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工作计划 > 教学工作计划 >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设计范文3篇

时间: 浣静21289 分享

  我们如今安逸的生活都是在前辈不断为国家建设实力的努力下才有的。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设计范文一

  [学生分析]

  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建议]

  叶圣陶曾经说过,国文教学的目的,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呼唤教育回归生活,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不难看出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仍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何谓“发展为本”?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对于本文的教学,笔者认为由于篇幅较长,内容较深,可拟设为问题讨论课,同时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背景资料,为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其具体目标如下: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我心中的邓稼先”这一话题导入。学生交流资料,谈自己心目中的邓稼先,,老师适时点出“常人眼中的邓稼先”特点所在,那么科学家眼中的邓稼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杨振宁的《邓稼先》,共同揭开这个谜底。

  (二) 整体把握情节,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为标题寻找合适的修饰语,如:伟大、舍己为人、公而忘私……(学生自由发言)

  2.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对文章6个部分进行抽签选择,组员用5分钟时间对自己负责的部分作复述准备,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作者的情感

  ⑤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评价邓稼先

  3.课文六部分间是否可以调换顺序?如果不能,你能试着找出它们的联系吗?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③补充、延伸和扩展

  ①引子 ②经历贡献 ④从另一角度扩展 ⑥总结

  ⑤具体化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并划出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或词语。

  点名回答:

  奥本海默—— 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 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直诚坦白,从不骄人……

  (2) 文中重点写的是谁?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同桌间两两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重点写邓稼先;运用对比手法;其作用是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你能试着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小组内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①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② 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邓稼先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我们的祖国有千万个像邓稼先一样的忠实儿女在为她奋斗,你还知道谁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

  2. 学习第五部分

  (1) 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2) 自由研读,提出理解中的疑难。

  学生提出的疑难可能有:

  ① 作者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

  ② “也不知道……什么心情”“不知道邓稼先……手有没有颤抖”这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③ 结尾处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探究:

  ① 《吊古战场文》是唐代散文家李晔的名篇,文中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文中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在于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② 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情谊,这两句话以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深情。

  ③ “中国男儿” 即邓稼先,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3) 资料延伸

  这一部分中邓稼先一句“我不能走”,将自己的赤子之心解剖在了人民面前。其实,象文中的例子在邓稼先身上还有很多,比如身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他,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总是站在操作人员身边;再如,一次航投实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他也因此肝脏被损、骨髓中侵入放射物。当身患癌症的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时,却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会来得这么快。”这些不禁让我们想起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是当之无愧的。

  (4)教师教唱《中国男儿歌》,师生共同感受激情。

  一曲《中国男儿歌》,气壮河山,唱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 “要将双手撑天空”,是一种气概,同时也是一种使命,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自己的天空。臧克家、钱三强、陈景润、华罗庚、童第周、张光斗、陈岱孙、于光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祖国母亲的一方天空。今天,当我们再次唱响《中国男儿歌》,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5)播放音乐《龙的传人》和MTV动画,学生畅所欲言。

  3.学习其余部分

  (1)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中,你能说说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吗?

  学生自由研讨,教师归纳:

  突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说明他是对中国近一百年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 研读第四部分

  ① 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

  ② 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① 邓稼先事实求是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② 当杨振宁知道是中国人独立完成原子弹工程的时候,他的眼泪既是为朋友而自豪,更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现。

  (四)品味语言

  1.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语言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1) 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 对比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② 引用

  第二部分中描述邓稼先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五部分对《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歌》的引用。

  ③ 排比

  第一部分中2—5段,第三部分中第3段,第六部分中所引述的话。

  其作用是:语言凝练,增加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句式的多变

  ① 句式十分整齐

  第一部分中列举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介绍邓稼先简历和贡献的句子;第五部分第3段等。

  ② 长短句交错使用

  第三部分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与为人。

  选择什么样的句式,是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决定的,前者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后者则形成一种交错美,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3)文章无华丽词藻,平实的语言中饱含感情。

  第四部分的末段一个“热泪满眶”将作者的感情震荡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五部分第二、三段两句询问对朋友流露出的深情。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以“我最喜欢……句,因为它……”的形式在组内交流。

  (五)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屈原的《九歌•国殇》,体会二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请以“假如我是名人”为话题,组织一段话。

  (六) 结束语

  让生命绽放一次灿烂,让感情澎湃一次潮汐,让思想散发一次光芒,让信念穿透一次时空,邓稼先做到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为了灵魂深处的希望,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邓稼先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会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七)作业布置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本文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2.收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请参照课文选择一人为他写小传。

  二、教学反馈

  (一)达标检测

  1.请试着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平沙无垠: 马革裹尸:

  2.请仿照《邓稼先》一文中的“……时代,恐怕是……最……最……的年代,德国强占了……租借……俄国强占了……租借……法国强占了……租借……” 的句式,写一段话。(原句式的词语只保留:“恐怕是……最……最……”,句子形式要保留)

  提示:可从写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等发生的事件,主要训练用整句的形式,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几件事。

  3.请仔细阅读《我不能走》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① 你能概括出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吗?

