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反思小学
备课反思小学
深度备课 ,指以教材为起点,在深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发可以利用的一切课程资源,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定尽可能地趋于适度合理,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备课反思小学,希望大家喜欢。
备课反思小学篇一
老师们都知道如何备课,但做到既减轻教师备课的繁琐无效劳动,又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备课,就必须掌握有效备课的方法。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学会有效备课的方法:1、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通读整册教材,读一遍明确全册教学目标,读二遍理解单元教学要求,读三遍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撰写出适合新课标理念和切合学生实际的备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2、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备学生,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学法。读法、勾法、批注法、思考练习法......这样就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教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水平来确定教材各个环节的重难点,使备课体现针对性和目的性,这样就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效果。4、教师撰写备课内容时不管是自己备的,还是下载的,都要根据实际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随时修改教案。可以在教材上批注,也可以在教案上增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效备课。5,教师的备课不一定按照固定的格式撰写,有经验的老师脑中就是备课本,老师心中只要记住教材和单元的重难点、基础知识强化训练点、培优知识拓展点、一般题型的考点,这就能减轻老师备课的繁琐,同时又能达到有效备课。6、教师备课要学会处理教材,因为教材是对不同地方的学生编写的,教师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可以整合教材,例如语文课,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老师可以提前教学,让学生提前去熟记。在老师没教的情况下,提倡优生可以提前背完课文。以此达到高效备课。7、教师在备学生作业时,要体现重难点、不同学生的知识接受点,注意一课一得,不要面面具到,要时刻关注中差生的作业掌握情况。这样就能实现有效备课的目的。
当然,有效备课还有许多,这只是我的肤浅认识,但愿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形势下,能给教师们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启迪。
备课反思小学篇二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思考的重要作用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搞好教学工作。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即备课阶段的反思。从目前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班级和学生实际情况;二是有些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凭借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依然“穿旧鞋走老路”或“穿新鞋走老路”,要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学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话,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就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更是老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在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设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和“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从而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提到有效备课,大多数人想到了集体备课的开展、个人备课的完善、教学目标的设臵、教材考纲的分析、重点难点的突破。而要想使上述内容能够在备课过程中顺利完成,离不开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有一句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实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种情况同样存在。自己所接手的学生,最长是教他们三年,短的只有一年。每年的学生不一样,所发生的教学事件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的工作不是说教完一轮从高一到高三就结束了,以后就可以按照上一轮的模式再来,而一种充满变数的工作。
案例:机体的免疫调节一课课前反思中对学情的反思
免疫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过的一种生理活动,有时候经常提到对某病产生免疫力了,或者学生亲身经历的注射疫苗等,所以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并不陌生。但是由于在初中的生物课中对免疫的内容只是很少的一点介绍,所以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机体中的免疫是如何发生的,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器官、组织、细胞参与等问题并不明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免疫的具体过程。
另外,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基本过程图记忆困难;哪些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的作用容易混淆;一些细胞(如T 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作用出现错误等。这些内容在授课时要重点解决。基本过程可以通过学生相互之间复述、自己书写相互检查等方法加强记忆理解;对于细胞的作用既要求学生整理总结,同时教师也要进一步强调,并且辅以相关的练习更加巩固。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纵观目前的课程改革,它改的是不适合时代进步的教学模式,而提倡的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效率,那么作为一线老师如何去上好课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课对于老师而言是一件事,那么做这件事的“预”和“备”是什么?那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课,对于教师而言,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所以备课对于老师的上课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新形势下的有效教学中老师应该如何备课就显得格外引人注意,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老师们要做到有效备课。
