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精选范文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精选范文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国风一脉相承。家风的传承与发展,恰恰成为见证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培养家风讲话稿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养良好家风讲话稿】一
几经轮回,降生于中华礼仪之邦。深感自荣。立于中原,仰望国文之粹,胜不能数,阅观央书,遥知贤才之众,比于星海;雅览诗词,方悟文笔之妙,自愧不如。而人、诗、书、风气则以家风相连。
书达成则有《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世之作,内容则以礼,孝,忠,义等为创作之脉。且多为家训警言。
人达贤则有顾炎武、孟子、曹植等大批旷世之才,其达贤之因则是家教之因。家立家法,以育儿女,方成其才。
达咏则有《游子吟》《家风诗》《静夜思》等,以家为系,创作出经典之作,脍炙人口,古为今用。
几经风雨层浪刷,不改家风仍在续。
中华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之久,且在今经济全球化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家风却不为所动,且被弘扬于中华。
一声问候,你可曾注意了?当在学校听见学生一句亲切的问候:“老师您好!”或当在一条大街上听到小孩对一个外国朋友说 :“hello,uncle。”这你不必惊讶,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曾经也是这样礼貌的孩子。只不过孩子们都继承了这样的家风!
一丝关怀,你可曾注意了当你深夜工作,孩子把一件外衣套在你身上,你可觉得温暖的不是你的外衣,而是你孩子对你的心。当你咳嗽之时,孩子一声不响跑到药店帮你买药,你可曾注意?当在红灯绿酒,车水马龙的街头上,你看到一个小孩蹒跚地捡起街头的垃圾又蹒跚跑到垃圾箱旁,踮起脚尖,放其进去,你不必惊讶,就像不必冬去春来,四季轮回而惊讶;也不必感到稀奇,因为家风已蔚然成风。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勤俭节约,尊师敬长。扬我中华颂家风,响彻世界人人知。
【培养良好家风讲话稿】二
何谓家风?《辞海》中解释:“家风,犹门风,指一家的传统作风、风尚。”从小处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一种传承;从大处讲,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组成,家风影响民风,民风体现国风。与普通家庭相比,党员干部的家风,还关联着党风、政风。因此,党员干部更应当在家风建设方面带好头、作表率。
俗话说:“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好家风犹如好种子,有好种子才能育出好苗子,有好苗子哺以阳光雨露滋润才能茁壮成长。反之,如果“家风”发生“癌变”,很可能给整个家庭酿成悲剧。当前,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内出台的各项制度在纯洁党的队伍、加强党员管理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党员干部队伍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如有的听信家属乱吹“枕边风”,听任他们干预政务;有的对家属子女的违纪违法问题纵容包庇,丧失了是非观念和原则立场。家风不正、家教不严、作风不实,导致“我爸是李刚”的闹剧频频上演。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家风绝非个人小事,是作风的重要体现,是形成良好党风、良好社会风气的关键。“堂前教子、枕边教妻”的前提是严于律己,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把好作风贯穿于家庭生活中,常“修”家风之“课”,处理好党性与亲情、家风与作风的关系,既要讲感情又要讲原则,绝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利视为给自己和家庭成员谋取私利的工具。既要立言立行,经常自警、自醒、自律,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表率,做到家里家外一个样,做好子女的榜样;又要从严治家,对自己的配偶子女经常进行政治思想与理想信念教育,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制止,决不包庇袒护。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亲属树立正确价值观,也才能端正家风,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特别重视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围绕家和家族产生了家谱、家训、家教、家学、家风。好家规、好家风就像涓涓细流,滋润和孕育着家人的人格作风。古人在家教、家风方面,不只是以言立训、刻铭记训,而是身体力行,以自身模范行动影响后人。无论是清廉自守的范仲淹,还是严于教子的唐母,也无论是三迁的孟母,还是杀彘的曾子,他们的认知和行动都证明,家庭环境、家风建设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重要。好的家教,胜过最好的学校;好的家风,胜过万贯家产。家风的孕育和传承不仅能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家庭的发展,而且还能左右着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大业。
