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工作报告
改革工作报告
有改革才有进步。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改革工作报告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改革工作报告(一)
2015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部署,按照“三项原则”和“四个结合”要求,突出问题导向,聚力创新攻坚,改革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呈现出鼓点紧、步履实、成效好的良好态势,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释放了新红利。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抓统筹协调。先后7次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27项改革文件,听取了11次改革工作汇报,同时召开了1次专项小组联络员会议和1次县(市区)委改革办主任会议。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每次会议后,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都及时传达贯彻,市委改革办迅速分解落实,做到了人事对应、有条不紊。
(二)抓谋划部署。年初出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年中确定《2015年法治咸阳建设重点任务》,全年共安排重点改革任务69项,其中延续2014年任务22项,对接省委年初任务21项,自主新定26项,具体改革举措235项,任务覆盖所有行业和领域,责任分解到所有单位和县(市区),做到了有路线图、有时间表、有硬措施,牢牢掌握了改革工作主动权。
(三)抓试点探索。鼓励支持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争取中省改革试点项目,鼓励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探索推行新模式新机制。全市争取实施国家级改革试点项目23个、省级改革试点项目17个,部署开展市级改革试点项目12个、县级改革试点项目44个,智慧城市、未成年人保护、职业教育整合等多项试点探索得到中省有关部门高度肯定。
(四)抓调研指导。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围绕重点改革任务深入调查研究,加强上下沟通衔接,谋划改革路径。充分运用专项小组会议、专题联席会议等途径完善改革方案,提交领导小组会议的改革文件均注重征求各方意见,有的还邀请专家学者问诊把脉。注意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及时推广基层创新探索,《数字化平台、大城管体制》《从一厅式办公到一门式服务》《昔日关关设卡、今天直接落地》《适应互联网+、运用大数据管》等调研成果在省市媒体发表并得到市委主要领导肯定。编印了《全面深化改革案例选编》(上下册)3000套,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
(五)抓信息上报。制定了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及时发现和总结有特色有突破有成效的好做法好典型。全年编发《咸阳改革动态》85期,较2014年增发23期,其中10期被省委《改革工作动态》刊用,名列省内各市区前茅;1期被中央《改革情况交流》刊用,并入选中央改革办《案例选编(一)》(共30个案例,其中陕西4例),受到省委改革办高度肯定。
(六)抓氛围营造。定期组织咸阳电视台、咸阳日报、咸阳政务新闻网、市委机关刊物《泾渭纵横》、咸阳政研(改革)网站改革专栏进行专题报道,积极联系中省媒体报道宣传咸阳重大改革成就。2015年6月2日《陕西日报》“三秦新视野”栏目、10月13日华商报第2版、10月15日陕西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10月24日陕西日报头版、12月12日陕西电视台新闻联播“追赶跨越争上游、地市巨变”栏目先后采访报道咸阳改革工作进展。
(七)抓督查落实。所有改革任务纳入台账管理,划定时间节点,定期对账盘点。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先后听取8个专项小组工作汇报,各专项小组、各牵头单位平均每月召开1次会议协调改革进程。市委改革办实行科室对口联系专项小组、干部紧盯具体任务、人人参与助推改革的工作机制,尤其是狠抓跟踪督办,6月重点抽查,8月全面督查,11月专题督导,年末对帐考核。同时,聘请西安交大改革试点探索与协同创新中心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进行第三方评估,积极探索改革效果评价的新路子。长武县设立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成果奖,大大激发了改革热情。
二、任务完成情况
从督查考核情况看,235项年度改革任务基本达到预定节点,或落地实施,或出台方案,或形成草案。其中,全市性简政放权、商事登记、数据管税、智慧城管、扩权强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秦都区社区矫正与教育联盟、兴平市儿童福利与阳光信访、泾阳县供销社、武功县电子商务、彬县农村党建、长武县镇村综合等改革经验得到省委改革办肯定推广,兴平儿童福利制度试点经验得到中央改革办肯定推广,并在云南省委《改革快报》刊登。
(一)政府机构职能和事业单位改革。1、市县机构改革。市县党政群机关新“三定”规定印发。市级精简部门2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部门内设机构41个、编制239名、领导职数61名。县市区精简行政机构59个。2、整合县以下市场监管体制。秦都、渭城工商、质监分局下放给两区管理。县级食药、工商、质监、盐务、物价等部门整合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挂县食药局牌子)。3、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在2014年76项取消、35项下放、192项保留、74项承接基础上,2015年再取消5项、下放3项、承接23项。4、推行权力责任清单。在全省率先出台“两单”制度《实施意见》并完成培训调研,形成清单初稿。5、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制作了行政审批、日常管理及便民服务事项的审批办理流程样表,精简审批办理环节100多项次,缩短时限三分之一以上。6、推行“一厅式”办公。市县政府和多数镇办、社区都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初步达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7、建设网上政务中心。市政务服务中心新的网上审批系统投入运行,市级52个职能部门705项行政审批事项和日常管理事项实行网上办理。8、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了323个市级事业单位和4520家县镇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及方案批复。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稳步推进。9、镇村综合改革。15个被撤销镇和12个改办镇全部摘挂牌,417个行政村撤并,司法所、财政所、市场监管所由部门垂直管理改为镇办管理为主。10、扩权强镇改革。县级部门委托下放镇(办)权限从27项增至30项,下放范围扩大到所有镇(办)。出台了《关于深化完善全市省级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11、科研科技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市级公立医院推行“总量控制、自主招聘、过程监督、统筹养老”人事管理新机制。长武县财政对公立医院自主招聘人员工资按县医院60%、中医医院80%、妇幼院和乡镇卫生院90%比例补助。12.全国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在全市11个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基础上,整合建设了彬长旬、泾三淳、乾礼永、兴武四个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分中心,人员、经费和资产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统一管理,承担区域内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任务。目前,基础建设、人员划转等已基本完成。
(二)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国有企业改革。初步形成了国企改革指导性《意见》,完成了4户破产国企职工安置。2、国有资产监管。初步形成了加强国资管理《意见》和市属国有经营性资产统一监管《意见》,制定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方案。3、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市属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市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管理办法》已草拟完成。4、混合所有制试点。咸阳陶瓷厂正按市国资委批复方案组织实施;威力克能源公司正在准备。5、商事登记改革。5月在全省率先推行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印章许可证“四合一”登记。9月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6、财政预算改革。市县党政群部门全部实行了预决算和“三公”经费支出公开,尝试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钩事项全面取消。7、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清理各类税收优惠政策17项,累计金额达3454.7万元。8、税费改革。全面完成“营改增”试点。市地税局大数据管税模式得到省上肯定推广。9、公务支出标准化。修订了市级机关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系列管理办法。10、政府购买服务。印发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11、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出台《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资金股权投入管理办法》。设立1.36亿元中小微企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资金。12、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新增农业产业扶持资金900万元。13、政府债务管理改革。出台了《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实行政府性债务规模、结构和安全性动态测评,债务偿还责任单位资金精细化管理。14、科技体制创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方案已上报并形成规划。国家知识产权建设试点城市方案已制定下发。科技创新《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出台。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咸阳分中心成立。首家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上市。15、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投融资体制改革21条举措,完善了民间投资金融服务体系。三原县联合县信用联社向镇办派任金融助理。16、重大项目决策机制。市级备案核准项目实行网上公开。市级新开工重点项目全部通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程序。17、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第2批6大类50个项目向社会推介,总投资352.5亿元。彬县在旅游和大桥建设方面实现了PPP模式实际运用。18、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出台了《关于促进外向型经济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编制了“一带一路”建设规划。19、居民水电气阶梯价格。阶梯电价制度全面实施,阶梯水价制度《意见》印发。20、公车制度改革。7月15日市县两级同步实施。市级封存835辆、划拨租赁平台150辆,目前拍卖267辆992.62万元,交通补贴按月及时发放;县市区封存1156辆、划拨租赁平台639辆、拍卖307辆,部分发放补贴。21、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方案已下发,市县不动产登记机构全部设立,市不动产登记局正式对外办公。22、建立健全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治污降霾统一监测和数据共享机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协调机制、污染源在线监测第三方运营管理机制运行顺畅,污染源在线监测覆盖面达95%以上。23、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目标责任双考核。选定47家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环境信用评价试点。24、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全市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及审批流程在线全文公示。市级审批项目均按照环保部要求向社会公示。25、水、气环境质量考核机制。每季度对辖区内水、气环境质量进行考核通报,超标县(市区)统一征收污染补偿金。26、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完成承载能力测算,方案上报省环保厅。2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批制度。已审批项目均执行到位。28、节水型社会建设。市县两级水功能区和水源地水质监测网建立,12个县市区完成节水器具推广项目,市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有序推进。29、统计制度改革。已出台统计数据质量系列评估办法。30、安监体制改革。政府监管网格化、行业直管专业化、企业管理精细化机制稳步推行。31、军地军民融合发展。制定了“百校助学、百村扶贫、百官共建”《实施意见》。32、诚信制度建设。已出台诚信建设制度化方案,基本建成全市信用信息平台。
(三)农村改革。1、城乡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印发,全域咸阳规划馆建成。2、农村土地确权颁证。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发证率分别达到90.7%和89.2%。旬邑、武功、淳化3县完成房地一体地籍调查试点。全市首张承包地权证书12月11日在三原颁发。3、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出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意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636家、家庭农场204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9个。全市流转土地141.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26.2%。4、惠农补贴资金“一卡(折)通”兑付。在2014年礼泉、彬县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项目由7项增至32项,涉及资金16.15亿元。5、涉农项目资金统筹使用。制定《工作方案》在武功、旬邑两县试点。武功县整合14个项目1.01亿元,旬邑县整合21个项目3.78亿元。6、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意见》,首批建设21个社区,合并行政村90个14.8万人,旬邑经验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推广。7、供销社综合改革。武功、泾阳被定为省、市供销社改革试点县,成为全国供销系统农村电商示范县。8、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全市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4.89万人,占年任务126.2%。9、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项目20个,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7万多亩,恢复高质量耕地近2万亩。10、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旬邑县、三原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运营。11、国有林场体制机制改革。完成全市11个国有林场调查摸底,在旬邑、淳化两县3个国有林场开展试点。12、农村社区工作人员专职化。在彬县开展试点,形成10个社区招聘50人方案。13、美丽乡村建设。已出台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意见》,兴平马嵬驿、旬邑马栏镇、长武亭口镇、武功小村镇、旬邑太村镇、淳化润镇成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点。14、村级组织“一事一议”机制。已出台《关于规范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操作程序的实施意见》。15、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选择三原县试点,探索出建管一体化、农民监督员、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模式,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16、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礼泉县阡东农民用水者协会作为中省试点单位(灌区)进行了分类水价探索。省上投资1000万元改造了协会末级渠系和办公地址,将总水量水权分配至农民用水协会,协会按照灌溉面积细化到村组、农户,建立了农户用水电子台账并颁发水产权证。17、水权交易试点。完成县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正分类推进取用水户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18、水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了实施方案,同时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农社对接试点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调研。
