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方案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题研究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题研究方案1
一、研究背景: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和信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悄然兴起,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既要求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又要求发展和保护并重。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基础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观照欧美各国和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了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但是,在国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小学。目前全国第一批三十八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课改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即是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小学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第三,近年来,高中段的研究性学习蓬勃开展,已经有了一批成果,出了不少书,但是,以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储备,根本无法搬用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因此,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而且,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讲,每所学校必须在经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后才能获得课程实施的经验,才可能在新课程全面推行的时候不致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只能从同类型学校的经验中得到一定的借鉴。所以,不管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的积累还是对课程实施规律的探索,作为xx小学,非常有必要化力气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经验,为课程的正式实施做好师资准备。
3、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在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提升办学层次。
4、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有效案例,提供xx地区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共性经验。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
(1)小学低年级主题实践活动资源开发
(2)小学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及学习包编写
(3)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
(1)小学低年级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
(2)小学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
(3)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评价
4、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
5、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四、研究的主要步骤
1、准备阶段(xxxx年3月-xxxx年8月):
(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2)分层次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做好教师培训;
(3)送骨干教师到上海参观学习;
(4)强化劳技学科、信息技术学科师资队伍;
(5)建好校园网,构建初步的校园网络文化,建好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
(6)制定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分年级编写好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包;
(7)成立少年海洋科学院,落实社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8)准备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各种表册。
2、组织实施阶段(xxxx年9月—xxxx年7月):
(1)举行课题开题仪式;
(2)分年段按计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
(4)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观摩活动;
(5)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
(6)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完成研究内容中规定的五大块研究任务。
3、总结阶段(xxxx年8月):完成课题研究主报告,完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化辅助管理软件。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法
六、研究的条件分析:
1、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承担过多项省规划课题的研究,而且研究课题获得过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校长本人对信息技术教育、小学劳技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比较熟悉,有过十年的小学海洋教育活动课程研究经历,接受过为期一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综合实践活动所包含的四大指定性学习领域学校都已陆续开展,最短的也已有一年的工作积累。
3、学校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方面后来居上,建成了功能完备的校园网,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准备了优良的网络条件。
4、近两年,教师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为教育科研提供了师资队伍基本素质上的保证。
5、学校所在的沈家门街道对社区管理作了重大改革,一大批热心教育工作的青年社区干部充实到各社区管理层,客观上为学校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七、研究的组织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周旭光,校长,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和课程研究的全面领导,在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研究的主报告;
副组长:徐海兵,书记,负责课题组各成员、学校相关的各部门、各子课题组的协调工作;
成员:张朋军,教导主任,负责信息技术教育,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保障,领导完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辅助管理软件的设计、编写;
翁舟梁,办公室主任,领导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负责课程评价;
张英,教科室副主任,负责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和分析,课题档案管理。
2、根据研究内容规定的五大块,按年级段建立子课题组。
3、按教师个人特长,建立指导教师组,并在组内按年级进行相对指导分工。
4、班主任组织班内综合实践活动分组管理和协调。
八、研究的主要措施:
1、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指定学习领域的时间。
信息技术课:一、二年级每周安排2节信息技术课,其中1节为汉字输入技能训练;三、四、五、六年级每周开设1节信息技术课,其中五、六年级可以根据课题研究情况调剂使用,重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整合到整个课题研究中去。三年级开始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提前到一年级使用。
劳动与技术课:一、二、三、四年级每周单独开设1节劳技课,五、六年级劳技课并入课题研究,作为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来体现。
一、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安排4次统一的主题活动,其中2次为自然考察,2次为社会考察;三、四年级每学期安排2次主题活动,尽可能做到自然和社会和自我发展研究平衡;五、六年级每学期安排1次自选课题的研究活动。
2、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背景,在活动安排上由浅入深,体现由扶到放。
一、二年级段以教师主导的集体活动为主,以口头表达教师要求的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表达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三、四年级学生能按照学习包所规定的范围和提示的要求相对独立地完成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有自己选择研究、体验对象的自由,有书面的活动记录和认识体会,有活动过程中必要的设计活动和实践服务活动,必须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基本的调查、资料收集的方法,并注意科学性;
五、六年级则在学校提供的大的选题范围内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活动,要求整个过程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
一、二年级注重的是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初步感知;三、四年级注重的是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进一步认识、体验,并能参加符合自身年龄特点的实践,把自己的想法运用在实践中;五、六年级则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的能力,强调理性思维和综合性。
3、在综合实践活动大的思想框架内,对学生的体验性、实践性学习进行有分有合的安排,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除了在活动中作为主要的载体之外,从一到六年级进行系列安排,规定服务和实践的总课时,保证每位学生有足够的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量。
4、除在课题实施之前对教师进行的一系列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培训之外,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同步进行具体的操作培训,保证教师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和对研究过程的有效监控。
九、研究的成果表述:
研究报告、论文、辅助管理软件
课题研究方案2
一、课题的提出(为什么提出这个课题)
新课程强调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要求学生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我校是一个城市与农村结合的初中,从目前我校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处于一种应付式的学习,学习只是迫于升学的压力之下,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善于与他从交流共享学习的乐趣,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等。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研究,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有效唤起学生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将学生从一种被迫学习的状态引导到一种自觉自发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长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感受与交流共享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提高学习化学学业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九年级一至四班全体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研究,分析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分析合作学习的操作环节,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全面了解初中化学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取得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初步掌握提高初中化学实验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并完成实践性成果和理论成果。
研究内容:
