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在劳务企业座谈会上发言
市长在劳务企业座谈会上发言
安全防护用品的简称,安全防护,即安防,所谓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事故;所谓防护,就是防备、戒备,保护安全的一种措施。劳动保护的简称。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守于会议发言稿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议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召开市在京施工企业、劳务企业座谈会,主要是总结过去,分析形势,展望未来,共谋发展,努力实现在京企业的大提升、大跨越。首先,我代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向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在京发展的施工企业、劳务企业负责人表示最诚挚的问候!并向你们及家人致以最美好的祝福!
刚才,星瑞同志通报了在京企业发展情况;天元集团、万平公司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市建委建筑业管理中心赵主任、省建工局驻京建管处陈主任、市政府驻京办事处周主任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你们对在京企业的真挚情感,对我市建设事业的殷切期望,让我们深受鼓舞、深受感动、深受启发!下面,就进一步加快在京企业发展,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实施“外出兴业”战略,我市外出施工及劳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做大做强建筑业”为目标,以市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纲领,全面实施行业发展六大战略,外出施工、建筑劳务快速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外出施工实现突破性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5亿元,同比增长50.5%,连续两年倍增。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0亿元,同比增长50.5%;上缴地税11.9亿元,同比增长51.7%。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7亿元,同比增长24%,高于全省增幅7个百分点;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4亿元,同比增长28%。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广辟“外出兴业”之路。2011年,全市外出施工人数达到10万人,签约工程总造价195亿元,累计完成产值129亿元,同比增长266%。建筑队伍和劳务用工已辐射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发展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企业资质全面升级,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积极引导一级企业向特级企业进军,二级企业做大做强,三级企业做专做精,中小型企业加快向技术公司、专业公司转变,主动为大公司提供配套服务。截止目前,全市建筑业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已发展到905家(不含市政、装饰、园林绿化、水利专业),其中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中特级、一级企业15家。全年有43家企业资质升级,同比增长72%。大企业带动作用突出。2011年天元集团完成总产值137亿元,同比增长28%;集团完成总产值83亿元,同比增长79%。
(三)传统市场日益巩固,新的市场亮点频现。驻外企业发挥建筑品牌优势,以质量和诚信开拓市场。、等传统市场得到巩固,、等新兴市场逐步形成。费县华通路桥在辽宁省施工近30年,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多次获得吉林省政府表彰,2011年完成外出产值6.2亿元。集团在包头市与政府以土地置换方式,投资60亿元建设体育馆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鲁班建设集团与日照钢铁有限公司签订住宅开发项目总承包协议书,规划面积达到50万平米,预计合同额将达到10亿元。天元集团在赤道几内亚承接警察局宿舍楼和中兴通讯公司铁塔工程,计划完成产值2.5亿元。
(四)劳务企业迅速成长,外出效益大幅跃升。目前,我市劳务企业已经发展到280家,同比增长24%。今年一季度,全市外出施工及劳务输出人数达到2.1万人,签约工程总造价21.5亿元,累计完成产值20.6亿元。一批在外劳务龙头企业自身发展壮大,成功实现了向总承包企业的过渡,同时带动许多中小企业“走出去”。蒙阴沂蒙公司已向11个国家派驻劳务人员800多人,年劳务收入6400万元。天元集团等4家建筑企业具备了对外承包工程和建筑劳务合作经营权资格,累计出境外出施工完成产值800亿元,累计施工带劳务输出人员4万人(次)。
(五)劳务品牌声誉鹊起,京临合作更加紧密。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扬人特有的“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精神,打造了“沂蒙建筑业”、“沂蒙建筑劳务”等金字品牌。注重加强与市的建筑劳务合作。目前,我市在京施工企业共计21家,与市政集团、建工集团、城建集团等8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2011年,在京施工备案人数2万余人,完成总产值9.9亿余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劳务分包企业完成产值8.7亿元,占到88%。万平公司连续多年获得“在京优秀施工企业”称号,沂蒙建设公司等5家企业获得“在京施工先进企业”称号。
二、扎根市场,在竞争中积蓄力量、加速成长、树立沂蒙品牌
近年来,建筑业以保障城市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规范市场秩序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中心任务,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创新管理机制,高质量完成各项城市建设任务,综合实力和城乡建设能力显著提升,引领了全国建筑业发展。从有关数据和资料分析,市场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建筑市场空间巨大、发展潜力巨大。2011年,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房屋施工面积1.8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5%。今年1-3月份,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81亿元,同比增长11%;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本年新签合同额1694.4亿元,同比增长22.2%。“十二五”时期,市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科技、绿色”发展战略,加快南城建设、CBD东扩、新城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医疗设施、地震避难场所、城乡结合部地区改造、村镇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十二五”时期,计划年均竣工房屋3500万平方米左右,这为建筑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建筑专业结构优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截至今年3月底,在市注册或进行备案登记的各类建筑施工企业(含施工总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共7934家。其中:市所属各类施工企业6186家,占78%;中央在京及外地进京各类施工企业1748家,占22%。在施工总包层面上,市企业占施工总包合同额的62.6%,特、一级企业施工总包合同额占90.4%。在专业承包层面上,按工程项数和合同额计算,外地进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2.4%和53.2%。骨干大企业的数量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已形成较明晰的市场分层竞争格局。专业或中小型企业加快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转型,专业化水平、经营能力、协作意识不断增强。
(三)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到位、建筑科技实力雄厚。截至2011年底,节能住宅累计达到3.2亿平方米,占住宅总量的76.9%;节能建筑累计达到4.1亿平方米,占既有民用建筑总量的60.4%,位居全国前列。膜技术、大跨度钢结构等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奥运工程、T3航站楼、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和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并有力提升了建筑企业科技实力和整体竞争实力。