(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1、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已形成《城乡建设规划与社会事业规划联审联批办法》和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人员调整充实方案。编制了城市公共空间等十多项专项规划。2、城市停车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咸阳市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咸阳市停车场建设专项规划》《咸阳市停车场建设三年计划》。3、智慧城市建设。“六个一”和“光网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智慧医疗项目上线运行,人民广场、咸阳湖景区免费WiFi全覆盖。4、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建立了市综合执法局牵头、多部门和秦渭两区参与的综合执法机制和街区分类分级负责的管理网络,建成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5、城市管理数字化。市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和城建、秦都、渭城3个子平台建成运行。6、城市精细化管理。选定城区8个重点区域实施试点。7、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初步制定了市综合执法局13项执法权限下放秦渭两区的意见,形成了数字化巡控、市区协调联动新机制。
(五)社会民生体制改革。1、就业保障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推行。公益性岗位人员实名制管理,“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2、集体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了集体合同制度攻坚计划和农民工合同签订“春暖行动”,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3、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市县仲裁院全部建成,80%镇办组建调解中心,市县总工会和81%建会企业成立调解委,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结案率94.4%,超省规定4.4个百分点。4、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健全了工资保证金、应急周转金等制度,明确了工程总承包企业负总责制度。5、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无缝衔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开始运转。6、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已按中省部署全面推行。7、社会保障“一卡通”(IC卡)制度。市级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完成发放。8、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大学区”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全面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资助家庭困难学生6亿多元。9、职业教育改革。中职学校20%编制自主聘用和生均公用经费政策基本落实,职教联盟(集团)组建完成,5个区域职教中心挂牌运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推进现场会在礼泉召开。10、招生制度改革。中考中招改革方案印发实施。11、社会力量办学。初步形成《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意见》。12、大病保险制度。在2003年建立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基础上,启动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制度,22种大病住院费用统一先执行新农合政策。13、生育审批制度。准生证网上办理,单独“两孩”政策全面落实,全面二孩政策正完善细则。14、低保、五保和临时救助制度。完成了城乡低保和五保的补贴标准调整。旬邑县、淳化县开展了“救急难”制度试点。15、公立医院改革。全市成立5个三级医院牵头的医疗联合体,覆盖62个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社会人群全覆盖。县镇医疗一体化、药品(疫苗)全程电子监管和医疗机构联网登记公示等制度不断完善。16、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身份不明或缴费不足人员疾病应急救助基金设立。新农合即时报销直通车制度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网上缴费平台率先开通。“先诊疗、后结算”范围不断扩大。17、分级诊疗制度。出台《关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暂行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管理办法》《关于配合分级诊疗制度推行调整咸阳市城镇医疗保险有关政策规定等事项的通知》和全市分级诊疗指南,10月1日起已全面推行。18、民办医疗管理改革。形成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和健康养老社会投资项目《规划》。19、住房保障制度。出台《租赁型保障房共有产权实施细则(试行)》,形成《保障性住房分配监督实施细则》《保障性住房资产管理办法》。20、殡葬制度。首批30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已经建成,第二批46个正在建设。21、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市上成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并开展省级试点。长武县被列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县。兴平市被列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和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双试点”市。22、建立社会组织评估制度。成立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社会组织等级评估。23、社会管理服务网格化。市县平台建成,秦都、渭城、兴平、礼泉、武功、彬县、永寿完成2.5维地图制作和基础信息录入。24、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出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实施细则》。25、信访制度改革。市、县、镇信访信息系统与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无缝对接,逐级走访、涉法涉诉信访新机制初见成效。兴平市探索建立信访事项复查复核法律引导服务新机制。26.创新残疾人帮扶模式。秦都、武功、礼泉、三原、长武探索推行“项目入股、基地经营、年底分红、利润保底”新机制,有效解决了政府兜底重度残疾人精准帮扶难题。
(六)文化体制改革。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项目分工》,确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时间节点。1、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实施“六德”工程,开展“六进”活动,树立培育示范点160个,并确定了“崇德包容、尚法创新”的咸阳精神和“大秦故都、德善咸阳”的城市品牌。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统筹政府、企业、文艺组织力量,整合市、县、镇村(社区)资源,搭建社会文化舞台,成功举办了咸阳市文化艺术节。3、网络媒体管理。建立了重点工作信息发布、突发舆情处置、重大事项舆论风险评估、舆论环境综合整治“四大机制”和网络评论员、信息员、红色网军队伍,设立了咸阳市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4、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出台了《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活动实施细则(试行)》和《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试行方案》,建立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专项基金。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市县财政投入公共文化活动补助资金1341万元购买或场次补贴惠民性演出。5、扶持文艺创作机制。出台《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奖励办法》,按照获得中省表彰奖励0.5-5万元的标准,首批表彰了21项文艺精品获奖作者。6、扶持民间文艺团体。采取“民办公助”等方式筹建了市民乐团、歌舞团等文艺团体,加强同省内外、国内外文艺事业的交流互鉴。7、扶持壮大文化产业。市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并拟定了咸阳文化投资公司方案。乾陵唐文化大景区等30个重大文化项目进展顺利,泾阳乐华城、茯茶小镇等文化园区初具规模。8、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建立了咸阳政务网和宣传网的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咸阳政务网、宣传网、新闻网和视听网成为对外宣传新窗口。与新华社、陕西日报社合作建立咸阳新闻客户端。咸阳日报社成立全媒体融合发展中心,市广播电视台主要栏目实现网上观看。9、文化事业单位成立理事会。选定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市博物馆试点,市博物馆理事会章程、第一理事会议程拟定。10、方志改革。聘请社会人士编纂了《咸阳地名文化集萃》。
(七)民主法治领域改革。《2015年法治咸阳重点改革任务》确定19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对接落实省上16项,自主确定3项。1、人大监督机制。市人大会出台了“一府两院”专题询问,专项工作报告满意度测评、会审议意见办理情况满意度测评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就职宣誓等5个具体办法,制定了办理市人大代表重点建议的暂行规定,围绕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了2次专题询问,对政府16专项工作报告和7份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81名新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同时,建立完善了人大代表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制定了《依法许可对市人大代表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办法》。2、地方立法机制。市委出台《关于做好地方立法工作的意见》,市人大会审议了《咸阳市地方立法条例(草案)》,市人大法制委、市人大会法工委组建完成。3、协商民主制度。出台了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加强政协协商两个《意见》和年度政治协商《计划》。“月协商”座谈会按期召开。制定了《政协委员视察工作办法》,成立了政协委员法律服务中心,支持服务政协委员履职参政。4、社区民主建设。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城镇社区建设《意见》,提出了社区工作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5、村民自治。顺利完成新一轮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八)司法体制改革。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制定了《关于做好我市地方立法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咸阳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司法公正的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除司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正报请省司改办审核外,其他文件均印发实施。市委政法委专门成立了司法体制改革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1、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出台了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法律顾问制度的《意见》和做好政府法律顾问备案工作的《通知》,大部分县市区与市级政府部门已完成法律顾问聘任工作。2、社区矫正制度。出台了全面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意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意见》和《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市共建立社区矫正教育基地25个、社区服务基地20个,在册矫正人员1893人。3、法律援助制度。依托乡镇司法所设立法律援助站164个,建立社区(行政村)法律援助联系点213个。4、维稳工作点评机制。出台《全市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的点评意见》,受到中央维稳办高度肯定,并在11月南昌市全国维稳工作规范化建设会议上介绍经验。5、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市县法院5月1日起改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全市法院系统立案数同比增长27%,无一起“立案难”投诉。6、推进司法公开。出台《政法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工作规定》《检察机关全面推行检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警务公开规定》。全市法院直播庭审239场,发布微博微信信息969条,公布裁判文书20656份。7、公益诉讼试点。根据最高检和省检部署,在市县两级检察机关试行。8、人民监督员制度。学习吉林省经验出台《实施方案》,65名市级监督员选任完成。9、人民陪审员制度。市中级法院建立了人民陪审员联络员制度,同步加强了陪审员选任、培训、管理、参审范围、调解职能、考核机制6项工作。10、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的途径形式。全市法院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机制,召开司法听证会8次240余人次。市中院会同市司法局等部门诉前调解结案21件。11、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出台《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实施细则(试行)》,18起案件当事人获得救助人民币67万元。12、健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出台《依法治理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实施意见》,修订《行政复议听证规则》。全市法院(法庭)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市县检察院设立驻法院民事行政检察联络员。13、完善司法责任制。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工作的制度健全、人员固定。14、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关于深化全市公安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初步形成。目前,已完全放开落户条件,推行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累计发放居住证20多万份;出入境证件受理权限下放县级公安机关;实施驾驶人考试自主预约、异地考试制度;推行“一村一警”包抓联系制度。15、检察审判机构人财物省上直管。市中院、市检察院和永寿县法院、永寿县检察院被确定为全省改革试点单位。
(九)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出台市委贯彻《省委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实施细则》,确定了134项具体改革任务。1、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出台了《市委全委会对正县职干部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投票表决办法》《市委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动议暂行办法》《领导干部个人向市委推荐干部人选办法》《县处级后备干部推荐意见》。2、干部监督制度。印发了新提拔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和家庭财产申报备案的《意见》和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意见》,开展了“超职数配备干部”“违规进人”“慵懒散奢和走读”“吃空饷”“党政干部在企业兼职”等专项整治。加强了公务员任职审核备案。3、目标考核制度。出台了《市级部门“创优争先”考核办法(试行)》,形成了《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4、党代表大会制度。秦都、三原、旬邑开展党代表工作室建设试点。5、“两新”组织党建。成立了市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委并出台了系列制度措施。6、人才工作体制。形成了党管人才工作《实施意见》。7、领导干部法治培训机制。出台了《全市领导干部系统法制培训实施方案》。
(十)纪律检查体制改革。1、清理议事协调机构。市纪委牵头或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从63个减少至8个,解决了主责不清、工作越位问题。2、整合优化内设机构。在机构、编制、领导职数不变情况下,市纪委撤销党风廉政建设室、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室、执法监察室、行政效能监察室,组建了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干部监督室,增设了3个纪检监察室,执纪监督人员占到总编制的72%。3、派驻纪检机构回归主业。明确市级部门由纪检组长(纪委书记)以外1名党组(党委)成员分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监察室以外1个内设科室承担党风廉政建设日常工作,使纪检组长(纪委书记)、纪检组(纪委)和监察室职能回归执纪监督。4、落实“两个责任”。出台了《关于落实党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纪委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考核问责办法》,并细化责任,提高分值,获得中省纪委肯定。5、改革案件线索管理办法。出台《纪检监察机关管理处置领导干部问题线索暂行办法》《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转送件办理工作的通知》《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受理和处理工作暂行规定》《要结果信访件审核制度》《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件管理工作办法》,加强了对反映问题线索的集中管理和规范处置。6、改革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出台了《县市区纪委书记、副书记和市直部门纪检组长提名人选库管理办法》《县市区纪委书记、副书记,市纪委派驻纪检组长(纪委书记)提名考察办法》,市纪委组成3个研判组对县市区纪委班子进行了综合研判,对拟入库人员进行了考察。7、推行派驻机构全覆盖。出台《市纪委向市委办公室等7家单位派驻纪检组的方案》,采取单独派驻和归口派驻两种形式,统一名称,统一管理,向市委工作部门派驻纪检组,实现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永寿、长武等县还探索推行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干部联合履职模式。8、筹备成立市委巡视工作联络办公室。成立方案已上报省编办。
