还应建立一支多学科背景、有经验、富有创新性和研究能力、充满活力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并依托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研室。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就业指导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要走进市场、走进行业;形式要具有形象性、丰富性和多元化。同时邀请一些科研、技术部门分管人才资源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人事经理,中学的分管人事的校长来学院为大学生举办讲座;邀请参加西部计划、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行动计划、选调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大学生分享就业经验与成长的经历;组织大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管理部门、走进行业、走进市场。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结构和形式,加大学院就业信息网的建设,逐步完善网络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实施分年级、分专区针对性指导,实现数字化、远程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全面促进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提升学院品牌、展示学生素质,要引进市场运作模式。其一,就业推荐环境要好。用人单位来我院招聘毕业生时,对学院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形象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强化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归属、成就感。其二,在举办各类招聘会时,学院、中心、各系要通过纸媒、电媒等有意识地对学院历史和学院素质进行展示,如学院的历史演变、三十年校庆、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在校内外获奖作品等等,对用人单位展开强势的公关宣传活动。

四、建立数字化的信息畅通传播渠道,完善快速化的市场信息反馈机制

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省(自治区)政府的主管部门和人才市场都建立了就业资源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90%以上的人才供求信息及相关就业政策通过数字化的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因此,建立起数字化的信息畅通传播渠道,建构人事、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人才市场与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毕业生的联系平台,互通信息,开拓网络市场。逐步建立网络招聘,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成立就业信息部,组织专人对其进行维护、改造,建立相应的管理、监控制度,由学工部(处)分管领导和中心主任对其进行监控、管理。

发现、开拓、维护网络市场,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认识过程,不能指望轻而易举便可达到目标,必须有良性的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不断修正、调节自己的认识,使发现、开拓、维护过程达到最佳状态,以实现建立良好的网络就业市场目标。并逐渐将网络快速的市场信息反馈机制运用到我院就业市场的发现、开拓、维护中。只有加大对就业市场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我院才能在把握就业市场真实动态的前提下,使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更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求职行业的适应能力会更强,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毕业生寻求的就业渠道和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就会更多、更好,确保学院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推动学院就业、招生等的良性发展,学院的品牌影响力才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 篇6

大学生就业率

为更具体、准确地反映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毕业生被调查时的状况分为10类,每一类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3.5%,“升学”与“出国/出境”的比例合计为16.8%。如果将表1中第1~6项均视为“确定去向”的话,则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达到了71.9%。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就业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就业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就业率最低,为67.4%。

从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男性大学生就业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大学生就业率为77.3%,女性为65.9%,两者相差11.4个百分点。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和“自主创业”两项上,男性分别高出9.8和1.3个百分点。

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就业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就业率最低,仅为44.3%。

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率远低于东部和中部。东、中、西部高校的就业率分别为80.3%、74.0%、58.1%。

起薪比较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在本次调查中,由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进行了估计。为了排除奇异值,我们只统计了月起薪在500~20000元之间的观测值。统计结果显示,20xx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3378元。

毕业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多。从算术平均值看,专科生为2285元;本科毕业生为3278元;硕士为5461元;博士为8800元。

第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为3579元,女性为3094元,两者相差485元。

第三,学校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211”重点高校为3157元,一般本科院校为3793元,高职院校为3291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为2610元。这一结果表明学校层次高并不能直接带来高收入,收入差异主要因学历、职业、就业地点等而不同。另外,统计结果也与所选样本有关。

第四,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京津沪为5419元,东部地区为3148元,中部地区为2882元,西部地区为3167元。地区之间呈现中部低、两头高的特点。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8倍。

第五,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3791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3033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2656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2518元和2485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3倍。

第六,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科研单位4620元;(2)三资企业4420元;(3)高等学校4025元;(4)国有企业3703元;(5)国家机关3536;(6)其他事业单位3195元;(7)其他企业3121元;(8)医疗卫生单位3030元;(9)中小学2983元;(10)私营企业(民营、个体)2914元;(11)乡镇企业234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97倍。

