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政府工作报告(3)
竹溪县政府工作报告篇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发展大旗,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行,在迎接挑战中拼搏奋进,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五年。
——这五年,是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着力强基础、培后劲,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2%、19.8%、22.9%、2%、14.1%,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9倍、2.5倍、2.8倍、1.1倍、1.9倍。连续五年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争取到位各类扶持资金12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25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5个。招商引资128.6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9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0亿元、39亿元,比“十一五”末均增长3倍。五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全省金融扶贫示范县”、“全省医改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这五年,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发展取得实效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调结构、促转型,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粮油生产稳定增长,畜禽养殖势头良好。茶叶、核桃、药材、烟叶、魔芋、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达到100万亩。培育家庭农场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3家、专业大户392家。创建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
生态工业提速增效。绿色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电子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4家、亿元企业达到15家。新增“新四板”企业7家。人福医药、力莱科技、满华光电、蕃王酒业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发挥效益。工业园扩区并区强力推进,荣获“全省和谐开发区”称号。科技创新成效明显,登记省科技成果28项,培育创新型示范企业13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家。9家企业加入湖北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2个,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湖北名牌产品2个。龙王垭茶业公司获国家级龙头企业称号,“龙王垭茶”获中国驰名商标。中鑫生物科技公司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证。双竹公司获全市“十佳农产品加工企业”称号,竹溪贡米、小磨香油、森林蜂蜜获全市“我最喜爱农特产品”称号。
新型业态加快成长。编制完成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一批重点景区建设规划。楠木寨、鸡心岭、合欢谷等一批旅游景点建成开游,鄂渝陕国际商贸物流园、龙王垭养生山庄等一批商贸旅游综合体建成营业,合和山等景区加快建设。开通了乡村旅游线路,举办了首届采茶旅游节、百里景廊首届旅游文化节暨汇湾曾家寨景区首游仪式。建设3A级以上旅游景区3个、星级农家乐280家。“竹溪蒸盆”获最美“十堰味道”特等奖、全省“四大蒸菜”网民评选第一名。秦巴电商产业园、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电商产业孵化基地投入使用,注册电商企业11家、网店153家。秦巴天城、秦巴黑猪、根号等电商企业发展壮大,淘实惠、益客讯、竹溪微商城等一批电商平台上线营运。市场主体达到2.2万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58家。
——这五年,是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乡面貌变化较大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注重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规划管理日益规范。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4个集镇总体规划、128个村庄规划和城市风貌与特色等一批专项规划。“六城联创”深入推进,省级园林城、文明城、卫生城创建成功,国家卫生城通过初评,全国文明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加快推进,省级环保模范城通过中期调研评估、森林城完成规划编制。突出规划、控制、建设、发展、管理五大重点,进一步完善了巡查联动、建房审批、审查议事、绩效考核等体制机制,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城镇建设推进有力。烧田片区、东城新区、西关街片区、牛头山片区加快建设。城区橡胶坝、楚秦大道、幸福西路、长安大道、鄂陕大道延伸、黄龙高速路连接线等一批市政工程建成使用。完成了一批乡镇集镇改造,建成了敖家坝、大石门、同庆沟、莲花、东沟等竹房城镇带示范片区。改扩建国省道一二级公路192公里、县乡道路145公里、通村水泥路922公里,新建物流中心及12处综合服务站。谷竹高速、水向公路水天段建成通车,县河至黄龙段一级公路、水向公路桃向段、天瓦段和宽界路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南水北调重大土地治理等一批项目。完成了潘口、白沙、龙背湾水电站库区移民搬迁。农村电网提档升级,一批电站扩容增效。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编制完成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县规划、“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总体规划和百里“绿廊、果廊、景廊”建设规划。“绿满竹溪”行动深入推进,百里“三廊”建设卓有成效。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湿地建设,造林25.6万亩。成功争创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偏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八卦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长峡省级地质公园五张“绿色名片”,万江河大鲵自然保护区申报国家级通过初审。完成了38个村的环境连片整治,建成17个“生态家园”试点村、11个生态乡镇、138个生态村。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31个建设项目完工。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关停并转高能耗、高污染企业16家,关闭“五小”企业31家。深入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系列创建活动,公共生态文明指数不断提高。
——这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共享成果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积极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切实加大投入、强化保障、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扶贫攻坚精准发力。出台了整县推进精准扶贫决定,编制了整县推进精准扶贫规划,明确了路线图、作战图和时间表,制定了项目到户、资金整合、考核问责等系列管理办法。创新金融扶贫,发放扶贫贷款3亿元,惠及贫困户6000多户。深化“四双”帮扶,实现单位驻村、企业联村、干部帮扶贫困户全覆盖。完成57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实施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9530户,减少贫困人口5万余人。承办了全省精准扶贫现场会、千村书记培训会及全市精准扶贫培训会、金融扶贫现场会,承接了12个市(州)20多个县(市区)的组团考察活动,敖家坝、莲花、沙坝等一批精准扶贫示范点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在全省率先探索“电商+精准扶贫”、“众筹+精准扶贫”模式,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长安学校建成使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2.4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验收;县一中、二中分别通过省、市示范高中评估验收;职教资源实现整合。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全面提升,计划生育家庭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完善。完成了中医院迁建、县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一批村级卫生室建成达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两馆一中心”主体工程完工,甘宗祠、敖宗祠分别纳入国家和省级文保单位,向坝民歌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二黄剧种得到保护和传承,广播电视、农家书屋和信息网络实现全覆盖。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险、养老保险、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100%、95%、99.2%;城乡低保、五保、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得到有效保障。就业再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建设保障房77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5000余户、垦区危房改造320套。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福利院建成使用。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8条,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认真办理“十件实事”,解决了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这五年,是政府职能不断转变、行政效能逐步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着力推进服务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加快职能转变,提升行政效能。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法治竹溪、平安竹溪建设为抓手,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城乡网格化和视频监控全覆盖,健全打防控体系,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综合整治,公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正式启动,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全面落实。县直监察机构派出改革、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推进顺利。理顺了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