三、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建议打算
当前,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主 要存在以下困难与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些领导干部对“谁改革谁受益、早改革早受益”缺乏深刻认识,习惯于等政策、等经验、等指令,甚至中省文件规定已经很明确了也要以各种理由“再等等”“再看看”。还有的把日常工作当作改革创新、把方案印发等同于任务落实,导致不少改革落地慢,甚至在执行中搞变通、打折扣。二是责任落实不够具体。有的专项小组组长“挂帅不出征”,有的专项小组联络员“敷衍不尽责”,协调解决改革推进中的具体问题不够主动、不够扎实。有的县市区抓改革“一锅责任粥,一笔糊涂账”,频出“中梗阻”,推进措施不力、检查流于形式。有的市直部门对上级改革部署跟进不及时,一味强调部门利益,方案调研周期过长,“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三是自主探索力度不大。一部分改革事项推进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胆子不大、步子不快。一些县市区自主改革事项少,缺乏特色与亮点。还有一些县市区发现典型不及时,总结亮点不深入,上报改革信息数量少、质量差。四是任务进展不够均衡。规划联审联批、城市管理、国企、国资、国企负责人薪酬等领域改革进展缓慢,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等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产权抵押等改革阻力不小,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不强烈。同一改革事项在不同县市区进展不一,如县级工商、质监、盐务、食药、物价等部门整合,仅长武等少数县市场与质量监管局挂牌运行,其他县市区大多原状维持。五是配套措施跟进不力。一些已确定的改革举措由于配套不足而推进效果不理想。如持续简政放权以后,一些县市区与镇办对省市下放的管理服务事项无力承担;注册登记、先照后证、四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登记改革后,后续监管还需要加强,等等。
2016年,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三个原则”和“四个结合”要求,围绕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突出问题、需求、战略、目标“四大导向”,按照“三个有利”标准,及时跟进中省最新部署,着眼前后衔接和纵深推进,协调时序、力量、进度,在聚焦重点难点、提高方案质量、加大自主改革、落细落小落具体、强化督查考核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发展活力,为加快建设富裕人文健康新咸阳贡献力量。
一是健全责任机制。进一步夯实改革主体责任,完善责任和压力传导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责任链条,确保有人抓、有人干、可落实、可核实。
二是搞好试点探索。积极争取中省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试错容错机制,鼓励基层和群众大胆试验,形成生动活泼的改革创新局面。
三是加强调研论证。坚持问需问政问计于基层,严格决策程序,加强衔接配套,让改革契合实际需求、铆合突出问题、符合群众期待,切实增强改革举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严格督察考核。以聘请西安交大专家进行简政放权第三方评估为试点,加快健全完善改革督察考核机制,力促每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五是提高队伍素质。推动实现市县改革办人员专职化、责任单位工作人员稳定化。加强市县改革办人员、专项小组联络员学习培训,全面提高业务能力与工作水平。
改革工作报告(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的回顾
年是实现“”计划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经受住了非典疫情、持续高温等诸多不利因素的考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积极参与并配合洋山深水港、临港新城的前期建设,保持了全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7%;完成财政收入37.0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0119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482元,比上年增长6.8%。
(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抓住“两港一城”建设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去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工业利润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26.6,比上年提高4.9点。工业区整合力度加大,“1+9”市、区两级工业区为全区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强化工业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了各大园区形象开发和功能开发的同步推进,努力招引大项目、大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能级提高,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有新提高。与此同时,新兴的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初具雏型,发展态势良好。
第三产业平稳增长。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房地产、旅游、商贸等行业继续成为推动三产增长的新增长点。全区房地产业增长强劲,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业通过合理引导,抓住“黄金周”假日消费和举办桃花节这两大契机,带动全区旅游业实现新的增长。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引进力度,深化内部改革,进一步优化全区商业业态结构和布局,促进商业有新的发展。去年,全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信息化建设有新进展,信息技术在一些行业得到初步应用。此外,交通运输业、中介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业等也有了新的发展。
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6.3亿元,比上年增长3.1%。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市型农业、确保农民增收的目标,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调整为23:77。林业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全区完成成片造林2.85万亩,超额完成全年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18%。农业基础投入和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新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农产品品牌整合和农业组织化建设有新的提高。农业科技致富工程进展顺利,并大力推行农业生产“零税率”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此外,通过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鼓励扶持异地经营,加大农业集中的力度。
二、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利用“两港一城”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并通过采取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区对内对外开放的水平。
招商引资的质量有新提高。利用“1+9”工业园区整合的契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并通过“两港”投资环境推介会的举办以及“百日招商”竞赛活动的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去年,全区共批准外资项目167个,总投资达6.6亿美元,合同外资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继续强化吸引内资工作,全年引进内资企业工商注册5682户,比上年增长8.7%,新增注册资本9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两港”投资环境推介会共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达到157亿元。通过一年的努力,吸引了台湾正隆、河南神火等内外资大项目增资扩股和落户。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积极实施促进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坚持外贸出口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战略,努力培育外贸出口新增长点,全区外贸出口增长平稳。去年,全区出口创汇达到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4%。
三、各项改革不断深入
以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体制保障。
加快企业改革步伐。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办法。进一步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加快全区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供销合作总社、汇仑公司、工业总公司等企业的改制工作,全年完成国有、区属集体企业改制90多家。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非公经济总量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5.8%。同时进一步规范镇级区划调整及撤制村、组的资产处置,积极推行村务、组务公开。区级机关行政用房清理普查工作全面完成。
调整镇域行政区划。在去年调整的基础上,镇级行政区划由19个调整为14个,进一步精简了机构人员,实现了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
切实推进“镇保”工作。按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认真组织实施《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各镇和园区相继建立工作班子,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制,强化舆论宣传,确保小城镇社会保险工作的有序推进。通过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力度。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和就业优惠政策,积极推进非农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努力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并吸收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从而促进了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建设。
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区域生态环境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重点区域建设有新进展。临港新城总体规划和新城建设正式启动。作为城市主要景观的滴水湖建设已完成蓄水,大堤、道路、绿化以及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科教园区正在抓紧思博和工商外国语学院二期工程以及中国太平洋保险学院一期工程的建设,电力学院、工商外国语学院的产权成功实施转让。康桥工业区在确保区内已落户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正在抓紧编制工业区二期开发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中科大研究院已完成主体工程和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中国电信信息园正在着手开展动拆迁工作。工业园区在加快启动原有已落户项目的基础上,正在着手编制和完善二期开发规划。国际医学园区已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园区规划方案的调整和项目招商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与此同时,祝桥空港工业区、现代农业 园区等其他园区也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城市化进程有序推进,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按照规划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加强对城镇的规划管理,认真组织实施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集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惠南镇东西门大街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周浦老镇改造规模继续扩大,航头、大团城镇建设拉开序幕,新场古镇保护完成调查摸底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沪芦高速公路、郊区环线段改建高速公路以及中油管工程的前期工作和惠南镇人民西路延伸段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30座乡村公路危桥和60座农桥的改造任务,南芦公路路灯工程于11月份完工,同时轨道交通R3线规划方案正在进一步优化。绿化和景观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完成外环线400米林带段建设任务,完成惠南、六灶等镇五块公共绿地建设和沪南公路航头段景观绿化包装工程。农村水网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完成40个村的水网建设和1.5万户居民的水表改造任务。与此同时,还完成了一批事关人民生活的实事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强城镇管理。继续完善城镇管理体制,确保城镇的长效管理。创新物业管理机制,加快物业市场化运作步伐。强化以建筑业管理为重点的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五)社会稳定工作落到实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开发、大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来抓。
重视和加强对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和处理,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各镇、各部门也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以城乡低保工作为重点,切实抓好各项救助政策的落实。扶贫帮困送温暖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从资金、日常生活等多方面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
进一步落实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确保了全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不断加强勤政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不断深化,进一步解决了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工作。推进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平稳开展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全区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重视做好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书面意见130件,政协委员提案231件。
(六)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今年以来,全区开展了以“塑造新精神、展示文明新形象”为主题的学习宣传活动,广泛开展“两港建设与新一轮发展大讨论”,形成共识并提炼成为“汇聚百川、服务两港、创新开拓、勇立潮头”的精神,全区进一步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积极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全年启动建设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项目30个,不仅改善了村文明形态,也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深入开展文明镇村、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机关和文明标志示范区的创建,提高了全区文明创建的水平。