(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的研究:如何合理分配互助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和人数;
(2)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的研究:如何制定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规范和学习目标;
(3)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的研究:如何在小组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4)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的研究:如何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四、课题研究手段与方法
行动研究法:关注并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两者的默契程度;
2、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的学习局而,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1)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培养常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学生有效的预习的习惯
(5)培养学生善做自主学习笔记的习惯。
(6)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勇于追根究底的习惯。
(7)认真复习、独立自主的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2、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和指导。
(1)掌握方法,鼓励阅读
(2)优化课堂结构,减轻课业负担
(3)提出要求,自主探索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培养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养成学习的习惯
(6)、要发挥表扬的功效
2、拟定步骤:
1、现状调查及分析(20xx.3——20xx.4)
2、拟定可行性措施(20xx.4——20xx.5)
3、可行性措施的实施(20xx.6——20xx.9) 4、效果调查与分析(教学案例分析)(20xx.10)
5、研究总结(撰写结题报告20xx.11)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
2、行动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积累,积极思考、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促进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3、经验总结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比对,得出研究效果。
六、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研究过程中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与同事沟通,及时交流研究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
为了很好的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在完成日常教学及其他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
1、所读书目:
·《学生兵法.做自主学习的主宰》欧阳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学出版社
《全新正版.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崔其升,谢金国中国林业出版社
相关的期刊篇目
2、阅读设想:
从即日开始至20xx年10月期间,每天在工作之余,抽取40—60分钟的时间完成预设的读书量。
3、具体时间安排:
完成《学生兵法.做自主学习的主宰》阅读的时间为20xx.3—20xx.6完成《全新正版.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阅读的时间为20xx.4—20xx.7完成相关的期刊篇目的阅读时间为20xx.9—20xx.10期间的适宜时间。
七、完成读书笔记的具体时间安排
1.网上收集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知识
2.《学生兵法.做自主学习的主宰》欧阳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学出版社
3.《全新正版.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崔其升,谢金国中国林业出版社
4.每天读书30分钟,每月写三篇读书笔记
八、完成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20xx年6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现状调查及分析)
2、20xx年10月完成教学案例分析
九、申请结题
20xx年11月完成课题研究,申请结题。
研究结果以论文或报告的方式表现。
课题研究方案3
一、课题名称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①为了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隔断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实践和应用的价值。②割裂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缺乏不同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③语文教学中明显出现“四多四少":老师讲解多,学生主动活动少;学生一味接受老师观点多,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的现象少;书面习题、机械抄写练习多,观察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少;读教科书多,阅读课外书籍少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是为了使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作为新课程的一个新课题,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它的研究能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思路,激发学习研究兴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学习语文;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也正是我们从事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反思
2、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探究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阶段。主要工作包括了解在初中语文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和状况,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第二阶段:完成实验研究的措施、方法并在教学中试用,论证其可行性、有效性,并对这些措施方法进行完善。对完善后的实验研究再次进行试验、论证效果。第三阶段:整理、分析课题实验材料,进行课题反思,完成结题总结。
六、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1、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要用幽默的语言,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
2、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兴趣,为今后他们能自觉、自主地开展活动做好铺垫。
3、教师可结合学情、校情等主、客观因素灵活安排综合性学习的时间,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增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4、活动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5、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找、搜集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简单处理的能力。
要注意.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课型和模式,但在教学实际中,又不能受其约束和限制,要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对待。不可机械照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创延伸式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2、案例分析及论文。
课题研究方案4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经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因此我们组打算摸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二、课题的涵义及研究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水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的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分层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
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只要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宾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原有分班体系不打乱的前提下如何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实施分层后的教学班级与不实施分层班的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比较。
三、课题研究实施方法
1、学生分层
本年级共有十个教学班,初一入学时有五个英语特色班和五个普通班。特色班的学生基础,学习习惯等较普通班的学生好些,因此我们在原有班级的体系不打乱的情况下,将10个班级分为两层一类班、二类班(各五个)。选择(1)(4)(5)(6)(9)做为实验班,其他五个班级作为对比班。并把实验班里的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竞赛组),B组(提高组),C组(基础组)。教师的分组要根据半年多来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合理分。各组里的人员可根据每次大考情况滚动,以调动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
2、分层备课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三组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对A组的同学必须有适当的提高题和补充内容。这部分内容由朱永生老师负责提出,并交由关彦华、周雪祥三人共同讨论确定,对于C组同学至少应掌握到什么程度由孙月芹老师提出并提交关彦华、周雪祥三人共同讨论确定。
3、分层授课
两类班级在授课时要有所区别,一类班的授课可直接切入主题,放开了,向更多深更广的方向发展,速度也可稍快些,每节课讨论、独立探索的时间可长些。二类班授课注重复习引入,慢慢过度到新课,侧重基础知识的讲、练,另外对于同一个实验班级,如何对A、B、C组的同学授课,实现备课中的目标,这是我们感觉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准备在授课时按备课中的要求先达到以C组的目标(A、B当然要达到了)。然后让C组同学练习巩固,再让B组同学达到B组目标(A组当然达到了)。然后让B组同学练习巩固。最后再对A组同学提出更高的目标。
4、分层作业
对三个组同学的作业要有所不同。C组侧重必须的基础题,让他们做熟。
B组除了必须完成C组的外,侧重中等难度题,有一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题,A组同学C组题可少做或不做,侧重中等题加一、二道综合知识运用题,注重做考察能力题,尤其在新课结束进入全面复习阶段。
5、分层辅导
对学生的辅导是学生掌握、巩固所学课堂内容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课后的辅导方面我们准备采取两条路:一是将全年级的尖子生(40人左右)组成竞赛组,由专人,专时集中每星期辅导两次;第二条路是在各实验班级,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具体做法是,分在A层的同学有老师辅导。B层的同学由A层的同学具体辅导,每人辅导2-3个同学。B层中较好的同学再辅导1个C层的同学。尽量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辅导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得到发展和提高。
实验班辅导网络图
C组
B组若干
C组
四、课题研究步骤
由于本课题在20xx年4月开始启动,本届学生初一年级即将过去,因此研究过程结果主要放在初二、初三阶段,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20xx.4-20xx.5开题准备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吴中区下发的十五滚动课题,讨论根据当前教改形式和我校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课题。
20xx.5-20xx.6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根据学习讨论,我组同志认为目标教学分层教学是当前教改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的人较多,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同时,做为一个城区学校,在上级不允许分快、慢班的情况下,如何兼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确定了该课题,并制定了研究方案。
