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爱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关爱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研,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成绩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研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研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3、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研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我村前几年一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水渠中,溺水身亡。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研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对策及建议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关爱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篇2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研,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研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关爱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篇3
伴随着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留守儿童 这一特殊群体也日益庞大,由于远离父母的直接关爱,在身心健康、安全保护、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了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孩子的应有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关系着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影响着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广大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现状
受监护状况令人堪忧。 留守儿童 的受监护权益因父母的外出而得不到充分实现,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角色多由其他人代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单亲监护,父母的一方留在家中照料孩子,现实中多为母亲,母亲一人既要抚养孩子又要料理家务及农活,往往疏于对孩子情感上的沟通和教育上的监督;二是隔代监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在农村中较为普遍,由于祖辈文化水平有限,大多只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缺乏情感道德教育,溺爱或者放纵的情况较多;三是代理监护,由亲友代为照料,弊端是监护人的关心程度不高,孩子也缺乏归属感;四是自我监护,孩子自行负责自己的日常生活,主要为部分初中和高中学生,由于没有家庭的教育和关怀,这类孩子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可能性更大,极易产生性格和心理上的偏差。
受教育权保障不充分。部分 留守儿童 的受教育权仅停留在有学可上的层面,学校、家庭并没能给予全面的保障。存在部分孩子辍学或间歇性上学的现象,不少父母因为孩子的成绩较差而不让孩子上学,或因为自身奔波的缘故让孩子频繁转学、休学,这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无法安定地学习知识,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同时,学校在保障辍学儿童受教育权方面还较为被动,孩子一旦辍学,难以通过约束家长的途径来达到让孩子返校的目的,加之现实中这种通过约束家长来让孩子返校的方式很容易导致家长的反感,效果适得其反。
健康和安全问题突出。一是身体健康水平不理想。由于留守儿童饮食质量与有父母照料的孩子存在一定差距,日常营养得不到保证,身体素质普遍不高。加之留守儿童在生病时得到的照顾较少,医治不及时、不彻底,青春期卫生教育也处于基本空白的状态,身体健康保障还很不足。二是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表现出相对较多的负面情绪,而家长的情感沟通不足,学校在心理疏导方面的能力建设还有待加强,社会力量的关注关怀还不够,导致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冷漠、孤僻等心理问题,而且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化解,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三是人身安全保障不足。由于监管看护的不到位,留守儿童发生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的情况相对较多,成为犯罪分子侵害对象的几率较大,在受到伤害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难以及时有效地开展维权行动,容易导致伤害的加深或者错过了维权最佳时机。
广安区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主要做法
广泛调研,摸清留守儿童情况
广安区是四川省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县,是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总人口125万,其中农业人口96万,出省务工人员规模常年保持在35万人左右,占全区农业人口的36%。留守儿童在各乡镇普遍存在,按照调研的比例估计,我区小学、初中、高中约有5.5万名留守学生,占在校学生的38.5%。其中,6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这其中的85%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其余3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他们中的84.5%由祖辈抚养,13.5%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2%的孩子没有具体的监护人,独立学习生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约占城区义务教育学生总数2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占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总数4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区留守儿童在分布上呈现出总量多、农村比城区多、祖辈监护比住校的多等特点。
齐抓共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联动体系
各乡镇(街道)、学校、派出所、村组(社区)、警务室积极按照 八有 (即有牌子、有专人、有场地、有设施、有热线、有制度、有志愿者队伍、有活动)要求,建好 留守儿童之家 ;关工委组织积极协同各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关爱活动,卫生部门为 留守儿童 提供疾病防治和健康咨询;司法部门到学校举办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团委组织志愿者到校开展关爱活动;妇联对监护人和家长开展培训活动; 五老 志愿者开展 结对关爱 活动;集中各方执法力量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和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等,形成共同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机制体系。
创新举措,开展活动助成长
