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致辞讲话 > 领导讲话稿 > 宣传讲话稿 > 在新时代实践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新时代实践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 伯超1226 分享

在新时代实践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三年以前抉择的,我们三年以后的生活是今天抉择的。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在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进行总结后,他又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不断走向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历经创立、发展而走向完善,主要源于改革开放所提供的强大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独立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式开创,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之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巨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稳中求进,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激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总体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改革开放的实践推进到哪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就推进到哪一步。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完善的历史过程,将是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是我们党引领人民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也必将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里所说的“后半程”,实质上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完善的历史过程。

  早在1992年发表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就说过:“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从2020年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包括了“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包括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密切相关。总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获得实现的过程。

  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走向完善的过程,之所以在根本上离不开制度建设,是因为只有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有力保证,为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根本保障。

  3、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完善,需要站在更高起点、以更大决心和信心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党的十六大作出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回顾过去,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展望未来,改革开放必定还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站在新时代的更高起点,我们应该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完善,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强大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发展大势,奋发有为,锐意进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并鲜明指出:“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个深刻体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改革开放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1.新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推进同新的伟大道路的开辟相伴而生、相互贯通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40年改革开放,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就鲜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新的重大命题,并反复强调作为一场新的革命,改革开放是为了兴利除弊,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决不是也不允许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就使改革开放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回溯40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再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中实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飞跃。

  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就是一部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赋予其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历史。新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推进同新的伟大道路的开辟相互贯通,筑就了当代中国发展的非凡历程和伟大成就。

  2.全面深化改革新布局和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确立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胜法宝、鲜明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也是一篇不断续写的大文章。改革开放就是这一开创性事业的强大引擎,也是谱写这篇大文章的如椽巨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统筹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两个伟大革命”,以巨大政治勇气和高超政治智慧推动改革开放,谱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新布局和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确立,就是一系列啃硬骨头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的实施。

  更为重要的是,在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特点和创新价值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涵盖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方向目标、重要任务、方式方法和组织领导等多个方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度调整,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更为我们立足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南。

  3.以改革开放新创造新突破汇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动力、新优势

  社会主义是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的,伟大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哪里、改革开放就推进到哪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第一,以更高站位和追求审视改革开放。如果说4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改革开放就有被时代抛弃的危险,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信、自觉和自强的使命追求。因此,对于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更要同中国的命运、科学社会主义的命运、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联系起来去考量,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联系起来去谋划。

  第二,以更强的定力和自信把握改革开放。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但这个历史机遇期又同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利益关系的深度调整相交织,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叠加。特别是一些国家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对中国进行政治误导、战略遏制、全面施压的力度不断升级。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信念、信心,把握好改什么、怎么改的根本尺度,把握好改革方向的定义权、改革举措的主导权,防止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第三,以更宽视野和思路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推进,同改革开放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展开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全面深化改革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深化改革开放,就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注重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同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更好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同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好结合起来,用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

  【思想宣传范文】三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落实党中央部署的七项重点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客观评价了2018年经济工作成果,深度分析了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确定了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总基调和主要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驾驭发展大局、把握规律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深入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贯彻落实到做好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重要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这一观点是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对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的准确判断,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对我国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认识重要战略机遇。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贸易摩擦和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随着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从国内发展条件看,尽管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经济形势: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历史经验表明,党的事业成功来自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深刻分析。会议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是时隔4年重提“经济下行压力”。2014年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今年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周期性因素。从全球看,世界经济由较快增长转为平稳增长。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每隔50—60年就有长周期波动。在本轮危机之前,世界经济经历了长达20—30年的持续增长,危机后,全球经济将进入平稳增长周期。根据国际经验,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迈进阶段,经济增速从高到中再到低是普遍规律,从长远看是好事。二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分化因素。2017年世界经济呈现同步复苏迹象,主要经济体均加速增长。今年以来,各经济体表现却有所分化,发达国家制造业PMI普遍维持在53以上,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仅略高于50的荣枯分界线。由于欧元区经济增速放缓和新兴市场经济动荡加剧,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出现边际性减弱。2019年,这种分化会加强。三是贸易摩擦因素。持续升温的贸易摩擦威胁全球贸易稳定增长,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9年全球贸易量增速将由2018年的3.9%回落至3.7%,连续两年下滑。

  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近年来,党中央确定的工作总基调都是稳中求进,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之所以强调稳中求进,其一,国际环境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维持中国经济稳定以应对这些不确定因素,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坚持稳中求进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必然选择。其三,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稳”是大局,其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是在“稳”的前提下,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