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去年全区共引进民营科技企业860家,注册资金达到20亿元。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致富工程,完成推广30项农业“四新”技术。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完成中小学达标建设工程,寄宿制高级中学建设工作已经启动。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初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高质量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继续做好卫生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编制印发了《区区域卫生规划》、《区区域卫生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防范非典为契机,全面落实各项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合作医疗投保率,推动全国中医二期先进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成市级卫生镇和卫生村的创建任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区文化中心竣工,成功举办了区首届文化艺术节,扎实有效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进一步繁荣全区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体育中心建设不断加快。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启动第二批三峡移民安置工作,同时完成第二批老年养老设施建设的“星光计划”。此外,民防、宗教、台湾事务、侨务等其他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七)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凝聚全区人民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做好防非的各项工作。积极做好非典防范和控制工作。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防非的各项通知、通告精神,建立非典防治工作区、镇、村三级防范网络,成立防非专家组,在20多天内建立了祝桥光明医院隔离病区,设立31个监测点密切监测疫情动态,制订了应急预案。稳妥处置突发事件。针对中侨学院、老港镇、泥城镇出现的三例疑似病例,我们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做好了密切接触对象的医学隔离。强化防非投入,区级财政共安排防非资金1500万元,用于全区的防非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防非知识。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抗击非典斗争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防治工作转入常态长效管理以后,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坚持思想、工作和措施三个不放松,坚决防范疫情再次发生。
(八)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根据大开发、大建设的新形势,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形成政府工作合力。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巩固完善并联审批制,强化“一门式”服务,探索告知承诺、企业年检的改革。
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分阶段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工作,完善执法方式和手段,改进行政执法作风。加大政府自身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把行政行为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奖惩机制、强化培训等方式来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改进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根据市公务网建设的总体部署,积极启动区电子政务“三网一库两应用”建设工程,逐步推进政务网上公开,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政府透明度。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深深感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离不开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和监督。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全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守望相助,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充分展示和体现了全新的精神;在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全区人民知难而上、迎难而进、齐心协力、勇于开拓,在大开发、大建设的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在这里,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以及驻的解放军、武警部队,表示诚挚的感谢!
各位代表,新一轮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为:一是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上规模的企业不多;二是改革发展稳定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矛盾,就业不够充分,农民向非农转移的速度不快,社会矛盾的化解工作还不够及时有效;三是投入不足,管理欠缺,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四是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还要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抓紧研究解决。
二、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一年。新的一年里,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的建设将进一步深入,临港新城产业区也将有实质性启动,在新一轮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这一切都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持久的驱动力。
新的一年里,政府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区委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以港兴区”、“三个集中”战略,服从、服务、参与和融入“两港一城”的建设,坚持以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在“一核三圈三带”经济布局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以临港新城为核心的“五个板块”的组团式发展,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推进的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为把建设成为美丽的园林城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全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以上;出口创汇增长25%以上;合同外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5%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5%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做到六个坚持:
一要坚持“科教兴区、以港兴区、三个集中”战略。把“科教兴区”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等全方位创新,不断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同时要积极依托“两港一城”的开发,积极培育一批适应港口发展的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全区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不断增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大力推进“三个集中”,进一步提高全区城市化、现代化的水平。
二要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贯彻“二、三、一”产业发展序列,在不断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主要依靠二、三产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工业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产业能级来带动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要以房地产业、旅游业发展为龙头,加快商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积极培育新兴三产行业,实现增速领先、结构优化、比重提高的目标。
三要坚持服从、服务、参与和融入“两港一城”的开发建设。“两港一城”开发是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在服从和服务“两港一城”开发这一大局的前提下,更要参与和融入“两港一城”的开发和建设,依托“两港一城”开发来实施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的优化调整,在服从、服务、参与和融入“两港一城”开发的过程中加快自身发展。
四要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来突破和消除各种体制和机制瓶颈,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五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既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又要在改革中切实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保稳定。
六要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在重点推进当前工作的同时,结合“”后两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深入研究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全局问题,明确“”后两年和“十一五”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为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要在加快全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建设园林城区的目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区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重点要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
要继续加快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努力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不断提升全区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
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按照“一核三圈三带”的区域经济布局思路,加快区域经济布局优化调整。全力推进临港新城和惠南新城区的建设,以新城的建设来带动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发展。临港新城要紧紧依托深水港和临港新城产业区的开发和建设,加快以行政中心为主的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和城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初步树立开发形象。惠南新城区要在进一步完善科教园区开发的同时,加快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和太平洋保险学院以及体育中心的建设,提升新城区的服务功能。全力推进中部、西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五大经济板块的建设,形成既互补互动又相对集中的五大经济发展组团。中部以惠南新城区为核心,加快发展科教产业、商贸业和都市型工业,形成以科教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板块。西北部以周康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以高科技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为特色的综合经济板块。东北部以祝桥镇为核心,加快发展以临空加工和临空服务为特色的临空经济板块。东南部以临港新城为核心,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为特色的海港经济板块。西南部以航头、新场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以生产生活资料流通业和旅游业为特色的商旅经济板块。整合后的“1+9”工业园区要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大项目的带动培育新的产业链,积极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合作、互动互补、同步推进的产业集群格局。
努力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加快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继续加快汽车组装及零部件加工、精细化工等已成熟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提升产业能级,充分发挥对工业的支撑作用。配合临港新城产业区的启动,引导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向园区集聚,围绕重大项目形成产业链,同时抓紧研究制订产业园区和东部四镇联动发展规划。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尽快形成产业规模。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和鼓励各类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依托“两港一城”的开发和建设,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全区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加快泥城物流园区、祝桥临空物流园区、老港产品分拨物流园和现代农业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业。继续推进商业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的调整,加快引进大型连锁超市和品牌专营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增强现代商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强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继续推进房地产开发结构调整,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推进完成区内公交资源的整合工作,引导公交客运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加快重组和整合的步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发展以知识要素、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中介组织,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使中介服务业尽快做大、做强、做精。认真组织实施年桃花节,进一步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的品位。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都市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业竞争力。
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结构,实施种植业结构、林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畜禽业的调减与优化。继续抓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组织化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致富工程,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扶持力度,不断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为增加农民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力以赴推进“三个集中”。按照全市郊区城镇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绿地与林地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和城镇布局。突出重点,积极有序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归并农村自然村落和居民点,促进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集中。以“1+9”工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实施政策聚焦,推进工业向产业基地和重点园区集聚。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民向非农化转移。大力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继续加大农村税费改革的力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同幅同步增长。