年以来,积极创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法,坚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进行三大帮扶。组织动员 五老 人员对口帮扶留守儿童,做到每月一次电话沟通、每季度谈一次心、每半年送一次书或学习用品,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坚持开展 警校共育 工作,基层警务室全方位帮扶留守儿童成长。协兴派出所四新警务室创新开展 三查四有五定期 留守儿童服务方法,被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市予以推广,得到了温家宝 四川广安的做法好,社会各界都应关心留守儿童 的重要批示。 三查 即查乡镇网吧、游戏厅内有无留守儿童,查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有无留守儿童,查在街上混迹的人群有无留守儿童; 四有 即有留守儿童花名薄、家庭住址、学校班级,有家长在外务工的联系方式、地址,有留守儿童老师、所在村组干部的联系方式、地址,有留守儿童在家监护人或亲友联系方式、地址; 五定期 即定期和留守儿童家长通信、通电话,定期了解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定期开展法制安全教育课,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在家监护人、亲友和村组干部,定期到留守儿童家中开展帮扶活动。
二是加强三项建设。学校发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主阵地的作用,加强 留守学生之家 示范学校建设;基层村、社区等组织依托文化创建等活动,加强留守儿童周末、节假日的教育管理建设;积极鼓励引导民间爱心人士参与教育投入,加强留守儿童托管机构建设。枣山镇火山村以村活动室为主阵地,整合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农家书屋等资源,购置黑板、桌椅、青少年书籍和文体用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 快乐周末乐园 ,在周末和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学习、交流,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弥补留守儿童周末教育管护的空档,其创新做法得到省工委常务副主任徐世群的高度赞扬。虎城乡退伍军人张成东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从学习、生活、业余活动等方面全方位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吸引了人民政协报、国防部网站、四川日报、四川新闻等众多权威媒体的广泛报道。
四是抓好三类教育。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安全法制教育培训,每周开设1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安全法制教育课,每学期举办一次安全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定期加强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培训,引导家长(监护人)科学教育管理留守儿童。大力实施 关爱明天,普法先行 青春红丝带 等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组织 五老 志愿者深入社区,向广大市民宣传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方式,引导传统教育观念的合理转变,提高家长科学教育下一代的水平和能力。
五是开展三项整治。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学校安全隐患集中排查,开展一次文明校风建设活动,加强校园内部环境建设;各职能部门大力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公安部门强力整治社会治安,根据社会治安形势,重点加强针对师生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建立多部门联合行动机制,深入开展手机涉黄整顿、网吧综合治理、家庭暴力遏制等 三项任务 ,公安部门组织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建立24小时专线查证反馈工作机制,涉黄信息及时屏蔽,及时查处;联合工商、公安、教育等部门重点对校园周边、城乡结合部、城郊地区、乡镇等网吧、电子游戏室、音像书刊店以及录像厅、歌舞厅进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黑网吧和违规经营,净化社会环境;大力宣传《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家庭暴力行为的严重性和社会危害性,社区、学校、公安、法院提前介入家庭矛盾调处,给未成年人预先撑起保护伞。
广安区在留守儿童权益保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由于资金紧缺等原因,我区农村寄宿制学校较少,食宿条件较差,小学几乎无寄宿条件,学校集中教育管理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全区学校教师紧缺,城区和偏远学校教师差口较大。城区学校和中心场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偏远村小校舍闲置较多,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比较突出。教育资源的不足让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专项整治未成常态。各职能部门对校园及周边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后,学校周边的饮食流动摊点、机动车辆乱停乱放、娱乐场所违规经营现象很快就会死灰复燃。个别社会不法人员气焰嚣张,针对师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由于专项整治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联动效果不强,还需不断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和保障,形成常态。
专项经费保障不足。由于没有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项基金和专项经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经费主要靠干部职工捐款、社会捐赠、办公经费来维持,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建议
完善法律保护体系。目前虽然有《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有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但对于留守儿童这一较为特殊的群体,还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保护规定,可操作性不强,达不到预期的保护效果。呼吁尽快出台关于留守儿童保护方面的单行法律、法规或者条例,为保障留守儿童权益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和更加明确的指引。
加快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子女教育应当纳入城市教育体系。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定居条件,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劳动保障、职业培训等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及议事日程,广泛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入学,解除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中央、省财政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缩小城镇与农村教育的发展成本,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从而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城镇上学的门槛,吸引有条件的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办学,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加强引导,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民办教育、看护中心及寄宿制学校,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