建筑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市场;是一个聚集了全国优秀建筑企业,强手如林的建筑市场;是一个公平、开放、包容、规范、创新的建筑市场。在这样一个充满机会、充满挑战的市场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应该说,站稳了,就意味着站稳了全国;在能够生存,在、广州、深圳等其他城市就能够生存得更好、发展得更快;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企业是有信誉、有实力、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
参与建筑市场竞争是企业人才、科技、管理与资金的综合较量,企业必须充分了解市场、自身实力和竞争规则,找准市场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超前做好市场拓展计划,提前介入,争取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要熟悉工程招投标、施工、监理以及索赔等方面的规则,学会生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队伍。要立足沂蒙、扎根,从质量、人才、技术、管理、品牌等各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壮大企业实力。
三、强化服务引导,塑造企业形象,做大做强沂蒙建筑业
今后一个时期,在京施工企业和劳务企业要严格落实全市建筑业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市建委、省建工局的要求,明确思路,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改革创新,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不断擦亮“沂蒙建筑业”的金字招牌。
(一)强化转型升级,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现在看,我们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资质低、资金少、实力弱”的问题,迫切需要壮大规模、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下一步,一要向“高”端延伸,提高科技含量。目前,实施节能减排、绿色施工已成为行业发展基本要求。企业必须及时适应变化,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模式,走“高、精、尖”的道路,积极学习最新科研成果,大力应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要向“宽”处拓展,拓宽产业领域。在京企业要突破以房屋建筑为主的局限,横向拓宽产业领域,向水利电力、设备安装、装饰装璜、道路设施、园林绿化、市政路桥、生态环保等领域延伸,形成新的增长点。三要从“细”节着手,实行精细化管理。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实现资源整合、管理升级的目标。
(二)强化人才培养,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一要努力打造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各位老总要敢于向新领域、新纪录冲刺,向大企业、大品牌进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在跑市场、抓管理的同时,还要多静下心来看书学习、开阔眼界,做到与时俱进。二要抓紧抓好人员培训。着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建设注册执业人员、关键岗位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等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加快推进以技工、高级技工和技师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企业科技应用能力。
(三)强化市场开拓,不断扩大外部市场份额。一要积极开辟市场。继续巩固传统市场,积极拓展市辖区、南城建设、东城建设,积极承揽CBD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环保项目。以劳务基地和驻外办事处为依托,发挥“劳务基地县”的品牌效应和专业特色优势,打造推介一批品牌劳务企业,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二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天元集团等有对外签约权的企业,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多承揽援外工程项目。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建筑企业的合作,借助其技术、管理、品牌和资金优势,在共同拓展市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水平,逐步增强向国际高端建筑市场渗透的能力。三要加强宣传推介。借助各种新闻传媒,组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联谊推介、专业论坛、经验交流、外出观摩等活动,进一步放大在京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企业发展。
(四)强化现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质量带来高信誉、高份额、高效益。在京企业要把质量安全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规范标准,建立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一要切实加强企业质量安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促使企业管理规范、操作规范。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以基本知识、工程施工标准、规范和规程为重点,强化一线作业人员的培训,增强操作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二要严格施工现场管理。重点抓好土方开挖、基坑支护、高大模板、起重吊装、脚手架拆装、高处作业、施工消防、装修工程,以及管沟作业、拆除、爆破等危险环节的作业,确保施工安全。要严格实行施工区、办公区、生活区隔离措施,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岗位。三要严格持证上岗。加强关键岗位和职业技能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人证相符,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现象发生。
(五)强化企业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事实充分证明,只有企业让职工舒心,才能使职工与企业贴心。在京企业要切实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时时抓,牢牢抓。一要完善档案,加强网络服务建设。做好驻京建筑务工人员的调查登记统计工作,完善外出建筑务工人员档案。在京建筑务工人员权益受侵犯时,要积极协助解决,并及时向户籍所在地的镇村反馈情况,共同做好维权工作。二要建立机制,切实依法维权。严格执行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和劳动用工实名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专用帐户,落实好农民工工伤、意外伤害保险,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清欠工作长效机制。三要加强协作,提高维权效果。及时向市建委、省建工局驻京建管处汇报,通报案情,分析原因,不断提高维权服务水平。
(六)强化基地建设,打响沂蒙劳务品牌。按照“优质定向、组织有序、科学规范、互利双赢”的基地建设目标,全面加强双方的互利合作,强化企业劳务管理工作。一要进一步强化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沟通协调,确保信息畅通,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持续开展劳务基地建设工作。二要积极做好市场化运作。以现有的基地劳务企业为龙头,规范劳务企业用工管理,推荐优秀劳务企业参与市场的开发建设。三要继续扩大基地数量和规模。着力选择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建筑业基础较好的县进行培育,发展新的建筑劳务基地。今后,全市计划再发展2-3个建筑劳务基地县,以增强建筑劳务输出的发展后劲。
(七)强化组织领导,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要加强指导和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市住建委将加大对外出施工和劳务输出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人才支撑和人才吸引力度,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为企业搞好服务。驻京办也要准确定位,增强为企业服务、为建筑工人服务的意识,用良好的工作作风,树立起市住建系统对外良好的窗口形象。二要考核激励,扶持企业加快发展。去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外出施工等列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同时加大对企业的考核力度,表彰奖励先进。今年初,市政府按照《意见》精神兑现了奖励承诺。在京企业要用好政策,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积极“走出去”,尽快将企业做大做强做精。
在此,真诚地邀请各位领导到检查指导、旅游观光,对我市建设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对在京施工企业、劳务企业给予更多的倾斜和帮助。希望在座的企业思想再解放,力度再加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再创事业的新辉煌!