第七,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企业管理工作、专业技术工作、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3724元、3597元和3577元;商业和服务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收入居中,分别为3139元和3012元;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收入分别只有2577元和2386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6倍。

第八,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4501元;(2)金融业为4181元;(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3770元;(4)房地产为3590元;(5)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3576元;(6)文化体育娱乐为3469元;(7)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3310元;(8)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285元;(9)采矿业为3221元;(10)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3109元;(11)教育为3090元;(12)建筑业为2956元;(13)制造业为2935元;(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2907元;(15)农林牧渔为2876元;(1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2736元;(17)批发零售为2718元;(18)居民服务为2708元;(19)住宿餐饮为2600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73倍。

就业满意度

由于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选择权,因此毕业生对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较高。在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有13.7%的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1.1%的毕业生感到满意;32.4%的毕业生感到一般;2.5%的毕业生感到不太满意;只有0.4%的毕业生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之间存在差异:博士生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硕士生,再次是专科生,本科生的满意度最低。

第二,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第三,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第三是县级市或县城,第四是乡镇,在农村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第四,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国家机关;(2)高等学校;(3)科研单位;(4)国有企业;(5)三资企业;(6)其他事业单位;(7)私营企业(民营、个体);(8)其他企业;(9)医疗卫生单位;(10)中小学;(11)乡镇企业。

第五,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7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2)企业管理人员;(3)专业技术人员;(4)商业和服务人员;(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六,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2)农林牧渔;(3)文化体育娱乐;(4)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金融业;(6)教育;(7)房地产;(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10)建筑业;(11)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12)采矿业;(13)批发零售;(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15)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16)制造业;(17)居民服务;(18)住宿餐饮;(1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此外,性别之间、学校类型之间的就业满意度差异不大。

就业分布

根据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者的回答,20xx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如下: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在京津沪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2.8%,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46.0%,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2.2%,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9.0%。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2.6%,在地级市工作的占33.4%,在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1.2%,在乡镇工作的占2.2%,在农村工作的占0.5%。

第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11个单位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私营企业占38.2%;(2)国有企业占30.2%;(3)三资企业占7.6%;(4)国家机关占5.8%;(5)其他企业占4.0%;(6)其他事业单位占3.9%;(7)医疗卫生单位占3.5%;(8)科研单位占1.6%;(9)高等学校占1.4%;(10)中小学占1.2%;(11)乡镇企业占0.6%。

第四,按工作类型划分:7个工作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1)专业技术人员37.7%;(2)商业和服务人员16.2%;(3)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2.4%;(4)企业管理人员11.6%;(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0.9%;(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7%;(7)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0.9%。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比较分散,有5个类型的工作比例达到两位数。

第五,按行业划分:在19个行业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业顺序是:(1)制造业为13.9%;(2)金融业为13.0%;(3)建筑业为11.5%;(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11.1%;(5)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5%;(6)教育为5.0%;(7)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4.9%;(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3.6%;(9)房地产3.3%;(1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3.1%;(11)批发零售3.1%;(12)农林牧渔3.0%;(13)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3.0%;(14)采矿业2.2%;(1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6)文化体育娱乐2.0%;(17)住宿餐饮1.5%;(18)居民服务0.9%;(19)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0.7%。

前4个行业比例合计达到49.6%,接近一半。这4个行业分别属于以下两种类型: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新兴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金融业)。教科文卫体等事业部门合计占比为15.4%。

就业影响因素

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应该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给和需求两种角度综合考虑,但是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只包含毕业生,因此统计结果只是毕业生的看法。问卷包含的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共有20种,调查统计结果中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为:1、工作能力强;2、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3、了解自己,扬长避短;4、了解求职岗位的要求及特点;5、形象气质好;6、学历层次高;7、应聘技巧好;8、就业信息多;9、学校名气大;10、热门专业;11、学习成绩好;12、老师的推荐;13、朋友的帮助;14、亲戚的帮助;15、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好;16、学生干部;17、拥有就业地户口;18、性别为男性;19、是党员;20、送礼买人情。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工作能力、实习经历、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显得最为重要。学校名气、热门专业、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间位置。亲朋好友、党员干部、性别等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人口特征等相关的因素最不重要。

