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润心灵国旗下讲话
家风润心灵国旗下讲话
家风无言,犹如春风,有无声的力量,滋润着人的心灵、培养着人的美德;也成为我们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找准事业的航向。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一
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之间大多通过手机、QQ、微信等方式联络,很少有人写信了。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从我穿上军装离开家乡踏进军营,驻守在东海前哨的一座小岛上开始,书信就成了我与家人联系的主要方式。
父亲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师范学院,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父亲,不仅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而且对我的教育更为重视。
小时候,一次不良的行为受到了父亲严厉的惩罚,至今记忆犹新。在那个物质资源十分贫乏的年代,孩子对食品的奢望相当强烈。小伙伴们盼望着邻村一位摇着拨浪鼓挑着货郎担大爷的到来,听到叫卖声,小伙伴们便从四面八方奔跑过来,成了“跟屁虫”。他的担子里不仅有日常家用的针头线脑等日常用品,更有小伙伴们垂涎的食品,如麻饼、蜜枣、饼干等。有的小伙伴,偷偷地瞒着大人将家里的鸡毛、鸭毛、牙膏皮等拿去换东西。小伙伴中有个叫二明的,看到诱人的麻饼,馋虫一下子被钩上来开了,可苦于囊中羞涩,竟然乘大爷不注意,顺手拿了一块,这一切都被我看得真切。我刚要叫出声,二明的手指挡在了嘴前面,示意我别出声,二明随即拽了一下我的衣袖,示意和我躲到不远处的墙角,然后和我分享“战利品”。看着麻饼嵌满芝麻烤得金黄的外表,闻着诱人的香味,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我舍不得一下子吃掉,放进口袋慢慢品尝回味。结果被父亲发现,父亲严厉地质问我从哪来的。看着他严厉的目光和气势汹汹充满怒气的脸,我如实地将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父亲从我口袋中掏出没有吃完的麻饼,一下子扔出老远,罚我跪在地上,并用绳索开始抽打,留下的血痕二十多天都没有完全消掉。父亲执意带着我去给货郎大爷道歉,并付了麻饼的钱。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福建某小岛上。“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有高。”我将海岛的艰苦,海上舰艇兵的艰辛向父亲吐露后,父亲在来信中写道:“小草永不抱怨土地的贫瘠,哪里能够安身就在哪里生长;战士永不抱怨条件的艰苦,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
当我将在军校入党的喜讯告诉父亲后,父亲在信中写道:“喜闻吾儿入了党,党的纪律要常想。遵守党纪和军纪,当好模范不用讲。”
军校毕业后,我干了财务工作,分管一些经费的管理、拨付、使用,手中多少有了一定的“财权”。父亲来信告诫我说:“贪欲之害要牢记,律己之心不可少,为人之德要修炼,非分之念不可有。名誉面前戒虚荣,谦虚诚实是美德,手中有权莫滥用,谨慎行事很重要,物质面前去贪念,有了贪念难填满,金钱面前莫伸手,伸手早晚要被捉。”“占用公物咱不干,半夜敲门心不颤;两袖清风过得硬,不怕自己没威信。”
担任连队指导员期间,有战士因入党、考学、转志愿兵等问题向我送礼,父亲提醒我:“手中权力莫乱用,讲究原则最重要。公开公正又透明,免得人把闲话说。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个名声要到老。人不奢求品质高,心无杂念身常健。办事清廉生快乐,谋求私利心不安。”我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心意”。
转业后,我在执法部门工作,手中有一定的权力。父亲来信提醒我不要拿权力做交易:“面对送礼者,守心如明镜。面对说情者,原则记在心;面对吹捧者,防范飘飘然;面对询问者,泰然以置之;面对荣誉关,要戒虚荣心,求实做到谦;面对权力关,牢记职为民,慎用手中权;面对物质关,贪欲切莫生。”
殷殷叮咛,拳拳之心,信儿声声传家风。父亲的家书传递着父亲的声声教诲,教导我讲道德、守法纪、讲原则、廉洁修身,告诫我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越雷池一步”,规劝我时时刻刻不要“犯糊涂”。父亲就是似我心底的那盏明灯,照亮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二