【会议发言稿】
各企业、各有关单位:
为有效缩短工伤认定时间,提高工伤认定质量,降低工伤认定行政复议率和行政诉讼率,维护好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权益,现就加强工伤认定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实行工伤认定分类管理。对所有的工伤案件,划分A、B两类,实行分类管理。其中A类案件,指工伤事实简单、清楚、劳资双方无争议且劳资双方都同意申报的案件;B类案件指工伤过程复杂、事实模糊、劳资双方存在意见分歧的案件。对A类案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受理并经充分调查取证后,由职能科室直接进行认定;对B类案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受理并经充分调查取证后,由职能科室提交工伤认定工作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后,进行认定。
二、坚持工伤认定沟通先行。对所有工伤案件,在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前,坚持先行与发生工伤的企业进行沟通,向企业详细讲解工伤保险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争取企业对工伤认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职能科室沟通、分管领导沟通、主要领导沟通三种沟通层次,根据工伤案件的复杂程度和与企业的沟通难度,选择一种或多种沟通层次进行沟通。在工伤认定沟通过程中,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安排人员做好配合工作。
三、实行工伤认定部门合议。为确保工伤认定无异议,切实降低工伤认定行政复议率和行政诉讼率,对所有B类工伤案件,一律邀请有关部门进行合议。经与有关部门协调,确定邀请合议的部门包括市人民、市政府办公室法制办公室。合议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能科室提前安排好会议日程,提出参加会议人选,报分管领导批准后,邀请合议部门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共同对工伤案件进行部门合议,作出是否认定决定。
【会议发言稿】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板栗工作会议,是在全县上下奋力冲刺全年各项任务目标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重要会议,既说明了板栗产业在我县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加快发展板栗产业的态度和决心。我们组织考察学习了河北迁西板栗发展经验,昨天下午,大家又现场观摩了磨木路沿线板栗标准化建园,相信大家都有深刻的感受和触动。特别是省林业厅产业处晏处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吕教授在百忙之中亲临会场指导会议,这是对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的极大支持和鼓舞。刚才,柴坪、大坪两个乡镇和东川八盘村进行了大会交流,我都同意,一会儿,柳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加快板栗产业发展先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加快板栗产业发展的使命感
板栗产业在我县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其以个大、色鲜、味美、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而驰名全国,以质优量大而被誉为“中国板栗之乡”,做大做强板栗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责任。
首先,良好的发展基础,要求我们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近年来,县委、政府坚定不移的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把发展板栗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紧抓不懈,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板栗产业发展成效明显。一是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累计栗园面积达到45.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34.9万亩,丰产园面积10万亩。基本建成了镇木、云东、商沙三线30万亩板栗基地。2009年,板栗产量达到9020吨,产值达到5412万元,分别是2000年的2.1倍、2.5倍,仅此一项产业,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18元,全县收入过万元的板栗大户达到58户。二是品牌优势逐步凸显。大板栗是全国板栗优良品系之一,板栗产品多次荣获杨陵农业科技博览会金奖。目前,我们认证有机板栗生产基地3万亩,选育出了“镇栗一号”板栗优良品种,注册了“臻安”牌大板栗商标,板栗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基地规模和产量位处西北之首,成为全省板栗基地核心区。三是产业链条有效延伸。自1993年始建了县板栗食品厂,现经恒达公司整体租赁使用,通过扩建改造,建成了2000吨板栗冷藏库和三条深加工生产线,开发了“甘纳豆”、“栗栗香”、“开口笑”等板栗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全县建成了5个储藏能力100吨的中型气调库和26个储藏能力20吨的农村小型储藏窖,全县板栗保鲜储藏能力达到3000吨。同时,全县还组建了15个乡镇板栗产业合作社和28个村级板栗专业合作社,培养了一大批板栗营销专业大户,实现了县内小市场与全国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其次,存在的薄弱环节,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努力。在板栗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一些影响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一是品种老化,良种选育推广工作滞后,良种采穗圃规模小,接穗采集单一,选择性不强,导致品种混杂,良莠不齐;二是经营管理粗放,片面追求基地规模,忽视栗园管理,使树体衰弱,病虫危害严重,产量低而不稳;三是产业链条短,市场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和中介服务组织未充分发挥职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供、销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四是品牌效益不强,产品的分类不细,包装鱼龙混杂,“臻安”牌大板栗商标、有机板栗认证和原产地保护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三大三小”现象,即:决心大、投入小,规模大、产量小,牌子大、效益小。单拿基地和产量来比较,全县的挂果栗树2200万株,按今年总产量9020吨计算,平均到每株挂果树单产不足1市斤。如果通过嫁接改造和精细管理,在3-5年内,使现有栗树达到三分之二以上挂果,平均株产达到2市斤,那么总产量将达到3万吨以上,其效果立竿见影,提升的空间十分巨大。
第三,丰富的自然资源,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做大做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县情实际,决定了我县农村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全县有435万亩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3%,农民人均占有林地17.4亩,是人均占有耕地的12倍。因此,做活“九分山”的这篇大文章,使广大农民不出山能致富,才是解决长期稳定增收的关键所在。我在不同场合也曾多次讲过,要改变我县产业多而不精、优而不特的现状,就是要主攻一到两个产业,逐步形成一业独大或两业并举的产业新格局。而我县是板栗最佳适生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优良的板栗品系,随着“镇栗一号”板栗良种的选育成功,以及优质二栗选育工作的推进,一批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优质良种将极大的丰富我县板栗品种资源,为提高板栗产量、质量和效益提供保证。同时,我县广大群众有栽培板栗的传统习惯,板栗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步形成了以板栗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和丰富的栗乡文化,广大栗农对加快板栗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加之,我们有一批能吃苦、业务精、作风硬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队伍,做大做强板栗产业我们有理由、有条件、有信心。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奋力推进板栗产业突破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板栗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板栗产业发展的决定》精神,确立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板栗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以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运行体系,突出基地发展,强化科技服务,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推进产业化经营,使板栗产业更好的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总体目标是:通过政府推动,科技促动,龙头带动,利益驱动,扩大新基地,改造低产林,壮大龙头企业,完善社会化服务,打造知名品牌,推进产业化经营。力争到2015年,板栗基地规模达到80万亩,其中良种丰产园达到40万亩,有机产品基地30万亩,板栗产量达到2万吨,鲜栗储藏能力达到1.3万吨,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实现产业总收入1.25亿元,农民人均板栗收入达到500元,跻身国内板栗生产大县前列;到2020年,板栗基地规模达到100万亩,其中良种丰产园达到60万亩,有机产品基地50万亩,板栗产量达到4万吨,鲜栗储藏能力达到2.4万吨,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实现板栗产业总收入2.4亿元,农民人均板栗收入1000元,板栗形成规范化种植、系列化加工、市场化管理、网络化营销的产业化格局,建成全国板栗强县。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以扩大基地规模为重点,在标准化建园上实现新突破。