  经济工作主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内,都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矛盾的解决需要长期努力。会议指出,“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在具体方法上,会议强调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一是巩固现有“三去一降一补”成果。近年来,通过去产能,企业经营状况得到了好转。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5%,利润同比增长86%。二是增强企业微观活力。近年来,我国通过“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在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的排名上升32位到全球第46位,首次进入世界排名前50的经济体之列。三是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近年来,中国坚持创新发展,以5G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正稳步引领式发展,科技创新释放的产业聚集、规模效应正逐步成型。四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一方面,现代市场体系是现代经济的血管,因此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另一方面,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因此要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达到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宏观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认真学习2016年到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可以领会到,宏观政策既有一以贯之的坚持,又有与时俱进的调整。今年的表述有三点需要高度重视:一是在宏观调控方式上强调要强化逆周期调节。这是对经济周期中的系统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对冲和缓释。经济扩张时要运用有效政策工具防止投资过热、经济过热,经济收缩时要采取有效举措防止投资萎缩、经济下行,以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是货币政策从保持中性到松紧适度。在货币政策方面,2016年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2017年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2018年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这意味着,由于降杠杆初见成效,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再加上经济下行压力,可以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使用,发挥稳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确保金融体系拥有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充足流动性。三是财政政策从积极有效到加力提效。在财政政策方面,2016年强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2017年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2018年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考虑到我国在减税降费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因而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据财政部估算,2018年,我国减税降费规模将达1.3万亿元,远远超出年初确定的目标。2019年,我国增值税税率仍然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所得税也可结构性降低,例如,对高科技企业,可结构性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与此同时,将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从而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发展经济的行为,有针对性地精准增加政府开支。

  三大攻坚战:针对突出问题,打好重点战役。打赢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关口。会议确定了三大攻坚战需要打好的几个重点战役。一是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要“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二是在精准脱贫方面,有四个重点战役:其一,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其二,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三区三州”位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和云南,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主要还是要在既有的扶贫框架下加大力度。比如,搬迁移民扶贫、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生产补偿扶贫。其三,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因病返贫是贫困人口返贫的最主要原因,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其四,研究解决那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三是在污染防治方面,重点要聚焦做好打赢蓝天保卫战,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工作部署:“五个坚持”“六个稳”“七项任务”。围绕关键之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五个坚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会议要求做到“六个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在“六个稳”中,稳预期是牛鼻子,具有决定性意义。预期稳则金融稳,金融稳则人心稳,人心稳则为我国经济持续改革开放赢得宝贵时间。会议部署了明年七项重点工作任务。七项重点工作任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其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入手,减少对国外技术和市场的依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从供给侧方面提高中国创新能力,解决核心技术问题,以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和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则是从需求侧建立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应对贸易摩擦。其二,从主要矛盾着手,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核心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是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则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其三,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强调侧重于“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即,各领域能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激活全盘,对整个领域改革起到牵引、支撑作用的重点举措。会议强调,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等等。

  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掌舵领航作用,并把这一条作为五个规律性认识之首。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思想宣传范文】四

  内容提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经济体制基础。我们经过深入理论研究和艰辛实践探索证明,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其前提是将公有的生产资料经营权委托给企业,让企业拥有产品所有权。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和难点是让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出一条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之路。新时代,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这一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成就和创新成果。回顾4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艰辛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经济体制基础。深刻认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创新,有利于在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发展市场经济

  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发展市场经济有两个前提:一是社会分工,二是财产私有。如果没有社会分工,企业生产的产品都相同,就用不着交换。如果财产不是私有,就没有办法进行商品交换。这一理论逻辑根深蒂固,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是不可兼容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进行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就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那么,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否发展市场经济呢?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我们党在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怎样结合问题上迈出了决定性步伐,逐渐搞清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逻辑。

  首先,商品交换的制度前提并不是生产资料所有权,而是产品所有权。马克思虽然说过“私有权是流通的前提”,但他所说的私有权并非生产资料私有权,而是商品私有权。马克思指出,“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对于那种还要进入流通的商品的所有权,就表现为直接从商品占有者的劳动中产生的所有权”。这就是说,商品生产者即便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但如果拥有产品所有权,就可以进行市场交换。比如,在封建社会后期,西欧一些国家的货币地租逐渐发展起来,没有土地(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佃户可以向地主租赁土地,生产出的产品可以归佃户所有,并且可以到市场出售。

  其次,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因而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产品所有权也可以分离。在历史上,借贷经济的出现推动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银行为例。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来自储户存款,信贷资金的所有权归储户,而银行通过支付利息从储户那里获得资金的经营权。这样,信贷资金贷放给谁、收益如何分享、呆坏账怎样处置等皆由银行决定,无需征得储户同意。如此一来,所有权与经营权就分离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带来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产品所有权的分离。企业只要拥有了产品所有权,就能成为市场交换主体。因此,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其前提是将公有的生产资料经营权委托给企业,让企业拥有产品所有权。