我是1993年结婚的,1995年爱人作为年轻干部提拔为计生站站长,我也成为单位的骨干。在工作中,我们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成为人人羡慕的一对。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鲜的事物也随之产生。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衣食住行上不免大手大脚起来,爱人的应酬也多起来,我们因此也不免产生一些矛盾。
这时候,曾经当过大队书记的公公对我们提出了意见:一是要勤俭持家,二是不贪占集体一分利益。他还把自己在担任大队书记期间的一些事情讲给我们听。那时候,公公所在的大队非常贫穷,农民每年每人的收入除去口粮,仅仅能得到几分钱,生活十分困难。公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大队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次回老家辽宁,了解到水稻可以在吉林种植,他万分欣喜,急急忙忙从老家跑回来,找来村干部研究种植水稻的事情。在大家一致通过以后,他又几次跑到辽宁自己花钱学习种植技术,回来后同村民一起进行旱地改水田的实验工作。婆婆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四处借钱,帮着他张罗旱地改水田的事。在公公他们这些为了集体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村干部的带领下,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饭,人均年收入也大幅度增加,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公公教育我们,作为党的人,就要为党分忧,就要为老百姓做好事实事。在这之后,我们也改掉了大手大脚的毛病,爱人和我也对不合适的吃请予以了坚决的回绝,家庭更和睦了,工作也更努力了。
正是公公的教导和朴实的家风时刻警醒我们依规守纪,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三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曾经送过我们很多书,算起来有数十本甚至上百本。他每买一本书,都要写上赠言。父亲写赠言的写在封底。因我们姐弟四人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排列是“英勇卫国”,所以父亲的赠言都写的是“英勇卫国,四人共看,不准撕毁。父字。XXXX年X月X日购于XX地”。
父亲送给我们的书五花八门,有《毛主席语录》《新华字典》《怎样打算盘》,还有小人书《智取威虎山》等等。
父亲11岁时就一个人从湖北到湖南的一个皮头店当学徒。祖父是有让他们兄弟三人都做读书人的想法,可正是这个时候,日本鬼子打到了家门口,祖父说:“定远啊,你是家中老大,现在家乡这边不安宁,你先走吧。”就这样,父亲到了祖父的一个朋友那里当起了学徒。皮头店的几个学徒就他最小,每天清晨他要第一个起床,下门板开店门,打扫店堂卫生。一天到晚忙下来,晚上就睡在柜台上。几年下来,父亲成了老板最得意的徒弟,算盘打得最好,人也最勤快。
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工作,父亲在县内的大大小小的十多个单位工作过,每次工作调动,他就挑着全部家当两个小木箱到新单位报到,一只木箱装着简单的行李,另一只木箱装着书。姐姐开始上学后,父亲便留下一只木箱在家里给我们装书。
儿时的我,每日黄昏时总会站在家中的长江大堤上,眺望着向公路延伸的小路,寻找父亲的身影。看到了父亲的身影,总是我跑在最前面去接父亲。父亲一到家,我们姐弟都非常高兴,都把手伸进父亲挂在自行车龙头上的黄挎包,往外掏出里面的东西,姐姐拿出书走到一边,我还要把黄挎包翻个底朝天,看有没有好吃的东西。
“千里两相望,无时不泪涟”。父亲离开我们多年了,回想起父亲在书上写的赠言,那一撇一捺间渗透了父亲的爱和希望。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四
家里要造新房子,父亲和我们出现了一次激烈的争执。
西面的厢房虽然设计为杂物间,但考虑到与整个院落的协调统一,在设计之初就计划与正房和东面厢房同样的用料,当然就包括同式样的门窗了。谁承想父亲却坚持在这里一定要用以前的老房子拆下的旧门窗。我们兄妹几个极力反对,原因是用旧的门窗和正房及东面的厢房不配套,显得不伦不类。几番争执下来,父亲既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也不放弃他的坚持,最后甚至说“等我百年之后你们爱怎么做就怎么做……罢了,反正这房子我们也不会常住,就随他吧,旧的门窗还是用上去了。
春节带儿子一起回家,车子停在高耸挺立的大门前,从油漆锃亮的大铁门走进去,心情豁然开朗。绕着小花园积雪推成的小山,踩着青砖小径,一圈走过去,东面厢房到正房,暗红色的门窗,母亲用碎布头拼就的门帘在风里悠闲地飘动。窗户玻璃熠熠生辉,喜庆的窗花,窗台上孩子们晒着的花炮,仿佛争先恐后要发出新年的欢呼。
走到西面的厢房了。门窗形制大小颜色不一、油漆斑驳,仿佛一张张嘲笑的大口在那里喘着粗气。我们都不想重提此话题。不料儿子不明就里,直接嚷嚷起来:“爷爷,这几个门窗怎么这么旧?真难看!”