一要扩大基地规模。按照全县西部乡镇重点发展板栗,东部乡镇重点发展核桃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要求,加快“西栗东移”步伐,确定结子、云盖寺、黄家湾、东川、庙沟、柴坪、余师、木王、达仁、青铜等十个乡镇为重点基地乡镇,各建设板栗基地8万亩;永乐、回龙、铁厂、大坪、灵龙、米粮、张家等七个乡镇为一般基地乡镇,各建成板栗基地3万亩;其余乡镇做为辐射发展乡镇,依靠典型带动,各发展板栗基地1万亩。总的要求是:年均新建标准栗园5万亩。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采取专群结合的形式,加快建设镇杨路、磨木路两个百公里30万亩板栗林带,商沙路、冷老路、西康路三个10万亩板栗林带,努力把磨木路率先建成“西北板栗第一路”。
二要优化品种结构。要立足发展我县地方板栗优良品种,广泛引进外地良种,建立板栗品种基因库,为搞好我县板栗品种改良提供基础。大力开展板栗良种选优和推广工作,将抗逆性强、稳产高产的板栗或二栗优良单株,在长期观测、实验、对比和子代测定的基础上,通过省级鉴定确认命名后,重点加以保护并大力推广,采用无性繁殖措施,集中建立“镇栗一号”板栗良种专业采穗圃,为实生幼树嫁接和低产栗园改良提供优质种源,以后凡幼树嫁接和低产园改造所需的良种接穗,必须来源于专业良种采穗圃,原则上不得随地乱采,每年幼树嫁接和低产栗园改造不低于5万亩。林业部门要组建和培训板栗专业服务队,为栗农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三要提高基地质量。随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国内国际食品消费市场对绿色和有机食品的需求旺盛,要坚持认证与监管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原则,稳步扩大绿色和有机板栗基地规模,着力加快基地认证,创建以“臻安”牌大板栗为主的国家级知名板栗品牌和板栗原产地保护基地,提高依法监管水平,提升大板栗品牌的整体形象,努力实现基地建设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二)以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在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新突破。
一要加快推进板栗产业化经营。要积极构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农户“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机制,不断提高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产业基地农户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引导他们采取投资、联营、入股、合作等形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开拓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群。县委、县政府在《关于加快板栗产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国家、集体、个人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参与龙头企业建设,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建立工业园区等相关激励政策,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集群。我们要立足资源优势,采取招商引资、联合建厂等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板栗加工龙头企业,努力改变“卖原材料”的局面。板栗食品厂要加快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推进板栗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经济效益,大胆运用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建设出口型、外向型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要着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对“臻安”牌大板栗商标和有机板栗产品认证宣传力度,加强商标的管理与使用,争创名牌、中国名牌,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臻安大板栗在全国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以高质量产品赢得客户、占领市场,以响亮的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
(三)以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在科技化引领上实现新突破。
一要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林业部门和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稳定和加强县乡林业科技队伍,发挥好林业在科技兴栗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林业局要加快申报和建立县板栗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科院、林业设计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长期的科技协作关系,广泛开展科技联合攻关,为板栗产业发展提供前沿科技支撑。县职中、农广校要开设板栗高产栽培专业,培训板栗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人才。要健全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建立以林业科技人员培训为基础,职中、农广校、乡镇农技学校培训为补充,村级农民夜校、产业协会培训为主体的三级培训网络,全方位开展板栗生产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二要积极发展产业中介组织。要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要求,研究制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规划,在进一步理顺和加强县板栗产业总社与乡镇板栗合作社的基础上,以村或跨村为单元,有重点的培育、发展板栗协会和中介组织,明确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地位和职能,并给予其必要的优惠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联系企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沟通交流合作和调解贸易纠纷职能,促使板栗产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壮大。
三要全力推进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计划、城建、林业和工商等部门,要积极筹划建立板栗批发零售市场,并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乃至西北的板栗销售中心。要探索运用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拓展板栗营销平台。林业局要开通板栗营销服务网站,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为板栗生产、营销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要加强市场管理,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对本县板栗销售要逐步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商标,杜绝掺杂使假,规范交易行为,对外地进入我县市场的板栗,要禁止加挂品牌、使用“臻安”牌商标,依法维护大板栗声誉。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加快板栗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思路决定出路,力度决定效果。实现板栗产业突破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要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板栗产业开发工作,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县委、县政府将成立由我任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各分管林业的领导任副组长,计划、林业、财政等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板栗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板栗产业开发工作。各乡镇要将板栗产业开发作为乡镇“一把手”工程,认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切实可行的板栗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目标、原则和重点,加强工作部署,精心组织实施。要经常研究板栗产业发展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板栗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县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作,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加快板栗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健全体制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重点是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要求,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农户和经济组织,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不得随意调整,保持林地使用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可依法开发利用,用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板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完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板栗产业开发的基地面积、产量、产值、人均板栗收入等主要指标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责任书,加大分值比例,严格考核标准。县政府将每年召开一次板栗产业开发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奖励有功单位和个人。