行政效能明显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行政效率更加高效。注重制度建设,坚持理性从政,推行了政府工作五级廉政承诺,扎实开展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加强项目报备、政府采购、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监督管理,强化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和行政监察,政府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政府运转更加规范。建立绩效管理信息平台,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组织开展了“百人进百企”等服务企业活动,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高标准编制了“十三五”规划,建立完善了一批重大项目库。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行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与此同时,统计、物价、地震、气象、档案、地方志、机构编制、机关事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驻外机构、双拥共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紧紧围绕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确定的目标任务,集中精力抓落实、锐意创新求突破,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亿元、同比增长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同比增长2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同比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亿元、同比增长14.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06元、同比增长10.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37元、同比增长12%。2015年主要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十二五”圆满收官!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成绩,是县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县人民团结奋进的结果,是历届政府励精图治、接续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各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溪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竹溪发展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奋斗的历程让人难忘,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欠发达、块头小、发展不足仍然是基本县情;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传统农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工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经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加快精准脱贫、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离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加强,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根据《中共竹溪县委关于制定竹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编制了《竹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加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是推动转型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目标的决胜期。纵观全局,我们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跨越发展的前景一片美好。
未来五年,纵观全局看竹溪,发展大势利好。“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发展新兴产业,实施“互联网+”战略等宏观经济形势利好;省、市将继续加大对我县精准扶贫、竹房城镇带、汉江经济带和绿色发展示范县建设等支持力度,这为我们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未来五年,放眼区域看竹溪,发展机遇众多。“十三五”期间,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们承东启西、通南贯北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对口协作将深入推进,与北京受水地区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更加紧密。周边地区高速、铁路、航空项目的实施,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快互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大中城市圈。以生态旅游为牵引的区域合作势头强劲,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机遇增加,这为我们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五年,立足竹溪看竹溪,发展潜力十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消费需求的转型,生态资源、绿色产业优势将会得到更好地彰显,我们的绿色发展将释放出巨大红利。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我们注重打牢绿色发展基础,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人心思进、争先发展的浓厚氛围,这为我们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举“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县”旗帜,以扶贫开发为总揽,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着力建设“绿色产业引领区、生态城镇示范区、省际物流集散地、旅游休闲目的地”,努力实现全县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个建成、两个示范、三个做优、四大支撑、五个竹溪”。一个建成:到2018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贫困县“摘帽”;2019年巩固整体脱贫和“摘帽”成果;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示范:全面建设“全省精准脱贫示范区”和“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县”。三个做优:围绕“做优山区有机农业、做优绿色低碳工业、做优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四大支撑:夯实“绿色产业引领区、生态城镇示范区、省际物流集散地、旅游休闲目的地”四大支撑,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个竹溪:努力建设“绿色竹溪、开放竹溪、创新竹溪、法治竹溪、幸福竹溪”。
具体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力争“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10亿元、7亿元、22亿元、200亿元、47亿元、1.9万元、1.4万元。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们将坚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对外合作、开放发展;民生为本、共享发展的原则,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做优山区有机农业。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标准化建设,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加速培育一批全国、全省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全力打造全国知名有机农产品品牌。