20xx.9-20xx.1实施研究第一阶段各实验玉篆开始实施分层教学20xx.1写出第一阶段的总结报告。20xx.3-20xx.7实施第二阶段研究
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适当修正,补充研究方法,20xx。7写出第二阶段研究报告。
20xx.9-20xx.1实施第三阶段研究进一步调整、修改前一阶段的研究方法,20xx.1写出第三阶段研究报告。20xx.3-20xx.6实施最后一阶段的研究,并完成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关彦华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
朱永生主要负责协调分层备课、分层作业时,A类学生应达到什么水平,应补充、拓展哪些内容,并负责阶段性论文的撰写。
孙月芹主要负责协调分层备课,分层作业中C类学生应掌握到何种程度,作业应补充哪些基本题,并负责阶段性论文的撰写。
周雪祥负责收集一些实验数据,并负责阶段性论文的撰写。
袁一鸣负责收集一些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并且组织大家及时学习,把本班实验情况及时向上汇总。
谈建青负责在各实验班、对比班搞一些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
课题研究方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理解意思并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能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这一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以配乐朗诵导入新课,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让孩子们感受这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的人的心声,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失明者的同情及对捐赠者的感谢,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爱就是永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人手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在读文中老师可以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并进行多音字的讲解。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完成课后出现的表格练习,初步了解作者一家为盲人所做的事情。并随机板书:琳达母亲父亲温迪。
三、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读书,找出描写琳达和温迪首次听到器官捐献时是怎样反应的有关语句,然后以情境朗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温迪的反应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有关父亲的语句,理解父亲所说的话,再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谈谈对“最珍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这份礼物会给盲童、盲童的家庭、捐赠者家庭带来美妙、自豪和骄傲,这份礼物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
本环节的设计以父亲的话为中心,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感受,读中思考,读中升华。文中父亲的无私奉献、博爱的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使学生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2.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父亲的无私奉献、博爱的情怀也感动了温迪,这时老师适时过渡:琳达会为父亲所作的一切感到骄傲,还有谁会感到骄傲?接着出示句子
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拥抱外公。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温迪激动的泪,骄傲的泪。然后学生分角色读温迪与母亲的对话,再次感受这份“骄傲”。
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重点语句,出示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父亲的一番话曾给琳达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此时此刻,女儿的话又给她怎样的触动?怎样的一种骄傲!这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通过这一小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温迪的骄傲来自于外公的无私捐赠,来自于母亲为外公所做的一切。琳达的骄傲缘于14岁女儿那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只有抓住关键词“骄傲”,上引下联,左叩右击,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读懂“有意义”的深刻内涵,让每个学生都为这一幕留下永恒的记忆。
学到这里,学生已经能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理:失去父亲仅仅两周之后,琳达又失去了她那可爱的、令人自豪的女儿温迪,这将是多么大的打击呀,此时此刻的琳达,已不像刚听到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将要捐献给别人时那样痛苦和极不理解了,而是像父亲那样,平静地面对这一切,再一次签署了器官捐献同意书。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怀着感激之情给琳达读一封来自远方的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设计安排,旨在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在对温迪一家的深深敬佩之余,获得对永生的理解,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回归课文,用心记住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话语,再读感悟。然后课件出示、交流有关的资料,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到这些惊人的数字,联系一下课文内容,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一段心灵感悟,也可以是一首小诗。
结尾的升华旨在唤醒学生的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具有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母亲捐献角膜
琳达父亲为他人着想
女儿精神永存
课题研究方案6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我们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2、基于我校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科研基础。20xx-20xx年我们承担了县级课题《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与矫正》研究并结题。随着近两年的推广取得了较喜人的成绩,我们的语文教师进一步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使以往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
3、基于我校农远应用的条件
我校为农远模式二学校,20xx年被评为县“优秀学校”,所有教师均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其实,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作文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作文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理论基础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陶行知生活理论拓宽了教育的时空,形成社会教育的大教育观。它主张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以社会为大课堂,也就是把课堂、书本、学校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会、大自然引进学校、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2)其他教育家、作家的“生活教育”理论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地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语文教师要科学地营造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投入于生活,强调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搜集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启迪他们触发灵感,概括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就能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优美作文。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写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有怎能学得好呢?”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就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学作文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他说:“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作家契诃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活动内化理论和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础生活经验基本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4)、新课程改革理论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十分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各门功课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强调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构建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
四、研究的目标
1、作文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标是作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须树立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5、生活作文指导课与作后评讲课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6、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相评价,教师家长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奏效的。
2、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3、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循环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作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评出的优秀日记,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写“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健步踏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协作的快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多引导低年级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或者要他们走到社会上去,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再用笔把他们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一句,就写一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对写的内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画。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3)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
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玩”出文章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们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4)捕捉时机,即兴写作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
在生活中,永远会有新奇的事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每位学生自备课外练笔本,教师提倡学生自由表达,不规定内容,不规定题目,自由写作,个性表达,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们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活。让学生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让生活作文充满情趣。