第三,加大资金投入。按照2009-2020年板栗产业发展规划目标,需总投资2.85亿元,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光靠哪一级、哪一部门或群众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建立宽领域、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重点从四个方面予以突破:一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林业局、板栗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要积极争取中、省项目投资,每年争取的中、省用于板栗产业发展的专项投资要保持1000万元以上;二要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各部门争取到的扶贫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小流域治理资金等项目投资,要重点支持板栗产业,按照“渠道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工”的原则,每年用于支持板栗发展的资金也要不低于1000万元;三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县农行、农发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各类经济组织发展板栗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对个人投入开发板栗产业的,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每年支持板栗发展的各类金融贷款要达到2000万元以上;四要广泛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按照“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增加对板栗产业的投入,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及独立法人创办板栗等绿色企业,鼓励单位职工和科技人员以有偿服务、投资入股等形式参与板栗产业开发,鼓励外商来我县承租和购买山地,发展板栗基地,兴办加工营销企业。县政府将建立板栗产业发展专项引导基金,每年预算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板栗产业开发项目的扶持,以及对突出贡献人员、产业大户、新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的奖励。
借此机会,我就当前的林业工作再强调四点:一守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依法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林改工作,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以此挖掘林地潜力,激发群众开发的热情。第一批开展林改工作的12个乡镇,要加快工作进度,年底前完成确权任务,尚未开展林改工作的乡镇,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开年以后迅速投入到林改工作中去。二守于森林防火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强化措施,抓好落实,自觉做到思想上不麻痹、工作上不松劲、措施上加力度,坚决杜绝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具体要求将在下午的森林防火专题会议上安排部署,请认真抓好落实。三守于退耕还林工作。我县退耕地造林面积居全市之首,每年直接争取国家财政资金50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达到200元,这是一笔非常巨大的中央财政投入,因此,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工作,认真做好查漏补缺和政策兑现的各项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决不允许把手伸向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一经发现,将严肃查处。四守于核桃建园工作。核桃是我县的第二大林业主导产业,也必须重点发展。各乡镇特别是东部乡镇,要以核桃产业开发为主,全县每年新建核桃园1万亩,到2020年,总规模达到25万亩,总产量达到1.2万吨,产值1.5亿元。今年冬季,每个乡镇至少要完成300亩以上的核桃建园工程,东部乡镇要在抓好环形核桃路补植补造的同时,完成核桃建园500亩。
同志们,促农增收,产业为基;产业发展,板栗为重。各乡镇、各部门要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继续保持扎实苦干的作风,超前谋划,强化措施,努力推进板栗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会议发言稿】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劳务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梳彻落实县委全委(扩大)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全县劳务工作,全面安排部署2012年劳务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再鼓干劲,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不断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切实增强抓劳务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县劳务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基本县情,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劳务机构,整合培训资源,因势利导,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剩余劳动力向县外、省外非农产业输转,使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劳务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去年,全县累计输出劳务8.16万人,创劳务收入3.18亿元,劳务人均收入3916元,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作成效明显。
一胜作力量得到加强,为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去年,县上专门成立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和县劳务输出服务工作办公室,18个乡镇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工作站,432个行政村建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点,县劳务办在兰州、银川、、北京、深圳成立了5个劳务联络处,从而在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上下协调、内外互通、齐抓共管的劳务工作格局。
二是思想认识得到深化,形成了大抓劳务经济的共识。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发展,三年成产业”的目标,全县上下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大项目、大产业来抓,先后组织18个乡镇的乡镇长和劳保局等单位的负责同志,赴定西市安定区和陇西县实地考察学习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先进经验;制定了《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工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和《县劳务输出工作规划》;专门召开了全县加强劳务输出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全县劳务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10月份,赢得了全市劳务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全县上下发展劳务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大抓劳务产业的共识。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建成了县劳务输出信息网,创办了《劳务》简报,制作的《劳务谱新篇》专题片,先后两次在卫视播出,大力度宣传报道各级抓劳务输出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劳务明星的先进事迹,“要想富、搞劳务”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想劳务、议劳务、争先恐后外出务工成了群众的热门话题和农村的一种新时尚,为全县劳务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是摸清底子,为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原则,对全县劳动力资源、富余劳动力资源、外出务工人员、劳务输出带头人情况,从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劳务收入、输出去向、输出规模等方面逐乡、逐户、逐人进行了摸底调查,分类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劳务输出信息数据库,为全县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是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对全县各类培训机构进行摸底登记,并按照谁主管、谁整顿、谁投资、谁管理的思路,通过整合资源,全县共确定了26所培训学校。县劳保局投资10万元,建成了县劳动力培训中心,各乡镇均成立了1-2所培训中心(点)。全县各类培训机构共培训劳务人员11200人,其中举办政策法规、务工基本常识等方面的短期培训5850人,进行机电技术、汽车驾驶、烹饪、裁剪、建筑等方面的长期培训4750人。印制下发《劳务工作指南》6500多册,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必要的服务。