壮大绿色低碳工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做精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强力发展水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高效发展矿产建材业,积极发展光电电子产业,稳步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推进“满园工程”,打造“百亿园区”。大力支持全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申请“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等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和支持全县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商贸物流体系建设,把竹溪建设成为鄂渝陕毗邻地区省际物流集散地。加快发展金融、健康、养老、信息服务等业态,着力提升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发展全域旅游,按照“全域化规划、全景区建设、全行业融合、全时空打造、全民性参与”的总体布局,推行“旅游引领、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全民参与、成果共享”的发展模式,打造“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旅游品牌,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实施“互联网+”战略。运用物联网技术,促进“互联网+”与创业创新紧密结合、互促互进,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拓展创客空间和网络经济空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孵化基地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成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催生社会发展活力。
(二)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城乡一体格局
优化空间布局。在主体功能区基础上,重点打造“一心两带三区”,“一心”即以竹溪北部高速路沿线为城镇集聚发展中心;“两带”即沿省道238线城镇发展带、省道229线城镇发展带形成贯通县域南北的两条城镇空间发展轴。“三区”即结合县域功能分区情况,按照地域接近性、资源相似性、产业趋同性的原则,在全县形成“全面发展集聚区、生态产品供给区、绿色资源保护区”三个功能区。明确各主体功能区的开发导向,建立科学、严格的空间管制措施。通过优化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推进统筹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进产城融合,以“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建设为基础,重点打造“一城、七镇、多点”的新型城镇体系。按照“产业围绕资源走,人口围绕产业走,建设围绕人口走”的原则,以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库区移民、产业移民为抓手,引导企业、资本、人口等要素向城镇集聚,加快竹房城镇带和水向路、宽界路沿线集镇带建设,努力建成一批美丽生态乡村、生态家园,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加快海绵城市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加快建设和完善“六横三纵”交通综合运输网络,推进省际出口路、省道连接线建设和县乡道路提等升级,抓好陆运、水运、空运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郧巫高速竹溪段前期工可设计,积极争取通用航空机场立项,加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省级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旅游公路项目建设。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南北水系连通(鄂坪调水)、水资源优化配置、农村安全饮水升级工程,保障全县人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优化完善电网结构,积极利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新能源。深入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政务一体化工程,加快“智慧竹溪”建设。
(三)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增强生态保障能力。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生活低碳化。坚定不移守住生态底线,强力推进百里“绿廊、果廊、景廊”建设,深入开展“保住青山、护住清水、守住蓝天”行动,提升生态保障能力,构建“点线相连、花果相映、人景相宜、生态和美”的生态廊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巩固和提升十八里长峡等一批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珍稀动植物园。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加强水体污染治理,立足“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抓好南水北调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建设,构建覆盖县、乡(镇)的水污染防控体系,建设水生态文明县。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农田生态管理,推广有机、高效种养模式,加大“三沼”综合利用,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减少生活垃圾污染。加强空气污染治理,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体系。加强固体废弃物治理,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提升生态管理水平。实施生态红线管理,划定并严守各类环保红线。创新考评考核体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探索开展领导干部生态责任审计试点,逐步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严格执行环保重大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四)坚持开放发展,增强持续发展活力
深化各项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集中审批。统筹推进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社会民生等各领域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促进全民创业。以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打造小型创业基地、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内部创客文化,激发员工创造力。繁荣创新创业文化,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加强投资路演、政策宣传,展示创业成果,促进投资对接和互动交流,为创新创业提供展示平台。
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科技交流、区域产业合作、产业金融服务和产品贸易物流平台,全力打造出口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出口产品深加工生产基地。深化与密云区的合作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建立对口协作长效机制。加强省际协作和省内市内通开,联合周边地区构建省际(市际、跨县)经济协作区。发挥鄂渝陕国际商贸物流园引领作用,积极推进鄂渝陕省际协同发展;与陕西汉中、重庆巫溪、巫山对接,力争融入“长江经济带”;与陕西西安、安康、平利、镇坪、旬阳对接,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省内神龙架对接,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挥“汉江经济带”堵河源优势,联系市内竹山、房县倡导建立“南三县”生态经济和文化旅游合作区,推进“南三县”协作发展。
(五)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深化精准扶贫。落实精准扶贫要求,夯实扶贫开发基础,加强贫困地区道路畅通、安全饮水、电力供应、教育、医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设施等建设,瞄准扶贫对象,查准贫困成因,找准帮扶路径,选准扶持项目,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扶持到户、帮扶到人。创新扶贫方式,强化工作举措,大力实施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整村推进五大重点扶贫工程,提高扶贫精度和成效。加强扶贫开发监督考核,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负其责的扶贫资金整合推进机制,落实“四双”帮扶,构建县、乡(镇)、村“竖到底”,各行各业“横到边”,慈善机构、爱心人士、返乡创业人员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着力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探索和实施教育扶贫,加强励志教育,全面落实贫困学生资助计划,阻断贫困代际相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特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教育督导。推进健康竹溪建设,加快创建健康促进先进县和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积极创建全省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挖掘和发展竹溪特色文化艺术,加强山二黄、敖宗祠、甘宗祠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建立和完善保基本、托底线、救急难、促公平、保稳定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服务创新。深化“平安竹溪”创建活动,加强“十进网格”服务,提升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县、乡(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和领域,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覆盖全域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法治竹溪”建设,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推进严格公正司法,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优化公共安全环境,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蓝图,只要我们顺应发展大势,把握发展规律,就一定能够谱写竹溪更加美好的新篇章!
