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议发言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议发言稿
哲学社会科学尽管学科门类繁多,其繁荣发展离不开各领域各学科专家学者们的艰辛努力,但归根结底都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与大家在一起,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共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之魂,党的用二十四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从国家的层面规定的目标是“富强、明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一、回顾过去,我们的今天来之不易
作为正在健康成长的孩子们,我们一定要理解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一定要了解我们国家的国情和历史,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地域辽阔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人民的生活也在一天天走向富裕,同时我们的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从历史方面来说,我们的国家有过非常辉煌的过去,同时也有过百年的屈辱史。
我们都是__县人,一定要了解__县的过去。__县的__北游击大队和__南游击团的战士们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__县,不惜抛头­,酒热血,出现了秦小四等革命英雄,使__县顺利得到解放。在解放前,大家的生活很贫困,作为生活在现代的孩子们,很多现状是你们难以想象的,1925年是牛年,__县大灾,发生了大饥荒,政府拿出来救灾的粮食都被贪官污吏贪污了,全县的灾民们都住城里跑,开始饿死的人还有棺材装,后来只能用席子,再后来一床席子裹上两具尸体就抬去埋,最后连埋的人都没有,满大街都是饿死的人,活着的人将这些人的尸骨拣在一起埋了,这就是位于现在城关镇政府外的白骨坟。那时候很多穷人没有住房,还有不少人住在岩洞里,有的人家住的就是两根木叉的茅草棚,家里仅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__县解放后,很多在旧社会没有得读书的孩子进了学校,由于刚解放,旧社会遗留下的人很多,所以我们那时读书最小的六、七岁,最大的二十多岁,还有父子两同时在一班读书的,因为他们渴望知识。
再拿改革开放前来说,我们的生活和现在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那时候农村基本上没有水泥平房,道路泥泞不堪,从城关到红果得花上三个小时,不是堵车就是道路塌方,从__县到水城要走整整一天,而且只有一来一回两张班车,那时候没有一条象样的柏油路,更没有高速,我们的城市建设也是清一色的旧房子,上学的孩子们穿着补丁裤子和衣服,走上很远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学校基本上没有食堂,学生的午饭就是事上干粮,条件好的有个饭团,不好的就是炒几颗干包谷籽就着凉水算一顿。只有少数中学有食堂,但由于国家没有补助,根本无法跟现在相比。
同学们,我们今天生活在很好的环境中,不愁吃不愁穿,甚至不好吃的不吃,不好看的不穿,有的同学跟父母争吵,惹父母生气,甚至动不动就拿不学习来威胁家长,这些都是非常不对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认真孝敬父母,理解父母。当我们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繁荣富裕的时代,后面有一个强大而美丽的祖国时,一定要理解,现代的生活来之不易,是经过一辈又一辈先烈们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书记今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作了题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小培养一颗爱国心,对人诚实友善,用良好的品德和言行来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来感染自己,从小就要有一颗学做好人的心。同学们正处在健康成长的青春年华,很多时候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我们身边经常会涌现出很多的好人好事。我们要向身边品德优良的人们学习,学习他们诚实待人,踏实做事,善良真诚的品格,做正直的人。在这里不妨向大家举两个小小的例子,比如在__县,今年3月8日,家住两河乡扯扎村的邢__老人散步的时候捡到了一个看上去鼓鼓的烟盒,里面有好几百块钱,老人寻思着丢钱的人可能会沿路找回来,他就在路边坐下来等,等了好几个小时。没找到失主的邢__跟他的老伴说:捡到这个钱的时候我就在考虑,烟盒装着的钱,肯定不是富裕的人掉的,这个钱肯定是人家打工的钱,或者是卖东西的钱,如果我们把这个钱用了,一辈子这个心就不安,虽然捡到钱了,我没地方交待,所以一夜睡不着觉。老人捡到钱后受到心灵的折磨,困惑得晚上无法睡觉,求电视台帮他找失主,邢__老人说:如果这个钱没人来领,我们就准备捐献,用来修路,如果这个地方不修路,我们就准备拿给那些残疾人、孤寡老人就行了。
邢__老人说的话很朴实,他自己和老伴靠每月500元的补贴金生活,但是他的行为是高尚的,他拾到钱后表现出来的优良品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民族,具有很多优秀的传统美德故事,每天都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很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默默地做一颗社会的螺丝钉。比如我们__县的交警万磊,他就是一个任劳任怨勤奋工作的人,同学们坐车或者在街上行走的时候一定经常会看到,万__不管风里雨里,哪里车流拥挤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不停地向来往的车辆挥着手,不知疲倦,那是因为他的心中装着责任,对自己职业的一种敬爱精神,就是我们说的敬业。同学们在上德育课的时候一定都能学习到很多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做一个热心帮助别人的人,这也是我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方面。
从生活和学习的层面来说,我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表现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就是要自觉地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积极、健康的学生,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这是社会对你们的期望,同时也是你们健康成长的需要。现在是你们的父辈在建设国家,但是祖国的未来一定是你们的,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同学们,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爱国”就是用一颗赤子之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敬业”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诚实”就是要诚实善良,真诚处事,“友善”就是要热情对待身边人身边事,团结同学,待人和善。
你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继往开来的伟大重任,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和内在的信念理念。
三、从小事做起,学会感恩
今天是你们开学的第二个星期,度过了美丽的署假后你们又回到了校园,开学我们就举行这次宣讲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同学们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时间有限,同学们的行为也不是通过短暂的宣讲活动就能彻底去改变,但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时代,这个时代发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富强,越来越美丽。我们是未来的建设者,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成材,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才能在方方面面表现得更加出色。
古人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意思就是说不要因为这件坏事很小就去做它,也不要因为这件好事微不足道就不去做它。只有贤明,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人信服。对于同学们来说,我们一定要从很小的事做起,比如孝敬父母,在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既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减轻了父母的负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帮助社区的空巢老人,帮他们扫扫地洗洗衣服,在学习劳动技能的同时又帮助了别人,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是从小的方面说,从大的层面来看,比如上个月云南的鲁甸发生了6.8级地震,导致600多人死亡,十多万人无家可归,我们又能在这些灾难面前做些什么呢?我们国家最近几年发生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每一次地震都牵动了10多亿人的心,在这些大灾大难面前,很多平凡的人们哪怕捐献一块钱,一件旧衣,一件日常生活用品,汇集在一起就是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在这里不是要求同学们要捐献什么,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少用一块零花钱,少吃一根雪糕,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心系祖国,心系未来,心系灾区。同学们是祖国的花朵,正是含苞待放的时候,我们理解人生价值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感恩,对养育我们的土地,给我们生命的父母,哪怕是带给我们新鲜空气的一片绿叶,一滴水,学会感谢世界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感谢同学们在一起渡过的快乐时光,感谢社会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感谢我们健康成长的环境,感谢老师对我们的辛勤培育。有人帮助我们的时候,随口说一声“谢谢”,你就给对方心里带来了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给我们更多的帮助,当我们学会感恩,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和学习,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和同学、家人、朋友之间互相理解,互相鼓励的时候,我们就慢慢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也是我们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方面。
四、在党的红旗下健康成长
国家弱就要受欺负,我们国家曾经遭到日本的侵略,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杀死中国30多万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牺牲人的更是不计其数,我们今天的幸福是一辈又一辈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展望未来,珍惜我们拥有的幸福,守卫我们取得的成果。