六是组织赴疆摘棉工作取得了成功,为全年劳务工作增添了光彩的一页。全县把组织赴疆拾花工作作为转变政府职能,考验锻炼各级劳务组织和大规模、有组织输出劳务的一项重要措施,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组织动员工作,共落实赴疆摘棉工2100名,超额完成了市上下达的任务,直接经济收入257万元,拾花工人均收入1628元,最高收入达3320元,得到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高度赞扬。尤其是大庄乡农民杜长益带领150名农民工跨出国门到哈萨克斯坦务工,开创了我县农民工跨区域务工创业的先河,成为全县劳务工作的一大亮点。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县各级劳务组织的辛勤工作和劳务输出带头人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输转量大,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务培训工作滞后,一些乡镇、部门对劳务输出工作的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经费投入较少等这些困难和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劳务宣传考察、信息传递、组织输转、跟踪服务及建立劳务基地等工作的开展。因此,全县上下一定要正视县情,寻找差距,增强抓劳务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全县劳务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力做好今年的劳务输转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最重要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劳务工作,对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全县劳务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全委(扩大)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施“围棋战略”为突破口,以建基地、抓培训为重点,年内力争输出劳务人员8.2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3.2亿元以上,其中有组织输出达到2.1万人(次)以上,培训城乡劳动力1万人以上,建立新的劳务基地50处左右。
为实现以上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围棋战略”,突出抓好劳务基地建设。实施“围棋战略”是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突出劳务经济主导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以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西北地区大中城市劳动用工密集型企业为目标,多处布点,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大型劳务基地,通过发展一点,带动一片,稳定一处,联系一方,逐步在上述地区形成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基地网络,使“围棋”每落一子,新建基地一处,组织输出一批,稳定就业一批,不断建立长期合作,长远发展的长效机制,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建立“厦门”劳务基地,与福建灿坤实业公司合作,组织输出500人以上,年创劳务收入600万元以上。二是建立北京“平顺”劳务基地,与北京市平谷区、顺义区劳动保障局合作,组织输出4000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2400万元以上。三是继续加强同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的互利合作,组织季节性大规模劳务输出2000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四是加强同上海、天津、银川、兰州、乌鲁木齐等地劳动保障部门和中介组织的协调联络,多方考察论证,创造条件筹建新的大型劳务基地5处以上,组织输出5000人次以上。五是在六月份左右,对毕业未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未就业的大中专学生通过考察、建立基地,组织输出1000人次以上。通过实施“围棋战略”,下大力气解决目前分散、盲目输出比例偏大,有组织、有规模输出量小这一突出问题,积极组织县、乡劳务工作人员前往各用工地搜集考察用工信息,建立劳务供求关系,签订劳务用工合同,动员组织规模输出。
(二)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进职业技术培训。根据我县劳务人员素质状况和国内用工需求,大力推进职业技术培训仍然是现阶段劳务工作的关键所在。今年,要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水平,丰富培训内容,主动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动员组织适龄青年到外地有较高资质的技能培训学校参加培训,另一方面要引进外地有实力的技校在我县设点办班,方便我县人员参训。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与全国各地用工单位的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与市场需求结合,开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式培训。要动员城乡青年积极报考国内各大技术培训学校,培养市场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要充分发挥县内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采取中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下乡进村开展巡回培训,突出面向第三产业所需人才的培训,年内力争培训适龄城乡青年1万人次以上。
(三)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强力打造劳务品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尽快加入中国劳动互联网络,向《中国劳动网》提供县内劳动力资源有关数据,力求在更广阔的层面、更大的范围内,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面向全国推介劳务工作和务工人员。同时,要积极争取对“劳务”品牌申请域名注册,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要有重点的对全县18—30周岁的2.88万名适龄城乡青年(含高中生毕业生约1000人、初中毕业生约3000—4000人、大中专院校毕业未分配的城乡青年约600人)建档立卡,进入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对基础数据和相关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并通过“劳务输出信息网”向全国发布供求信息。要创造条件成立“劳务派遣公司”,加快筹建“县劳动力市场”,以市场化引导劳务输出,使我县的劳务工作走向市场化运作的循环发展路子,扩大输出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
(四)进一步做好赴疆拾花工作。赴疆拾花是农村中年劳动力季节性短期务工挣钱的好项目,去年我们在大规模组织输出上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今年我们要继续抓好大规模组织输出工作,及早做好宣传、动员、组织工作,细化和深化服务措施,多方组织输出,力争组织赴疆拾花工超过2000人以上,收入500万元以上。
(五)全力搞好维权服务工作。加强维权服务,是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根本措施。县劳动监察部门和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要规范劳动合同,明确双方责、权、利关系。二要确保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得随意拖欠、克扣农民工的工资。三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对劳动条件差、任意延长劳动时间,订立欺诈合同,违法收取押金等行为的企业,要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农民工的权益不受侵害。四要建立劳务法律援助制度,县劳保局与司法部门要成立县劳务经济法律援助中心,对农民工因工负伤、致残、死亡得不到合理补助和赔偿而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应施以法律援助。五要将印有维权电话、紧急电话、维权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手册》,免费发放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宣传劳务品牌。六要定期不定期对我县劳务基地进行回访慰问,与用人单位、输入地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接触,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跟踪服务,对外树立政府重视劳务的形象,吸引更多的用工单位签约,不断做大做强我县劳务产业。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我县劳务工作新局面