三、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开启发展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发展新跨越至关重要。
新的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城市工作会、农业农村工作会及县委十三届五次会议精神,围绕加快建设“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县”目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总要求,遵循五大发展理念,以扶贫开发为总揽,以“十大工程”为抓手,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蓄后劲、保生态、惠民生,加快“两区两地”建设,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安全生产事故等指标控制在省市确定的目标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推进以下“十大工程”:
(一)推进精准脱贫工程
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统筹谋划,整县推进,努力提高扶贫攻坚成效。
咬定脱贫目标。认真落实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脱贫攻坚计划,按照确定的时间表、进度表和任务图,实现产业增收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解决一批、创业就业带动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助学扶智扶持一批、医疗救助帮助一批、政策兜底保障一批,力争全年完成2.5万贫困人口脱贫。
创新扶贫方式。继续深化金融扶贫,支持创新更多金融产品,扩大金融扶贫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打造金融扶贫“升级版”,力争新增金融扶贫贷款5亿元,惠及贫困户1万户以上。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科学制定易地搬迁扶贫规划,强化项目和政策对接,坚持搬迁和发展“两手抓”,推进易地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完成易地搬迁扶贫7000户。大力推进众筹、电商扶贫,促进农特产品“走出去”,社会资本“融进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强化保障措施。建立扶贫资金统筹机制,整合使用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四双”帮扶措施,强化帮扶责任,完善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实现帮扶的长期化、制度化,确保33个贫困村出列。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积极争取中直、省直、市直单位加大定点帮扶力度,帮助联系村理思路、定规划、争资金、谋发展。
(二)推进产业升级工程
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启动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工作,出台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推进龙坝镇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打造好有机农业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油生产。加快推进茶叶、核桃、药材、魔芋、设施蔬菜、高山土豆、油用牡丹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和金银花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建标准化养殖场60个,申报“竹溪黑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苗木花卉、森林食品加工等林业产业,面向全国招聘10名林果及养殖专业技术人员,为发展林果及养殖产业提供服务。突出绿色高效,抓好烟叶生产。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培育家庭农场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专业大户120家以上。
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大力调整工业产业、产品和能源消耗结构,运用互联网技术、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在进一步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围绕园区集聚、产业集群、企业成长三大重点,推进企业倍增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培育亿元企业3家、创新型示范企业15家。支持治铮魔芋生产线、天兴食品生产线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依托优质水资源,科学开发高端矿泉水。加快推进生物质、光伏等新型能源开发。认定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个,登记科技成果4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以上。实施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各1个。复评“亲家母”牌高山腊肉、“梅子贡”牌茶食品为湖北名牌产品,支持龙王垭申报武当质量奖,制定竹溪腐乳地理标志产品省级地方标准。
加快发展新型业态。实施“互联网+有机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战略,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互联互通、互联共享。加快电商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推动“京东中国特产竹溪馆”、“淘宝特色中国竹溪馆”开馆上线,发展电商综合服务网点220个,培育淘宝村3个、淘宝乡镇1个。以电商运营中心、秦巴电商产业园为依托,开展电商培训4500人以上,开发电商产品单品超过20种,实现本地农产品线上销售额2亿元以上。完善流通市场网络体系,推进县乡村、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引导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内外延伸。力争鄂渝陕商贸物流园农贸广场二期、小商品城、物流中心建成使用。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5家。积极推进“竹溪蒸盆”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申报注册“竹溪蒸盆”商标,开展国家级非遗和“老字号”及地标产品申报,建设连锁店,编辑出版竹溪饮食文化、竹溪菜谱,制定竹溪菜烹饪技术规范标准。
(三)推进改革驱动工程
以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进供给侧改革,培育新需求,增强新供给,催生新动力。
扩大有效投资。加强财源建设,确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持续增长。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力度,有序启动“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向上争取重点项目100个、争取到位资金28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0个、完成投资70亿元。整合招商资源,提高招商质效,完成招商引资46亿元,加快华彬矿泉水、PE管材、楚真食品、爱民中药材加工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人福、力莱、满华等外贸出口企业,实现外贸出口额增长10%、利用外资增长16%。推进养老、健康、家政、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创意等领域消费升级,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产品,激活消费需求,挖掘消费潜力。
