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科学指南范文
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科学指南范文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三年以前抉择的,我们三年以后的生活是今天抉择的。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40年前我们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成为书写20世纪中国历史辉煌和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时隔40年的今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也注定成为载入史册的历史性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其宏阔视野、历史洞见、深邃思想和高远擘画,为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准确理解、全面贯彻。
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历史关头发表的。40年来,党和人民接续推进改革开放并取得宝贵历史经验,在探索民族复兴道路上愈发成熟和稳健,在锐意进取中更加自信和坚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中国宣言。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往往与对现实的观照和对未来的探寻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立足中国改革开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和新时代新征程时空坐标的一次瞭望,是“回头看”和“向前看”的有机结合,是在回望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中筹谋长远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推进改革开放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面对众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面对决胜全面小康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挑战,面对剩下的“硬骨头”和必须闯的“火焰山”,我们需要化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风险,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历史的回顾中激荡着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对经验的总结中饱含着制胜未来的战略睿智,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全面彰显以改革开放谋发展的中国智慧。改革开放是为了赶上时代、引领时代,是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聚焦着对初心使命念兹在兹的思考关切,为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指明了康庄大道。无论是对历史的大跨度回顾,还是对成就的高站位总结;无论是对历史结论的深度凝炼,还是对宝贵经验的系统梳理,都体现了我们党以改革开放谋发展的中国智慧。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中,我们一定能够破解难题,突破难关。
为解决世界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面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面对动荡不定的全世界,许多国家陷入迷茫和困惑,迫切希望看到未来世界共同发展的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强调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明确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暖流,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光明未来。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意蕴深远、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言书、动员令。
改革开放光辉历程的全面回顾。历史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往往呈现出激荡人心的起伏和波澜。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40年历史的回溯,既有登高望远的全景式巡礼,又有对关键节点的特写式凸显;既有对时代大势、人民伟力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又有对关键抉择、伟人担当和重大事件浓墨重彩的展现。讲话用“四个基于”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评价,即“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对党的历代领袖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探索、作出的伟大成就作了全面回顾,对40年来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进行高度凝练的回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用“十个始终坚持”概括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十个始终坚持”,是“总分总”的逻辑结构,中间的八个始终坚持,分别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重要领域的成就进行总结。首尾两个“始终坚持”则从总体上进行阐发。第一个始终坚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总体成就的概括。最后一个始终坚持,是对党的建设成就的凝练。立足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他强调:“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凝练升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从中凝练出对未来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智慧,引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即“九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这“九个必须坚持”,不仅是对改革开放规律的科学总结,而且是从更为宏观的大历史高度,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丰富拓展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有力动员。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面对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设计了用70多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没有非凡的胆略、坚定的自信是作不出这样宏远的构想和决策的。40年来,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这一重要讲话,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
“蹄疾走日月,步稳度关山”。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明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40年来,我们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使改革开放深深扎根于人民沃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今天,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各种利益诉求相互碰撞,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急流险滩。解决矛盾问题、应对风险挑战,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画好思想同心圆,形成最大公约数,汇聚改革开放新征程上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我们必须切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以中华民族先民们秉持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为文化根基,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无数变法变革救亡图强运动为历史资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实践基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为主要内涵,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为核心意蕴。40年来,我们不为乱云飞渡所扰,不为山高水险所惧,聚力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克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无不得益于改革开放精神的大发扬。新时代,惟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我们要以更加坚毅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昂扬的斗志,迎难而上、勇涉险滩,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交汇的时代洪流中奋勇进发,让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催生出新时代中国更为壮丽的事业。
一以贯之聚力跑好接力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只有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一鼓作气的干劲和咬定青山的执着。我们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推动中国持续走向繁荣富强,为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九个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把它作为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引,作为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锐利思想武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谱写更为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历史画卷。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理论意蕴之深刻、意义之深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其一,从发展成就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有不少西方人和西方理论不断唱衰中国,但现实却是中国一直高歌猛进、风景独好。40年来,中国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从经济总量比较,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和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其二,从制度变革看,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上世纪90年代,“华盛顿共识”作为一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曾在世界上广为传播。但实践证明,“华盛顿共识”在转型国家遭到了失败,而根本不符合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标准处方的中国改革发展理论却开创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的经验更促使人们对发展和转型理论进行反思。