我们学校的前身是火铺矿小学,我们的同学大多多是矿工的后代,我们的先辈们为了“三线建设”不远万里来到__县,当时的__县很落后,很艰苦,老矿工们到__县住的是干打磊的房屋,吃的是野菜粗粮,但是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充分发扬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把我们的矿区从一穷二白建设成欣欣向荣的新矿区。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六__水。
同学们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在党的领导下健康成长。我们正处在健康成长的青少年时期,只有多学知识,努力读书,掌握各方面的生活技能,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地、自觉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多做好人好事,学做好人。在这里,我最后祝愿老师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上层楼,祝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一帆风顺,用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家庭,回报社会。
谢谢大家!
【思想宣传范文】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决定》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举措。
我们学习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把握。一是理论层面,要着重研究、学习四中全会《决定》对依法治国战略在理论层面有什么新的理论创新,这是依法治国战略中起到纲领性作用的“灵魂”;二是要着重研究、学习四中全会《决定》对依法治国战略,在具体实施层面作出了哪些具体措施方面的部署,这是依法治国战略中起到指导性作用的“措施”。
第一部分:依法治国的理论提升
一、充分认识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国法治发展史的重要地位
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充分体现了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关系,深刻回答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凝聚了全党智慧,反映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是一篇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历史性文献。在中国法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总体上看,全会通过的《决定》具有四个方面的主导精神:
一是完成了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设计。从实施依法治国的目标设计、道路设计、体系设计、原则设计、基本布局设计、任务设计等等各个方面,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都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化设计。这种顶层设计体现了将依法治国从局部战略转向系统化的全局战略高度。
二是完成了依法治国理论的全面提升。《决定》根据新的形势要求,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在依法治国理论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依法治国的新的理论,首次系统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目标、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关系、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法治政府标准体系、依法行政制约监督体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等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理论品质。
三是全会《决定》体现了法治改革的时代精神,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和坚持与完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等各个方面180余项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保障了依法治国创新精神。
四是全会《决定》突出了依法治国的实践建设。《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全会《决定》从为依法治国提供政治保障、体制保障、机制保障、法治文化保障、队伍建设保障等各个方面,着力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在实践层面的建设。中国法治现代化过程,应当包括三个层面:法治思想现代化、法律制度现代化、法治实践现代化。其中法治实践的现代化是出发点和最终归属点。《决定》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取代“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实现了依法治国重心从立法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化。
二、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1、从历史纬度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过程开始探索于建国之初,毛泽东时代就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毛泽东说过,“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探索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邓__时代,开创了中国当代法治的恢复与创建。邓__指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江泽民时代首次系统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论,并将依法治国上升为宪法原则。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胡__时代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上升为宪法原则,并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胡__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依法治国纳入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最令人瞩目的精华部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权力监督制约思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二是“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三是系统化的法治建设理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2、从现实纬度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手段。
3、从战略纬度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国理论和治国方式。这两种治国理论与治国方式的对立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法治的基本含义是指国家制定良好的法律,并严格依据良法治理国家和社会,即“良法善治”。人治的基本含义是指依靠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管理国家和社会。
【思想宣传范文】三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继承了过去依法治国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对依法治国战略的理论进行了全面提升,提出了许多新的依法治国理论思想。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道路、领导力量、指导思想、总目标、总要求、基本遵循、总体布局、总体任务。
(一)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__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理论指针: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__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基本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方向定位: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两个总目标的辨证关系。《决定》在依法治国与法治国家之间,加进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过程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两项总目标,但这两个总目标的功能不太一样。法治体系可以看成是一个手段目标,它不是个最终的目标,法治国家是一个结果目标,是最终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最终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结果目标。
——关于依法治国的本质属性。《决定》指出,依法治国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同时进行了框架设计,即依法治国五大体系。这就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将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作为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建设法治中国,不能不特别注重解决执政党依法执政的问题。依法执政不仅要有完善的国法体系,而且必须有健全的党内法规体系。
——关于依法治国战略布局。《决定》在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分解中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针对依法治国战略的上述布局,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基本理念。一是依法治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行为和对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高度关注,体现了新时期依法治国更加重视制约和规范国家公共权力;二是依法治国针对执政党、国家机关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方位覆盖,体现了依法治国系统化建设战略。
