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创新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方案(精品8篇)
小学科学创新方案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小学科学创新方案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小学科学创新方案(精品8篇)】,供你选择借鉴。
小学科学创新方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小学科学创新方案篇2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2.科学探究:会收集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事实,学会测量身高、体重、手脚、胸围、肺活量,学会观察记录测量数据,能够对结果作初步统计。
3.情感态度:意识到人的生长发育与饮食、锻炼、睡眠有关,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和人文精神。
活动器材:
体重秤、皮尺、直尺、三角尺、气球、吸管、胶管、自制仪器表格、小医生服装、帽子及红袖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前咱们先来聊聊天吧!这些时天气变冷,我看到好多同学都穿了新衣服。买的衣服是大一点的还是刚刚合适的?衣服为什么要买大一点的呢?
2.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在生长》。
二、知道人的身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
1.提问:你用哪些现象来说明感觉到自己在生长呢?
2.学生汇报:个子长了、体重变重、手脚长大、胸围大了。
三、测量自己身体生长变化情况
1.提问:是呀,我们的个子长高了,体重变重了,手、脚也变大了,胸围也变大了,长了多少呢?你用什么办法来了解生长变化情况?
2.四人小组讨论。
3.指导测量方法
①身高怎么量?谁会,请你来教教我们。
②体重怎么测?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③手、脚大小有变化吗?怎么知道手、脚变大了多少?
④胸围大了怎么测?你们认为这样测准确吗?
⑤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测身高、称体重、测手、脚大小以及量胸围的办法来了解身体的生长变化。
⑥学测肺活量: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两边分别派出1名同学参加吹气球活动,这两名同学必须个子差不多,吸一口气吹完为止,看看你能吹多大?
a.提问:两个人个子差不多,吹的气球大小怎么不一样?
b.谈话:肺装气的多少,我们称为肺活量,他们俩谁的肺活量大,大多少知道吗?怎么知道?
c.活动:我们现在就来测测这两个同学的肺活量。
4.讲述:今天玩了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学会了一个新的测量办法叫什么?你想知道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吗?现在,我们就要运用这些办法进行一次体检。
①体检总得有小医生,怎样才能当好小医生?被检查的人应怎么做?
②谁会测身高?请你来当小医生(发服装、帽子)……
手和脚的大小请每个同学按照刚才的办法自己测量。
③体检还要有体检表吧!班级姓名……可不能漏掉哟,检查时做好记录,测完后,从表上找一找身体有哪些变化?
5.学生体检活动。
四、意识到人的生长发育与饮食锻炼、睡眠有关
1.提问:你们检查得可真热闹呀,观察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提问:你怎么发现长高了?长了多少?
你有多重?长重了多少?
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与营养均衡、锻炼、充足睡眠有关。)
4.小结:祝同学们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希望大家隔断时间能继续坚持测量,这张表格保存好,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它。
小学科学创新方案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小学科学创新方案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对自然环境下生态系统的认识。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都观察过我们校园里的荷花池吧?里面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出示群落图片,老师向学生介绍,提醒学生关注下面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
2、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1)小组讨论:
?首先考虑我们的生态瓶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好一些,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
(2)记录设计方案。
3、做一个生态瓶。
(1)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创新方案篇5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创新方案篇6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动物、环境、科幻、思维创新、发明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九个单元:科学家的故事、植物、动物、资源与环保、气象与科学、科学与幻想、科学与生活。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3)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小学科学创新方案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小学科学创新方案篇8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2.科学探究目标
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月相。
会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能发现月相是逐渐变化的。
3.科学态度目标
对观察记录月相等活动感兴趣。
能坚持客观及时的记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等方法知道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
2.教学难点
组织和督促学生进行连续的观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提前一周布置的月相观察记录单。
提示:适合学生观察月相的时间是在农历初三到农历二十,一般在晚上九点前就能看到月球升起。以2018年9月为例,9月12日(农历初三)到9月29日(农历二十)这个时间段适合学生对月相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5分钟)
1.学生诵读古诗《古朗月行》,引出对月亮相关的认知,激发兴趣。
2.提问:关于月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月相的认识。
二、聚焦(预设5分钟)
1.欣赏月球图片,提问:这几幅图有什么相同点?这几幅图里面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自由发表。
2.出示概念:月亮其实是个球体,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月相》。
三、探索(预设18分钟)
1.观察连续一周的月相照片,用自己的话描述月相的样子和变化。
学生充分表达。
2.实际观察和记录月相。
(1)展示学生提前一周的月相记录照片、图画,师生进行点评。出示班级记录表,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观察记录时发生的小故事。
[建议:本节课提前一周布置观察月相的任务,用照片和画图的方式同时进行记录,并标明每幅照片和画图的日期。老师也要完成观察任务,有条件的班级或教师可以做一个班级记录表,放在教室里,每天安排小组做好记录。]
(2)观察方法指导:记录下观测的时间,观测的地点,看到的月球是什么样的,就画什么样子,没有看到或忘记观察了,就不要凭空想象。
(3)记录方法指导:在前期至少连续一周的观察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从教科书的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即可。(“描阴影法”,把月球不亮的部分用画斜线或涂黑的方法表示阴影。“剪纸法”,根据月相剪白色纸片,把剪好的白色纸片粘贴在黑色纸片上。农历初三、初四、二十六、二十七时,因为明亮的部分很少,对学生剪纸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4)完成活动手册记录单的部分内容,强调一定要实事求是的进行记录,自己当天没有记录到的,可以根据班级记录单上的进行记录。
四、研讨(预设10分钟)
1.请部分学生在投影上展示活动手册,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分享交流:
①不同夜晚的月相相同吗?
②连续观察几天,我们观察到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2.出示天气晴朗时一整个月的月相图,教师小结月相的变化特点:月相是由最初的什么都看不见,到慢慢看到半圆形,接着可以看见一个圆盘形,慢慢地圆盘形又变成了半圆,只是方向变了,然后慢慢地月相变得越来越小。
五、拓展(预设2分钟)
继续观察月相,完成长时间的观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