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导游词大全 > 新疆导游词 > 吐鲁番风景导游词

吐鲁番风景导游词

时间: 康华0 分享

吐鲁番风景导游词5篇

在这个地方,您将领略到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和令人难以忘怀的旅行体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吐鲁番风景导游词,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吐鲁番风景导游词

吐鲁番风景导游词精选篇1

各位游客:

坎儿井民俗园位于吐鲁番市市区东侧,距离市中心大约3公里,是一处以展示坎儿井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也是吐鲁番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景区内有坎儿井的原型和博物馆,有维吾尔民居式的宾馆和餐厅。游客来此可以系统的了解新疆坎儿井文化,也可以在此用餐住宿,品味维吾尔风情的建筑和美食,是吐鲁番市内旅游的好去处。

坎儿井民俗园的面积不大,长宽大约都只有几百米,进入景区内步行游玩即可。一般游客来此走马观花参观一圈大约2小时即可,若要购物、用餐等则要更久,也有游客会在景区内住宿一晚,体会新疆特色的维吾尔民居生活。

景区内最为主要的建筑便是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的坎儿井博物馆,这里也是系统了解坎儿井文化最好的地方。坎儿井其实是新疆的`取水工程,通过挖掘地下的暗渠,既能天然的汇集地下水,又可以避免过量蒸发,因其神奇和遍布新疆的规模被誉为除了长城和大运河外中国的第三大古代工程。博物馆内展示了坎儿井的工作原理、挖掘过程等,可以好好参观一下,感受古老维吾尔族的智慧。

在博物馆的北侧,则是景区内的另一处主要景观-坎儿井原型,原型大约300多米,分为暗渠和明渠(即暗渠流出地表的部分),游客可以进入地下的坎儿井通道,现场观看坎儿井的工作原理。

除了坎儿井文化外,景区内还有葡萄干晾房、阿娜尔汗的家、中国大馕坑等新疆传统的民俗建筑,游客可以在这里观看新疆民居的传统建筑,了解葡萄干晾晒、烤馕等过程,十分有趣。

另外,景区内还有维吾尔特色的宾馆和餐厅,可以在此感受维吾尔民居建筑,品尝新疆特色美食。宾馆标间的价格大约350-400元一间,餐厅用餐的价格较高,用餐前最好确认好价格。景区内院内还有购物一条街,可以购买葡萄干、坚果等新疆特色的纪念品,不过价格比外面高,不推荐在此购买。

吐鲁番风景导游词精选篇2

各位游客:

众所周知,全国最热点的地方是吐鲁番,而吐鲁番最热的是方当推火焰山。荒山秃岭 、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夏季达47.8℃以上。每当盛夏,红日当头,地气蒸腾,烟云缭绕,十分壮观。

火焰山的得名→山体特色

游客们,透过车窗,我们看到前方那座东西,犹如火龙横卧在吐鲁番盆地中央的赫红色山体就是焰山。

火焰山的得名,主要源于其外观形态。瞧!火焰山基岩裸露,赤褐色的砂岩在烈日的照耀下灼灼发光,炽热的气流滚滚上升,宛如万道烈焰熊熊燃烧,火焰山之名,即由此而来,火焰山在古书上称为赤石山,维吾尔语中称它为克孜勒塔格,意思是红山。唐代诗人岑参次经过火焰山,写下了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山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诗句。明代旅行家陈诚也曾写诗描述道:一片青 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末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可以称得上是对火焰山的生动写照。

火焰山的山体呈东西走向的狭长状,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为831.7米。别看火焰山外表寸草不生,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在山体处,却隐藏着许多道浓阴蔽日、田园如画的沟坎峡谷,著名有葡萄沟、吐峪沟、桃儿沟、木头沟、胜金口峡谷等。在这些谷中,溪涧萦回,瓜果飘香,花木葱茏,景色迷人,俨然一派火洲中的花果坞景象。

火焰山的形成→最佳观察点胜金口

或许有的游客会问:火焰山是怎样形成的?距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要追溯到1.4亿年前,当时由于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出现短小的褶皱,地壳发生变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后,逐渐形成了山脉的雏形。此后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加上特殊的气候环境,就呈现出如今的地质形状。

游客们,前面就是观察火焰山构造的最佳位置胜金口,请各位下车,在有火焰山标志的石座前摄影留念,然后再听我讲解。

胜金口西距吐鲁番市30公里,连接新疆与内地的312国道,依傍木头沟河横切火焰山而过。胜金口山势险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关于胜金口的名字,还有这么一段来历:从前当地的.老百姓把胜金口叫做渗尽口,那是因为木头沟河水流出天山后,越来越少,到了胜金口一带的戈壁滩,河水几乎渗得干干净净,因此称它为渗尽口。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吉利,便取其谐音改名为胜金口,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游客们,火焰山的得名,不仅由于它独特的外观构造,其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也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智斗铁扇公主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和第六十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写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壳,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这段描述虽系夸张,但四季皆热、寸草不生这些基本特征,与火焰山的实际状况完全吻合,可见作者不是凭空臆造的。

