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其中的写景艺术值得我们借鉴。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范文1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 “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 ,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 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范文2
今天是《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整体感觉比较失败,职业道德让我们总是把失败原因归属于己,但客观上讲没有学生的因素吗?这样的问法好像彰显了教师的无能乏技,那就这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学生的现状呢?
第一课时以尝试自读的方式,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文本,通过串读来订正音韵节奏,并进行了个别词语的解释以助读。这样处理是因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读准大部分内容。在个别处如“下见(现)小潭”“参差(cenci)披拂”,教师一点即好。然后是自己译读,通过课下注释和自己的参悟能够大部分读懂文本。在课堂上,学生只对“曰恕己,曰奉壹”有点误读,其他的都可通过参悟或引导自己解决。从这里可见,本文选入八年级语文下册,难度是偏低的,正好适于对学生进行读译的自学训练。只要给学生时间,贴近学生思维引导,是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的。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叫《小石潭记》,文中称作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昭示了我这个问题的方向性错误。学生普遍回答文本是以小石潭为中心来描摹景物抒发情感的。我立即调整问题:文中把这个潭称为“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并板书上在三个字下分别加点突出。学生思考。第一节课结束。
第二节课。回顾问题:文中把这个潭称为“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开始举手回答。有的说从“闻水声,如鸣佩环”中,可见溪流之小,说明潭小;有的说从“伐竹取道,下见小谭”,可见作者明写潭小,且如果不是潭小绝无人迹的话就不会“伐竹取道”了;有的说从“全石以为底”,可见以一整块石头为底,潭必不大;有的说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见潭小能直视鱼的总体数目;还有的说从“四面竹树环合”可见潭小,所以被树木所遮掩。学生的分析有几个超出了我的文本解读,也合情合理,非常欣喜。最后我补充了一个——“小丘”,从此可见此处景物的玲珑娇小之态,能“蜗居”在小丘一侧的潭,必不大。
“石”体现在何处?这个问题可能是挑战性不大,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不强。但是就我的此潭为“小石坑”的论断,引起了学生的反驳。他们认为此潭不可能如此之小。师生争论的结果是达成了文中描写的结论——无论大些小些,都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一个石质的坑。借此引导——石坑积满水,谓之“潭”。之所以把这个石坑称为“潭”是因为有“水”。水是潭的内容。那么水有何特点呢?
有的学生说“水尤清冽”,特点是“清”;有的说“全石以为底”也可见水清;有的说“潭中鱼”一节,都可见水清。同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此问题缺乏挑战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我的情绪,开始有些焦躁。
对于接下来的问题:如果说“小、石、潭”是此潭可见的形貌的话,那么小石潭的神貌是如何的呢?可用那个字来概括?学生很容易找到“以其境过清”的“清”字。追问,此“清”作何讲?生答“凄清”。此情此景为何会给人以“凄清”之感呢?生答“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述说。然后引申:作者在此文中前后的心情有巨大的反差,你能发现吗?可能是这个问题是最没有挑战性的,或者我给学生的时间太短,太急促,以致有些催促冒进,也可能是铺垫不够,学生给我一片沉默。前面的“乐”与后面的“凄清”的心境的对比,可以引发一个很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为什么他的心情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从而进入心境的探寻。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顺理成章的达成。时间就到了。
我预设,此心情的转变有两个因素契合的原因:凄清冷寂的景致又唤起了作者原本的孤寂苦闷的心情。根本原因是一种孤独落寞之感。由此可见,前面两处写“乐”,实是一种“欲忘情山水”的苦中作乐;而后面的“凄清孤寂”是他一直隐藏的真实的精神色彩。至此方能了解作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底色。可惜没有探究完成。
究其失败原因我想:一是教师并不能把文本当中的引人至深之处挖掘出来,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这可能与问题的设计和引导的方式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还是不细致,不精巧,不能准确及时的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不能给足学生思考表达的时间,进行引申开发成为新的课程资源,也就是“当下”意识并不强烈。二是,给自己的失败找个客观理由,是不是文本本身就缺乏强有力的吸引力呢?文言文的距离感如何打破,如何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路子可行。语文的千文千面,很难成行可操作的规律性措施。再就是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不是教师的努力和激发是一方面,而学生的相应和配合也是一方面呢?如果大家都隅于“脸面”的问题而不肯发言,即有也不说,是不是教师也很无奈呢?当然,学生的投入不够,更多的是折射出教师的设计无新意,课堂无特色,引导缺方法吧。最有可能的是节奏出了问题。前后的关联性较差,以致出现脱节,思维跟不上,所以发言沉闷,情感瘀滞吧。
努力改进中。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范文3
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 小石潭记课堂反思
★ 小石潭记反思小结
★ 多年以前反思总结
★ 小石潭记课后反思
★ 小石潭记反思范文
★ 小石潭记课文反思
★ 小石潭记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