(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两港一城”开发的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健全招商信息平台,完善各个层次招商信息网络的建设,重点要加强对重大项目信息的捕捉和跟踪。结合“1+9”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引导内外资项目向“1+9”工业园区集聚,同时结合全区城市功能的提升,吸引外资向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业等领域拓展。不断创新招商方式。通过园区整体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外引外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引资能力。不断调整和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切实使激励政策向引外、引大、引实和引高方向聚焦。坚持开展全面招商和开展专业招商相结合,坚持考核招商效率和考核产出效益相结合,开创全区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不断完善市、区、海外三个层次的招商信息网络,从源头上捕捉招商信息,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一门式”办证办照服务窗口硬件建设,努力降低商务成本,不断改进政府服务,全力创造利用内外资的综合优势。
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发展空间。加快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在稳定纺织服装、五金机电等传统产品出口的基础上,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的出口规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出口。积极培育出口主体,大力促进“三资”企业的出口。
(三)以规划为先导,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以网络化和功能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环境建设,构筑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三个集中”思想为指导,加快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以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加快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单元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区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营造整体环境优美、风貌特色明显的城镇新景观。依托交通条件、产业支撑等优势,大力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的集约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临港新城主城区的建设。要加快水、电、燃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建设区行政中心、海事大学、港城展示中心、一期湖滨景观带等功能项目,力争到年底基本形成港城一期建设的形态框架。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实施大东公路、周邓公路、人民东路、人民西路延伸段等道路建设,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沪芦高速公路、A30改建高速公路等工程的建设。抓紧做好城市轨道交通R3线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争取尽早开工建设。以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大力推进农村水、电、路和通信网络的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继续实施惠南、周浦的老镇改造和新场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周浦老镇改造要在面貌上出新形象,新场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要在细化和完善规划的基础上,启动核心区域的开发。继续加强公共绿化和生态林的建设,不断提高全区的绿化覆盖率。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完成好一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工程项目的建设。
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全区有序发展。要坚持“政府调控、市场供应、规范运作、依法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储备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土地的供应方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创新城镇管理机制,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城镇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区、镇两级管理监控网络,对城镇管理中矛盾最突出的违章建筑、乱设摊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加快城镇管理机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管养分开。强化城镇管理经费的投入,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从城镇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队伍等问题上入手,初步建立城镇综合管理体系。
(四)努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深化国资和企业改革。按照“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权利、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和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管理,切实维护出资人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企业改转制力度,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区属集体企业改制步伐。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授权经营制度,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机制。
坚定不移地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努力帮助解决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确保非公有资本安全有效地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投资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同时要依法加强对非公经济的监督和管理。
不断规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继续抓好关系人民生活的消费市场的建设,重点整治食品、药品市场,压缩生猪屠宰场,建立废品回收网络。同时,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市场管理的制度化和经常化。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监察力度,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利用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一批具有一定区域范围知名度的行业协会,促进相关产业的行业联合和企业诚信体系的形成。
深化投融资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开发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市、区、镇三级政府的财力投入和政策性资金的杠杆效应,建立新型的投融资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探索实行以项目经营主体自行筹资为主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深化为临港产业区配套服务的研究。以临港新城产业区的启动为契机,依托重大工业项目的引进与落户,积极研究产业链形成、上下游产业延伸、配套产业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
(五)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夯实社会稳定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要充分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努力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继续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认真组织实施万人就业项目,重点帮助本区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年内力争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通过政府引导,广泛开辟就业渠道,积极倡导劳动者自主就业和政府扶持就业。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继续举办各类就业和创业洽谈会,强化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促进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的发展。通过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式,不断增强企业的吸劳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
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全面推进“镇保”工作,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规范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使用和管理,加强社会监督,确保基金运营安全。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稳妥推进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实施救助期限制等措施,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主动就业。坚持基本医疗保基本的原则,积极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范基本医疗服务。继续做好帮困救助工作,确保困难群体的正常生活。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大“四五”普法力度,努力增强全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强化社区基层管理,加强对群众自治组织的引导。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认真妥善地处理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确保社会稳定。
(六)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提高。
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塑造新精神,展示文明新形象”主题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力弘扬和实践新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克服行为陋习,提高文明素质。围绕到2010年创建文明城区的工作目标,实施镇区、社区、景区、园区、校区文明创建,深化文明镇村、文明行业(窗口)、文明示范标志区(文明路段)的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我区精神文明创建管理水平。
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创业中心,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实施农业科技致富工程,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继续完善科教园区建设,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完成寄宿制高级中学的建设。加快全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实施优教工程,推进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深入开展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镇村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推进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急控制系统等七大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我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继续重视预防保健工作,重点加强冬春非典的预防和各种传染病的控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共卫生行为。全力推进国际医学园区建设,加快动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内外招商力度,吸引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器械企业落户园区。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区有中心、镇有广场、村有场所”的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公益性设施的作用。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健身苑和体育中心的建设,为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以现居住地为主管理的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初步形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区域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框架。另外,还要积极推进民政、民防、宗教、台湾事务、侨务等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加快人才高地建设。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重视人才、吸纳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材。大力优化人才资源结构,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引进紧缺人才,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加强重点部门、重点地区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优秀人才向重点部门和地区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加快重点地区和部门的发展。不断完善人才选拔、考核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加强我区人才培训和就业指导的基地建设,做好培训服务,不断满足各行各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七)加强依法行政和政府自身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努力建设一个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责任政府,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时刻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放在心上,充满感情、全力以赴地去解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要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积极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坚持依法办事、依法决策、依法处理问题,使政府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上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工作,重点完善“事权、财权、人事权” 公开的制度。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提高政务透明度、办事效率和市民的满意度。继续深化机构改革,完善内部机构设置,优化人员结构。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告知承诺制和备案制,全面清理现有的行政审批和企业年检事项以及各类收费项目,逐步建立规范的行政审批制度。继续拓展和深化纠风工作渠道,不断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继续加大行政监察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廉政监察、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的水平。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培育高素质的公务员。严格公务员队伍管理,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和法制纪律教育,改进对公务员的考核,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切实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努力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积极推进民主建设,依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监督,高度重视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作用。
各位代表:
“两港一城”开发的大好形势催人奋进,大发展的机遇千载难逢。我们要在区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 精神,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高昂的精神状态、更足的干劲,抓住机遇,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乘势而上,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为实现新的跨越作出新的贡献!
