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海南五公祠导游词范文
最新的海南五公祠导游词范文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 、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形成一组文物古迹群,人们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各个古迹既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蔚为“瀛海人文”之壮观。这里,树木蓊郁,流水潺潺,环境清雅,饶有幽趣,好一派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的海南五公祠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最新的海南五公祠导游词范文(一)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海口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 、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形成一组文物古迹群,人们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各个古迹既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蔚为"瀛海人文"之壮观。这里,树木蓊郁,流水潺潺,环境清雅,饶有幽趣,好一派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
五公祠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称之为“五公祠”。它包括:海南第一楼(又称五公祠)、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五公精舍)、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洞酌亭,浮粟泉、琼园和新建的五公祠陈列馆。
五公祠近千年的历史,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发展的名胜古迹。
观稼堂
原名为观稼亭。椐《琼山县志》记载:观稼亭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是一座六角飞檐大亭,它为纪念苏东坡指凿双泉,造福桑梓乡里的丰功伟绩而建。“观稼”两字,寓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之意。该亭在明末清初时被毁,康熙四十三年(1704)琼州知府贾堂深感观稼亭对教化当地百姓黎民、思忆先贤丰功伟业有远深意义,便在旧址重建。道光十四年(1834)又经扩建,形成为当时海南最大的亭榭。据清人张育春撰写的《重修观稼亭记》记载:观稼“亭前为平坂,旁浥清泉,有溪流一道,自东环流而西,两旁绮丽交错,阡陌纵横,士大夫游息于此,比之裴中立绿野堂,洵城北一名胜”。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时,又重修了观稼亭,并改名为观稼堂。在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五公祠左附观稼堂,循旧例藏琼崖历代名贤文物遗著”。自此观稼堂也就成为海南文人学子品茶赋诗与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
学圃堂和西斋
朱采当时增建学圃堂和五公精舍的目的在于兴办学堂,讲学明道,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据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右侧建学圃堂,聘海内硕儒讲学其中,又建横宅一连四间,名五公精舍,为学子研习之地,本道契五公,教兴后学之意”。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在《重修五公祠记》也记载:“五公精舍仿学海堂例,选全琼庠生,秀才三十名,研习经史词章之学,聘宁波郭晚香在学圃堂讲课”。郭晚香浙江宁波人,晚清著名学者,朱采在建学圃堂和公精舍后,向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推荐聘请郭晚香来琼讲学,他来琼时带来了八千多卷古版文献书籍,置于海南第一楼上,学圃堂就是他当时讲学的地方,五公精舍和东斋分别是学生和老师的宿舍。郭晚香在学圃堂讲学不久便病逝,因后继无人,诸学生便由朱采保荐到广州的学海堂继续学业,五公精舍便用于收藏郭晚香的遗书和典册,民国六年(1917)五公精舍也因此更名为五公祠图书馆。
苏公祠