(5)利用电教,让习作插上翅膀(作文过程是学生尝试使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他们对生活素材的描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4、加强生活作文指导课的研究
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夯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重视写中指导,除了传统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采用“现说现录”“现评现改”的“现场教学”新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高效地掌握
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还完整地呈现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课应该是比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评讲课的研究
作后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通过评讲,解决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先示范评改,然后集体尝试修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评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的作文习惯。
6、生活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
生活作文坚持“学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观点,研究改革批改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师批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变教师埋头苦批为学生互批互改,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同时,我们鼓励每个学生阅读批改,小组讨论批改。让学生懂得:“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7、师生共同开展“大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教师要读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化底蕴。要求孩子们读的书,教师首先要去读一读,真正成为孩子们阅读、作文的引路人。
8、教师要养成写下水文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成长。
9、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教师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给予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活动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公园、工厂、乡村、田野教师甚至可以把此项活动作为回家作业布置给学生及家长,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自然中去,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样,我们的生活化作文才会走到一条光明大道上来。
六、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实际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人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是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开放性原则。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实施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师的训练观念,拓展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开放心境,内容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教育性,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形成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渠道。
4、因材施教原则。人与人之间不仅先天遗传有别,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要让作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目标分层、命题分解、教学分档、指导分类、评批分度、修改分次”,使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5、愉悦性原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愉快地教,学生才能愉快地学。教师要通过丰富生活内容帮助学生搜索和提炼写作素材,用富于感染力的教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艰苦的写作过程中,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师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共同体验教与学的美感和愉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6、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7、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是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七、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将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八、研究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申报立项。
(2)落实课题组织人员,分析教师、学生作文教学现状。
(3)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方案的内涵。
2、中期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并做好对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研、研讨展示等工作。主要工作安排:
(1)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课题研究课、教学沙龙、教学竞赛等。
(3)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3、后期实施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的作体系。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组织课题结题,接受上级检查、评估、验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学生作文集;教师论文案例集等)。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负责人:
程劲松:男,39岁,校长,本科文学学士,高级教师,安徽省“乡村教师育人奖”获得者,东至县首届“教坛新秀”,池州市第三届骨干教师,池州市第二届小语会理事,负责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十余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其中全国一等奖1篇。
彭春林:男,42岁,副校长,农远管理员,本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5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其中市一等奖1篇。
成员:
何东升:男,49岁,专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1篇论文获县级奖。
黄福田:男,52岁,专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5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
十、课题实验成果表达形式,预期产生以下一些成果:
1、《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生活化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材料与相关教学论文的汇编。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训练方式的有效转变。
4、用实绩展览等形式,邀请上级教育专家进行鉴定、验收。
课题研究方案7
一、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的组成:
一个完美的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题名称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8、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9、预期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1、课题名称的表述
课题名称一般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的范畴和研究方法三要素。比如:《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这个课题中研究对象是教学设计;研究范畴是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方法是操作性。当然,课题名称的表述有时也可以省略研究方法:例《高中化学实验课趣味性的研究》(张瑶)。课题名称的表述常用陈述句型,名称要正确、规范、新颖,句式要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述。例如国家、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现行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例:《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提出的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理念的呼唤,二是新课程实施中的“盲区”。
因为新课程理念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间出现了问题,选择了这个课题。
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建构新理念与新设计间的立体桥梁。
因为新要求、新标准、新政策、新理念与现实存在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奔着问题而来,为问题的解决而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支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仍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为例,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一是针对新课程理念与现实教学设计的游离,解决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全方位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二是针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设计,解决如何创新为人的发展的“学程”设计;三是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盲区,解决如何建构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及操作样式。
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即有没有人研究。
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把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因为拥有了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趋势,对该问题的研究就拥有了更清醒的了解,更明确的研究思路。
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狭义地讲,联系即借鉴、吸收,借鉴其成功经验,吸收其理论精华;区别即创新,即课题近似或界于中的研究致力点的差异,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阐述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同理论假说(也有的课题研究方案直接写为理论假说),通过假设关系的复句,勾勒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是植根于教育教学真实土壤的“草根化”研究,在理论的学术研究价值可能比较匮乏,但也不可否认,通过研究,达到了对某一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对某一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充实,或许还会产生赋予全新内涵的实用理论。
在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这一块的撰写上,千万别硬扯,有就写,无则免。
5、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即研究课题的可实施性,它建构于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设计、扎实的功底等,一句话,就是要从若干方面说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
