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五篇
2019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范文五篇
【导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办好思政课,必须推动改革创新。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改进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改进】范文一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人民网北京3月18日电 (记者张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林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讲师陈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川、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学利、西安兴华小学二级教师王良、武汉市解放中学高级教师吴又存、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级教师陈明青先后发言。他们结合实际就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理论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等问题介绍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习近平指出,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
【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改进】范文二
领导干部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
真情关爱干部、关注干部身心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加强干部心理健康服务,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党的干部工作读物基础工程总策划戴晓曙总结梳理了干部工作中重视和加强领导干部心理服务的情况。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从创建起,就一直重视加强对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语言体系中,“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就包括“谈心谈话”“思想交流”“心理疏导”“舒解情绪”“关心爱护”的含义。20世纪80年代初期,心理素质测评方法开始进入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组织人事部门从2006年开始对干部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调研,就干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影响干部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需把握的主要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改进干部考察考核、加强日常谈心谈话、有针对性地做好关心关爱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干部心理健康服务的对策措施。干部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戴晓曙认为,干部队伍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负有特殊责任,但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会遇到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工作任务量的增大,心理健康已越来越成为干部工作中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闫洪丰认为,领导干部往往被认为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因此不仅领导干部自身不以为然,组织上也很容易忽略此类问题。长期忽视心理疏导最终就会演变为心理健康问题。切实关注领导干部的心理问题,是新时代干部队伍管理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干部心理健康的问题特征
当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如何?闫洪丰认为,从总体上看,领导干部的心理是健康的,干部队伍的心理素质是好的。但也要看到,少数领导干部心理状况存在与当下形势、任务不适应的问题,有的出现心理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的现象,甚至发生因心理问题导致严重焦虑、抑郁乃至非正常死亡事件。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祝卓宏介绍,中科院心理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于2015年至2017年调查了32436名公务员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公务员生活问题压力最大,其次是职业发展压力,然后依次是工作任务压力、角色定位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公务员群体整体上有10%的人焦虑水平比较高,8.4%的人抑郁水平比较高,15.2%的人压力水平比较高。
另据江苏省委组织部的一项调查:从年龄层次看,越是年轻干部越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35岁以下年龄段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从职务层级看,心理健康问题U型趋势较为明显。从厅级到副处得分与职级成正比,呈现出职级越低心理健康问题递减的趋势;从副处到科员得分与职级成反比,呈现出职级越低心理健康问题递增的趋势。从单位层级看,心理健康问题越往基层越明显。从单位属性看,党政机关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大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往往大于国有企业的变化特征。戴晓曙认为,虽然这只是局部抽样调查,但干部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在基层
中科院心理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与省市机关公务员相比,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压力更大。该中心还对2009年至2017年底公开报道的283例自杀干部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自杀者以处级以下的基层干部为主,占70%,主要自杀原因是抑郁症,这个比例与基层干部占整体干部比例基本一致。
为什么越往基层心理健康问题越多?戴晓曙认为,主要原因是基层干部与老百姓面对面打交道,站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第一线,琐事难事多、被动落实多。越是直接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越需要情感投入,当难以得到理解或正确评价时,就可能陷入厌烦和困顿的状态,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祝宏卓认为,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已经影响到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安康和全面实现小康,组织部门应予以高度关注,加强针对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服务。他坦言,与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相关的系列政策文件已经出台,但仍面临落实难的问题,现有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基层干部需求,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力量在基层还很薄弱,从西方引入的一些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并不适合我国实际需要,应尽快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基层干部心理服务模式和体系。
构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要创新
建立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重要而紧迫。戴晓曙认为,干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组织上还缺乏一套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机制。加强干部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
在理论层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教授胡月星把心理能力建设引入党建视野,提出从心理资本入手,进而增强领导干部的心理能力发展水平,开辟了党建研究的新视角。他认为,心理能力建设是加强党的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加强干部队伍心理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出发,厚植心理资本将聚焦于目标信念、兴趣志向、价值取向、意志品格等关键心理因素上。
在实践层面,专家们普遍认为,虽然很多地方对建立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不够,对心理疾病还存在较多的社会偏见和误会,有些干部存在“病耻感”和“病忧感”,如何将科技手段更好融入心理服务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创新。
在政策导向上,闫洪丰认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制定必须紧密围绕“科学”与“落地”进行多样化探索。政策的制定要以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为依托,以对人的需求和认知的了解为依据,以有效的心理预防和干预方法为工具,科学制定政策,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从组织层面,要认真落实关怀干部心理需求和良好心态培育的各项举措。戴晓曙认为,要按照“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的工作思路,以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为工作目标,提高对干部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重要保障措施,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
在培训层面,应重点探索在党校搭建领导干部心理服务平台。国家税务总局党校心理训练中心副主任李朝波提出,应将心理培训作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的首要环节。他认为,党校在为领导干部提供心理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平台优势和操作优势。搭建心理服务平台,确保心理服务的质量和供给量,使领导干部在党校学习期间能够同时缓解心理压力、化解心理困扰、增强心理活力。
在技术层面,要加大心理服务与科学的心理技术手段结合的力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员考试测评研究中心副处长王文新认为,领导干部心理服务推进的关键在服务内容的科学化和服务获取的便捷化。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要将心理服务与科学的心理技术手段相结合,将科学化的心理技术转化为实用的心理服务产品,加强宣传和体验力度,扩大心理服务技术与产品知晓度和覆盖面,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心理服务能力。
【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改进】范文三
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经验即“六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既立足当前、直面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又着眼未来、登高望远,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上着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能取得卓著成效,与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是紧密相关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针对性极强的有效举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比如,针对一些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连续推出一系列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治理举措,采取超常规手段“对症开方”,取得积极成效。又如,果断作出治理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治理“微腐败”行动,有效遏制了少数基层干部雁过拔毛、吃拿卡要等不良风气。这些都是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的体现。
使命引领是解决问题的指南针和原动力,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明确路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诉求,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让群众参与评价党和政府工作,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使命引领为党员、干部解决问题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坚定的意志品质。崇高的使命感让党员、干部时刻谨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事创业的原动力。使命感越强,发现问题就越敏锐,直面问题就越勇敢,解决问题就越高效。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就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迎难而上,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解决问题是使命引领的试金石和推进器。解决问题的成效是检验使命引领的基本标准。判断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使命感有多强,决不能只看其喊的口号有多响、做的报告有多长,必须看其为人民群众办了多少实事、解了多少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使命感不断强化和提升的过程,会对使命引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啃下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块块“硬骨头”,进而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其自豪感和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攻坚克难、完成使命的决心和信心就会更加坚定。