加强要素保障。力争新增市场主体2400家、上市企业1家以上,引进创投公司1家,企业直接融资达到6亿元以上,担保公司年担保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盘活土地资源,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加强用地指标争取和重点项目用地报批,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鼓励探索以土地等资源参股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促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深化区域协作。继续落实好框架协议,推进对口协作,抓好援建项目实施,努力扩大在经贸、人才、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打通竹溪优势特色农产品进京大通道。依托区位、资源优势,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积极对接周边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区域融合、互通发展。
(四)推进城乡宜居工程
以“六城联创”为抓手,落实“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城市发展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乡规划管控。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着力提高城乡发展的系统性。加强城市设计和修补,彰显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强化规划引领和管控作用,推进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全域旅游、易地搬迁等规划“多规合一”,建立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城市战略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地下综合管廊、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消防规划以及片区村庄规划设计,实现县域城乡规划体系全覆盖。严格规划执行,强力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综合整治,规范建设行为。不断创新管理与服务,全面提升居民素质,推动政府、社会、居民共同参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居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建设绿色生态城镇。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紧凑集约、绿色高效发展,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深化“六城联创”,确保省级森林城、环保模范城和国家卫生城创建达标,国家园林城、全国文明城及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加快推进,取得实质性进展。西关街、牛头山、金铜岭、东城新区的基础设施和路网基本形成,烧田农贸市场、东城角集贸市场建成使用。推进工业园区东西大道、漫液沟至北环路南北大道、金铜岭园区东西大道建设,启动幸福西路至高桥棚户区改造、景观河堤、公共游园、绿化升级工程,推进绿森大道、三堰桥至跃进桥道路及污水管网、幸福路南头道路改造。完成竹房城镇带的沙坝、明家湾、新生、绿之恋片区续建工程,推进龙坝镇廖家岭、水坪镇桃花岛、城关镇大峪沟、县河镇小田坝、新洲镇新发、汇湾镇小河口、鄂坪乡九湾等示范片区建设。创建宜居村庄50个、生态家园示范村18个。积极争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县。
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发展的宜居性。加快推进花桥寺至关垭一级路、宽界路(汇湾段、丰溪段)、水向路(桃向段、天瓦段)、泉天路、汇两路、长龙路和高速客运站、乡镇客运站场建设,建设县河明家祠大桥、鄂坪鲜花大桥、兵营罗汉湾大桥,确保县河至黄龙段一级路全面通车;新建农村公路150公里、县乡道路改造60公里以上。启动南北水系连通(鄂坪调水)工程、汇湾河水利风景区申报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鸳鸯池水库、第六批小农水重点县(鄂坪、汇湾、泉溪、天宝项目区)、中小河流治理(泉河段、三堰段)、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现代农业、配电网改造等水利、国土、电力基础设施项目。
(五)推进旅游突破工程
坚持市场主体、融合发展的原则,推进旅游业突破性发展,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在科学谋划上求突破。启动十八里长峡、鸡心岭、八卦山、龙湖湿地公园、朝秦暮楚旅游区、桃花岛、桃源画廊、茶盐古道等旅游规划编制,全面开展乡(镇)村、林(农)场旅游规划工作。出台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全民旅游创业。开展竹溪旅游形象广告语征集工作,宣传营销百里“景廊”,举办风光摄影、采茶旅游节和第二届旅游文化节活动。
在景区建设上求突破。加快推进关垭古长城、合和山、鸡心岭、楠木寨、皇木谷、黄花沟、腊梅沟、合欢谷、夫妻树、中峰寨等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后续工作,创建3A级以上景区4个。
在乡村旅游上求突破。加快推进“桃花岛绿色生态体验公园”建设,打造石板河、汇湾河、杨家扒林场等乡村生态游景点。培植休闲文化、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等特色旅游名镇2个、名村3个和古村落1个。大力发展农家乐,开发旅游产品。对接武当山、神龙架等周边旅游市场,形成一批以生态旅游、饮食文化旅游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产品。
(六)推进生态涵养工程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用生态“底色”描绘转型发展“绿色”,形成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生态保护和发展格局。
加强生态建设。坚守生态底线、构筑生态屏障、做大生态蛋糕、积淀生态财富。严格耕地保护,强化地灾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绿满竹溪”行动,持续抓好百里“三廊”建设。植树造林12万亩,全面完成谷竹高速路、346国道、宽界路、水向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山脊生态修复、森林景观营造,消灭绿化“天窗”和空白地。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
强化环境保护。始终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严格环保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工业点源治理,规范城镇污水、垃圾项目运营。启动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项目。
建设生态文明。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和自然资产负债表。加快实施水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创建国家级万江河大鲵自然保护区。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入户4200户。