如我校《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中,用“迎合时代,有生命力;顺应需要,有潜在力;源于实践,有激活力;设计合理,有感召力”四个短句构成四个方面,阐述了该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界定即定义,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
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分别给予概括,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
以《在教学实践反思中提高青年教师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为例,该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教学实践反思”和“自我监控能力”。只有明确这两个概念,研究内容才能界定准确。采用分——总的方法,其对课题的界定为:
教学实践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决策、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通过提高参与者觉察水平来促进自身能力发展的途径。
自我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反思中提高青年教师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是指向青年教师,力图通过引导青年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以审视、分析为手段,努力提高青年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控制、调节等能力的研究。
支撑性理论亦曰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支撑行动,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保证。
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再通俗一点讲,作文生活化、数学生活化研究需要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生本教育”的研究需以发展心理学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教学设计的研究需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为理论依据。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对课题研究达到理想的预设,它一般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认识性方面的;二是技术性方面的;三是实效性方面的。仍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为例,三级目标的表述分别为:形成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认识性目标);构建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样式(技术性目标);实现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师生双赢。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是课题研究目标的落脚点,研究内容要与课题相吻合,与目标相照应,具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要努力从课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去寻找,紧密围绕课题的界定去选择研究内容。它要求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从而产生课题大框架下的子课题群。
研究过程即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
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时间设定、详尽的研究内容安排、具体的目标落实,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手段或操作规律,它具体反映“用什么办法做”。
研究的方法服从于研究的目的,也受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制约。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要根据各时段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写明怎样使用这种方法和用这种方法做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比较法、解剖麻雀法等。
注意,这一部分是课题方案设计的主体,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目标任务如何得到研究落实,在这部分应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8、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一般是指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制度保证: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添置及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9、预期成果显示
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集、教学策划集、教师论文集、研究专著、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成果可以按学期列出。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研究之义。
课题研究方案8
一、研究缘起(提出问题)
大学毕业从事教学工作已经接近五个年头了,学生们也从懵懂的一年级到拥有自己思想的五年级,可是,我的教学确进入到了一个迷茫的时期。一次一次的单元测试,一次一次的期末质量检测,我所教的两个班级成绩相差越来越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曾经问过学校里有经验的老教师,他告诉我这是正常的现象,两个班总会有一个班成绩差点。可是,我的差距不只是一点点。就拿五年级上册的期末质量检测来说吧,两个班级的平均分相差11分之多,中位数相差也有8分之多,我认为这不是必然的现象,也不是一般的现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相信一定是教学工作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于是,我把我的注意力又拉回到了日常的教学中去,我发现我的教学工作并不细致,没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安排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练习评价方式。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理解力欠佳的学生我都用同一个作业,同一个要求。让一批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对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发展失去了信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认识到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于是我把我的目光投向分层教学这一即陌生又熟悉的名词。
带着我的疑惑我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利用关键词搜索方法搜索了从1979-xxxx年关于分层教学的所有研究一共832项,其中关于数学分层教学研究的有144项。通过对文献的学习,我发现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对分层教学的研究都是比较广泛的。在西方,分层教学的雏形是1868年由美国教育家哈利斯在圣路易州创立的“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进度制”。在国内分层教学的思想当然是源于孔子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国内奋战在教育前线的老师和研究者们都对分层教学进行了尝试。但是,笔者发现,一般的分层教学都在中学以及以上年级段中进行尝试,很少有人在小学阶段对孩子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关于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只有9项。因此,我决定在借鉴和学习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的将班内式分层教学尝试于小学高年级段的教学中去。
二、研究内容
根据学生的各方面差异,研究如何将学生进行分层。
在教学设计中,研究如何进行分层目标的制定。
在课堂教学中,研究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在巩固练习和作业布置及批改中,研究如何进行分层要求。
在日常数学评价中,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三、研究目标
本次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班内式分层教学的尝试,研究班内分层教学对小学高年级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难度的影响,并且考察分层教学能否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增加数学学习兴趣,减低数学学习难度。
四、研究对象
温州市星五小学五年级一班、二班一共96名学生。
五、研究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
六、研究方法
本次小课题研究采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献研究法,以“分层教学”和“数学”为主题词,多方搜集资料。学习他人关于分层教学的的经验和知识,并且根据他们的参考文献多方面搜集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过程,使自己熟悉分层教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分层教学的基本理念。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全面的整理、提炼、归纳,并形成文字(论文等),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研究的经验或成果,及时在教学中应用,建构“班内分层教学”的有效方式。行动研究有三个基本程序,一是计划,二是实施,三是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中及时的做到这三步。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搜集相关的分层教学资料以及国内国外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成果和论文,进行理论学习,完成文献综述,明确分层教学的概念,以及他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制定、论证课题实施研究方案,申报课题。调查学生基本情况a、调查学生数学学习兴趣;b、分析学生成绩,做好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
2、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2月)
(1)、根据准备阶段的理论学习和对学生的调查,将学生进行分层,并且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
(2)、继续理论学习并且钻研教材和课程目标,做到将学期的教学目标分层。
(3)、备课分层,在日常的教学备课中尝试,将课时目标分层、课堂练习分层、学生作业分层布置、对学生分层辅导、评价。
(4)、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时刻进行理论学习,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补充修改自己的教学过程。
(5)、每一节课时教学都做好反思和体会,记录好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教学的经验和不足,以便自己改进教学方式。
(6)、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结束之后,统计学生成绩情况,分析学生的得失,与学生做好交流并且记录学生们对于分层教学的感受。进行阶段性反思与总结,深入研究,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
(7)、学期结束,及时做好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学习难度的问卷调查,进行电脑统计利用教育统计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整理资料,对有关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形成研究报告,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八、研究预期成果
1、通过这次小课题研究,希望能在教学上有所改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拉近两个班的数学学习成绩。提高教师在数学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2、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及时的对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案例、论文和读书笔记等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案9
一、指导思想:
教学科研是提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科研只有与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促进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通过教科研这条途径发展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准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在于此。