  这两点充分证明,“如果财产不是私有,就没有办法进行商品交换”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逻辑是不正确的,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发展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解决许多极其复杂的问题,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确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强调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形式,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生产管理权限与利益分配关系,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举措是“放权让利”,先是实行国有企业利润留成制度。1981年实行“利润包干制”,企业按核定的利润目标向国家承包,超过的部分归企业留用,完不成的部分由企业自行补齐。此后又实行了“利改税”,把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

  1984年,中央明确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有自主选择和安排产供销活动的权利,有权拥有和支配自留资金。1992年,中央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明确规定企业享有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销售权、资产处置权等经营自主权。事实上,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已逐步拥有了产品所有权,基本确立了市场主体地位。

  从1993年到2002年,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从政策调整进入到制度创新阶段,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改革。1993年,中央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9年,进一步明确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求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到20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此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这个框架下,中央又正式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按照这一思路,国有企业不断深化公司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分类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提升国有资本经营效率和效益。

  由此可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也是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产品所有权科学分离的过程。如果说在早期放权让利阶段企业尚不拥有独立的产品所有权,那么,到了承包经营制阶段,经营权与产品所有权就都下放给了企业。后来的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产品所有权分离。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经过40年改革创新,我国国有企业已经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市场化改革绝不是要把国有资本私有化,也不是要削弱国有经济,而是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充分释放国有经济的潜力和活力,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鼓励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降低制度性成本,激发企业创造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体制,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优化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宏观环境。同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促进消费业态创新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以市场需求引导投资向能创造最优产出的领域流动。

  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统筹调配财政资金,科学配置各级政府财力,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通过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思想宣传范文】五

  内容提要: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党的领导之所以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战略定力、强大思想活力、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强大制度建设能力,为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理论、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必须坚持和运用好这一宝贵经验。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我国改革开放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复杂、最伟大、最成功的现代化历程,而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同志指出:“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之所以成为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保证,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战略定力、强大思想活力、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强大制度建设能力,从而为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理论、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强大战略定力为改革开放指明正确方向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包括时代大势、民心所向、规律指向。实现伟大变革,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保持发展的正确方向始终是根本性、决定性的。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的改革探索、发展努力,正是因为失去了正确方向,才陷入停滞乃至倒退。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应当看到,正确方向、正确道路不是从天上自动掉下来的、从地上自然长出来的。改革开放前特别是“”10年,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表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难以使我们过上富裕生活;一些发展中国家深陷发展陷阱,经济停滞不前、社会问题交织甚至陷入战乱之中,证明“华盛顿共识”绝非普世良方。正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找到正确方向以后,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需要强大战略定力。改革开放之初、苏东剧变之后,一些人曾对中国应该走什么路、向何处去有过不同看法。任何一点动摇犹豫,任何一次错误偏差,都可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深陷泥沼、倒退混乱。4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一以贯之的强大战略定力,坚持改革开放,带领中国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来,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守住了根本,激发了活力,打开了事业发展空间,不仅逐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且日益在世界上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以强大思想活力为改革开放提供科学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是具有强大思想创新活力、理论创造能力的政党。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历经重重困难考验,解决了许多前人从未遇到过或者从未有效解决的问题,靠的就是科学理论的指导。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我们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正确思想路线的重要作用。其次,我们党始终坚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下一阶段更高水平实践的需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思想飞跃。再次,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了“摸着石头过河”“先行先试、由点到面、全面推广”“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方法论的重大创新。第四,我们党始终坚持围绕改革开放展开科学理论建构,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改革理论。最为重要的是,在创造性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强大组织动员能力为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

  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改革开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其复杂性、艰巨性是亘古未见的,离不开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在议而不决、决而难行中慢下来、停下来的,一些国家就是因为难以凝聚共识、集中力量、调动资源而在国际竞争中处处陷于被动的。

  中国共产党是有严肃组织原则、严格组织纪律、严密组织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注重组织动员方法、资源调配方式的不断创新、不断强化、不断发展。一是始终坚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确保中央权威,使党中央始终能够在重大问题、关键问题上一锤定音,又充分调动地方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始终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孕育强大发展动能;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整合资源、统筹调配力量。三是始终坚持处理好党的组织动员与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改革开放的动力源泉和根本力量所在,能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因此,我们党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党的组织动员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相互促进、高度统一。

  以强大制度建设能力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障

  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做到既始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四梁八柱坚强有力,又及时破除制约发展的障碍和桎梏,推进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从制度上确保党和国家始终充满改革动力、发展活力、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不仅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而且高度关注党和国家制度建设,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效制度保障。一是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毫不动摇、决不妥协,筑牢改革开放的坚强政治根基。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断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制度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三是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发展阶段推进制度建设,不断将改革发展成果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确保改革成果不会得而复失。四是着眼长远推动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党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不断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和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根本保证;充分证明今后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证明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极端重要性。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需要进一步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效应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要运用好“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一宝贵经验,在前进道路上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在新的伟大斗争中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相关文章:

1.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五篇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精选3篇

3.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心得体会3篇

热门文章

58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