求职状况

本次调查也对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择业意向 就业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们普遍重视的是哪些因素?本次调查共涉及16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如下:1、发展前景好;2、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3、福利待遇好;4、工作稳定;5、经济收入高;6、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7、工作单位的声誉好;8、能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9、对社会的贡献;10、工作自由;11、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12、工作单位的规模大;13、工作单位在大城市;14、专业对口;15、可兼顾亲友关系;16、能够解决户口问题。可见,毕业生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和福利待遇。

求职渠道 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并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有关单位发出求职信息。已确定单位者的求职渠道被选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1、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34.0%;2、网络招聘信息27.0%;3、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8.8%;4、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8.1%;5、从企业得到的招聘广告7.8%;6、在人才洽谈会获得的信息4.7%;7、实习单位提供的信息4.4%;8、专门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2.2%;9、从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信息1.6%;10、新闻媒介的零散招聘广告1.3%。

求职数量 在需要求职的毕业生中,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递交过求职简历的单位数平均为12.9个,接受过面试的单位数平均为5.3个,曾表示愿意接收的单位数平均为2.6个。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求职单位的数量与求职成功率有一定的联系,求职成功者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平均求职单位数为14.1个,“待就业”者为9.9个;“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参加面试的单位数为6.0个,“待就业”者为3.8个;“已经确定单位”的毕业生获得接受的单位数为2.9个,“待就业”者为1.9个。统计数据还显示出“待就业”者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

求职费用 排除求职总费用在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的奇异值后,20xx年高校毕业生为求职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为1766元。其中,求职简历的制作130元;交通费258元;招聘会门票142元;通信费用170元;购置服装费313元;人情、礼品费用438元;其他相关费用349元。“已确定单位”者的总求职费用为1749元,而“待就业”者为1791元,说明求职结果与求职费用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联系,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地增加支出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就业指导课程 从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或讲座的帮助程度看,有8.2%的毕业生认为帮助很大,有19.0%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大,有50.4%的毕业生认为帮助一般,有15.3%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小,有7.1%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帮助。

本次调查的样本包括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1个省份的30所高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海南等9个省份的11所高校;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北等6个省份的7所高校;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和宁夏等6个省份的12所高校。其中“985”重点高校5所、“211”重点高校4所、一般本科院校9所、高职院校7所、民办高校2所、独立学院3所。每所高校根据毕业生学科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发放500~10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060份。

在有效样本中,专科毕业生占22.4%,本科毕业生占68.0%,硕士毕业生占9.2%,博士毕业生占0.4%;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为52.7%和47.3%。“985”重点高校学生占19.9%、“211”重点高校学生占9.4%、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占28.9%、高职院校学生占28.1%、民办高校学生占7.7%、独立学院学生占6.0%。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 篇7

20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突破900万人,创历史新高,毕业生求职就业状况备受各界瞩目。日前,智联招聘发布《20xx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呈现大学生就业现状,本次调研时间截至4月中旬。报告显示,IT/通信/电子/互联网以超过四分之一的选择占比成为毕业生最期待从事的行业,排在其后的是房地产/建筑业(10.9%)、文化/传媒/娱乐/体育(8.7%)、金融业(7.2%)。

在参与本次调研的20xx应届毕业生当中,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较去年收缩18.9个百分点;15.8%选择自由职业,同比上升8.1个百分点;12.8%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另外,毕业后在国内继续学习的应届生占比9.5%,较去年的6.6%也有明显提升。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及对人才要求提高,大学生群体也在调整发展路径,越来越多人选择继续深造,或拥抱当下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等多元的就业形态,拓宽自己的未来选择。

具体看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去向,学历越高,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越高。硕士生毕业后“单位就业”占比达到72.1%,远高于本科与专科学历人才。同时,选择“出国继续学习”的比例也与学历成正比,5%的硕士毕业生打算出国继续深造。

截至4月中旬,在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62.8%已收获offer,其中,获得1—3个offer的占比近半;18.3%有求职计划的毕业生已签约。通过调研可以发现,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20xx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略显“佛系”,进行找工作的规模同期收缩,而在年轻一代更丰富多元的就业观念下,进入自由职业、慢就业、学习镀金的占比均有扩张。