(七)推进民生关爱工程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大力实施民生改善工程,努力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树立全民创业的理念,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认真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实现新增就业3400人,扶持创业337人、带动城乡劳动者就业2000人。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开展阳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推进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协调发展,完成思源学校、西关小学建设和特殊学校迁建工作。开展健康促进县和省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完成天宝、向坝、兵营、中峰等乡镇卫生院综合楼和16个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县妇幼保健院迁建。加大重大疾病防治力度,积极引进民营医疗机构和挖掘社会医疗资源,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稳步提升食品药品安全防控能力。启动创建“全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完成“户户通”、“村村响”、“两馆一中心”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机制。完成城关镇、天宝乡、向坝乡、马家沟福利院建设,加快殡仪馆迁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中村、棚户区综合改造,盘活存量房、优化增量房,着力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
(八)推进活力释放工程
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充分释放利于发展、促进创新的社会活力。
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规范政府工作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设置,完成文体、广电等机构合并组建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国家税改任务,推进“营改增”扩面。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项目投资报备制度,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积极探索PPP新模式。加强公共资源监督管理,完善招投标办法,加快推进异地招标、电子招标;整合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出让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权力清单、负面清单、收费清单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一个窗口受理制、并联审批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许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机制,加大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行网上申报、审批,建立跨地区、跨层级的行政审批服务和全方位电子监察平台系统,推进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和协同运行。大力推进以“三证合一”、先照后证、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的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农村经营权体制改革。稳步开展国有林场改革。加快统计调查方式改革,推进调查对象统计数据联网直报,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规范有序地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公务用车改革,积极搭建公务用车平台。
(九)推进社会治理工程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推进法治竹溪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健全法律顾问制度,组建政府法律顾问团,着力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平安竹溪”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拓展“民情通”服务平台功能,加快建设数字城管、视频监控、网格化管理“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
推进源头治理,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完善预警应急机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制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全民国防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的浓厚氛围。
(十)推进效能提升工程
大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
坚持科学施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重心调整,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围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围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议案,坚持民主决策扩大参与,主动加强协商,自觉接受监督,努力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
坚持廉洁从政,深入贯彻《准则》、《条例》,坚决执行“八项规定”,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自觉履行“一岗双责”,全面深化政府工作五级承诺,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持之以恒改进作风,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切实增强法治意识、程序意识、纪律意识,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勤勉执政,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效能问责。建立政府工作容错“正面清单”,鼓励干部放手、放胆开展工作。对标对表、压实责任,立说立行、敢想敢干、善做善成,说了就办、办就办好,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创先争优的竞进氛围。
各位代表,今年县政府将继续办好十件实事:①建成市民中心;②新开通4条城乡公交线路;③建成老年养护中心;④建成高桥公园文化广场;⑤推进幸福路延伸工程;⑥建设城区停车场;⑦改造1个县城老旧小区;⑧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200公里;⑨解决4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⑩每个乡镇建成2—3个旅游休憩驿站。
各位代表,宏伟蓝图鼓舞人心,美好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时刻铭记全县人民的殷切期望,在自我加压中砥砺奋进,在转型发展中跨越赶超,在创业创新中成就梦想,奋力谱写竹溪绿色发展、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