  ② 你知道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吗?

  4.你能谈谈本文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吗?

  参考答案

  1. 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xiǎn,很少有人知道。 xiè,一直到死也没有松懈过。

  lù,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华。 yù,每家每户都知道。

  rú ,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yín,旷野(沙漠)无边无际。

  guǒ,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2.略。

  3.①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请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4.略。

  (二)检测建议

  本课作为名人传记,留给学生的空间较宽泛。因此,教学反馈的途径尽可多样化,笔者以为除检测题外,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1.学生利用收集到的“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制作小报或课件,在班内交流;

  2.选出学生所写小传的优秀作品,编成集子,予以表扬;

  3.以“名人故事大家讲”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

  4.班内举行一次相关知识竞赛;

  三、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本文由于篇幅较长,历经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易陷入疲乏状态,因此,第一课时的导入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介绍的资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尤其是作者与邓稼先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学中,小组内的活动,教师可采用竞争、评比的方法充分实现生生间的互动。对于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则可让其他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一些关键语句时,教师也可只提供一种思路,更多的让学生踊跃发言。教学中一些完全谈个人感想的环节,则更应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甚至于鼓励他们到台上演说。拓展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屈原的相关知识。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合作状态,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要角色与参与者。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设计范文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

  4.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家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1.研究文章的句式变化及其作用。

  2.学习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

  解决办法:

  1.反复研读,以读带讲,在读中感受语言形式,体味感情。

  2.讨论研究,对难点重点,我们应集思广益,互相补充提示。

  3.录相观摩。利用《飞越太平洋》等科研电影的片断,使学生感受科研工作的艰辛和意义巨大,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4.质疑。学习是师生互动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像导演一样指引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发挥主体作用,质疑环节则是转换师问生答的形式,放手发动学生思考问题,突破知识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组织观看电影片断,片名《飞越太平洋》其中有研制原子弹艰难过程及发射成功的片断。观摩有利于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2.读书会。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性散文,其中有许多处理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但并不难懂,组织读书会,让学生自己交流读书心得,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热情,提高授课效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今有哪些国家拥有核武器吗? (生答)我们中国是什么时候拥有的核武器呢?是谁领导研制成功了我国自己的核武器的?——邓稼先。这个名字鲜为人知,因为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甘心情愿的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就让我们展开课本,去谛听他们感人的事迹吧!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

  4.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邓稼先献身国防的崇高精神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在解决基础知识,阅读课文基础上,重点研究第一小节。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同是大学教授的孩子,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爱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2.邓稼先介绍: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指导人。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是清代著名金石书法家邓石如的第六代孙,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邓以蛰曾流学日本、美国,任北大教授。邓稼先在战乱中读完高中、大学,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学,学成之后,毫不犹豫的回国报效,他先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的奠基人。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永久纪念他对中国国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3.放朗读录音:在教师指导下提前录好,突出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4.扫除文字障碍

  认读:

  xiòng xūntǐng

  夐 曛 铤

  解释成语:可歌可泣,家喻户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师范读第一部分,同学自由朗读其余部分,进一步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6.本文结构特点。作者根据自己的感想,全文分成了六个部分,六部分相对独立,但又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分组讨论,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结论: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迹。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的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而别具匠心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质疑:刚才我们从总体上分析了本文谋篇布局上的特点,同学们还有什么细节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可以共同研究、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间是否围绕中心随意安排顺序,可否任意调换?

  答:(1)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写作,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试想,中国百年的屈辱,一次次战争的失败,列强的入侵掠夺,都是因为政府的软弱无能,国力的贫弱和科技落后,被动挨打。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政府强大了,国力增强了,科技是否领先则成了改变落后挨打局面的关键,而邓稼先正是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站立起来的人。他的功绩是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实则内有联系,逻辑严密,不可调换。第一部分,是为赞扬邓稼先创设环境,作必要铺垫,放在开头,不能移动。第二部分从邓稼先出生到逝世,总体介绍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纲目,下文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第三、四、五部分,分别从为人品格,工作风格和献身精神等方面具体展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是对第二部分的展开。同时这三部分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有逐渐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调换。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的引出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缅怀,文章中心得到全面体现,这样整篇文章安排严密合理,独特而周全,可见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邃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类似的质疑,逐渐把课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细,让学生的理解也更准确,记忆更牢固。如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分组讨论,发挥群体思维力量,也可利用一些问题引导到主要问题之上。这些都要求教师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课下收集有关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信息,作为常识记在头脑中,同时了解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准备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全班朗读。

  3.将这节课学生质疑的问题,回忆整理在笔记本上。

  4.为下节课设计一段导语 。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2.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些高贵品质,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好在哪里?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27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