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个人写作 > 反思 >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时间: 奇铭20 分享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篇1

学生参与面小,并且不够兴奋活跃,主动性不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本身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课堂一开始,学生回答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尤其是我导入后和同学们谈节日和吃的关系的时候,由于有点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是很融洽的,我问同学们从文中读出什么以后,几个同学谈的都不错。我还趁机让几个同学勾勒梳理出文章的轮廓。

但是到了我谈 “汪曾祺是一个嘴馋的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显然不感冒,一度出现冷场,几个同学分析也没有围绕这个点展开,教师比较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读出问题上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上完课后,我和淄博市教研室的崔老师交流才得知,桓台本地特产就是马踏湖的鸭蛋,感到非常的惋惜,自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和拓展的资源!所以说教学设计没有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对学情估计不够充分,是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另一个教训是教学中应变能力欠缺。如果当时冷场时,我组织同学们结合这一点讨论交流,并且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的时候,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篇2

这一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感情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本节课上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下了功夫的,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引用文本语言的时候,自己丧失了很多指导他们朗读和体会作者感情的机会,一想到这一点,自己就不能原谅自己。 3、自己不够大气和从容。

06年下学期在本县我去邹平一中初中部送课的时候,上这一节课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的,学生表现精彩,教师调控课堂从容,感觉很舒服、惬意。但在这一节课,自己感觉自己心态没有摆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总想重复类似的课堂场景,当课堂情况变化时,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张伟忠老师谈的对,课堂教学中没有意外就没有惊喜,意外出现的时候就是看教师的素质和功夫的时候!自己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学中缺少一种循循善诱和自然从容的气质。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篇3

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还要加强朗读教学。

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在知识点的归纳上、在板书的设计上缺乏完整性。

板书的得出比较急,不够自然,应该因势利导,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体性不够。同时,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知识点的体现也不够系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重视。

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语文组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基本上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同时也有很多的收获,也更加深了对于新课标的理解,谢谢各位老师的指导。我想,自己平时还应多学习,多积累,争取在新课改中努力创新,进一步实现新课标的精神。

 >>>下一页更多精彩“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篇4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预设,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

(一)深入理解和领会文本内涵,准确预设本课教学目标。

在备课时,我反复阅读文章,并且大量阅读了各位名家对本文的解读,同行们对的教学设计方案,让我对文章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汪曾祺平淡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家乡的热爱,对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发现生活乐趣的心态都是应该让学生从学习中有所体会的。这样的认识让我很清晰地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端午文化,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的深厚情感;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目标并不繁多,而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可以力求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有所收获。

(二)注重诵读训练,在读中品味语言。

我一直认为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标志。对于像本文这样有韵味的文章,自然少不了朗读的训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时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甚至一些标点符号的体现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获得的知识才能刻在他们的头脑中。本节课通过三个活动对整节课进行串联,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到“欣赏鸭蛋,感受童年端午”时,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具体的语句体会感受,结合自己的童年感受,体会作者的快乐童年。学生参与度很高,在乐中学。

另外,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我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要做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相信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也是轻松愉快的。

(四)注重文本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标的精神,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这是一种“大语文”的学习概念。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情感、语言后,我把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感情与同学们对自己家乡的感情联系起来,利用讲述家乡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很自然地引出学生对家乡的一种自豪之情,并趁势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种家乡的风俗或特产,以达到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的目的。学生的的表现也给课堂增色不少,不少学生虽然篇幅较短,但却写出了家乡风俗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

当然,本节课虽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朗读教学还显单薄。

朗读时,主要抓住了语言的修辞角度进行理解,对字词的运用分析较浅,对一些有特别作用的标点符号没有进行体会。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对破折号的运用没有顺势让学生进行归纳,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朗读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到位。

(二) 教学环节设置较多,不敢取舍。

本课的设计中,看似只有三个活动环节,但不少环节对时间的要求量都是较大的。一个课时的设计,我没有能大胆的取舍教学内容。如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文章内容”这一设计有些虚浮,学生大多是经过事先的预习或参考书获得的知识,而非本身的思考。

另外,在各环节的串接上,还是有不够智慧的地方,流畅度不够。

(三)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多元。

本文主题的理解各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我将之定位为:对家乡的热爱,对民俗文化的热爱,课堂上也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思路。 但学生有智慧的,有的学生就对之有了更深的体会,如普通人的小快乐等。在教学中,我准备还是不充分,语文智慧的火花出现了,但却没能让它闪烁起来。