我们的备课是否能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用到,而不是成了一种华丽的摆设,如果那样有如写文章出现“形” 与“神”分家,结果备课和上课成了两张皮。二是出于个人利益而言,老师的备课要对自己的上课有帮助,怎样的帮助呢?一致认为是有 利于 老师用较少的时间并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另外,教师有效地备课还有助 于 老师个人的发展,丛自身利益出发,没有老师不希望自己能更快的获取高级职称,所以有效备课是很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三是教师这一行业被赋予“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光环,“做一名老师不容易,做一名好老师更不容易”,“好老师”不能只图个人利益而误人子弟,尤其处于知识时代的教育改革,因课时数少则要求老师要想方设法把知识让学生快、扎实的掌握,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效备课,向课堂要效益。以上是在前辈教育工作者的成果基础上,我略说了个人对有效备课的认识。那么有效备课都要“有效备”哪些内容呢?用我这一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资深专家的经验来浅谈一下。
有效备课主要从这么几方面入手: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深挖教材、资源准备、框架内容、过程安排、练习准备等,下面我就逐一来说一下我个人对这几方面的认识及处理情况。
教学目标是规定教与学全过程的纲领,也就是老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新课改下的课标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老师要想做好有效备课就必须先做好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因为教学内容始终是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的,所以备一节新课老师先熟悉这一节课要上的内容有哪些,然后分析思考通过上这节课学生要达到怎样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这里的“怎样”是一个“度”,如若把握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无效或低效的备课,类似盖大楼结果却画出了一间平房的草图。此外,目前有些学校老师用的书中有一本叫“三维设计”的,里面每一节 都为 老师准备好了三维目标,虽然如此老师们不能把其上的照抄下来,但老师可以参考此书和教参来规划自己的教学目标,因为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共用相同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通过思考形成有助于自身教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利于自身的发展还响应课程改革,何乐而不为呢?
备课反思小学篇三
在学校里是不是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的抱怨: “我都讲了几遍了,你怎么还不明白?”“这种类型的题,咱们不是讲过吗? 怎么还有这么多人错?”学生的周记:“老师,我上课总是很认真地在听,可回到家,作业做不出来时爸妈总说我上课没有认真听,真冤!”开家长会时,家长的困惑:“老师,我的孩子总是说上课都听懂了,可为什么作业老是做错?他在骗我们吗?”
当我们发现学生作业或练习出错时,在分析了学生方面的因素后,还应该好好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学生虽然没有亲口向我们诉说,但他们的疑惑就隐藏在交给我们的作业本和练习卷中。下面是本人在备课过程中反思的一些心得。
反思一:你真正理解“备课”的内涵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了教师如何备课的问题。 他举例说,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课,听课的教师都完全被吸引住了,就如同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是怎样备出来的呢?一个听课教师问历史老师:“您用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这位教师这样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震撼!这才是教育技巧的奥秘所在,这才是真正的备课。 那么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大家: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不断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充实他们知识的海洋,使得他们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能更加游刃有余。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备好一堂课,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备课的教育理念。
反思二:你真的备好课了吗?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要备好课,正如感人的话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地走上讲台的,正如严肃而负责的演员不愿接受质量低下的剧本一样。但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备课的错误言论,现摘录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简单,无啥备头,照书本讲,依书本练就行了。”这些人备一节课花半小时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简:“讲例1-3,做习题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书本上划几个记号,就算备好课了。
反思:这种人懒得细想,教材虽简单,但其内涵、外延极其丰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从而透彻掌握教材。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又是一个飞跃,更需教师对学生点拨、指引和训练。写简案是完不成这些任务的。
言行二:“多买几本《教案集》,备课照抄就行了。”这种人备课所花时间不多,但笔记详细、工整、甚是好看。更有甚者,因嫌抄写麻烦,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讲台。
反思:这种人多的是模仿,少的是能动创造。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多变的活生生的学生虽具有借鉴作用,但绝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去实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概念的阐释、公式的分析、习题的处理,决无定法可言。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照样行。”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有的虽然不是旧教案,但仅是一案多本而已(从旧教案上copy)。
反思:这种人依赖旧案、以旧代新,是一种行动上的惰性、思想上的僵化,是不可取的。这种人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墨守陈规,必定上不好课,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反思三:你能做到备课先备人吗?
提到备课,很多老师都认为把课准备好就是备好课了。其实不然,如果只是把眼光盯到课上,我相信,所备的课未必是好课。为什么呢?