二.实施研究的目标:
1.通过教研活动,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结合课程教材改革要求,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2.通过公开课或研究课,重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3.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形成趣味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和一般操作程序。
三、研究进度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学习有关课堂导入的基础理论,了解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杂志,设计调查问卷。
3、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行调查。对集体的兴趣进行四次调查,第一次对三年级进行调查,第二次对一年级进行调查,第三次对五年级进行调查,最后对四年级的个案进行调查。
2、我们分别从各个环节设计,努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对音乐课中的各项内容感兴趣。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结合研究过程,撰写相关论文,是我们对课题研究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撰写论文可以促进我们进行理论思维,提升对课题的认识,进而调整我们的思路,并为下阶段的成果,积小胜为大胜,从而圆满达成课程研究的总目标。
四、研究方法:
1、实践法:本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研究设计每一节实验课,然后上好实验课,课后再对本课进行分析小结,抓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绿动、游戏创编等,继而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
2、调查法:采用不同规模、方法的调查法。课题研究前提,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行调查。研究中期,主要调查学生对实验课的反应,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课。最后一次调查,是对选定的年级和班级进行对比调查。
3、个案研究法:选定几个具有大部分学生共同点的学生,进行观察,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如何上好音乐课的有效对策。
4、文献法:主要收集各种教学参考书,集中搜集关于提高学生兴趣
的方法,进行研讨总结,然后运用于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为见就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后盾武器。
5、总结法:确定研究专题,指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平时注意积累资料,研究过程中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上交教研室,研究结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五、主要工作和措施:
为切实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优课率,充分发挥课改所带来现代教育教学课堂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也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科学有效,我们根据以往学校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效率不太高等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研究课题,课题研究能促进我们围绕一个中心,有计划有重点进行研究性地工作,并有动力有信心研究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本学期,我校立项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已经从教育的大环境以及学校的实际论证了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将潜心学习,努力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作一些大胆的探索、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这项课题取得进展。
1、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学习是研究的开始,重点学习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理论学习分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
集中学习的时间为秋学期第三周,内容为新课导入的相关理论,形式为教育教学沙龙。
自主学习的内容包括专著和报刊杂志、他人的经验性文章。
2、开设研究课以及形成过程性的研究材料
(1)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按年份分为春学期和秋学期两个阶段开课题研究课,展示阶段性研究新经验、新成果,并对这些课进行研讨、交流,剖析,找出优点,发现不足及暴露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省。从而汲取经验教训,以利于下一阶段的开展。
(2)收集相关听课评课资料,以及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及时统计分析,听取学生对研究课,特别是教学环节对学生吸引力的感想和建议。
(3)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音乐兴趣培养”的相关研究,如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模式、评价制度,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分析和专题总结。
3、日常实践与反思
日常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黄金时期,以实践与反思的形式表现其研究的充分性和科学性。
(1)师生对课堂中各个环节的反思。教师的反思以反思教案、课堂教学随笔等形式进行;学生的反思以与老师谈心的口头问答形式进行,以说自己的课堂表现为主要内容,以对学习兴趣的认可度为参照,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心中对导入环节实施的满意和批评,以此进行反思,作为下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指南。
(2)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该课题中来,让他们成为该课题的主人和最终受益者,也让他们帮助我们认清不足,纠正错误。
六、研究步骤:
1、努力夯实教学实验的各项环节,为试验进行打好基础,
2、紧紧围绕课题进行试验,做好实验的各个步骤。
3、提高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
4、积极做好实验的总结工作。
七、实验班级:
一至五年级
课题研究方案10
一、课题名称:
如何解决学生在跑动过程中身体前倾角度的问题
二、研究背景: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状况和个性发展。
随着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教学的研究也深入开展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学必须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从生理到心理状态正是迅速发展时期,对于一生中增强体质打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体育教学,加大学生的兴趣,有效增长学生体质。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与制定方案且开始实施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目标主要是解决学生跑步时身体前倾角度原因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等。
第二阶段本阶段的研究目标主要是巩固研究课题实施和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总结,完成调查与研究报告。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加深对《标准》新理念的理解,为在理念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做些初步探索。
2、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了解或初步掌握跑步时上体前倾角度问题原因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知道在跑的练习时注意调整自己的跑步姿势。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针对“学生跑步时上提前倾角度问题原因”设计及实施与策略进行一定的研究,形成有一定科学性、可行性、推广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五、研究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组建课题组。收集有关材料,组织学习,制订课题方案。
2.研究阶段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扎实开展研究工作,边实施边小结,不断完善课题实施方案,撰写阶段研究报告,认真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
3.总结验收整理各类资料,完成实验结题报告,迎接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
课题研究方案11
一、课题提出的源由
人类进入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世纪。激烈的人才、知识、科技竞争必不可缺少。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必定要有一种最快捷的传递方式,那就是口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交流合作,影响办事的效率和效果。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重视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实际应用价值: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基本特点就是说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这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以“说”为主,而“说”就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切实打好基础。
2、适应课程改革目标的需要。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立和确定的,要激发学生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低年级学生在愉快趣味教学中识字,实现识字生活化,是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
3、适应我校现代教学改革需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师们反映我校的中高年级的学生说话习作水平较低,根本原因是基础不扎实,在低年级时未加强说话能力的培养造成这一现状。为了改变现状,就需要从源头抓起,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
1、我校低年级教师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校的领导,多年来倡导科研兴校,十分重视科研情况,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同时对科研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与帮助,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因此,学校里有浓厚的研究氛围,教师自觉地向研究型教师靠拢。
2、我校教学设施先进、完备,具有得天独厚的网络资源、图书资源,有利于资料的查阅。
3、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一至三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强。有的缺乏表达的欲望;有的表达不够完整或欠具体。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说完整话、说连贯话的习惯,提高学生日常会话中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活动的实施,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激发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低年级学生在愉快趣味教学中识字,实现识字生活化,扩大识字量。
五、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至三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将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采用理论分析法、文献法:对近几年出版的有关如何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文献资料进行大量收集。在对这些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所借鉴。
2、教育实践法即采用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构建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实践
课题研究方案12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题界定
1、学习力