为纪念苏东坡而建。他北返后,海南学子经常在他曾借寓过的金粟庵入饮酒赋诗,进行学术交流,怀念这位“一代文宗”,久之便把该处题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在此基础上开设“东坡书院”,大书法家赵孟頫为之题匾。书院几经变迁,至明初毁废,但遗迹尚存。明万历45年(1617年)琼州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并改书院为“苏公祠”,奉祀苏东坡与其子苏过。清顺治、乾隆年间又对该祠进行重修,光绪15年(1889年),朱采在修建海南第一楼时对苏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并增建山门等建筑。现在的苏公祠基本上是光绪年间建修的规模。苏公祠山门口陈列的石雕系明代修建苏公祠时的原物,山门口悬挂明太祖朱元璋赞海南诗句“南溟奇甸”横匾。苏公祠正厅陈列着苏东坡及其子苏过和学生姜唐佐的牌位。大厅圆柱悬挂民国四年(1915年)由朱为潮撰联,现代著名书法家麦华三重书的“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的楹联一付。
泂酌亭
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因苏东坡“指凿双泉”而建。当时琼州郡守承议朗陆公品赏浮粟泉水后,赞其泉水甘甜,便在井泉旁甜,便在井泉旁建亭,经常邀请朋友、同僚在亭上品茗赋诗。元符三年(1100)六月苏东坡遇赦北返,再借寓金粟时,陆公邀苏东坡为亭命名和赋诗,苏东坡欣然命笔,即席写了《泂酌亭诗并叙》:“琼山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丁丑岁六月,予南迁过琼,得双泉之甘于城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泉相去咫尺而味异。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迁于合浦,复过之。太守承议郎陆公求泉上之亭名与诗,名之曰泂酌。其诗曰:“泂酌彼两泉,挹彼注兹。一瓶之中,有渑有淄。以瀹以烹,众喊莫齐。自江徂海,浩然无私。岂弟君子,江海是仪。既味我泉,亦哜我诗。”明朝该亭被毁,清乾隆年间,琼州学使翁方纲在原址重建,同治八年(1869),郡守戴肇辰又整修该亭。现在的泂酌亭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修建时的风格。清代海南学者王国宪重刻的《泂酌亭诗并叙》现陈列在五公祠碑廊里。
浮粟泉
苏东坡在五公祠留存遗迹及之一。北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来琼时,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这时间他教导当地百姓掘井之法,并亲自“指凿双泉”一泉曰金粟,一泉曰浮粟,由于泉水其味甘甜,水源旺盛,常冒小泡浮于水面很象粟米,因此“汲者常满”。民国初金粟泉被毁,余下浮粟泉。清乾隆58年(1793)琼州太守叶汝兰品饮该泉后,感觉水质甚佳便为该泉题匾名,寓意:水源旺盛,五谷丰登。清著名金石家汪垢为泉撰联:“粟飞藻思,云散清襟”,镶刻其旁。后又有人在“浮粟泉”,匾下增刻了“神龙”两字,该匾在“”期间被毁。
浮粟泉历经近千年沧桑,从不枯渴,不论大旱或大涝水位都保持现状不变。传说取水之人只要在井旁用脚一跺,井底下如源源不断的冒出水泡,那么来年一定会财源滚滚,生活蒸蒸日上。解放前,海府地区的财主和商人第到除夕都会到此踏上几脚,祈求来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并雇用人力或牛车把该水拉回家饮用。该水经化验属矿泉水,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矿物质。
粟泉亭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为纪念苏公“双泉”造福桑梓乡里而建。该亭在清代列为八景之一的“苏亭蘸(zhàn)翠”。粟泉历代有重建修,现在的粟泉亭系民国四年(1915)重建。
因何修建粟泉亭有这样的传说:明万历四十年的一天,琼州郡守翁汝遇率郡城官民在金粟庵祷雨,祷雨事完,作稍事休息,翁汝遇便到浮粟泉中取水解渴,并赞其水甘美,突然间雷电交加,天降大雨,翁汝遇认为是浮粟神龙显灵保佑,喜降甘霖,便决定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以志纪念。施工时掘得一砖,上该有诗云“泄尽先天秘,再修来世身,若思逢故友,二姓草头人”。旁落“东坡行书”款,翁汝遇觉得此事甚为奇异,便把砖刻揣回收藏。据考该诗是苏东坡初到琼时,借寓金粟庵时写的,由于当时他初来乍到,面对生疏的环境和生活的困境,因而产生了佛家的思想,认为他会客死海南,于是写了这首诗,埋在该处,好让后人知道他的不幸遭遇。
琼园
民国四年(1915)扩建五公祠时增辟的一组园林古迹群。主要建筑有洗心轩与游仙洞。琼园两两字取:“南溟奇甸,琼台胜境”之意。1986年又在该园增建了五公庙和五公祠佛祖庙,供游客游览时参拜。
洗心轩