首先,教材是“死”的。如果只为备课而备课,肯定省事,因为有那么多前人的经验,找到较好的经验,拿来用就得了,也用不着自己再去思考,这不省事吗?但是如果这样就能达到目的,那还要教师干什么?还谈什么教师的专业化?
其次,教学的对象是“活”的。拿着一个“死”的东西去教一个“活”的人,肯定会把“活”人给教“死”了。学生会成为一台台机器,只知道往自己的脑袋里装东西,最后满脑子的知识,却没有活性,那要这种知识何用呢?
再次,教育者是“人”。教师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如果只是把课当成是知识的载体,只为教而教,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我们的心就会麻木,我们的生活就会乏味,我们的人生也就会暗淡。因此,备好课,课其实是其次的,“人”才是首要的。那么,究竟如何先备好“人”呢?
第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需要。比如小学到初中的学习内容变化,往往会使一些初一学生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适应性转变。
第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包括知识准备及心理准备。所谓知识准备,即当前学生对于该堂课的知识掌握所必备的知识基础。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掌握好了,或者干脆不负责任地说:“掌握不好是他们的事,我只要把这堂课上好就是了。”这样的上课会游离于学生之外,收效甚微。所谓心理准备,即学生是否已经准备上你的课了。有的老师可能会疑惑:“怎么会不准备上我课呢?难道他还想逃课不成?”其实,有一些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和逃课又有什么分别?如果在上课之前将学生的知识准备及心理准备摸清,显然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不正为上好一堂课开了个好头吗?
第三,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人格特征。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特点在课堂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在面对个体时,针对不同表现的个体就要施以不同的方式。比如,有的学生特别敏感、内向、不善交流,在班级中属于“角落”中的学生,那么作为老师,就要多关注他、多鼓励他、多了解他。
第四,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不仅要了解自己的知识、了解自己的能力,还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对适合于课堂的要充分发挥,不利于课堂的要尽量控制,比如自己比较情绪化,就要在课前将自己的情绪调到最佳,并时时提醒自己。
反思四:你设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科学吗?
教学策略,一般可以理解为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否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有些学生一遇到探究性的作业或练习题就感到无从下手,这和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新教材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素质的培养,但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把探究为主的新课上成了讲解为主的满堂灌,整个探究过程中只有教师一人参加,而且也只是口头上的。对于探究式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认为“那不过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玩一玩而已。”不肯认真钻研新教法,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的演练,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方面的素质当然就欠缺了。更可怕的是,当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时,把原因都归结到没有认真听讲上,“怎么探究我不是讲得很清楚吗?为什么还不会呢?”试想:学生没有亲身体会过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如何懂得去运用呢?
反思五:备课时你考虑过学生的参与度、交流度、创造度吗?
1、学生参与度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定,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不够,就算不上“主体”。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比如讲有理数大小比较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说一个有理数,另一个学生写一个比它大或小的数。讲同类项时,我让一个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另一个学生说出它的同类项。这些小游戏能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效果很理想。
2.学生交流度的反思: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自主的、融洽的,它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彼此的见解和知识,情感和理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3.学生创新度的反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是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还是消极参与、丧失信心。这一切应当为我们教师所关注,关注的同时还要求我们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话筒。
这样的反思既强化了学习结果,又深化了学习过程;既让学生“知其然”,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既使数学学习的过程得到优化,又进行了学法总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反思六:你写教学后记了吗?
有位教育家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因为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经验总是在不断变化,教学结果往往和设计的初衷会产生较大分歧,而教学后记能将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教学心得及时记录下来。教学后记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既要记学生的不同见解,又要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随机应变,更要记下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教学后记作为今后改进教学的依据坚持下去,必将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也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新课标把教学反思提高到了教学行为中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如果没有反思,教师的教学就仅仅是一种重复单调的工作,教师就像工人,学生就像产品,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篇一律地生产出毫无新意的产品。教学反思贵在坚持,重在及时。教师应做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勤于动笔,善于动笔,乐于动笔,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教学反思,就请从一节一节的备课开始吧!
备课反思小学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备课反思
4.小学教师个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