改革工作报告(三)
一、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2015年,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狠抓工作落实,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初步成效: (一)深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严格执行公务卡制度,279个单位实行了“零余额”账户管理,10个单位实现了非税收入POS机缴费。 (二)探索推行PPP模式。谋划PPP项目28个、总投资93.5亿元,储备PPP示范项目6个、总投资68.8亿元。目前,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项目,已与中建集团达成合作意向;黎阳污水处理厂项目,已与河南水投集团展开实质性合作。 (三)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浚县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安排,完成了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职责整合、工商质检管理体制调整、卫生计生合并,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人员选配工作。全面修订部门“三定”方案,印发了县计生委、工商局等5个部门的“三定”规定。目前,县政府共保留工作部门24个。 (四)加快交通执法体制改革。县交通运输执法局和道路运输管理局挂牌成立,交通运输局和公路局的人员划转、职能调整基本完成。 (五)积极搭建企业服务平台。认真搞好银企对接,为企业协调融资27.8亿元。认真抓好金融体制改革,浚县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组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聆海集团、农林制药新三板挂牌和中鹤集团上市股改,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 (六)认真做好“个转企”。印发《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意见》,鼓励、支持符合企业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15家工商户实现了“个转企”。 (七)认真做好县医院医联体试点工作。不断提高医疗资源的总体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 (八)认真做好在线审批平台基础资料梳理工作。共梳理了需要我县发改、住建、国土等13个部门审批的72个事项,并编制了申报指南、优化了申报流程,为在线审批平台早日开通运行,创造了条件。 (九)积极推进公车改革工作。成立了浚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报送了浚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浚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封车停驶车辆报告。 (十)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立了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起草了浚县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2016年浚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重点,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好指导和规划。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重大战略问题和重大政策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工作上创造性不够,干部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新形势下,我县如何适应新常态,加快“双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四个”浚县,如何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更好地紧随党和国家改革步伐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个别部门对改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一些改革工作未能尽心尽力,体制改革工作进度不快。 三是改革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仍需加强,目前县内仍需不断完善领导有力、协调有序的改革创新组织机构和整体推进全县改革的体制机制。 三、下一步思路。 一是继续深入研究学习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改革工作的政策精神,结合各部门职能和我县实际情况、发展要求,提出2016年我县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围绕重点改革内容,创新思路、积极进取,不断推进改革深化,为推动浚县经济稳步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是按照上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制定2016年度改革方案,明确改革重点,继续按行政管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要素市场、财税金融和投融资、经济管理、社会领域、城乡管理以及涉外经济等八大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我县改革工作。 三是不断完善改革推进机制。探索建立全县推进改革合作协调推进机制,完善以“抓项目方式抓改革”的推进机制,将改革的各项任务量化到可操作、具体的项目上来,建立完善改革推进考核评价机制。 四是配合推进各项改革。按照县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配合做好行政体制、文化社会体制、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工作。 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2015年工作总结 一、县人大牵头改革事项 (一)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切实增强监督实效。一是从制度层面入手,在规范人大监督程序上下功夫。制定了《浚县人大会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和《浚县人大会视察调研工作规范》,从议题的确定到活动的组织实施、从视察报告的撰写到结果的运用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有效防止了人大监督多是总结经验、走过场,出现阻力就放弃监督的情况。二是突出重点,在抓住主要矛盾上下功夫。选题上坚持突出重点,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全县发展大局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科学选题,确保监督工作干到关键处。三是突出监督实效,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在监督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个性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偶发问题常态化。工作中,要求“一府两院”在一定期限内办理或整改完毕,确保办理落实的速度和质量;二是组织人大代表或由相关委员会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对“一府两院”办理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跟踪督办;对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由会组成人员进行评议和电子投票表决,当场报告表决结果,并向社会公布;要求被监督单位举一反三,从防止问题重复出现入手制定有关制度和措施。 (二)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突出代表主体地位。一是加强培训,提高代表综合素质。以人大会组成人员和代表活动小组为重点,切实加强新《预算法》执法检查、工作视察等方面培训,不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二是建立代表专业小组,提高代表履职的针对性。为丰富和完善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提高人大代表小组活动质量,会将全县230名人大代表编为12个代表联络组,每个联络组又细分成2-3个小组,配备了联络员和小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活动,加强活动指导和服务。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先后在白寺乡、王庄镇、小河镇、新镇镇、屯子镇和黎阳街道给予重点指导,率先建立了“代表活动之家”,初步达到了有阵地、有制度、有活动、有保障“四有”标准,使代表热情有了新动力、代表活动有了新内容、代表履职有了新成效,有效提升了基层人大的工作水平。三是创新代表工作机制,提高代表履职水平。建立完善了人大代表列席会制度、公民旁听会会议制度等。同时,邀请代表参加县法院旁听案件审理、县检察院“检察开放日”活动,不断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有效保障了代表的参与权、监督权,发挥了代表建言献策的作用。进一步创新人大代表评议评价机制,新建了《浚县人大会关于主任会议组成人员联系县人大代表的意见》《浚县人大会组成人员开展述职评议工作的意见》,主任会议组成人员分别联系5名县人大代表,会组成人员向原选举单位述职、参加代表小组活动。试行了市人大代表向县人大会述职,增强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截至目前,共邀请16名人大代表列席了会会议、5名公民旁听了会会议,12名市人大代表开展了述职活动。 (三)加强和改进人大会工作。一是自觉维护和服从党的领导。健全完善县人大党组重大事项向县委请示报告等制度,始终保持与党委思想上同心,工作上同步,发展上同力。二是进一步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带头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讲规矩、守纪律、敢担当、讲务实、讲廉洁的良好形象。强化学习培训,完善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中共全国人大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贯彻省委加强县乡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三是推进人大工作信息化建设。及时向社会和选民发布人大工作信息,增强人大机关、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互动。 二、县政协牵头改革事项 (一)探索建立专题协商座谈会制度。为贯彻落实党的关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要求,进一步调动政协各参加单位、各专门委员会、各界别委员履行职能、议政建言的积极性,印发了《政协浚县委员会专题协商座谈会暂行办法》,建立了专题协商座谈会制度。 (二)强化自身建设,持续提升委员素质。为进一步加强政协委员自身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推动全县政协委员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建功立业,不断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制订印发了《政协浚县第十届委员会关于政协委员履职情况考核办法》。 (三)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为促进基层党委政府开展协商民主工作,县政协按照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协商民主工作要求,建议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建立乡镇(街道)工作组,明确副书记分管政协委员管理和基层协商民主,联系政协工作,使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把协商民主的触角延伸到基层。 (四)进一步加强专委会工作的改革创新。为加强委员日常联络和服务管理,帮助委员知情明政,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委员联络专门机构,成立政协委员联络委员会。同时,为摆脱编制制约难题,增强专委会履职能力和水平,按界别在各专委会配备兼职副主任。 三、县纪委牵头改革事项 (一)扎实推进“三转”和纪检干部派驻工作。共退出议事协调机构45个,继续保留18个,清理纪检监察干部各类分工202项。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机关监督执纪力量达到了78.6%。出台《调整规范县直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纪检监察机构设置方案》,35个纪检监察机构及领导职数予以保留的同时,还新增了18个纪检监察机构(乡科级纪律检查员),对17个单位归口管理,纪检监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认真落实“两个责任”。研究出台了浚县《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实施办法(试行)》,厘清了党委责任11项、党委一把手的责任6项、班子成员责任4项和纪委责任7项。对纪检监察机关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进行清理,共清理45个,继续保留18个。全面规范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分工和兼职工作,清理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各类兼职167项。 (三)有效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研究出台了浚县《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督促纪检监察部门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督。深入开展“自报风险岗、自查易腐点、自曝软肋、自补短板”活动,将各单位廉政风险具体到人和事,加强督促检查,推进工作落实。建立案情通报会制度,定期通报典型案件,扩大震慑效果。截止目前,下发案件通报15期。 (四)扎实推进从严治党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创新《浚县公职人员履职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浚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涉企股室民主评议制度》等规定。出台《规范党政机关主要领导干部权力行使暂行办法(试行)》,明确“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提出“五个不直接分管”要求,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了“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科学决策”的工作机制。对全县83个单位执行“三重一大”“五个不直接分管”制度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执行不力的32个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其“一把手”进行集体约谈,责令整改,成效明显。今年以来,共处分正科级干部3人,较去年27人下降了90%。 (五)有力推进责任制落实。向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四大班子及宣传、统战、组织等部门派驻了纪律检查员。出台了《进一步强化案件震慑效果,加强警示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创新方式,在省委巡视组巡视期间密集下发通报6期,召开政法、教育、乡镇街道3个系统警示教育暨作风整治会议,通过电视台、微信、微博曝光等方式,通报损害群众利益等方面的典型案件51起65人,将责任压力传导到全县每个党员干部身上。 (六)完善查办腐败案件机制。实行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制度,精挑细选30名有办案经验的干部,组成10个案件组,由6个纪检监察室牵头,对省委巡视组交办的4批次129个问题线索全力查办。3次组织召开县委反腐败协调小组会议,制定加强协作配合5类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县委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 (七)加强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工作。完成县警示教育基地升级改造,开展廉政教育周活动,对68个单位360名党员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廉政教育。建设浚县阳光廉政网,依法公开涉农政务和农村事务,接受群众监督。强化责任追究,共查处问题130个,138人,党政纪处分33人,辞退1人,诫勉谈话5人。 (八)扎实开展巡察工作。成立县委巡察办,组建3个县委巡察组,在全县公开遴选13名工作人员。围绕“四个着力”对民政局、住建局、黎阳街道办等3个单位进行了第一轮巡察,共发现问题44个,问题线索29条。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巡察工作。 四、县委组织部牵头改革事项 (一)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补充、交流机制。制定了《浚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补充及交流办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规范程序、简化操作,推动年轻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促进年轻干部成长。 (二)健全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坚持和完善《县级领导干部接待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改进日常谈话,严肃任职谈话,及时提醒谈话,加强对干部的日常了解,及时发现、解决部分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三)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对152名正科级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进行备案,并对重点岗位干部进行了调查核实。推进县管干部档案数字化,实现了干部档案管理“双套制”工作模式,即纸质档案规范化管理和数字档案信息化管理。 (四)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组织召开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季度述职评议制度。实行基层党建工作矩阵式管理,县、乡、村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党建工作台账,制定任务清单,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督查通报制度,对各乡镇(街道)、浚县产业集聚区基层组织建设进行督查指导。