其三,从发展路径看,中国的改革开放突破了西方发展理论与道路。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把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等同于西方化,他们把人类各民族的发展预设为只有一条道路。而中国的崛起,无疑对西方世界提出了新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以西方经济理论为指导,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强国之路、富民之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在认识经济发展规律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比如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这些方法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得以运用,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观点。比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大胆地试、大胆地创,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等等。
其四,从文明类型看,中国的改革开放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生机勃勃。中国古人早就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里的“新”即创新、推陈出新之意,说的就是必须求发展、求进步,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又进一步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其五,从社会性质看,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资本主义凭借其先发优势,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改良,依然在不少领域占据领先位置。但其自身一直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让人们不得不反思这种社会制度的弊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40年来的改革历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也经历过曲折,但由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有了问题能及时纠正,所以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以上五个特征充分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不一般的深度和广度,影响极为广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三
内容提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需要转变宏观调控理念、改进宏观调控目标、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短期与长期、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建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必须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理念、目标、方式和手段,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时,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转变宏观调控理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宏观调控理念。应在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供给侧管理,着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发挥创新和人才的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增强经济短期稳定运行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协同性。
改进宏观调控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应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目标,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着力解决结构性问题,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高质量发展所注重的发展质量、效益、效率等均属于慢变量,传统的短期逆周期总量调控方式很难适应对慢变量进行调节的要求,需要从长短结合、部门协调、期限匹配、统筹兼顾的角度加强对宏观调控框架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机制化安排,形成调控合力。应围绕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更多运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和过程调控;针对质量和效益等慢变量,通过设置过程性、措施性调控目标和调控方式,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推动经济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转向高质量发展。
完善宏观调控手段。要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工具。同时,强化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增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工具之间的关联配套和相互支撑作用,提高宏观调控效果。
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短期与长期、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为此,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速度的发展,而是在保持合理经济增速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既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就要在保持经济运行处于中高速增长这一合理区间的基础上,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短期与长期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向质变提升的过程,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要实现的目标也不相同。宏观调控既要着眼于取得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决定性胜利,作出中长期谋划和安排;又要结合当前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制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及时采取有效调控措施,促进消费潜能释放、投资可持续增长、出口稳定增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评价测度指标体系、考核方法和政策体系。但也应看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不是唯一的;各地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和目标难以整齐划一。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既要通盘考虑、统一部署,防止“地区差异化”背离高质量发展的普遍性要求;也要结合各地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采取定向化、差别化政策,引导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要求我们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在保持经济运行稳定、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指标体系,在继续采用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指标的同时,加大人均国民总收入、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高技术产业发展、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万元GDP用水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全社会负债率、营商便利度等方面指标的权重,引导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以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为目标,系统梳理现有政策,调整或废止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策,优化政策供给,增强政策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完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金融、财税、国际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更好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坚持以标准提质量、以质量铸品牌,按照结构合理、先进适用、重点突破、持续改进的原则,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聚焦创新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标准体系。既要防止经济、社会、生态、城乡建设管理、政府服务等领域出现标准缺失,又要力求标准体系体现技术升级方向、位于市场竞争制高点,使标准体系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管理手段。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加快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加强对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效益情况的统计,创新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业态的统计制度及统计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统计能力、统计质量和统计效率,为摸清现状、判断形势、制定政策提供基础支撑。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关注高质量发展阶段绩效评价对象、内容、范围可能发生的变化,综合运用投入产出、资源消耗、劳动分配等绩效标准,从评价体制、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结果反馈等方面入手,统筹设计科学的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高质量发展绩效。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办法。加强对资源环境等薄弱环节和群众满意度等的考核,提高考核权重,突出考核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效,引导各地树立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政绩观。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改进完善分类差异化考核机制,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特点,差别化设置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