智联招聘专家表示,虽然年轻准职场人面对就业更加从容,但毕业生也应该避免“眼高手低”和“佛系等待”,积极通过技能提升、实习、求职准备等行动,争取斩获更多机遇。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 篇8

一、研究的缘起和目的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至今,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

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从20xx年的83%降到了20xx年的72.6%,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之骄子、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逐步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原因来解释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关研究部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各有侧重。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为密集的地区,x市x区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xx区辖内拥有x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x市的79%,每年有20000多名大学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毕业,其中有许多人就在辖区内就业。一直以来,xx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服务的具体需要,更清晰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打造服务性政府,xx团区委联合x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驻xx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20xx年7月对xx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调研能够对该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出初步的对策,以便于找准未来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举措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样本概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全面考虑到男女性别比例及专业和年级及学校层次等情况,主要调查包括x大学、x师范大学、x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农业大学、x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x)、x体育大学、x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x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xx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因为并非随机抽样,加上样本量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推论时应较为慎重,此数据能够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驻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心态、求职最先考虑的因素、求职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会、基层工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求职渠道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xx区政府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无论是从宏观的服务机制、服务内容,还是从具体的服务态度、服务过程来看,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同时,政府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使客观准确的政策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个体,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求职决策;大学生对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观的总体发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观的具体落实层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就业工作,完善育人环境,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从个体源头上缓解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职业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具备紧迫意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了解相关政策。共青团作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来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对共青团在服务就业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联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维权,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这些期待对我们共青团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养发展人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需求特点

1.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择业焦虑感普遍存在。我们仔细考察了驻xx区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分布,半数以上的同学有些焦虑,一成同学非常焦虑。学习阶段越高,择业焦虑感越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就业市场总体上表现出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矛盾。适当的焦虑可以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在重大问题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择业失败,造成更强烈的焦虑。xx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感。

2.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融,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得理想职业。

3.当代大学生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xx区高校大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实习见习的机会,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现象,有其客观、主观原因。客观上看,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讲,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业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因而出现了“假性饱和”的现象。

2.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运行缺乏了解,对相关单位的人才期望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很难通过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深层次的优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虽然政府提出要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在,但实际上依然是被动的等待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来向自己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于就业市场多样化的适应能力。

3.对大学生到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意去基层锻炼、服务农村、支援西部,这个数据虽然乐观的,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工作还不得力,对服务基层的同学的财力支持还不到位,对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偏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4.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支持不够。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将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转变旧有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大学生需要有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不能满足于做求职者,还要有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准备。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缺少运作资金、创新能力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xx区高校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要把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作为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现象,突出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高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做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的观念。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要根据性格、爱好以及其他自身情况选择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工作,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自身条件,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要正确评价自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流动”意识,不要认为“一次就业、终生不变”;要开阔视野,拓宽就业面,不要自缚手脚;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成才发展观。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者座谈会、“创业者风采”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转变计划经济下陈旧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到各行各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2.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加大综合支持力度。首先,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制定和贯彻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3.促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增加大学生就业见习机会。政府需要不断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优势,积极地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桥筑路。xx区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的协作,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库,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周转制度;同时与用人单位沟通,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促进供求匹配。政府应广开渠道,给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短期就业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求职就业能力。

4.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政府应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讯和相关政策,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xx区高校密集、企业众多,建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等要联合编制信息,把职业情况、学校专业情况、招聘计划人数、就业需求人数等相关信息对应起来,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完善,增强预测方面的信息,以减少学生求职过程的盲目性。

5.针对不同类型的就业人群,提供相应的完善的就业服务,提高政府科学服务的水平。本次调研在针对xx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的大学生人群进行相关性研究时发现,不同人群在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心态等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政府应对不同的就业人群提供相应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把政府的宏观就业政策能够在微观层面获得最大收益。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对于各种特征就业人群提出配套的服务措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细化政府职能、完善服务设施,以保证各类服务措施的落实到位。