定期督查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公开评优评差,排名通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五)推进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基层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在乡镇(街道)重点推行“六步决策法”,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在农村规范“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制定了“十必须十不准”规定和操作规范20条,确保“四议两公开”科学运用、规范运行,科学决策村级事项953个;完善基层便民服务机制,加强县、乡、管理区、村四级服务平台建设,县财政拨款411万元,新建、修缮了6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制定了服务规范“十要十不准”制度,提升了服务水平,服务群众18万人次。完善基层矛盾调解化解机制,成立了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负责疑难信访案件的分析研判、指导部署和调处化解;成立乡镇(街道)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积极推进“148”平台建设,妥善处置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成立农村(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室,采用说事评理会等形式,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完善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机制,明确了监督检查的对象、内容、方式和责任追究办法,全面治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指导村级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完善农村“三资”管理等制度15项,推进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常态长效。加大廉政宣传教育和执规执纪力度,及时查处违反党规政纪、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六)完善乡镇党代表任期制。指导7个乡镇召开了党代会年会。健全了代表提案提议、调研视察、联系党员群众等11项制度。推进党代表工作室建设,并组织引导党代表驻室服务群众,帮助解决问题。7个乡镇共建立党代表工作室57个,党代表帮扶困难党员群众500多人,解决问题100多个。 (七)完善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机制。按照“五星级”标准,对农村党组织进行了分类定级、星级评定,共评出“五星”党支部102个,“四星”或“三星”309个,“二星”46个。建立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机制,实行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村、县直单位干部驻村、乡镇(街道)机关干部包村等办法,促进46个软弱涣散党支部实现转化升级。扎实开展“三带三争”活动,引导农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党员制定争创目标,公开服务承诺,评选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标兵20名。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周”制度,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活动正常化、规范化,全县457个农村党支部普遍开展活动3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100余件。 (八)完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机制。在农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派、管理、提升、评价、激励等方面探索创新,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工作体系。强化教育管理,对换届后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分期分批进行专题培训,提升了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本领。县财政拿出548万元,用于农村党建工作经费,将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报酬每人每月增长200元,有效激发了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热情。 (九)完善大学生村官动态管理机制。围绕促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和分流开展工作。在创业方面,扎实开展创业联谊活动,实施“双管三带”,即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期间由组织部门与实践单位双重管理,创业发展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有带无,共结成帮带对子85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率达到53.9%;在分流方面,畅通出口出路,加强疏导引导,拓宽流动渠道,形成了能进能退的良性工作机制。 (十)完善党员发展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全市发展党员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宏观调控、质量监控,季度评比、年终总评“双控双评”工作机制,实行发展党员备案制、预审制,严把发展党员质量关,全县新发展党员470名。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小组2015年工作总结 按照中央、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关精神和鹤壁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体工作(鹤壁市深化文化改革实施方案尚未出台,正在审议通过阶段),浚县结合实际,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一、2015年工作情况 (一)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根据省、市委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了互联网工作的领导管理。 (二)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完善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内部机制建设及管理制度,加强队伍管理,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执法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年初,签订文化市场综合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今年,共组织40余次集中行动,出动车辆70余台(次),出动人员215人(次),检查文化娱乐场所100余家(次),下发整改通知书60余份,收缴非法出版物6000余册,光盘900余盘。 (三)深入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工作。制定下发了《浚县关于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了全县落实文明河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今年,全县共在濮鹤高速路口、县城主出入口、县城主干道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文明河南建设公益广告大型广告牌17块、建筑围挡公益广告8处、护栏广告153块,总面积25000余平方米;举办了“践行价值观,岗位比奉献”主题演讲比赛;组织开展了“鹤壁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文明餐桌等系列活动。 (四)落实国有文艺院团扶持政策。按照上级有关精神,积极争取扶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今年,争取到国家扶持资金资金80万元(资金尚未到账),用于创新剧目以及非遗传承等。 (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在全县开展非遗登记、采访、记录、摄影、摄像等普查、建档工作,完成了实物征集、图文编辑、文字整理、声像合成、光盘录制等;举办非遗培训班、录播电视专题等形式,大力宣传《非遗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聘请了专业的优秀教师面向全县开展免费秧歌舞及旱船、高跷等培训;积极整理我县非遗项目申报省、市非遗保护工作,今年共有7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4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认真筹备浚县石雕等项目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工作;依托浚县正月古庙会,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浚县区域活动,打造“国字号”民俗文化品牌;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科技学院、郑州师院等大中专院校联合,邀请大中专院校学生来浚,实施了“感受非遗魅力,体验民俗文化,与泥同乐”学生暑期进泥塑村观光体验活动。暑假期间,共接待大中专院校学生1.5万人次。 (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了屯子镇、伾山办两个示范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继续实施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免费对社会开放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今年以来,共举办文化广场活动157余场,播放电影5268场,演出戏曲26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基本竣工,正在绿化,12月中旬进行竣工验收。 (七)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工作。浚县有线电视台完成了改革任务,正式挂牌成立了河南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浚县分公司。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根据省、市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成立了以县委、宣传部长为组长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把具体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县委、宣传部长王有卿不定时带队,到相关单位进行调研,了解改革进度,协调解决问题。 (二)明确责任,及早部署。按照上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有关精神,年初,组织文广局、文物旅游局等相关单位召开会议,传达有关精神,结合浚县实际,制定2015文化体制改革措施,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同时,县委主要领导组织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专题会议,研讨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工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平台等多种方式,宣传报道深化改革的进程及意义,县电视台共制作播放专题15期,在全县营成人人关心改革、人人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氛围,也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监督保障。 (四)强化督导,狠抓落实。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月报制度,定期到相关单位督导改革事项,及时掌握改革任务的进展情况,针对遇到的难题,及时召开会、专题研究、限时解决。同时,定期通报相关单位的改革任务完成情况。 三、存在问题 (一)改革任务有待进一步明确。浚县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早在2013年以前,就已经完成了“两台”合并、“三局合一”、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成立了文化综合执法大队,需要加强与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小组联系,待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下发后,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细化任务分工。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认识不够。很多人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概念认识模糊,重视程度不够。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地方政策扶持不够。按照中央、省、市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基层单位在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有所欠缺。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制定浚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待鹤壁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下发后,结合浚县实际,制定浚县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二)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能,制定详细的互联网管理办法(条例),加强互联网与信息管理工作。 (三)完善新闻发布及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新闻发布会制度,加强全县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和道德。 (四)继续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工作。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开展系列活动,增强道德观念,细化道德要求,促进道德养成,深入推进文明河南建设。 (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申报力度,力争将浚县石雕申报成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将屯子镇申报成中国石雕之乡。 (六)继续加快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完成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文化馆装修和搬迁工作,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七)其他深化文化改革相关工作按照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进行。 司法和社会管理改革专项小组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以来,县直政法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赋予的任务不放松,有力推进了司法改革、矛盾化解、民生服务各项措施的深化落实,起到了良好效果。 一、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坚持把司法为民的精神贯彻到位、把司法改革的措施落实到位、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整改到位,营造了公平高效的司法环境,打造了廉洁专业的政法队伍。 一是解决立案难问题。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认真落实《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从人力、物力上向立案工作倾斜,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畅通立案渠道,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从制度上、源头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今年5月1日以来,共立案登记案件2250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32件,提升48.2%。 二是解决执行难问题。积极探索执行查控方式改革,建立执行指挥中心和执行信息查控中心,通过构建信息化网络破解执行难。积极开展涉民生案件执行专项活动,集中优势警力,攻坚重点案件。11月1日,浚县政法单位联合执行了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案件,清理土地近300亩,起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是解决司法不规范的问题。县委政法委组织开展了政法系统纪律作风专项整治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充分发挥政法纪工委职能,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整治重点,严查违规案件,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执法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确保政法系统纪律作风和整体素质长效提升。 二、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把基层矛盾调解化解机制作为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下大力气抓实抓好,探索出“平台支撑,一评四会,多元化解,兜底解决”的工作路子,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 一是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印发了《浚县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规范》,明确了评估范围、评估内容、责任主体、评估程序、结果运用、评估问责和组织保障。2015年,没有发生因应评未评、评而不实、评为不用等引发的到县以上越级集体上访、恶性案事件等情况。 二是成立村(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室,完善农村(社区)说事评理会机制。全县457个村(社区)全部建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室,由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干部牵头,组织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吸收辈分较大、德高望重,敢讲真理、爱提意见,文化较高、能说会写,遵循自愿、热爱工作的人员担任评议员,对邻里家庭纠纷、土地纠纷、轻微伤害等多发性民间矛盾和简单的信访问题,采取召开说事评理会的形势,当场评议是非曲直,充分发挥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群众舆论的作用,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做到民事民办。 