做好今年的劳务工作,事关农民持续增收、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全县社会稳定大局,全县上下一定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服务措施,努力为发展我县劳务产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要建立和提供全方位服务体系。针对我县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的实际,全县各级组织要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制度、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劳动用工信息发布制度、转移输出培训制度等。同时在社会保险、权益保障、资金投入、就业指导、求职登记、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多方开拓劳务市场。各乡镇要突出发展特色劳务,大力培育主导型劳务产业,形成一批特色劳务乡(镇)、专业村。要因人而宜,分类指导,鼓励和引导年轻有文化的劳务人员进军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为主组织输出。对于年龄偏大、无技术特长的男性劳务人员以省内外建筑、建材、采矿业为主组织输出。对于年龄偏大、没有文化的女性劳务人员以拾花、宁夏捡菜等方面的季节工为主组织输出,努力形成多样化、全方位的劳务工作格局。
三要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把劳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组织领导到岗,责任目标到人,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制定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年终,县上将严格按照全县综合经济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兑现奖罚。
同志们,今年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之年,抓好今年的劳务工作,对于促进全县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起到有力地推动作用。各乡镇和全县各级劳务组织一定要把劳务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努力推动全县劳务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会议发言稿】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信息化建设推进会,目的是对此项工作做进一步的动员部署和安排。从前段工作的督查了解和跟踪检查情况来看,县际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还存在死角,全省工作会议之后,少数县区进展缓慢,认识还有差距。为了全面启动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促使同志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给予全力配合支持,我们今天专门安排部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参考。
一、以全省新农保信息系统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金保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省厅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落实建设资金380万元。金保工程一期,省市两级共约投入200万元,先后完成了市本级数据中心机房与部分硬件建设,市数据中心机房面积超过80平米,市本级与省厅、8个县区中心节点和93个乡镇(街道)、社区实现联网,12333电话咨询系统和市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的网络硬件平台。金保工程二期,我市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开发成功,一些县区发放IC卡10多万张,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信息化基础条件和业务应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市本级建成了一个符合金保工程基本要求,具备气体消防、双路供电、新风空调、防雷电等要求的标准机房,小型机等高端服务器也配备到机房,为建设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总体上看,信息化建设成果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推动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向精细化、一体化、科学化、规范化转变。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我市当前信息化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推进步伐的需求十分迫切。
10月17日,全省信息化建设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各县区加快进度,积极争取,使信息化工作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数据采集工作落到实处。11月中旬,我们通过现场查看、电话询问等方式对各县区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总的来看,工作汇报及时,资金争取到位,机构人员设备到位,数据采集进入实质性阶段,有的县区进展较快,西峰区积极汇报区领导,争取资金200万元,金保专网月租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为经办机构、各乡镇统一配发了计算机和复印机,安装了数据采集软件,边参保收费边录入数据,有望提前完成任务;华池县将医疗机构线路月租费也纳入了财政预算,这种做法很好,为下一步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打下了基础;环县争取资金15万元,在全县集中召开数据采集培训班,统一配发数据采集软件,现已完成任务85%;、县分别争取资金20万元、10万元;有的县区联网进展比较缓慢,数据采集工作没有安排,影响了全市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另外,省厅还安排了一部分资金,奖励工作开展得好的市(州),希望大家积极配合,努力工作,争取拿到奖金。
二、以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应用为重点,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时期,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覆盖城乡、就业社保、收发支付、数据集中”的要求,按照数据全市集中模式,建设市级数据中心,建设覆盖各级、各类社会保险、就业经办机构、服务机构的信息网络,开发实施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全高效,覆盖社会保险与就业各项业务、各类服务对象的应用软件,尽早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计划分两步完成:第一步,从现在开始,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构建全市统一的业务网络系统,并与省厅网络互联。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与就业信息系统。第二步,建设人事人才信息系统和异地灾备系统。
为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把握了“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严格按照全国总体设计方案,实行统一的规划与标准,全市统一网络配置标准,使用统一应用软件。在统一规划、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分工,互相配合,统一建设,整体推进全市社会保险与就业信息系统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信息系统应用和实现“一卡通”两个重点,全面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一)关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应用问题。按照“统一规划,省级集中;统一建设,分级管理;统一接口,信息共享;统筹兼顾,急用为先”的原则,结合人社部关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与技术方案,建设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在系统设计上,我们按照全市社会保障“一卡通”的客观要求,采用全市数据大集中模式建设,数据完全集中在市上。在技术方案上,完全采用人社部技术方案和全国统一的核心平台三版和劳动99三版软件,增加城镇居民模块,信息系统与人社部系统无缝对接。各县区要认真落实《全市“金保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全力以赴地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要认真做好人员培训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属于准金融业务,涉及到参保登记、缴费管理、待遇核定、个人账户管理、金融机构代收代发、财务管理等多个环节,专业化程度高,政策要求强,对业务经办人员的要求高。基层工作人员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操作应用的主力军。各地要以配足配强基层工作队伍,进行全面系统培训,使其切实掌握相关政策、法规、业务经办流程;要对他们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特别是要组织他们认真参加省厅、市局举办的数据采集培训、信息系统操作培训、系统管理员培训,熟练掌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使用方法、操作指南,提高系统使用水平,为系统上线做好人员准备,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会后,市局要举办为期两天的业务操作培训班,请软件公司高级工程师给大家授课,机会难得,希望大家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把问题解决在现在。