6.共青团应充分发挥育人优势,切实提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是共青团工作特别需要着力的地方。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理论学习、科技竞赛、创业大赛、原创文艺活等,使“第二课堂”活动与学校教学模式形成有力的配合,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的能力。其次,要加强社会实践工作,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实践参与面,积极开辟社会实践新形式,丰富社会实践新内容,努力通过社会实践工作引导大学生真正做到“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学到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才能的本领。xx团区委着力推广的“就业直通车”项目,以团区委为纽带,推进xx区内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的良好互动,有效整合了地区各种资源,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锻炼才干、磨砺品格的平台,有些单位还尝试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择优选拔部分实习毕业生。这一项目有效地缩短了高校学生对工作单位的适应期,受到高校学生和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欢迎,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际效果。再次,要加强人生导航,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共青团应该大力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排解挫折,形成自主、独立选择的习惯和能力,形成耐受挫折、坚强柔韧的品格。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 篇9

对于就业市场供求的双方,只有了解了需方企业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有方向去提升自己,才能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我们必须知道毕业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技能才能为企业所青睐。为了让这部分更具有说服力,特别邀请到了麦肯嘉顿王先生为我们解答关于这方面企业的态度。

问:你认为“人才”的概念应该如何介定?答: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第一宝贵的,人才的概念太大, 其实所谓的人才应该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及所展现的潜力、动力。我个人认为人才即把应该做的做好同时发挥自己的所长,向其它方向延伸。一般人才应具有的能力为专业知识、发展眼光、动作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相对具有的理解能力。

问:贵公司中,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多吗?在招聘中最看重他们那方面的呢?答:不多,如果要招聘应届毕业生我首先会考虑他的专业是否对口再次是 看他们的沟通、演讲水平。因为专业只是代表他们以前的学习好坏,沟通、演讲基本一个人的可塑性。还会注意一些人接物的细节问题,细节能代表一定的素养及个人的观察性、能动性。

问: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那些素质?其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点?答:当代大学生普遍较浮躁。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① 所学专业性知识;② 与人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③ 吃苦耐劳的精神;④ 知识面要广,专业性要强;⑤ 良好的个人养成习惯;⑥ 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以致用;⑦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态的调整能力;我认为较全面发展比较好,当然不是十全十美,只是全面的人协调力较强。

  大学生应采取的对策与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所有方面而言,我们主观的意志与行为是我们唯一能去改变和做到的,先修炼好内功才能在应对竞争时占据主动地位置,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需要在态度上和行为上做出一定的改变。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从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高等级的职位需求是较少的,而较低等级的职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只是停留在自己对“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上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仍然有大量的职位空缺的现状。我们说,与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就业的期望值。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当下,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外乎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其实不然,我们选择时也要考虑到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是否有发展的潜力,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三)修炼内功,直面竞争

除了面对就业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外,能力是面对竞争脱颖而出的更为关键的决定因素。修炼好内功,才拥有谈判的筹码。在大学期间,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树立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应细致到具体的行业与职位,之后再去了解这些职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与素质,并通过大学的学习不断往这个方向靠拢、深化,让自己具备这些方面的技能,当我们在毕业应聘的时候,哪怕面对着激烈的竞争,修炼过内功的我们会赢在起跑线上。

  (四)鼓起勇气 适度自主创业

我国教育局常常鼓励有条件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能够纾解就业的压力,也为毕业生通往成功提供了新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大学期间没有为生存做好必要准备,导致很多学生放不开手脚,特别是自主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而创业者恰恰除了应该具备一般的知识结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应具备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强烈的创业精神以及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毅力,这就导致了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创业,而许多人错失了机会。并不是说鼓励所有人去自主创业,只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正视这方面的选择。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大的方向上说,这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说,它关乎着我们的切身利益,也是当下和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因而全社会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关注这个问题,并为解决它作出不懈努力,而我们自己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和培养自我内在的素质,为不久后迎接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 篇10

一、前言

1、研究背景: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20xx年高校毕业人数为699人,而到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xx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2、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为了让大学生们更加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而展开;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了解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从而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无奈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为我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方法