三是成立乡镇(街道)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完善乡镇(街道)综治联席会议机制。在乡镇(街道),推行“148”服务平台模式建设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1”就是在每个乡镇、街道建立1个社会管理服务中心,“4”就是在每个服务中心设置指挥处置、综治维稳、便民服务、矛盾调处4个平台,“8”就是在4个平台的基础上,设立党务、民政、人社、计生、综治、信访、警务、司法等8个便民服务窗口。依托“148”服务平台,每周召开一次由综治、信访、法庭、公安、司法、民政、土地等部门和村(社区)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排查梳理矛盾,逐一分流交办,明确包案责任,限期予以化解。对情况复杂的矛盾纠纷,组成联合工作组,专门开展调处化解。 四是成立县级行业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组织和应急处置工作专班,完善县突出问题、突发性事件评议会商会机制。在人社局、卫生局、交警队、工商局、国土局、住建局成立了6个行业性调解组织;抽调16名经验丰富、法律素养强、协调能力突出、群众工作水平高的矛盾调处专家组成的3个应急处置工作专班;针对每个非法集资案件成立了12个处置非法集资案件工作组。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照法律法规,制定具体解决方案,综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力量,开展联合调处,促使矛盾纠纷得到依法、及时、有效化解。 五是成立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完善县级分析研判会机制。建立健全了红黄旗月例会分析通报制度、矛盾纠纷研判评议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机制,穷尽一切手段,对在全县有影响的重大矛盾纠纷和复杂疑难信访案件实行专案攻关,确保案件依法终结,问题兜底解决,矛盾不上交。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由各单位一把手参加的信访稳定工作例会,通报上月工作情况,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本月工作。对工作先进的单位发红旗,被动落后的发黄旗,问题严重的发黑旗,现场落实责任追究。 三、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 坚持从基层基础抓起,创新工作机制,着力破解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谁来做”、“怎么做”的难题,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一是打造基层综治平台。全县11个乡镇和街道全部设置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设立党务、民政、人社、计生、综治、信访、警务、司法等便民服务窗口。通过集中办公,实现了集中接待、统一批转、现场办理、限时办结,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社会治理水平。在村和社区也普遍建立了综治工作站,确保在群众身边解决问题,做到民事民办。 二是推进“一村一警一干”。将“一村一警”工作纳入平安建设整体规划,公、检、法、司和各乡镇办综治部门整体参与,在经费、装备、人员等方面得到有力保障,全县按照政法干警+乡镇办包村干部的捆绑包村方式,形成了有浚县特色的“一村一警一干”活动。活动中,坚持开展“八小九讲”活动,“八小”,即侦破小案件、化解小纠纷、办理小实事、整治小隐患、收集小作息、做好小宣传、开展小帮扶、改正小毛病,用小措施做好“大文章”;“九讲”,即讲如何防骗、防盗、防抢、防火灾、防交通肇事、报警、打架成本、社会公德、法律知识,讲农民群众想要听、听得懂的话。“一村一警一干”活动的开展,实现了警力下沉、警民交心、干群交融,群众对政法干警满意度不断提升。 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专项小组2015年工作总结 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我县认真开展了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工作情况 一是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近年来,对全县39个单位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规范,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全县39个单位共申报行政审批事项298项,经过认真审核,共保留142项(含接收市下放33项),减少156项(其中取消23项,转行政服务133项),精简52.3%,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是严格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全县26个现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经营服务性单位进行审查,目前,共有收费项目109项,经严格审查,共保留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74项,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33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项,即城镇基本医疗保险IC卡工本费和计划生育手术费。 三是积极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工作。印发《关于开展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编制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确认、其他职权等“7+X”进行划分,12月度前完成有关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编制初审工作。 四是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把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先后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852户,设立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838户。 二、工作原则 在审核各单位的行政审批事项过程中,我们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国家省市文件为准则,重点把握了以下审核原则: (一)凡上级法律法规和文件明确规定由县级审批的行政审批项目,我县予以保留。 (二)凡上级明令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我县一律取消。 (三)凡上级文件明确转行政服务的行政审批项目,我县转为行政服务项目。 (四)凡是上级决定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我县坚决接收。 三、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工作 我县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省市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单位行政观念尚未根本转变,对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认识不到位,推进改革的动力不足,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服务意识还不够高。二是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现象仍然存在,部分行政审批部门将大量精力放在许可证办理和有关批文方面,对取得许可的单位和个人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重视不够、监管不到位。三是相关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管理有待规范,工作运转还不够高效,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规范提升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按照《河南省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体系建设,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升行政审批标准化水平。推行完善“一口受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进一步约束审批权,提高审批效率和透明度。 二是全面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全省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的实施意见》(豫办〔2015〕21号)和《中共鹤壁市委办公室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部门责任清单编制工作的实施方案》(鹤办〔2015〕28号)精神,加快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工作,力争2016年3月底前完成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工作,并向社会公示。对“两个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运行监管。 三是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取消下放调整的审批事项。对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取消和下放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要严肃纪律、严格执行,取消的坚决取消,下放的全部接收,坚决纠正变相审批、弄虚作假等行为。 四是继续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及时跟进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改革进程,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再取消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束缚企业活力的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活力。 五是全面清理和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有关要求,对县政府各部门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 “三农”(城乡一体化)工作专项小组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县委农办按照市委“三农”(城乡一体化)改革专项小组和县委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和安排,认真履行专项小组办公室职责,组织相关单位,制定改革方案,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按照节点稳步推进承担改革事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城乡一体化试点改革有序推进。围绕全市“1566”战略,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改革事项。一是由县发改委牵头,县住建局等部门配合,启动了《浚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二是由县卫计委牵头实施的城乡居民健康卡已经正式启用,为群众就医带来了便捷和实惠;三是由县人社局牵头全面启动了社会保障“一卡通”,深受群众好评。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明显。根据省、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是明确工作思路。结合浚县实际,起草了《浚县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方案》,初步确立了我县农业转移人员市民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和学校牵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社会保障和农村权益保障)和积极推进“三个一批”(优先解决一批已进城就业定居的农民工落户,成建制解决一批城中村居民转户,推动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基本工作思路。二是分解责任目标。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八项措施的通知》、《鹤壁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相关单位职能,从体制机制改革、“1+10”政策体系完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对各项任务进行了分解,明确了各单位年度任务,建立了工作台账,制定了督查办法,为加快推进浚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夯实了基础。三是营造浓厚氛围。组织各乡镇、街道、县直有关单位,发放、张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宣传手册》、《鹤壁市公安局服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整户籍制度的公告》、《农民进城好处多》等宣传资料5万余份,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四是坚持合力推进。公安部门大力宣传户籍制度调整政策,积极为群众办理转户落户手续;教育部门按照“应入尽入”原则,解决了进城落户人口随迁子女就学难题;房管部门积极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人社部门积极开展免费职业介绍、免费技能培训、免费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民政部门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及时将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低保;财政、发改、农业、国土等部门也都结合自身职责,积极推进市民化工作。通过上述努力,2015年,全县新增市民化人口0.89万人(不含7个小城镇,加上7个小城镇,预计今年市民化人口将达1万多人)。 三、示范体系初具规模。一是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全县新农村建设重要工作,以“两保三化”(保障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和净化乡村环境、硬化农村道路、美化村庄面貌)为抓手,以“三无一规范”(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为标准,在全县开展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标示范村创建,在去年23个示范村基础上,今年新启动83个村庄示范村创建工作,使全县在建示范村达到106个。二是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对善堂镇、王庄镇、新镇镇等3个示范镇,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以“255”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快示范镇建设,王庄镇、新镇镇入选全国重点镇,善堂镇连续四届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三是建设道路交通示范线。由公路、交通、林业等部门承担,以过境主干道为重点,开展以“一优四提”(优化公路沿线规划布局,提升建筑风貌、商贸市场标准、绿化档次和净化美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道路交通示范线建设工作,打造了永定线、浚南线、日凤线浚县段等一批布局科学、建设规范、功能完善、净化美化的示范路段。 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步伐。按照“保持稳定、依法规范、尊重历史、民主协商”的原则,制订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聘请专业测绘公司,指导乡村两级积极配合,动员、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全县11个乡镇(街道)458个行政村工作已全部展开,其中完成权属调查任务村140个,审核公示任务村110个,清理土地承包档案村394个。全县107.6万亩承包地,已完成实测32.97万亩。二是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其中宅基地使用权,已完成地籍调查宗地数14.19万宗,完成调查面积2199.45公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完成地籍调查宗地数13725宗,已完成调查面积1564.78公顷。农业数据库正在建设中,预计到12月底,该项工作外业能够全部完成,符合发证条件的宗地发证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三是加快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鼓励土地在农户间流转,向种田能手流转,积极推进耕地规模经营。王庄镇土地适度经营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89个,其中,国家示范社8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66家,家庭农场120家,流转土地面积15.37万亩。同时,依托粮食资源优势,做好粮食精深加工,拉长粮食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县农业组织化、集约化生产能力。目前,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9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6家、市级74家。全县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5个,其中,中鹤面业集群、益民面业集群被省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集群。四是探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浚县被省人行确定为省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全省共22个试点县),10月份,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浚县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5—2020)》,明确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抵(质)押担保范围,扩大了农村有效抵押担保物范围,将推进农村土地资源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资本,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农民和经营主体因抵押物不足而贷款难问题,实现农村金融与“三农”的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