在老百姓的眼里,善是最高的美,因而发生在火焰山的故事结局仍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在维吾尔族民间传说中有了详尽的表述。相传在很早以前,天山深处有条恶龙,专吃童男童女,为此人们惶恐不安。当地的最高首领决心为民除害,屠杀恶龙,于是派一位名叫哈拉和卓的勇士去降伏恶龙。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激战,哈拉和卓挥剑力劈恶龙,终于将恶龙制服,恶龙受伤后沿山旋转,整座山脉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因此,维吾尔人便把此山叫做红山。

美好的传说,深刻的含义,令人遐想。游客们,当我们面对火焰山,停步仁立,凝思遥想,一定会觉得火焰山的奇景赏不够,火焰山的故事听不完。为使大家不留下遗憾,接下去游览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景点,都要从火焰山旁经过,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方位充分观赏到火焰山的奇姿异彩。但愿火焰山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吐鲁番风景导游词精选篇3

各位游客:

大名鼎鼎火焰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火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火焰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长100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燎绕,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当地人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由吐鲁番向东去鄯善的路段中,有百多公里蜿蜓起伏的`红色山峰。这是一条东西长约100千米,南北宽7~10千米,平均高度500米左右的年轻褶皱低山。最高峰位于胜金口附近,海拔851米。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山体雄浑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冲刷,山坡上布满道道冲沟。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且常受风化沙层覆盖。盛夏,在灼热阳光照射下,红色山岩热浪滚滚,绛红色烟云蒸腾缭绕,热气流不断上升,红色砂岩熠熠发光,恰似团团烈焰在燃烧,故名火焰山。这里是我国最炎热的区域,夏季气温高达摄氏四十七度,据说山顶气温可达摄氏八十度。

唐朝边塞大诗人岑参有诗云:“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诗云:“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明代大诗人陈诚有诗曰:“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吐鲁番风景导游词精选篇4

各位游客:

在参观高昌故城后,我们再去交河故城。与高昌故城一样,交河故城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早的政府所在地。汉代班超父子、唐代玄类法师及边塞诗人岑参等都曾到过这里,留下千古佳话和不朽诗章。“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但当年的市井格局及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巷等仍历历可辨,下面就让我们前去考察吧!

交河故城的得名→交河城的历史

游客们,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湖乡,处于雅尔乃孜沟中30米高的巨大黄土高台上,东西环水,状如柳叶,为一河心小洲。故城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崖儿城”,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台地首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接着我来介绍一下交河的历史。交河系车师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已有两三千年。车师又称为姑师,是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公元前108年(汉元帝元封三年),汉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分立车师前、后国,交河就是车师前国的国都。公元450年,车师前国被北凉所灭。车师前国灭亡后直至唐初,交河一直是历代高昌王国辖下的交河郡治。唐太宗派兵灭高昌王国后,在此设交河县,并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交河故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交河城成了西域军事要塞。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交河城曾一度为吐蕃人所据。后又成为回鹘高昌王国属地,设交河州。公元13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发动战争,率领铁骑12万进攻交河,交河 城损失惨重。1383年,交河城在战火中消亡。

从时间上来看,交河故城比高昌故城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从故城中发掘出的残存陶片,即可证明车师人已从原始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步过渡到定居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交河故城遗址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交河故城遗址。故城的建筑布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这不禁令人想起了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来到交河,登临古城写下的那首诗:“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这首《崖儿城》诗,精练而生动地道出了交河故城的特点。 新疆概况导游词 ·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尼雅遗址导游词

纵览交河故城,全城只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古城中央有一条连接南门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子午大道,长350米,宽3米,城内建筑以大街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部为佛教寺院区,下面我们沿着中心大道进入故城进行参观。

中心大道两侧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成一个个高原土垣的坊市,向我们展示了千百年前这里作为车师前王国的国都曾经有过作坊众多、商市繁华的盛景。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城内全部的房屋院宇一半在地下挖掘,一半在地面构筑而成,这种别出心裁的建筑格式,是为了防御外来侵略?还是为了抵挡炎夏的酷热高温?这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我们先来参观一下东区,只见东门高高矗立在高达十几米的黄土崖岸上,城门遗址保存完好,两侧岩壁上设置的门额方孔、放哨瞭望的角楼哨所遗址清晰可辨,几口大型深井,星罗棋布。东门南方,有一座地下庭院,气字不凡,占地约3000平方米,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门通道设有四重门栅。天井北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达60米,与南北交通干道相连通。从这里出土的文物中分析,此处很可能就是车师前国王宫和唐代安西都护府的衙署所在地。