使命引领是解决问题的理念和原则,只有坚持使命引领,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问题导向是使命落地的手段和方式,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一步步实现愿景和使命。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既要在思想觉悟上“高上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又要在工作实践中“沉下来”,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不断强化使命感和责任心。
【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改进】范文四
改革开放以来党建理论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党的建设在开拓创新中阔步前进、不断加强。在丰富实践基础上,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党建理论创新取得丰硕成果,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宝库。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建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着力解决“_”对我们党造成的严重伤害,恢复党的优良传统,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建理论和实践创新。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邓小平同志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搞好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谱写了党建理论创新的新篇章。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有效应对来自国内外的风险考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党建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在党的性质、纲领等重大问题上,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党建理论,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为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科学发展观推动党建理论创新迈出重大步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积极应对我们党面临的考验和挑战,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党建理论,比如,提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命题,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等等。科学发展观中的党建理论,准确把握时代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开辟了党建理论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谱写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篇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命题,宣示了我们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明确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的战略定位,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第一次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等等。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作出了具有原创性的重大贡献,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建理论创新硕果累累、成效卓著。这些理论成果中蕴涵着对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切,蕴涵着对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蕴涵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科学理论的真理光芒。
改革开放以来党建理论创新的深刻启示
历经40年的艰辛探索,党建理论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对加强党的建设发挥着重大而深远的作用。总结和把握40年党建理论创新带来的启示,对于继续推动党建理论与时俱进,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建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始终是党建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实践基础上的党建理论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创了党建理论创新的新局面。实践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仅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党建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使我们党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不断形成科学的党建理论成果,推动党的建设实践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建理论创新的根基和源泉。
党建理论创新必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决定性作用。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是党建理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实践出发,发展理论、检验理论,确保党建理论创新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作出全面部署,在总揽“四个伟大”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党建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实践充分表明,党建理论创新只有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展开,服务于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才能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不断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并在实践中发挥创新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
党建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要求,为推动党建理论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努力破除各种思想桎梏和观念禁锢,坚持把党建理论创新同党的建设实际情况、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新的形势任务和新的实践,不断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创造新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在全面从严治党丰富实践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党建理论创新取得累累硕果,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理论遵循和思想武器。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摒弃一切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一切阻碍创新的旧框框,破除一切体制机制的旧藩篱,才能推动党的建设在实践中持续有新开拓、在理论上不断有新创造。
党建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源。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在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性提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瓶颈问题,解决突出矛盾,补齐各种短板,有力提升了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回应时代呼唤、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重大课题,着力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推进党建理论创新。
党建理论创新必须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党建理论创新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记取党的历史经验,同时必须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把党建理论创新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进程中去思考,放到改革开放大潮流中去推进,使党建理论创新在不忘历史渊源的同时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定“四个自信”,深入研究关系党长期执政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准确把握党的建设规律,努力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有力推动了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只有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党建理论才能愈发充满生机活力。
【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改进】范文五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要求领导干部“立政德”,强调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按省委要求,近日,我省各级党委(党组)结合“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警示教育开展,认真组织学习《领导干部要讲政德》一书,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学细悟,有力推进了专题警示教育。
《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中央党校、部分高校、社科院有关专家学者组织编写,分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立政德四章。省委要求把该书作为“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帮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良好政德,着力提升专题警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质量。省纪委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切实把《领导干部要讲政德》作为重要教材,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内容;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学习研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
集中学习,深入研讨。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重要论述,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省纪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深入学习了《领导干部要讲政德》,要求纪检监察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淮南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围绕学习《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畅谈学习体会;省直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认真学习了《领导干部要讲政德》,要求做到知行合一。
个人自学,学思践悟。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潜下心来下功夫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联系个人、联系实际、联系工作学思践悟,努力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透一点,做到学懂弄通做实。许多党员领导干部还积极撰写、交流《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的学习心得体会,巩固深化学习成果。
通过学习《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强化宗旨意识、严格约束自己,树立良好政德操守,砥砺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奋力推动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