1、地点:河南理工大学(焦作)

2、时间:7月初

3、调查对象:主要为河南理工大学大三大四在校大学生

4、调查研究的方式:问卷调查方式

5、设计调查问卷:设置10个左右的问题。问题的提出经过讨论、对搜集到的问题进 行筛选,使其更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以封闭式问题为主。

6、统计方法:结合问卷的实际情况,进行手工计数统计。

7、调查过程及内容:

趁着暑期,随机走访了近100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为我们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次了解就业形势,聆听“过来人”就业经历及心路历程的机会,解决我们心中的困惑与迷茫。在调查中,我们调查的高校毕业生在为未来的打算,以此来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观念。调查结果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共有51%的学生选择了考研。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了考研,说明考研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首要选择,而由此也产生了考研热的社会现象。由于金融危机、就业恶化,许多学生希望继续深造,更多学生表示通过考研来暂时躲避就业,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将来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在就业创业中有更大的优势。

(2)选择就业的有20&的同学,而选择创业的占16%,二者加在一起只占全体人数的三分之一,虽 然有部分同学选择就业和创业,但人数不够多,大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可见,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同学对就业创业的热情不高,也以选择考研来暂时躲避就业。

(3)只有10%的同学选择在家待业,是因为自身原因,对未来没有信心、导致在家待业,成为啃老族,形成特殊社会现象。

(4)4%的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去国外留学也是提高能力,增加资本的一种方式。

三、结果与讨论

在问卷调查进一步关于”专业是否对口与就业“、”期望选择的就业单位”、“薪资标准”“就业准备”“就业地点选择”等问题的调研中,20%的调查者会要求工作与所学专业“必须对口”,而据大部分 的调查者会“先找份工作,以后待机再向所学专业发展”,31%的调查者“现学专业非己所爱,将会寻求新的专业”, 还有少部分人选择“无所谓,干哪行都行”。看来,大学生就业时思维比较灵活,并不局限于所学专业,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先从事其他行业。 在关于期望选择的就业单位调查中,外资企业和国有单位仍然是当代大学生选择单位的首要选择。一个原因是,外资企业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工资待遇较高,目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

和党政机关收入稳定,福利好,因而也是当今大学生优先考虑的单位和职业。另外值得欣慰的是,与往年相比有所变化的是有10%的学生把自主创业排在了第一位,这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加强,同时也与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有关。而在各行业中选择食品饮料创业方向等所占比重较大,为35.08%。紧随其后的是IT行业。值得一提的是,选择开网店的创业温度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这一类的原因,概括的说是因为网络IT方面相对于其他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人才需求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选择网店、IT行业的人共占到了40%以上。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对自我就业压力方面,34%的调查者认为压力非常大,就业难;30%的调查者认为压力比较大,23%的调查者认为压力不太大,就业容易,13%的学生感觉没有压力。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感觉就业压力很大,负担较重。

对于工作城市的选择虽然有一半以上的调查者希望留在竞争压力较大的中小城市,有44%的调查者会选择家乡附近就业,42%的调查者选择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城镇,32%的调查者选择竞争压力较大、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只有14%的调查者会选择国外。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在经济日益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偏于选择竞争压力较小、有发展潜力的城镇;小部分会选择发达的大城市就业。

经过这次调查,最终可以讨论得出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生要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明白自己追求的是怎样的人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通常都要面临的一个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就业,明确自己的选择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无疑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要树立自信,提高动手能力,磨合能力与团队精神。第三就是要脚踏实地,不能放弃信念,更不可盲目自信,要清楚的知道,本科生已不再是社会精英,既能走进大学校门大多数人的智商就没有多大差异,你并不比别人多多少,别人也不会比你强很多,要成为怎样的人决定权在于你自己,要学会取长补短,为自己增加资本,为自己创造机会。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生应学会调节自己,提高自己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只有正确应对就业问题,才能更好的利用人才资源,实现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2、建议:

对于学生的建议:

(1)注重专业学习,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2)加强实践锻炼。

(3)调整就业心态。

(4) 还应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

对于用人单位的建议:

(1)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2)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3)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对于社会、学校、政府的建议:

(1)学校 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不断进行教育改革,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

(2)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 篇11

前言:

大学生是我国的特殊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对大学生如何就业进行研究,有助于为应届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一)背景“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不绝于耳,“北大学子卖猪肉”、“人大硕士求职难”、“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等题目,更是极大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此同时,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文章也不断涌现。大多数文章都简单地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因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和高校扩招后供需关系的失衡两方面的因素。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二)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应届大学生及单位人事部进行调研,从而了解大学生和企业之间各自在对方心中形象,并试图发现我国就业难形式下的今天,大学生和企业对接的方法是否正确,或是存在什么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我过就业最严重的问题。并通过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的原因,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尽我所能为大学生就业难提供一些个人建议。

同时,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也想通过此次调研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进一步了解我国就业形势与发展现状,增长见识,并用我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锻炼自身的思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的为祖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主要有访谈法,统计调查法和典型调查发,通过多种的调研方法结合应用,我得到了真实、有效、科学的数据资料及认知。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从而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由此总结宝贵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法。

(一)、访谈调查法

在为时一个月的调研中,我采访了不同地区的人群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从而使得我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访谈前准备:

·文本资料上,通过对我国不同省份的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尽可能多的了解,提出疑问。

·制定两份大纲,分别使用于企业人事部工作人员、应届大学生。

·按时间表安排,分别对不同省份不同人员采访调研。

访谈过程

·我要根据大纲和具体情况对受访人进行提问和文本记录,允许的情况下请一名路人帮忙进行音频、视频采集全程抓拍记录。

注意:在访谈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有些人可能不接受采访,这种情况下要保持理智和仍感恩的心情;不可有语言攻击,不能与受访者有冲突。

访谈整理

·我对所有文本记录、音频、视频记录材料进行整理。

(二)、统计调查法。

通过分析固定统计报表的形式,把下面的情况反映上来的一种调查方法。

地方文学作品:此类书籍多以每年全国大学生就业数据进行统计,真实性较强。

网站网页资料:查阅了许多历年有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数据,进行总结整理。整理发现数据渠道繁多,相差甚大,数据不准。

三、调研内容及过程

(一)调研内容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不同条件为依据进行分类对比: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在校期间是否兼职、是否学生干部、不同城市、不同性别等多方面均进行调研并整理内容,发现其中问题并总结提出建议。

(二)调研过程

1、分配时间

运用寒假时间,按时间表分配好时间,

2、行动前准备

因为出发以后居定无所,且要到南方北方进行长途跋涉,所以要先准备好行动所需物品,以便对调研做好笔录,能够更好的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3、行动路线

毕业学校是长春大学,为最终目的地,故年初实习直奔南方城市,并对南方城市一些大学和人才市场中大学生及各企业人事部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并记录。之后反程到北方同样做出采访和记录,最后统计完毕回归母校。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

(一)调研结论

经过为期一月之久的旅行调研,不断的采访大学生及企业工作人员并记录,并分别整理出其观点。

1、对大学生调研所得结论

大学生对企业认知盲目,缺乏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不足等导致缺乏自信,以至于应聘频频失败。

①大学生所学不同专业导致就业难。

经过调研发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不同,主要原因是我国各行业岗位比率与相应专业大学不成比例,例如一些专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即使在一些三本院校,关于营销、贸易还有生物工程,以及艺术设计等专业都有开设,并大量招生。而且往往都有名额不足,需要往别的专业调剂的时候。

这些低就业率的专业中,许多开设门槛也低,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要求相对较低,最重要的是,学费往往十分高昂,因此吸引了许多高等院校的眼球,投入“好专业”疯狂招生。最终造成了人才供大于求的状况,面对这些专业每天人数众多的毕业生群体,社会根本无法满足对口就业的数量需求。

②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就业率高

经过调研发现,在人才济济的社会之中,大多情况反映出学生干部在找工作比非学生干部要容易一些。采访后得知,学生干部同非学生干部在初期找工作时相比往往显得从容一些,非学生干部初期找工作往往会没有目标性,与各企业HR相谈时紧张。同在一个学校,为何会有如此差距?大学,即为一个小型社会,其实在大学期间作为学生干部,难免会涉及到参加一些活动之类的,而这,也就类似于社会中的分配工作。