学习力概念最早出现于1965年美国佛睿斯特的一篇文章之中,并成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该理论认为,学习力包括个人学习力和组织学习力。而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是个人学习力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
《学习力——哈佛大学对学习能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一书中提出: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枯竭也就是意味生命力的枯竭。因此,哈佛才将帮助学生具备使自己终生受益的学习力当最终目标。
南京市教科所的谷力博士关于学习力的研究,认为学习力是人脑功能在学习过程中的外在表征;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力的核心是人脑的思维功能(思维力),简而言之,学习力是人脑的学习功能。
所谓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
个人的学习力,不仅包含它的知识总量,即个人学习内容的宽广程度和组织与个人的开放程度;也包含它的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还包含它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
2、流动儿童学习力
由于义务教育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人口的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其结果是:在现行的城乡政策框架下,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也被排斥于乡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成了被“边缘化”的一个庞大群体。这一群体称为“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学习力,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激发流动儿童的学习动力,培养流动儿童的学习毅力,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能力,促使他们发挥主体潜能,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3、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一词泛指计策和谋略。所谓课堂教学策略,是指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对角学组织形式的确定等等。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有:情境导学策略;问题驱动教学策略;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策略等。
4、《提升流动儿童学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一项应用研究课题,其主旨就是通过探索并总结小学课堂建设实践样式,来促进流动儿童发挥主体潜能,让流动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流动儿童主动学习,让流动儿童不间断地保持学习的渴望,不断发展自身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为自身的进一步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基。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随父母来到异地的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人口流动和儿童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流动家庭是流动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初始环境。由于这个群体与常态下的儿童相比,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成了儿童中的边缘或弱势群体,其处境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1、家长素质较低:我国的流动人口的构成大都是农民。从现有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看,多数家长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或者更低,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极少。流动人口低层次的文化水平无疑会影响其家庭教育观念、能力和方法等。有许多家长基本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认为这完全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负责孩子的生活就行了。这种情况说明了流动人口在家庭教育上将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2、学习环境差:一是流动儿童父母大多在城乡结合部租住的简易房,多数家庭住房面积狭小,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孩子难以回避父母的矛盾与冲突。父母们常常当孩子面吵架或打架的行为,严重影响和伤害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削弱了家庭施教育人的作用。二是他们居住地的居民往往素质不够高,语言粗俗,争吵,直接为流动儿童作着负面示范。加上父母职业群体的行为不检点,间接污染着本性纯洁的孩子心。
3、教育期望功利化:在流动人口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有功利化、现实的一面,对子女的期望值较低,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上学目的就是以后只要能喊能叫能做小生意就行了,或学好算术免得将来做生意找错钱。较低的期望值导致家长放松甚至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部分流动家长很少或从不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他们对孩子的低期望值使其让孩子放任自流。
4、教育方式简单化。孩子犯错误时,有一部分家长采取打骂方式。在与家长的座谈会反映出来家长还是持着“不打不成器”和“黄荆条子出好人”的观点,认为打骂能起到管教的作用。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使得他们常常会对孩子的学业要求过高,孩子学业成绩降落时,就一个劲的打骂,不知道学习成绩只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方面而已。
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20xx年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针对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大量数据和案例描绘了农民工与城市学生、农民工子女与教师、农民工子女家长与教师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程度。对文化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总结了国内外应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对策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多元一体”是对待文化差异的基本策略,“文化建构”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内在机制,“知识管理”是建设学校新文化的重要策略。
目前,流动儿童的就读问题备受关注,国家及相关部门也颁布和实施了一些相关规划与方案,但针对流动儿童的学习力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与重视,更多的是关注流动儿童的公平教育问题,本课题试图通过中观、微观层面的探索,探寻立足课堂教学,发展流动儿童学习力的途径与方法,更好地为流动儿童的终身发展服务。
研究的价值:
1、随父母来到异地的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人口流动和儿童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流动家庭是流动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初始环境。由于这个群体与常态下的儿童相比,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成了儿童中的边缘或弱势群体,其处境需要给予高度关注。我们学校的学生90%是外来工民工子弟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低,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教育方式简单化,学生学习环境差,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习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可能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
2、《提升流动儿童学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我们学校“十三五”课题《流动儿童适应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延伸和深化。
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流动儿童适应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主要解决了学生对新环境、新文化的适应问题。新课题《提升流动儿童学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主要是从长远的角度看,从培养流动儿童的学习力出发,使之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发展,从而为其长远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本课题就是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小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操作样式,发展学生的学习力。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提升流动儿童学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形成对提升流动儿童学习力的理解。
2、通过课题《提升流动儿童学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探索进行课堂教学变革,提升流动儿童学习力的实践操作样式。
3、通过课题《提升流动儿童学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研究内容:
1、流动儿童学习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基本理念的探索。
2、流动儿童学习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及制约因素。
3、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优化教师教学习惯,发展学生学习力的实践探索。
5、流动儿童的学习力指导中心的建设。
6、小学各科提升流动儿童学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案例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将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系统分类,以子课题的形式展开研究。对课题研究做出详细计划,在全校各科教师中推广研究。课题实施中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不断反思,调整,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
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8月)
(1)相关研究的文献检索与综述,梳理我校流动儿童学习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及制约因素。
(2)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
(3)对课题组人员实施分层次的培训。(4)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实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在全校开展研究与实践,具体实施有关实验方案,根据实际进展及时调整完善实施方案,总结阶段成果。
(2)收集、积累有关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形成专题研究论文和案例。
总结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对所做的研究进行认真反思总结,收集和整理实验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案例研究、个案追踪、调查研究等方法,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方法展开研究。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关注流动儿童的发展,就是对公平教育的体现,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体现,而学习力是流动儿童发展的核心所在,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着眼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力为价值取向。
2、课堂教学是发展流动儿童学习力的最重要的载体。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着眼于人的发展,从学生层面来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不断发展自身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为自身的进一步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基。