二要扎实做好数据采集和审核工作。信息数据采集是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实现精确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的前提条件。各县区积累了大量的纸质和电子数据资源,但与信息系统的数据要求相比,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数据不全或不准确的问题,导致数据无法迁移,系统无法上线。为了指导和帮助各地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市局将专门开发数据采集软件供各地免费使用。数据采集、清理和核对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艰巨任务,必须切实给予高度重视,要领导挂帅,组织人力,集中时间,认真清理核对现有数据,剔除无用数据,修正错误和不一致的数据,补充缺项数据,录入到数据采集软件中。各县区务必在今年12月低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为系统上线做好准备。目前,全市社保信息系统软件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都已编程完成,进入数据采集阶段,进展不是很顺利。基础数据质量决定系统能否顺利上线,决定系统能否成功运行,各经办机构务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求真务实,及时准确,按要求完成各项系统的数据采集工作,全力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力争成为省厅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为我市人社系统信息化建设掀开新的篇章。
三要着力做好接入金保专网工作。金保专网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传递的基本通道,是信息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目前省、市州、县区金保专网主节点已经联通,也延伸到了各业务经办机构、经办点,五级“金保专网”基本形成。(前面,我已经介绍过,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现在,各地要把网络建设工作重点放在做好金保专网的接入上,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积极协调,严格按照省厅《关于做好接入金保专网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市局的要求,加快业务经办点、街道社区和“两定机构”的接入,形成支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实时网络环境,确保省、市州、区县、乡镇、街道、社区各级利用网络开展业务服务工作。各县区必在12月中旬前完成专网接入工作,为系统调试做好准备。
四要切实强化网络安全工作。金保专网承载着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业务经办与数据处理,网络安全事关重大。各县区务必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加强对本地接入金保专网各机构的管理,切实解决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在信息安全上,光靠堵是堵不住的,关键是要掌握好、控制好网络。金保专网建成以后,所有业务都要迁移到专网上,不得与其它网络及互联网联接,接入金保专网的终端计算机等设备不得与互联网设备共用,各终端只能安装全省或全市统一要求的应用软件,配备终端杀毒软件,按期升级病毒库,加强业务人员管理,禁止无关人员登录系统或接入金保专网,技术问题请与市局信息中心联系解决。各县区、各经办机构务必加强整改,确保信息安全。目前,个别经办机构利用外网构建局域网并办理社保业务,信息既不安全也不保密,以后发生类似问题,不但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还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关于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问题。社会保障卡抒大城乡居民享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权益的电子凭证,也是继居民身份证后,以国家名义印发的第二张“身份证”。“一卡通”承载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各项公共服务内容,代表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水平,既是加快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既是检验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也是服务于民的最直接体现。只有实现了“一卡通”,才表明我们真正建立起覆盖全国、联通城乡、延伸基层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真正实现标准一致、软件统一,真正建立起统一、规范的信息系统。也只有实现了“一卡通”,才表明我们真正兑现了“群众走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的承诺。“一卡通”,“一”是前提,“通”守键,最终都要落实在“通”上。因此,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必须做到“两手抓”,一手抓发卡用卡,一手抓卡的管理。
一要切实发挥卡的作用。发卡地区越多,持卡人员越多,才有规模效应,卡才能“通”得起来、“通”出效果。目前,我们在医疗保险中已经发放医保卡10万张,今年在完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2012年上半年将原发放的10万张医保卡过渡为“社保卡”,再增发20万张,力争达到30万张。发卡必须坚持“统一标准规范体系、统一注册管理制度、统一密钥管理体系、统一厂商管理制度”。各县区信息化工作部门(信息中心)要成立专门的卡片管理部门,切实承担起社会保障卡发行和管理工作。对已发行且不符合标准的停止发放,并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卡过渡办法,完善审批流程,申领统一密钥。要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市内跨统筹地区用卡,使社会保障卡成为异地就医等跨地区业务的重要身份凭证和基础支持手段,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保障卡的方便实用。
二要全力保障用卡安全。人社部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省厅也正在研究制定具体的贯彻意见,对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社会保障卡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各县区要严格遵循这些管理要求,确保“一卡通”建设规范有序地推进。各县区也要积极探索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卡的管理,使之切实成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卡和放心卡。
三、以保障措施为抓手,确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信息化建设涉及的部门多,涵盖的业务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政策性和技术性,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只有不断强化保障措施,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才能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一)强化组织领导,抓责任落实。各县区人社局要建立“一把手”任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一把手要靠前指挥,亲自协调争取资金,落实机构。大部分县区新农保信息系统建设资金已落实,其它信息系统建设资金要抓紧时间继续积极争取,尽快落实建设资金。
(二)强化目标管理,抓督促检查。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检验我们人社部门执行力的一把尺子。各县区人社局要进一步改进督促检查的方式方法,市局将采取不定期抽查、重点工作检查、季度抽查、半年督查、年终考核的办法,对各地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全方位检查评估;各地要主动做好自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自觉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反馈、有成果。
(三)强化协调兼顾,抓工作合力。各县区要做好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批、建设资金筹措等工作,加强与当地财政部门的协调、沟通,积极争取财政部门在网络延伸、业务经办终端设备配备、数据采集整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将线路费等纳入财政预算;信息中心要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筹贯彻和组织实施,建好系统,做好服务;业务部门要主动参与到系统建设当中,搞好数据、抓好应用。另外,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着重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促进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
同志们,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成效,不断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