经历多了,话自然就有了;见识广了,心态自然就稳了。每一名学生干部相较其他学生的优势主要在于多了一些锻炼。

③在校期间是否兼职导致就业率差距大

经过抽样访谈调查法发现,100名大学生之中,在校期间做过兼职的,大约有31人,而在就业方面的比率,兼职过的就业成功率为90%,而没兼职过的,就业率只有20%,差距甚大。

大学,众所周知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每周一到周五,若比作公司的日常上班的话,那周六日同样是法定节假日。那么请问,在公司中,你是怎样的工作态度和效率?在大学,逃课、旷课、迟到、早退是普遍现象。从态度方面而言,大学生工作态度不正导致工作阅历缺乏,那么在校期间为何不多做一些兼职呢?

有的人说,生活幸福美满,不需要做兼职;也有的人说不知道去哪找去哪做。活在当今科技腾飞的年代,是否大家淡忘了老辈的血汗付出而只记得享受现在?大学期间做兼职,并不是说为了挣兼职所得的一些资金,更多的是你能收获到丰富的社会经验,让你更从容的面对各企业资深的HR。

2、对企业HR调研得出的结论

HR对大学生所注重的主要为可培养的、态度端正,其次才是有过工作经验。

①“名牌大学效应”

经过访谈调研发现,名牌大学同普通大学毕业生在一起找工作时,很多时候HR一看是名牌大学毕业,这一点基本上就给了及格分,而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则往往要多问多考察。之中原因所在其实并非名牌大学的学生要比非名牌大学学生优秀,只不过是相较而言面对hr的时候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应届大学生极少能够将自己的优点与所求职位相关联,在hr对大家一视同仁的情况下,名牌大学相对也是一种优势。

HR在受访时说过一句:“名牌大学出来的学生,经过历年公司的招收结果显示,名牌大学能够在公司所入职时间远远大于非名牌大学,导致我们在选人时,会优先考虑名牌大学学生。”

②态度是关键因素

访谈过不少hr为何挑选大学毕业生到他们公司上班,他们说是被这些年青人的良好求职态度所吸引,因此愿意投资时间及金钱在这些新力军身上!良好态度是指诚恳、积极的学习态度、不计较得失及短期的利益,愿意先苦后甜,先付出后才期望雇主有所回报!

在雇主眼中,大学毕业生,不论在校内考试成绩多好,大学毕业生却只属于低能力的群体,所以他们的态度在整个应聘过程中是其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

(二)个人观点及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现存普遍现象,经过调研整理并发现一些个人观点及建议,希望能够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给予一些帮助。

1、大学生应该多锻炼

沟通能力、独立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我认为这5种能力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在社会上基本生存能力,大学期间,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多多到社会上历练一番,即便是不到校外去历练,也可以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中历练。中所周知,学校每年都会有无数的活动,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2、大学生要摆正态度

经过调研结果表明,HR在挑选大学生时,态度是关键因素。

企业主要付出工资及时间给我们去学习及成长,承担时间及金钱成本,所以在面试时或之后会不断考验你们的刻苦耐劳的精神及在工作岗位上的基本能力,而做出录用与否的决定,其实,应说是投资或是不投资的决定!如何令企业主愿意投资在你们身上是关键的问题。所以态度首先要端正,这样可以增加HR对我们的好印象。

3、扬长避短,尽量与所求职位贴近

尽量展现自己的优点,要符合所求职位需求,一些与所求职位无关的优缺点则全然不提,多说无益必自毙。

4、个人感觉政府应该多开设些与专业相接岗位,从根本上减少人才过剩的问题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五、主要参考文献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咨询案例教程书编者:吴剑//王雷科学正版

二、员工手册编写范本(第3版)/弗布克人力资源系列大学生就业能力论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论正版人力资源

四、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xx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五、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

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姚树欣,董振华,任晓剑

229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