纵观历史,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也有不少沉痛的教训。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看,一些领导干部的奢靡之风、享乐主义,都是从家庭生活中开始的。他们之中,有的提拔干部以是否帮儿子为标准;有的教育子女“要做人上人”、“要学会走捷径”……把滥用权力当成回报家人的“资本”,甚至放任家人利用权力谋求私利,夫妻为奸、父骄子奢,“爱之适足以害之”,最终累己累家,教训何其深刻。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家风不正,家规不严,家庭教育失当,极易导致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索贿受贿、欲壑难填,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不良的家风,如同鲜花掩映的陷阱;错位的亲情,好像温柔软滑的绞绳。没有好的家规家风,家庭容易使原则在亲情面前变通,底线在亲情面前弃守。
家庭连社会,家风关乎党风,时代和人民要求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不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更要有清廉的家风。党员干部能否治好家风,也决定其能否履行相应的党风廉政建设义务,一个不能做到廉洁自律,不能管好自己、配偶及子女的领导干部,是很难管好身边工作人员,很难管好分管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的。党员干部必须注重对家人的教育,培育良好家规家风,必须教育家人遵纪守法,摒弃特权观念。作为党员干部,在坚决摒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思想的同时,更应“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做到淡泊名利,勤俭持家,不取分外之物,不收义外之财,不接受任何有碍执行公务的礼物、礼金和宴请,构建家庭反腐保廉的坚实防火墙。营造出崇尚廉洁、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家风,构筑牢不可破的家庭防腐之堤。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事物的质变都是量变的累积。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大案要案,不乏“上阵父子兵”“夫妻档”“全家总动员”,“抱团”式的贪污受贿,每一个“抱团”的背后,都是不良家风在作祟。朝夕相处的家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更具影响力和冲击力,所以,要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还需要端正家风。党员干部不仅要加强自身修养、党性、品行的修行,始终在党纪法规的轨道上加强心灵的约束,还要对家庭成员教之以至理、严之以规矩、导之以正道,在一言一行上发挥好示范作用。
好的家风是一种行动,是一种带动,更是一种感动,如细雨,随风潜入,似甘露,润物无声,好的家风孕育好干部。周恩来的“十条家规”,是周总理高尚人格的写照,是领导干部的“一面镜子”;朱德曾教育引导子女‘接班不要接官’,彭德怀则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他们虽没有留给后人家财万贯,却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风,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也为之敬仰;习仲勋同志要求子女低调做人、认真做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好家风,才使得后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致力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一个个新的成就。
重视家风育人,不仅是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自醒自爱。党员干部只有以身作则,带头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才能以廉洁的家风树立廉洁的作风、党风、政风,也才能守住家庭幸福之门。
【培养良好家风讲话稿】三
我是一名党员,从事党政工作有10多年。家风传万代,和睦处世长,这是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的。
我老家在农村。父母都很孝顺,奶奶在世时,因为年龄大了,吃东西要软一些的,每次我母亲做菜,都会给她单独做一份,炖软一些。
父母经常教导我们,要与人为善,亲戚邻居遇到困难时,伸手拉一把比什么都强,远亲不如近邻等等。我们自己有了孩子,也教导他要尊敬长辈,有好东西要与人分享。我们注重孩子全面发展,让他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学习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孩子在爱中成长,懂得做人的道理。
好的家风能助力孩子的成长,特别作为一名党员,严以律己,身教重于言教,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的孩子,有利于走上社会,更好的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