——关于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决定》在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分解中提出“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这是针对传统的“有法可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的全面提升。
——关于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辨证关系。《决定》在依法治国总目标分解中提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是一致的。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了“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三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高度来认识,而四中全会《决定》将依法治国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决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讲清的一个核心问题。这里必须搞清楚这样基本问题。
一是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十五大上就确定了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基本政治文明建设的框架体系。其次,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具有宪法依据。再次,坚持和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是中国现实国情和客观需求。
二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的辨证关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不能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开来。
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如何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在理念上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全方面,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其次,在方式方法上,全会决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三统一”、“四善于”,并作出了系统部署。“三统一”是指“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四善于”是指“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决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人民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中居于主体地位。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的基本含义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由此,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得到确立。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依法治国的积极性,理顺人民群众有序参与依法治国与国家机关实施依法治国之间“互动关系”,防止将依法治国仅仅看作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单向行为。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决定》指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不论在东方或西方都于相当早的时期便已萌芽。资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率先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写入了宪法,成为资产阶级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决定》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法律只有以道德为支撑,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成为维系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良好之法。法律与道德,历来是建立公序良俗、和谐稳定社会的两个保障。法治与德治,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一个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和威严,一个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各自起着不可替代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其目的都是要达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保障社会的健康和正常运行。从一定意义上说,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刚性手段,以德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柔性手段,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和谐,保障社会健康协调地发展。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中国当今的依法治国,可以并且应当汲取古今中外所有的人类法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为今天的依法治国服务,成为今天我们实施依法治国的有益营养,但是,实施依法治国的最大国情是中国当今的现实国情,这是实施依法治国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无论是照搬西方模式,还是不加甄别的历史复古主义,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
(四)关于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的关系
《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对于树立宪法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依宪治国这一提法最早是由学术界提出来的,2004年胡__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讲话,提出了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4号纪念现行宪法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这次《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行政首先要坚持依宪行政。
(五)关于以法律信仰与法治精神为核心的法治文化建设。
一个社会能否实现法治,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这个社会有无尊崇法治的文化和心理,是否培养起了追求法治的信念。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法律信仰,一个社会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法虽立而难行。只有把培育法律信仰、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置于法治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让法治在人民心中生根,在社会运行中生效。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通过中央文件方式,提出了“法律权威来自于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法律信仰、法治精神为核心的法治文化,是依法治国软实力,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人文底蕴和深厚土壤。
值得关注的是,党的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是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内容之一,法治文化建设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相辅相成,法治文化建设必须以核心价值观作为贯穿其中的基石和灵魂。
第二部分:依法治国的实践措施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树立宪法权威。
——加强违宪审查。“完善全国人大及其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强化宪法权威。“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2、完善立法体制,解决立法权合理配置问题。
——防止立法的部门化倾向和立法地方保护主义。“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
——“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
——“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3、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解决立法权如何行使问题。
——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
——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4、立法重点,解决立什么法的问题。
——建立“公平”立法权利保障制度。“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
——加强市场经济立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1、法治政府建设的标准体系。法治政府是现代政府管理体系的基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必须自觉遵照法治精神,遵循法治原则,运用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各项权力,以法律的公信力保障政府的公信力,以法律的执行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政府治理体系,打造职能有限、行政有为、运转高效的政府。
《决定》对法治政府有一个新的描述,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目标性标准体系。这个目标体系就是建设一个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2、政府职能法定化,实施权力清单制度,解决政府权力界定问题。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3、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解决行政权力如何运行问题。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4、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解决行政权如何监督问题。
——构建行政权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