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相框”反思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好朋友相框”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好朋友相框”反思1
“老师你看!这幅画可以挂起来哦!”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图图拿着她新发明的作品兴冲冲地拿给我看。并饶有兴趣地给我介绍她这份新作品的独特之处——在画的顶端两侧用即时贴和毛线相连,做成了一个可以引挂的绳子。“老师,你能帮我把它挂起来吗?”“好呀,你想挂哪里呢?”“我们有钉子,可以用钉子把它挂在墙上吗?”图图自己有了主意。“好,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我同意了图图的要求,并和她一起将新作品挂上了墙,笑了。
区域中的其他孩子看到这新奇的作品,毫不吝啬的将赞赏送给了图图,图图很开心,她表示还想继续做几个。我看着她画的内容,突然想到这不就是主题活动中的“好朋友相框”吗?于是引导她把好朋友的头像一起画进去,再多些小装饰。当区域结束的时候,又有好些孩子拿着他们的新作品——好朋友相框给我,他们都强烈要求能将自己的作品挂上墙,看着这一溜的好朋友相框,我们都笑了。
“好朋友相框”虽然是主题活动中的一项手工内容,但我们还没有交给孩子们制作,在本次区域活动中,图图利用多样化的材料创造了一个新的作品展示方式,一方面说明传统作品的展现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了,也因此激发孩子探索出了更多的展示形式,而这形式在同伴中间很受欢迎,以致很多孩子纷纷自主争相模仿,这也足以可见同伴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另一方面,在图图的创意作品中,我读到了对“好朋友相框”制作的契机,源于孩子自主发起的制作愿望更强烈于教师的预设,于是将计就计,引导图图往更深层次的表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我想说的是,此主题的日常渗透以及同伴间的深厚情谊到位了,孩子自然而然就萌发了创作的激情。
“好朋友相框”反思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粘贴面状物的技能。
2、培养幼儿对撕贴活动的兴趣。
3、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4、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桨糊,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引导幼儿乐意找朋友:小朋友愿意找朋友一起手拉手做游戏吗?
2、请幼儿边唱歌边找个朋友拉好手:我们一起唱《我的朋友在哪里》这首歌,唱最后一句时,小朋友要找一个朋友拉好手。
二、制作好朋友相框。
1、出示做好的相框:刚才我们和好朋友手拉手在一起,真高兴。我把两个好朋友手拉手的样子用相机拍下来了,小朋友想看吗?
2、引导幼儿观察:你看到了两个好朋友在一起高兴吗?这是什么形状?
小朋友想做好朋友的相框吗?
3、教师示范:将爱心图形沿虚线边对平重叠折,再将好朋友粘在爱心的中间。用食指沾上浆糊涂均匀粘好压平。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小朋友在粘贴时,用小食指沾一点浆糊,浆糊要涂均匀。粘好后及时把手洗干净,要保持桌面、图片的整洁,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将图形叠平整。
三、总结评价。
1、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
2、表扬能独立操作,卫生习惯好的幼儿。
教学反思:
由于本班幼儿年龄比较小,从开学至今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美术活动,从这些活动中,我发现我班小朋友对绘画、粘贴兴趣比较浓厚,所以此活动很吸引幼儿。幼儿在第一环节的说一说中就很感兴趣,一个个抢着介绍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这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奠定了基础。又因为相框是幼儿生活的、熟悉的东西,适合幼儿的实际经验,有了这样的准备,这个活动开展的尽然有序,幼儿参与度很高,效果良好。
小百科:朋友(友情),是指在任意条件下,双方的认知在一定层面上关联在一起,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双方的心理认知、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朋友之间可喻为雨中的伞、指路的灯。双方心理契合更为深度时,可称之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