好家风是福,它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好家风是钥匙,它能开启我们的幸福生活;好家风是你我之梦,它让我们的梦想启航,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培养良好家风讲话稿】四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我们的指尖流逝。我们能抓住的唯有记忆。
冬天的早晨,我的早餐常常是一小碗醪糟鸡蛋,这是我的最爱,一碗热乎乎的醪糟喝下去,全身立刻暖和了。有时候点缀几个汤圆,滋味又不一般。
这种独特的口味,源于我对母亲童年制作醪糟的记忆的眷恋。
有些回忆就像河底的鹅卵石,一直沉寂在那里,只等到了温暖的冬天,一个清晰的早晨或者黄昏,它们就浮出水面,和我相见。
那时候糯米种植极少,因为产量低,只在水稻田边种植一圈,提前收割了放在旁边单独晒干,为的是家里有糯米到了中秋节打月饼以及腊月酿制醪糟。母亲的醪糟酿得特别好,左邻右舍经常向她请教,有的主妇甚至直接请她去家里指点。醪糟这道独特的小吃,是母亲特意准备的正月里待客的必需品。拜年的客人来了,先要煮一碗加蛋醪糟作为茶水,然后到了午时才吃正餐。
阴冷的冬天,一个平常的早晨,母亲用升子量出一定数量的糯米,放在水桶里用清水浸泡,清水的多少要淹过米粒。同时把瓦甑子清洗干净,太阳底下晒着。糯米泡了一天时间,慢慢发涨了,晚上就可以用甑子蒸了。我最热心参与甑子蒸糯米,一步不离地跟着母亲脚后跟,看她的操作步骤。奶奶先烧起热腾腾的锅,母亲在转灶,每一步都很神圣庄严,好像一个隆重的仪式。只见她在锅底下掺水,轻手轻脚地放上瓦甑子,等瓦甑子加热了,再把淘洗干净的糯米倒进甑子,拿筷子在糯米上插几个透气的孔,如果不插孔,糯米会踏气而熟得不均匀,无法酿出好的醪糟。插好了气孔,再用过滤豆腐的纱布严严实实地捂住甑子顶部,防止漏气,最后盖上锅盖。灶里的火烧得旺旺的,糯米在甑子里悄然变身。膨化熟透的糯米饭香在甑子里随着白雾腾腾的蒸汽飘进了我们的鼻子里,最自然的食材在最原始的厨具里飘出最原味的浓香。我紧跟母亲脚步去灶房间查看糯米的熟透程度,也顺便有一点小歪心思在作祟。因为母亲为了安抚我这个小馋虫,常常把刚腾出来的糯米饭搓一个鹅蛋大小的饭团给我,趁热吃或者蘸白糖吃,比普通的米饭香多了,而且是手抓饭的吃法,不用拿筷子和碗一本正经的吃食,那就是母亲临时做的一个最香甜的零食给我和弟弟解馋。小的时候我和弟弟得了饭团就捧在手心欢欢喜喜地跑到外面去一饱口福了,也顾不上看接下来的工序。后来稍长几岁,我还有耐心留下来看母亲怎样酿制醪糟。
每次的甑子蒸糯米十有八九都能在母亲揭开锅盖,拿开纱布的时候恰到好处地熟透了,母亲凭她的最本真的生物钟和直觉,把蒸糯米的时间控制的刚刚好,蒸出来的糯米饭不硬不软,正是适合酿制醪糟的原材料。灶房的后面有一口石头做的水缸,装满井水的缸子上正好可以放一张簸箕,用来凉蒸熟的糯米。把甑子用冷毛巾捧出来,直接倾倒在簸箕上,用筷子把那些熟透的糯米拨拉散开,均匀地摊在簸箕中央,有时候还会为了散热快、不粘连,还洒下一些生冷的净水。晶莹剔透的糯米粒儿像一簸箕白花花的珍珠,洒满了我的眼前。我吃完一个饭团还想再吃的时候,母亲就不允许了,一是为了保证醪糟的原料,二是怕小孩子吃隔了食,因为糯米饭粒冷了以后吃起来就硬棒棒的不好消化了。我收起嘴馋的心思,却并不愿意离开那带给我非凡滋味的吃食。转来转去,肚儿吃得饱也需要活动,也是为了等母亲忙完杂事,我好看她如何酿制醪糟。
不久,母亲做完灶头上的一些收拾器皿的杂事,就要准备酿醪糟了。母亲把早就从集市买回来的曲子捣碎拌在水里,那比例我不知道如何描述,反正母亲心里很清楚,她把曲子水大致均匀地撒在凉了糯米饭上,用双手捧起那些因为水的介入不再粘连的饭粒,反复拌匀,每一粒饭粒都接触到了曲子水,每一粒饭粒都各自散开,成为一粒即将进入发酵的米酒原子。把这些拌匀了曲子的饭粒装进一个瓷盆,盆沿和簸箕都收拾得妥妥帖帖,一粒不剩。用一层塑料薄膜把盆沿密封起来,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干猪草铺就的大铁锅里,周围严严实实地覆盖起来,达到密封保温的效果。做这些步骤的时候,母亲一般不让我提问或者根本不回答我的问题,说要安静,别吵走了酒神。夜深了,那神秘的干猪草堆里,像种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那一夜的瞌睡也分外香甜。接下来的日子就是静静等候。如果天气不是特别冷,那就等瓷盆里的醪糟自然发酵出酒。如果气温太低,母亲会在铁锅下面沤火,升一点温,保证发酵的盆中物有足够的温度,也不会要明火,怕温度过高烧坏了。母亲很是小心翼翼地对待。
平常的生活事情在继续。我和母亲都关注着那口大铁锅。终于有一天,母亲说闻到醪糟的香味了。慢慢揭开瓷盆上那些遮蔽物,心怀忐忑的捧出瓷盆,母亲先不解开塑料布,掂着瓷盆的重量和内容物的晃悠,来判断醪糟是否酿好。直到像一个新郎官揭下新娘的红盖头一样揭开塑料薄膜,母亲惊喜地说:好醪糟!我赶紧凑上去看盆中的醪糟是个什么形状。我看见曾经满盆的糯米已经成团的漂浮在一层清凉而又黏稠的液体之上,母亲那一双筷子把悬浮物拨动得在盆子中转起圈来,我连忙为母亲拍起小手鼓掌。母亲好似为了奖励我,挑了一点醪糟放进我嘴巴里说尝尝,我咂巴嘴巴,甜甜的,入口化了。接下来我们全家会煮一顿鸡蛋醪糟吃,然后母亲会把醪糟装进一个陶瓷坛子里,搁置在一个阴凉角落,等来客人了,等过年了,等拜年的亲戚来了,我们都可以吃到一小碗浓浓的醪糟茶。
母亲酿醪糟的情形常常在我独单凝视老家的方向的时候浮现出来,像电影画面一样逐一呈现。母亲不只是酿醪糟才这么郑重其事,她是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像酿醪糟一样,力求完美,心口如一。
如今,母亲年纪大了,已不大亲自动手制作醪糟。家里陶瓷罐子里时常还是装了半罐醪糟,这些醪糟都是从市场买回来的,这种小作坊批量生产的醪糟在标准的温度、不变的配料下,变成了同一种味道的复制,远远不及童年时母亲亲自酿制的醪糟那么诱惑人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