创新之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出流动儿童以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学习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2、全体任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关注学生学习力的发展,体现全员育人理念。
3、本课题的研究,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流动儿童这个学习主体,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学习力的目标。
六、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成果
(1)流动儿童学习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及制约因素。调查报告20xx年9月
(2)流动儿童的学习力指导中心的建设。指导中心20xx年9月
(3)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查报告20xx年10月
(4)教师相关研究论文论文研究过程中(5)教师相关研究案例案例研究过程中2。最终成果
(1)《提升流动儿童学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报告20xx年11月
(2)提升流动儿童学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方面的教师论文集论文集20xx年11月
(3)提升流动儿童学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堂经典课例集课例集20xx年11月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有一个具有较强改革意识,热心课程改革的领导集体,有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热心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十三五市级立项课题《流动儿童适应教育的实践研究》已顺利结题,得到专家组的较高评价,在研究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为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课题负责人XX校长具有很强的科研组织能力,曾经成功组织开展过多个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既有负责学校教科研和教学的副校长、科研主任、教导主任,又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充满教学热情的年轻教师,教学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对口互补。确定课题之前,相关人员进行了文献搜集及调研工作,了解学生发展需求,从而选准该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XX、XX、XX是我校骨干教师,区教坛新秀,其他课题组成员常年工作在教学工作第一线,有兢兢业业,从教几十年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充满活力、热爱教学工作,勤于学习的年轻教师,特别是有我们朱校长的大力支持,有教学校长万有明、教导处主任汪国盈的亲自参与,我们有信心把这个课题搞好。
学校有健全的教科研管理制度,每学年均有专项的教科研经费,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理论,外出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高开展教科研工作的水平。学校每月均能结合课题研究具体内容组织各类研讨活动。对在教科研方面做出成绩的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此外学校还有一批教科研顾问,他们定期来校进行指导,使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方法恰当,较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课题研究方案13
一、分析学生阅读现状
阅读能力在我们语文学习能力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助手,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但现实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学习计划安排、教师精力分配以及家庭教育的侧重点都发生了偏差,于是相应的,学生就养成了很多不良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不爱读书,有的学生不会读书。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有些成绩优秀的孩子回家后只啃教科书,有些顽劣的孩子把时间都打发在了休闲上,根本不读书,长久下来,学生的阅读领域变得极为狭隘,所能接受的只能是漫画之类的休闲书刊。这种现象实为可惜。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一直认为阅读是种习惯,既是习惯便可养成,从正面意义而言,阅读习惯的养成,还能由内而外转化人的气质,因此,在班级环境中,我们应该带领孩子领略阅读的乐趣,组建班级读书会,用心领着心、用生命领着生命,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语文教学新的领域——‘班级读书会’。在‘班级读书会’中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细细品读读书的情趣、积淀厚重的人文素养。
二、营造班级读书氛围
(一)、建立班级书架。“众人拾柴火焰高”,设想由每个学生提供3-5本书,我们书架中就有了200多本书,这样一来,既可以方便学生自己课余阅读,又可以与同学互通有无。()这些书是动态的,新书被不断带来,而学生都阅读过的“旧书”则被定时清理出来,由学生带回去,这样就能使班级书架做到常换常新。为了更好的保管图书,提高图书的使用率,我们还可以成立了“班级图书管委会”,做好了图书的登记、借阅工作,确保书架正常运转。
(二)、成立读书小队。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兴趣、人缘、家境等)组建“书友队”,共同研读一本书。一个小队读完一本书了就可以跟其他小队互换,这样,一学期每位学生只需买一本书,但也能阅读至少6本书,完全可以保证孩子的阅读量,教师开展阅读指导也比较便利。
(三)、落实时间,开设“读书课”。教师要静心为学生安排阅读经典的时间,否则活动不能落到实处。一学期我们一共才教学20几篇课文,有些老师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复习课文内容,这是不值的。我们可以尝试着开展了几节“班级读书会”的典型课。笔者在实践阶段开了儿童文学《窗边的小豆豆》之《大冒险》、《校歌》及《窗边的小豆豆》三次班级读书会。
(四)、建立奖励制度。对读书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孩子应及时给予奖励,以保护他们的阅读热情,这就需要建立日常的奖励制度。笔者思考是否可以这样做:每看一本书或读书笔记撰写认真的,奖励一颗五角星;集十颗五角星换取一张书签,集五张书签换奖一本书。这样的奖励制度使人人都能受益,个个能积极争先。对设计精妙,感悟深刻的读书记录卡,在教室里予以张贴表彰,在学校网站上也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成果。
三、探究班级读书会模式
模式如下:
选择阅读内容——个体独立阅读——班级共同研读。
课题研究方案14
问题现状及成因
1本课题研究的问题现状
初中美术七、八、九年级第一单元都是欣赏评述课,学生对欣赏课毫无兴趣,听课感到枯燥无味,老师讲过后印象很浅,美术欣赏起不到很好的审美教育,不能很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更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2问题成因
教师上课以讲授为主,以专业术语、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理解不了。学生主要任务是听讲、做笔记,很被动。也有教师理论知识讲一遍让学生自己看课本图片,以自学为主。这样使学生对欣赏课慢慢失去了应有的兴趣。理论依据
进行此课题的研究,首先,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虽然没有美术方面的专著,但他们的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述,揭示了美术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本质联系,对于我的课题研究有着指导意义。马克思说过“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现代美术教育许多论著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是我进行此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研究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初中美术欣赏课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用双手去创造美好世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人生价值观等。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美术素质、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社会知识等。
2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2)通过欣赏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
(3)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认识评述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相同与不同的呈现方式。研究内容
本课题围绕“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一是“上课前”教师如何备课,学生如何预习。二是“课堂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自主讨论、交流、提问、质疑。三是“下课后”形成书面评述材料及参观画展和拜访当地有名画家。
研究过程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我分“三步”来完成教学。第一步:上课前一教师精心备课是前提
二鼓励学生利用书籍、互联网等查阅美术作品的相关资料,做好课前预习。
第二步:课堂中一让音乐成为欣赏课的“佐料”二“交互式学习”的课堂模式第三步:下课后一书写评述小短文
二拓展课堂参观画展、拜访当地有名的画家研究方法
此课题研究涉及的内容联系性比较强,范围比较大,所以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将多种教育科研方法并用,因情施法,灵活运用。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等。
1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课的学习达到五种基本素质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艺术审美素质培养、高尚情操素质培养、文化修养素质培养、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强调营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大环境,强调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2根据知识时代的特征,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3美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双手,做生活的有心人。
课题研究方案15
一、指导思想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教育科研为中心,以教改和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本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教育科研增强本组的教研氛围。
二、工作要点
1、加强新教学理念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组内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新教学理念。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历史、思想品德)学习材料,集体学习与教师自学相结合,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2、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改革是开展教研课题工作的一个重点,每学期组内每位教师要上一节公开课,教师相互观课、议课,加强切磋与交流,以便对新的教学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3、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塑造学者型教师。
本组人人参与的课题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观看相关教学光碟,全组人人上研究课,人人撰写课题研究、教学案例,并且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写一篇有一定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每学期期末将进行一次教研课题论文评选与交流。
4、大力开展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习活动。本年度政史组组织本组教师学习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将有关典型教学案例进行记录,与本组教师交流,讨论,总结,积极撰写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并将在年末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推选活动。
5.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活动。
本组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依靠教研组认真开展政治、历史辅导工作,制定具体的辅导计划,指导学生开展小论文,小调查,小制作,小发明的竞赛活动。
6.规范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教师每周有专门时间(星期一、星期三晚自习)进行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