总的来说,本节课还是较为成功的,也得到了各位专家和老师的认可。但学无止境,在收获的同时,更加深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对新课标的领会。我行走在路上,将继续努力。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篇5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教学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安排。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再如,说到文章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春》这篇课文,提问说: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的引用使用得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简洁、凝练。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我适当地扩展教学范围。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情感、语言后,把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感情与同学们对赣南的感情联系起来,利用讲述赣南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很自然地由作者对于家乡风味小吃鸭蛋的自豪感引入学生对赣南的风味小吃的一种自豪之情,并趁势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种赣南的风味小吃,以达到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的目的。而且学生的写作超出了预期效果,虽然篇幅较短,但却写出了赣南小吃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得知,学生对着这环节感触较深。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篇6

首先,《端午的鸭蛋》课出自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民俗主题,单元学习目标为了解民俗蕴含的生活的乐趣以及体会多种表达方式产生的效果。而本课的学习要点有三:一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借助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二是一通过文本的的阅读,初步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三是对本文选材特点的了解,初步感悟作者汪曾祺的闲适自由的风格。正是基于此,我在备课时确定本课的学习要点有以下三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2.对作者语言风格的初步认知

教学重点为理解作者闲适的语言风格。

回首这节课,我基本上处理号以上几个要点。在教学思路上我以课文的朗读贯穿整个的教学始终,首先是以主要问题“作者是以怎样的情感回忆家乡端午的习俗”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初读课文,理顺文章作者行文思路。在对文章有了初步感知后,研读课文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家乡鸭蛋的特点”进行文本细读。与此同时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重点锁定在课文的第二三段。第三步激发学生创新型阅读,对文章最后选材进行理解,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后练习三的要求。整个授课过程以主问题贯穿始终,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不绝于耳。

关键环节回顾:

这节课中我将重点定在对文章中家乡鸭蛋特点的理解,体会作者“味中味”,所以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处理上一带而过,有关文章端午的习俗学生能够很容易理解。

内容细读这个环节我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的句式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进行细读。学生在课前做课相对到位的预习工作,在细心的阅读与批注后,能够较好的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谈到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驰名远近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鸭蛋”“蛋白而柔嫩的鸭蛋”“情有独钟的鸭蛋”……好多学生在阐述自己的理解的时候能够结合课本内容。其中学生谈到作者“情有独钟的鸭蛋”时候,恰恰和自己在备课时预设的问题相吻合,我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引述的唐代元稹《离思》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诗句的解读,此环节一方面加深学生理解汪曾祺对高邮鸭蛋的感情,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汪曾祺的文白相间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典雅的语言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的妙处。

另外,此环节与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特点相结合,汪曾祺语言善于绘型绘色。“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此处我引导学生抓住“吱”感悟作者善于描绘形色。多次的朗读,有效的引领,体会出作者在描型绘色。

文章结尾“作者写到了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可否删除,试述理由。”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和作者安排材料的特点。此环节不要求学生做统一答案,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就行。学生一方面能够从常规写作选材的角度谈到该段材料游离选文的中心,还有部分学生在预习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安排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随意、自然的特点。

纵观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最初预设,作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第一,作为一节同课异构课,在与同组教师共同备课的基础上自己创新的地方不多,沿袭的东西占主导。相比较一起做课的老师,自己这堂课学生的朗读还算是被比较到位,但课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遇到学生不能回答的时候,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功夫欠缺。

第二,教师在课堂上预设的色彩很浓重,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达到教师预设,没有注意生成的东西。比如,一开始学生对“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会议家乡的鸭蛋的?”“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如果学生有良好的预习应该是能够很好地回答,在这堂课上,部分学生预习效果不佳,导致课堂最初比较沉闷。教师为了最求最初预设环节,硬牵着学生达到预设。

另外,有关内容研读环节,学生深入课本的时间略显不充分,课堂上回答的亮点不够,而此时教师看到学生读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语句时,就中断了学生的感知,导入到教师预设环节中。此时,如果再放手让学生继续研读,还有可能更为深入的读出新的信息。

第三,作为一节常态课,学生的识字写字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这一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项缺欠。本来作为课前交流预习的一个环节展示出来,教师仅仅让学生自行提出,并没有进行有效地指正,过于仓促。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2)

初二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端午的鸭蛋课堂反思

有效课堂教学总结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总结

初二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语文课堂教学教育叙事

98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