“囝,你过来,爷爷带你看看这些门窗。”父亲走过来拉了儿子的手。
“这扇门是你太爷以前住的窑洞的门,100多年了吧,椿木的,你看门板多厚实,有2寸厚。”父亲拉起儿子的手,在门板上摩挲着,“这虎头门闩是黄铜打造的。”父亲叹了口气,又把眼光转向那雕花的窗棂:“这个没见过吧,这个窗格子最考验木匠师傅的功力了,这么一扇窗户要做一多月呢……”
“这扇门是我们家从窑洞搬到瓦房时爷爷新做的大门,当时可是最流行最新式的。门板上这些小坑是那年你爸爸不听话被我关到了门外,他哭闹着用石头砸的。”父亲瞟了我一眼,压低了声音凑到儿子耳边,“那天很黑,那时我们家周围还没有住别的人家,四周都是玉米地,风一吹沙沙响,可把他给吓坏了。其实刚一把他扔到门外我就后悔了,怕他被什么吓着了,他在外面哭,我当时就在门里面守着……”
听着父亲讲着这一桩桩、一件件,有些是我知道的、经历过的,但大多我也是第一次听到。突然间我明白了,理解了。父亲不舍得扔掉这些旧门窗,是因为它的每一个纹路、每一个凹痕、每一枚钉子里都浸透着我们这个家变迁荣辱、悲欢离合的亲情故事,都饱含着我们这个家的温度。他执拗地坚持,是在努力地要为我们保存这个家的印记。
不知从何时起,在现代化浪潮的裹挟下,大拆大建,改造提升,人们尽情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舒适与便利。半块木梳、乌黑的油灯、斑驳的搪瓷盆、油光瓦亮的咸菜罐子,从锅碗瓢盆到家什器具,又有多少人家在搬入现代化的楼房新居时能带上这些旧物件?身边可有哪怕是一件能勾起回忆、突然停下来细细品味的小物件呢?
再看这些厚重的木门,雕花的窗棂,仿佛突然间变得温情起来、灵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述说着那些过去的故事。感谢父亲,因为他的坚守,为我们保留了心灵交通的管道,使这个家真正有了家的温度、家的味道、家的记忆。
这么多年在外飘荡,我成了父母亲眼里的客人,躯壳一次次走失,但魂却始终在那扇厚重的木门内。梦里,时常会听见那厚重的木门咯吱咯吱……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五
我姥爷叫姜西林,1926年夏天出生,曾经是一名老八路、老党员、老支书。姥爷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我时常想起他身上的两处伤疤。
小时候我在姥爷身边长大,有一次在他家里的立柜里,我发现了一把“东洋弯刀”,大概有一尺半长、三四厘米宽,因时间久了,刀锋变得钝钝的。听二舅说,这把东洋刀是姥爷从日伪兵手里夺过来的。早年,姥爷响应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革命活动,在河北邯郸南部地区参加抗日民兵,对扫荡日伪开展游击战,保家卫国,那时候姥爷不过十五六岁。在一次对敌战斗中,姥爷为了掩护战友,右胳膊被子弹打中,留下一个抹不去的伤疤。我问过姥爷,“你那么小年纪去参加革命,心里不害怕吗?”姥爷笑着回答:“怕是怕,但是作为家里的男人,保护自己家人、保护家园是责任,坏人天天来骚扰,能躲得过去吗?”在我眼里,姥爷就是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姥爷在村里担任支书。听母亲说,姥爷带头组织参加修漳河大堤,带人去临漳县修岳城水库。那时候在工地,人们缺少保护意识和防护措施,姥爷跟大家一起挽着裤腿一天一天泡在冷水里干活。这是导致姥爷晚年骨质增生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姥爷他们一代人的付出,为我们县几十年旱涝保收丰衣足食奠定了基础。
30年前,农民种地需要交公粮,每当夏、秋粮收割完成后,家家户户都要交一部分麦子和玉米给政府。我跟姥爷、二舅一起交公粮的场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我跟二舅在前面拉着排子车,姥爷在后面搭帮手,遇到沟沟坎坎,姥爷就一边喊口号“一二三,加油”,一边用力推。在乡粮站交完公粮,姥爷会给我和二舅买油果子作为犒赏。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老家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棉花,姥爷鼓励大家种植经济作物发家致富,并带头实践。他自掏腰包去山东、河南等地学习种植棉花经验,再无偿转授给街坊邻里。刚开始,我们家附近没有收购棉花的市场,姥爷千方百计打听,通过亲戚介绍,联系到了离家30多公里的一个集镇,然后领着大家去卖棉花,正是在那次销售棉花过程中,姥爷不小心从棉车上摔了下来,小腿粉碎性骨折,尽管动了手术,脚还是有些跛,一个新伤疤也留了下来。
姥爷没什么文化,但他说出来的话敞快,做出来的事服众。姥爷用两条腿和一个热血沸腾的心去丈量世界、体悟人生,践行了一个老支书、老党员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