再看西区,建筑比较密集,从发现的陶窑遗存来看,可能曾是车师国的手工作坊区和居民住宅区。 游客们,在刚才的参观中,您是否觉得城中纵横连接的街巷把建筑群分割为若干小区,颇似内地宋代以前城市的作坊和街巷?这种建筑布局足以说明,交河在唐代曾进行过一次有规划的重修改建。如今游客到此,仍可以走街串巷,穿堂入室。像这样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在国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佛教寺院→增林遗址

位于交河子午大道北端的那幢佛教寺院,是全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它与东面的官署区,西面的手工作坊区、居民住宅区呈“品”字结构,鼎足而立。现在我们已来到寺院遗址前,它南北长88米,东西宽59米,主体建筑面积达5200平方米,由山门、大殿、僧房、庭院、钟鼓楼、水井等组成。寺院佛殿中央是一方形柱塔,大殿东、西两厢是僧房,寺院左前方,有一座10米土质高台,站在台上,整个城市景致一览无余。各位猜一 下,这个土台以前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说是佛塔,有人说是鼓楼,也有人说是烽火台,究竟哪种说法对,还有待考证。传说,汉代名将班超和他的儿子班勇曾在这里交河之水饱蘸浓墨写下了他们戎马生涯中的重要诗篇呢!

大殿东北面,还有一组排列整齐壮观的塔林遗址,总面积约200平方米,中央有一座长方形的大佛塔,高约5米,巍然屹立。塔林西北方不远处是著名的地下佛塔寺院,寺院分地上、地下两部分,上部已夷为平地,下部内有残存壁画,这些可贵的历史遗存,为西域佛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游客们,当你们登高俯视交河故城时,可以发现这座古城的建筑几乎全是从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筑物有三层楼那么高,古城也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望着这呈柳叶形的古城的雄姿,吟咏起古人“黄昏饮马傍交河”,“紫驼夜渡交河月”的诗句,不禁使人思绪联翩,感慨万千……

吐鲁番风景导游词精选篇5

各位游客:

吐鲁番是我国最热、最干的地方,这里出土的干尸可与埃及的木乃伊相媲美,因而其古墓也就成了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尤其著名,被誉为吐鲁番的一座地下历史博物馆。下面就让我们前去参观吧!

地理位置→名称来历

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吐鲁番市区约40公里,位于火焰山之南,高昌故城之北约2公里的地方。那里有一片开阔的土地,地上可见隆起的土丘,古墓就深藏在这些土丘之下,如今已有三处墓穴开放,供游人参观。

在阿斯塔那古墓群旁还有哈拉和卓古墓群,它们分别是两个相邻的居民村的名称。阿斯塔那是维吾尔语“首府”的思,因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离此不远而得名。哈拉和卓是古代维吾尔王国一位大将的名字,他死后,人们就将其生前驻地命名为“哈拉和卓”。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西面,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东面,本是两个墓区,后统称“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各位知道,高昌故城在吐鲁番的历史上曾经是汉代以后、元代以前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高昌故城北郊、东北郊和西北郊的地方就成了当年各族居民寻求死后安乐的幽静之地。在这方圆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积着密密麻麻的古冢,埋葬在这里的有达官贵人,也有将军和武士,更多的是平民百姓;经历代沿袭,再加上吐鲁番地区特殊的地理状况和气候条件,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就成了一座著名的反映高昌故城风貌的地下历史博物馆。

墓葬的形制

游客们,阿斯塔那古墓群现清理出三座斜坡式墓道土洞墓供游人参观,我们在参观前,先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墓葬形制。

阿斯塔那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状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条10米长的斜坡墓道,墓道尽头连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内一般为夫妻合葬,有的`一男二女或三女,此外还有少量的单人葬。墓室顶为平顶或穹隆形,一般高为2米以上,长宽4米见方。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墓室后墙的壁画,绘有人物、鸟禽、花卉、山水,形象逼真,线条流畅。人们可由此来判断墓主人的身份。据考证,墓室主人大多数是居住在当地的汉族人,少数为兄弟民族。这说明当时高昌王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

古墓中出土的文物

阿斯塔那古墓的发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出土文物,迄今为止,国家先后有计划地进行了14次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墓葬456座,墓葬最早从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到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时间跨度为500多年。古墓中出土了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著名的有共命鸟纹刺绣、《伏羲女娲图》壁画等。这些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人类学、考古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对新疆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游客们,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参观即将结束了,就古墓而言,参观是比较枯燥的,然而它向人们揭示的内涵却是十分丰富的,透过一个侧面,它向我们展现了古代西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有助于我们全方位地去认识新疆,了解新疆!

199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