建于民国四年(1915),是一间亭榭式的古建筑,四周辟廊。正门走廊园柱悬挂朱为潮主持修建洗心轩时撰写的楹联意义深远,耐人寻味:“一水可曾将耳染,纤尘绝无上心来”。这付楹联的来源包含着一个传说。据传朱为潮修建琼园时,应如何规划,同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他对此拿下定主意,有一天他亲率同僚到实地勘察地形。众官又为此争论不休,加上正是酷热的响午时分,使得他烦躁不已,这时他走到浮粟泉边,叫随从取水止渴,并用泉水洗脸清热,突然间他感到大脑豁然一亮,琼园的规划在大脑中已清晰成形。他便决定在琼园建一中心建筑,并为之命名为“洗心轩”,以此告诉后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到此游一游,喝上一口清心爽口的浮粟泉水,心中所有的烦恼与杂念将远离而去。洗心轩解放后有重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民国期间的建筑风格。
游仙洞
用海南火山岩垒砌而成的人工假山,它根据民间传说而建。据说宋朝年间有一道士,自幼出家修道,修炼多年,总不能成仙得道。有一天,他在梦中见到一神仙点化说:大海中有一神龟,在你垂暮之年访得此龟,并在其首坐化,定能成仙。醒后,他苦思不解其意,便决定外出云游寻访。苦经十多年,踏遍了东南沿海,总悟不到梦境中的神龟。有一天他来到雷州,听说苏东坡被贬在海南,便决定到岛上游一游,顺便结识和请教于这位大学者。一天,当他踏上这块神奇的荒岛时,他顿然一悟,海南的地形正酷似他梦中的神龟,于是他便到儋州拜访苏东坡,请教龟首在何处,经过几个月的交往,这位道士为苏东坡的博学所折服,而苏东坡也深被这位道士的精神与决心所感动,于是便告诉他说:琼州地形似神龟,郡城琼山是龟首。道士便辞别了苏东坡来到琼山探访他梦中的龟首。几经折磨他终于发现了现在的五公祠正是他魂牵梦迥要找寻的地方,于是他便在游仙洞这地方结茅苦修,他的意志与决心感动了玉皇大帝,一天玉皇大帝派来了一位神仙把他引接到天界授予了神位。因为这位道士是在此得道成仙,神游而去,为纪念这位道士坚韧不拨的意志,民国四年朱为潮便在此建起了这座假山,并命名为“游仙洞“。
两伏波祠与汉两伏波将军
两伏波祠为纪念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而建,是海南较早的古迹之一。海南最早建伏波庙是在宋朝,据《正德琼台志》记载:“伏波庙在郡城北六里龙岐村”。明万历四十五年琼州副使戴熹又在府城西边的教场演武亭建“汉二伏波祠水久该祠被毁,至清朝先后有重修,雍正八年郡城文武捐修”。清光绪十五年朱采主持修建五公祠时,把“汉二伏波祠”迁建在五公祠内,并改名为“两伏波祠”,同时增建了拜亭,民国年间和解放后该祠有几次较大规模的重修,一九八三年老一辈革命家廖沫沙同志在参观五公祠时,适逢两伏波祠重修竣工,应邀欣然为祠名题匾。
路博德,汉代西河平周人,初拜右北平太守,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随霍去病征匈奴有功,被封为邳离候,堆去病死后,升迁为卫尉。汉武帝元鼎年间,南越国发生内乱,并反叛汉朝。汉时越族各部通称为“百越”,生活在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越南的北部,秦灭亡时,时任南海尉的赵佗乘乱天并桂林,象郡,自称为南越王,汉朝建立初时汉高祖刘邦对南越采取和协政策,使南越采取拉拢的措施,使赵佗自动“改号,不敢为帝”,对汉朝称臣,自此历经文、景、武三朝,赵佗称臣奉职,不断“使人朝请”,维护与汉初的和好关系。至武帝元鼎四年(前111),南越国出现内乱宰相吕嘉杀南越王越子兴,立王兄建德为王,起兵反叛汉朝,他传令南越各郡县,煸动民族情绪,抗击汉军。元鼎五年(前110),武帝令路博德为伏波将军,领军出桂阳(湖南郴县),下湟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领军出豫章(江西南昌),下横浦,征伐南越,次年杨仆攻陷寻陕、石门,缴获越船和积粟,进而挫改越军先锋数万。待路博德至,路、杨两军共围建德、吕嘉于番愚。杨仆攻击越军,纵火烧城,天明时城中南越将士尽投降缴城,南越王越建德与宰相吕嘉率数万部将逃入海中,乘船西去,路博德派军队乘胜追击,十月斩获建德、吕嘉,至此南越反叛平定。为加强汉朝对南越的统冶,路博德把其地设置了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儋耳、珠崖两郡就在海南的儋州与琼山。海南的设郡标志着海南从此正式列入中国的版图与封建中央政权发生联系。
路博德的南征其意义和贡献是极其远深和重大的。南越的平定为边疆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九郡的设置,告别是儋耳、珠崖二郡的设立,确定了我国南方的版图,使封建中央政权开始对南疆的开发,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典故
在海南思古抒怀,一定要去五公词。该祠位于海口市区与琼山区接壤处。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东南。 五公祠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祠内祭祀着五位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忠义之士,他们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李德裕在唐代文宗和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国家安定作出很大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都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李纲和赵鼎都曾两度拜相,李光是宋高宗时的参知政事,胡铨任宋高宗时的枢密院偏修。李纲等4 人都是在金兵入侵的年代被秦桧等投降派迫害而贬到海南岛的。这5 位精忠报国的名臣虽遭贬谪,但丹心不泯,在兴修地方公益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为当地人民做出不少贡献。 五公祠高10多米,分上下两层,木质结构,四角攒尖式屋预,素瓦红椽,三面回廊,可凭栏眺望。挂有“海南第一楼”横匾。祠内还有历代文人的题咏和楹联,概括了五公的生平业绩,表达了后人的崇敬心情。
