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个人写作 > 反思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时间: 晓芬0 分享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7篇)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盲点和局限,以扩大视野和突破自我限制。反思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成功和成就,以及背后的关键因素和价值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学习。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1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我们同属北方,过年的习俗大致相同,对于课文的理解相对比较容易,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们高村完小在08——09学年度语文教研组查进行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小课题研究,因此,学生养成了提前预习的习惯。在教学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开阔眼界;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老北京过年的每个习俗的来历。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等等。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课堂上,我通过检查导学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课文的大致了解情况。课堂上通过研读除夕夜的段落让学生感悟春节的喜庆祥和。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对课文的理解不是重点,因为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春节习习俗的理解不是难点,难点我觉得应该是写作方法的学习,以及课堂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研读了除夕夜这一部分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学生仿照老舍先生的除夕夜真实地再现了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课例大教研中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对春节不是很感兴趣,写的除夕夜大多是看春晚,但我们的孩子却不是这样,有的孩子饶有兴致的写了自己家供财神的情节,怎样摆供品,爸爸和自己怎样磕头、许愿等等,真实俗白非常贴切,这或许是城乡的差别吧。通过这样的小练笔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家乡春节的独特习俗,也明白了真实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尽管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自己精心准备,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听完徐元霞老师执教的“北京的春节”以及杨主任的讲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得还存在如下不足:不敢真正的放手给学生,对课标的解读还不是很到位。今后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2

《北京的春节》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课。这篇课文描绘的是春节的节日习俗,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详略得当,作者选取“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文中列举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使人情趣盎然,又增长见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也是学生们最喜欢、最盼望的一个节日,所以在上这节课,学生们的兴趣很高。为了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的理解课文。首先、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两遍,诵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2.识记字词,给生字和多音字注音,并在文中圈出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搜集有关作者老舍和有关春节的资料。4.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5.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书上。

通过课堂实践,我落实了“预习”教学环节,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有效的预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方法。

本节课我在课前引导了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了预习,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比较到位,能够读准字音,对于容易写错的字,学生交流了自己的记字方法,借助了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课前的朗读、默读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理清了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这是本节课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学生之前做了预习,填写了表格,就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重视课堂上的交流、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在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和老师一起填表汇报,并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理解了课文,学会了写作方法,加之课前搜集了关于安康春节的资料进行了交流感悟,自然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对于收集资料方面预习做得不够好: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在预习过程中我总是希望学生能搜集很多的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搜集来的信息资料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后的预习中应该教会学生精挑细选,选择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服务,逐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才是新时代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一项本领。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预习还应该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在以后的课堂我会让学生大胆地在资料当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把搜集的资料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3

一、情趣盎然,感受语言的魅力。

《老北京的春天》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如果不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很难体会到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因此我把落脚点放在了读书上,运用观看图片、学生评一评、教师语言渲染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例如学习除夕一段,学生在评价同学读书时这样说: “书上写到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我在过年穿上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时,特别高兴,所以在读这句话时我觉得应该读的高兴点。”“鞭炮声日夜不绝,应该再读的再热闹一些,因为鞭炮这一家响过之后,那一家又放起来了,响声不断,所以要读再热闹一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家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飘了出来,感到特别香,应该再读得香一点。”学生的精彩发言,充分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体现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形成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哪个日子最热闹,找出来读一读,和前后桌讨论讨论、引导想象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读到除夕的热闹时,通过教师的导语,让学生充分调动感官,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了什么?例如在学习元宵节这一部分,启问学生:“从哪儿感受到元宵的热闹?”学生有如下的发言: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呼作响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从这个省略号中我们猜想一下还可能出现什么的花灯?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积累不够,很多孩子都表述不很清楚。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在自主合作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但通过上课,发现在评价学生时,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还不够及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增强应变的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4

我一直以来,总以为精致的教学便是细腻,然而,现在终于感觉到自己的错了。精致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这些,至少它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精准的策略。

今天,我就人教课标六下的《北京的春节》一课,说说自己的反思。

一、拥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活动俨然也了“熬腊八粥”。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就是那么傻,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了。

现在想来,甚是可笑。所幸的是,我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过于执著”。

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我却总是束手无策。

处理重点语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况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于是教学便演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

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

刚一开始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却出现了“意外”。学生大都没有什么感觉,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一次的引说让学生来体会。说是“意外”,其实并不意外。我总是指望着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但是我是经过反复解读的,我自己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不然。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哪怕是读了多遍,我们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于是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会不置可否。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达成?我过于天真了。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加红,也可以通过关键词的隐藏等方法,让学生去比较着读,来体会这些词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5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很有帮助。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怎样激发学生对学习、运用语言的兴趣,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是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载体。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二、认真领悟表达方法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述较多,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路,把握住整体内容。文章包含的内容如此之多,教师就要教给学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样才能安排好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达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在学习了除夕这部分内容后,先引导学生找本段围绕哪句话写?突出什么?通过描写哪些风俗突出这个词?再让学生仿照老舍总分的写作方法,说一说家乡的春节。再者,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如腌制腊八蒜,熬制腊八粥等句子。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向我们展示这种民俗的内涵,她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团圆,以及由此反应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这些表达方法我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收到的效果还是蛮好的。

三、不适时宜的进行小练笔

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看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一位老师的语文教学成绩的评价,但从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可看出。如果小学毕业了连一篇记叙文都写不出来,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位老师的语文教学一定不能算成功。教学《北京的春节》中老舍描写腊八蒜的句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老师出示了西红柿炒鸡蛋的仿写后,学生的仿写也很精彩。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先让孩子们阅读课文,课文写了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风俗习惯?那么你在写我们五莲的春节,尤其是写我们的春节习俗时,你会怎么写?哪些好词好句你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呢?孩子们在阅读之后就写了《家乡的春节》的作文,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的读写训练,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

(二)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应该再准确,教学节奏应该明快一些。

(二)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对于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

(三)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多读,用不同的方式读,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想:怎样能读出热闹?哪些词句要读重一些?那些词句读的快些、急些?指名读,学生评,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评,学生自读。而在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时,可以用全班齐读,分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对细节的更多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6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

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发现我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

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

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

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

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

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7

《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先生。对于这一篇课文的导入环节,我在教学之前思考了很久,怎样才能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又能把同学们带入情境中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

在上课之前,我了解到五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于是我从古诗入手,请同学们猜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打一节日,等同学们回答出来之后,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背诵一遍。这样既导入了今天所学习课文的关键“春节”,又将以往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将同学们带入教学情境。

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

春节是我国一大传统节日,在过去的春节同学们都度过了各具特色的春节,于是我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有什么传统和新颖之处?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互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引出“北京的春节”,带领同学们去感受一下北京的风俗民情。

三、了解作品背景,把握课文主旨。

在将同学们带入学习情境之后,我又根据学生事先预习的询问作者,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他的著作。例如:老舍先生是满族人,自小生长在北京,对于北京的文化十分了解,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地方话运用的`较多。让同学们对于课文能更加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

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也有几个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整个教学态势表现不够突出。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感情不够,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第二,在导入环节中,一些本想讲的话语忘记讲了,内容的衔接略有点生疏,对待学生的发言的评价语言也比较单调。这两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

2008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