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的月光曲教学反思
获奖的月光曲教学反思(精选7篇)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艺术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获奖的月光曲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学习。
获奖的月光曲教学反思篇1
今天,我执教的是《月光曲》的第二课时。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穷兄妹想象到的图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比较,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描述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用多种方法让同学们反复的读,让学生体会到运用联想的`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已经变得更加优美,透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弄清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采用的是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们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体会文章描写的意境,学习联想的描写方法。在今天的随文练笔中,我安排的是让同学们听一首名为《天空之城》的钢琴曲,让同学们听着动听的旋律写出自己所想象到的景象。在集体备课时,我曾和其他老师讨论过这个题目的设定,因为这个宽泛的命题也许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所以在上课时,我给学生设定了几句开头,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在分享作品时,个别同学写的不错,有的能就某一处景色进行细致的联想,有的能由联想景物引出自己的感情,但大部分同学的写作达不到理想水平,还需在以后的课程中加强对于写作的训练。
获奖的月光曲教学反思篇2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内容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获奖的月光曲教学反思篇3
今天,终于完成了为时大半个月的公开课教学,整堂课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找准学段教学目标
我浏览了人教版语文六上八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发现第一单元和第八单元两个单元都以学习联想作为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想一册书中两个单元出现了这一个学习任务,联想这一种写作方式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点。同时,既然第一单元已经让学生学习过联想,那么这一单元的联想教学应该有更深的突破,所以确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感受联想,他能够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学习皮鞋匠联想的片段。
2.通过比较,认识纯联想。
3.听音乐,学写纯联想。
通过教学,学生基本能感受到这段联想表达的旋律,同时也能听着音乐写下自己的想象,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以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
本堂课,我时刻秉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所有板书上的内容也以学生的话语和感想为主。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智慧的碰撞,而不是老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然而,语文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上,朗读方面的提高还不够明显,让学生读出月光曲旋律变化时,未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另外,在语文课堂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这一点上,可能这堂课更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课堂的人文性稍微有点欠缺。
语文教学之路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希望未来的日子常教常新,能带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获奖的月光曲教学反思篇4
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教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
在《月光曲》的朗读教学中,有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
学习就是不断进步。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现在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保持朗读整体效果。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内容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
获奖的月光曲教学反思篇5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课文吧。一拿到这样的课文,我就急于上网,想去看看对这篇课文的不同设计。一搜索,名师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别吸引我的是将军晶全国阅读课的教案和视频。于是,静下来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开始的音乐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喜欢;用“触动”点起火花,品读对话,有味;通过对“您”的设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弹一首的激情;结尾的音乐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情感。看着看着,心里有股莫名的冲动: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将军晶的教学设计,我正沉醉其中,又开始犹豫了:三个都这样上呢?放弃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风冷雨中冒出的花儿需要勇气,同样跳出精彩的教学设计,也需要勇气。华灯初上,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之旅。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不上前面,只有后面的教学设计了。初次朗读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绪乱成一团,直接跳到这里,学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读和理解吗?心中顿时没有了底气,而且这类课文也不是我上课的风格,所以越感心虚。但越读后面的月光曲画面,越觉得非上它不可。其实月光曲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对月光曲给人画面的美,能成为名曲,还有是美丽的传说和里面蕴含的内涵。但一切都可以在这一段层层品读进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确定了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开始了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去读,去想象脑海中看到了什么画面,然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来谈:哪些语言文字让你读出了画面?接着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这一首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但课堂的变化总是无法预设的:
一、读词理解,插曲遗憾
在读词理解的时候,有个学生说:“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水的。”当时,我的心里猛地一怔:幽静、恬静、清静,怎么可能是描写水的呢?我再次发问:“同学们,你们同意吗?”这时,我多么想听到异类的声音:“老师,我不同意,他们都是描写静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学都同意,而且不少学生都一个劲儿的点头。如果是平时的上课,我一定会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读中理解它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为是公开课,所以我犹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时间不够,但就这样一个劲儿地问下去,以词解词,很难体会。因为我的顾虑,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让学生从字的意思上找区别。虽然后来学生都理解了,但这种以说来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表面的理解现象。
二、画面理解,散乱不集中
在品读月光曲画面美的时候,因为自己心中对三幅画面的句子,要抓住哪个重点词来进行品读,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点儿给学生拽着走的味道。如学生在月光除洒画面品读时,一个学生说:“我喜欢一个洒字,因为洒满了银光。”其实洒是一种大面积的播撒,银光是一种颜色。完全可以结合“霎时间”来体会时间短暂,但一瞬间海面由黑暗变成了银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间发生了变化。应该引导让学生结合“霎时间”来体会那种神奇的美丽,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句子中的情感。
获奖的月光曲教学反思篇6
这是我小学时候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篇课文。那时没有见过钢琴,却感受到了琴声的优美,没有见过大海,却听到了汹涌的涛声。这,都来自于这篇动人的《月光曲》。希望这节课,也能让学生有如我一样的体验。
情境引入。
音乐也会说话,它又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感情。首先播放这首《月光奏鸣曲》,配上月光大海背景图,很快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朗读悟情。
第三自然段是兄妹俩的谈话,是一个很好的朗读素材。我采用分角色的形式让同桌两位同学朗读,然后再指名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又不失时机地问道:“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我感受到他们很穷,妹妹又非常喜爱音乐,可她很体谅哥哥。“他们的对话该用什么语气读呢?”通过老师语气、语速上的指导,学生们的朗读越来越充满感情,这是说明他们已经走入这故事了。
第九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贝多芬的演奏把兄妹俩——不,是所有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我采用了欣赏朗读的方法。配着美妙的《月光曲》,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指名读。在读中他们也体会出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接着我配上大海、月光、浪涛的画面让学生跟着读。在音乐与画面的双重感染下,学生们情绪激昂,形成让人心弦震颤的节奏美感。这就是我当年的感受,以至于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获奖的月光曲教学反思篇7
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教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
在《月光曲》的朗读教学中,有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
学习就是不断进步。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现在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保持朗读整体效果。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内容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