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句护鸟的警示语
2句护鸟的警示语
鸟类是全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人类而言,鸟类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是难以估量的。你们还知道有哪些2句护鸟的警示语吗?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2句护鸟的警示语及相关如何爱鸟护鸟给大家,欢迎你们来阅读!
2句护鸟的警示语
1、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的同类。
2、地球上没有鸟儿,那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
古人如何爱鸟护鸟?
进入秋季,大批候鸟途经天津、唐山迁徙通道储备体能。而在国庆期间津冀交界处非法捕鸟更是猖獗,甚至发生了万米捕鸟网导致数千只野生候鸟死亡事件,引发了网友的极大关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据媒体10月25日报道,内蒙古正蓝旗洪图淖尔出现候鸟陆续死亡事件,已发现候鸟死体259只,其中小天鹅233只、绿头鸭26只,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初步认定为人为偷猎投药所致,已被列为刑事案件。
对此,国家林业局也高度重视,于10月9日派出督导组前往河北唐山、天津滨海新区等地,对打击乱捕滥猎和非法经营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行现场督导,坚决遏制破坏鸟类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林业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和京津冀护鸟志愿者,累计拆除捕鸟网1万多米,解救活鸟2000余只,并成功抓获一些涉嫌捕杀野生濒危鸟类的嫌疑人。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鸟类等野生动物的保护,而且有独到和成熟的经验、做法。我们不妨看看,在古代,人们都是怎么做的。
最早的鸟类保护机构和法令
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和鸟类的保护。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由他来部署管理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周以后的朝代多数也设置了虞、衡等机构来管理山林川泽等,以保护鸟类和野生动物。其中专管禁猎政令的职务叫“迹人”,由“迹人”设立界限、禁令,派人守护。凡田猎者都必须听从“迹人”的命令。规定禁止捕杀幼兽,摘取鸟卵及使用有毒的箭射杀禽兽。这种措施十分有效,猎杀鸟类的非法行为得到遏制。
春秋时期,齐国规定山林水泽按时封禁和开放。《管子·地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可见其对于违反保护规定处罚不但严厉也十分残酷,因为要断足的。
《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也记载,当时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禁令规定在动物繁育时期,不准砍伐山中树木,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不准用网具捕捉鸟兽,不准用网下水捕鱼等等。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法令的逐步完善,为后来各个时期的野生鸟类保护奠定了基础。
汉代颁布最早的保护鸟类法令
到了秦汉时期,法令不断完善,对于进一步保护野生鸟类等野生动物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秦代虽然不像周代那样设有专门的生态保护机构,但是也有了一些较为详尽的涉及环境和野生鸟类保护的法律,而秦代又以“严刑峻法”著称,让保护作用更具刚性。在《秦律十八种》中有一部《田律》,虽然主要讲的是农业生产方面的法律,但是其中一系列规定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特别是与野生鸟类保护有关。其中规定: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河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幼虫、鸟卵和幼鸟,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到七月解除禁令。《田律》中保护的对象包括树木、植被、水道、鸟兽、鱼鳖等,并对捕杀、采集的时间和方法也做了具体规定;对违反规定者还明确了如何甄别情况进行处理的办法,体现了法律易于执行的特点。
因此可以说,《田律》是我国最早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其中多处涉及鸟类的保护。
在汉代,山林池泽等国家自然资源是受到政府保护的,平时严禁随意采伐,只有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才由皇帝下令开禁,以使百姓获得救灾活命的物资。所以汉代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得非常好。汉代还有专门的关于鸟类的保护法令。据《汉书·宣帝纪》载,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夏六月,诏曰:‘前年夏,神爵集雍。今春,五色鸟以万数飞过属县,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
通过这条法令可以看出,当时对于大批迁徙的五色鸟,不准坏鸟巢、掏鸟蛋,甚至飞石打鸟,其保护措施规定得十分明确,便于执行。因此也可以说,这条法令是我国最早的保护鸟类的法令。由于汉政府保护得当,到了第二年春,大批鸟类又一次云集都城。显然汉代对于鸟类的迁徙保护很具体到位,对今天也具有启示作用。
宋代一条鸟类法令执行了200年
唐宋时期,对于鸟类的认识和保护不断深入,尤其是宋代曾有一条鸟类法令执行了200多年,可见鸟类保护深入人心。
在唐代,出了一个著名的公主,她因为穿了百鸟裙而蹿红,因此她应该是史上最不保护鸟类的范例。她就是唐中宗在位时的安乐公主。她爱穿百色鸟毛织成的裙子,而且在当时引领时尚,一时众人纷纷效仿,各种珍禽飞鸟被捕捉殆尽。据《旧唐书·五行志》载:“(安乐公主)有尚方织成毛裙,合百色鸟毛,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在裙中。自安乐公主作毛裙,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好一个采捕殆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奢靡之风已危及珍禽鸟类的安全!
到了唐玄宗即位后,他接受了宰相姚崇、宋璟禁奢靡的意见,于开元二年(714年)七月下了《禁珠玉锦绣敕》,并对一些奇装异服采取措施,能染色的,“听染为皂”,无益于时的,“并焚与殿前,用绝竞争”。而对于违者“决杖一百,受雇工匠,降一等科之。两京及诸州旧有官织锦坊悉停”。从此采捕百色鸟类之风渐息。可见社会风尚淳朴,才是鸟类之福。
宋代十分重视鸟类保护,专门在工部下设虞部,掌管山泽苑圃之事。而且,宋太祖于建隆二年(961年)下达了《禁采捕诏》:“王者稽古临民,顺时布政,属阳春在候,品汇咸亨,鸟兽虫鱼,俾各安于物性,罝罘罗网,宜不出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其禁民无得采捕鱼虫,弹射飞鸟。仍永为定式,每岁有司申明之。”这个禁令是禁止在鸟兽鱼虫的繁殖、生长期采捕的,不仅要求明确,而且最大的特色是法令的延续性,强调此令固定下来,每年都要重申发布予以执行。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又颁布了《二月至九月禁捕诏》,其中规定“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及敕竿挟弹,探巢摘卵”,并要求“州县吏严饬里胥伺察擒捕,重置其罪,仍令州县于要害处粉壁,揭诏书示之”。这一诏书在前面的基础上,更要求基层官吏主动抓捕违禁者,并写在墙上扩大宣传,影响民众,自觉保护鸟类。徐松《宋会要辑稿》载,到了南宋高宗时期,他仍然记得这一诏令,他说:“比得太宗皇帝尹京日、禁断春夏捕雏卵等榜文,训饬丁宁,唯恐不至。”并说,“今付三省可申严法禁行。”可见一条法令,被延续了200多年,表明了大宋保护鸟类决心和力度。后来大宋王朝还出台了禁捕青蛙、禁食重点保护鸟兽、禁止以鸟羽、兽皮为服饰等法令。从源头上治理,可见宋统治者的高明之处。
在明清时期帝王也十分注重保护鸟类。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多次放生野生虎、猫、鹰、山猴、鸽等,并禁止各属国进献珍禽异兽。康熙皇帝于二十一年(1712年)五月,免去向皇宫供鹰的指标等,使大批鸟类免遭灭顶之灾,这也反映了统治者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