在五公祠东侧,有一明代所建的高楼,是祭祀苏东坡的苏公祠。祠内有一座石刻苏东坡像。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岛,曾在这里暂住20多天。他得知当地群众饮水困难,于是开凿了俘粟泉和洗心泉。浮粟泉甘美清冽,水面泛起小泡,状如粟粒,故名。1915年,重修苏公祠时增建了粟泉亭、洗心轩、洞酌轩,统称为琼园。苏公祠与五公祠相连,环境幽静,花木繁茂,有“圣祠叠翠”之誉。
五公祠及两侧的苏公祠、伏波祠、学圃堂、观稼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亭台楼阁连成一片,构成一组园林式建筑群,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占地近7 公顷。这里环境典雅,建筑巍峨,古木参天,花香袭人,素有“琼台胜景”之称。
“五公”是指唐宋两代被朝廷贬低来海南的五位历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及宋代大学士李光、胡全。他们万里投荒,不易其志,为海南岛的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海南人民历代建祠祭祀他们。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楼纪念“五公”,故名五公祠,后来便以五公祠称呼海南第一楼及其周围一组古建筑。
溯源
清朝雷琼道台朱采于光绪十五年(1889)主持修建,同时增建和重建了观稼堂、学圃堂、西斋(又名五公精舍)。祠内奉祀唐、宋两代被贬来琼的(唐)李德裕、(宋)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五位历史名臣,俗称“五公”。
五公祠为楼阁歇山顶建筑,建筑面积498.88平方米,高12.26米,后墙柱处砌墙,其余三面辟为廊,整座大楼由18根木柱和10根石柱支撑,其建筑风格有鲜明的海南地域特征,带有南洋建筑的痕迹,也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五公祠正门悬挂“五公祠”的金字匾额,楼上挂有“海南第一楼”,落款署:“光绪十五年嘉兴朱采”,楼内大厅挂“安国危身”横匾。楼下供奉五公神位和展出五公史迹,大厅圆柱挂楹联二副,其一:“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原为民国观察使朱为潮一九一五年撰联,著名学者容庚先生一九八0年重书;其二:“於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首级中,别为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原为民国广东学使徐祺撰联,著名学者商承祚一九八一年重书。楼上大厅圆柱有楹联二副,其一:“唐嗟未造,宁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由清朝海南举人潘存撰联,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先生一九八0年重书。其二:“五贤系两代兴衰,报国投荒,唐宋迄今留正气;一身睹万民憔悴,筹边弭乱,冰渊夙夜凛遗规”。为民国琼崖镇守使黄志桓撰联。这些楹联惊天地、泣鬼神,正气浩然,雄姿勃发,充分表达了五公高风亮节和刚正不阿的品质和精神。
五公祠历代有重修,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曾主持修缮。解放后,在1954年、1973年、1992年、1996年由广东省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口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对这组古建筑进行修缮。五公祠(海南第一楼)最大规模的一次维修是在2002年10月,由国家文物局、海口市人民政府和五公祠管理处共同出资对其进行抢救性的维修。抢修后的海南第一楼,光彩夺目,焕然一新,再现了百年古楼的风采和雄姿。
五公祠之所以称为海南第一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筑规模和所奉祀的五公他们高风亮节的品德在当时都堪称第一。
题记
“千秋功罪垂定论”,愿“五公英烈气”呼唤“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五公资料
李德裕
——(787-850),唐赵郡人,官历翰林学士、观察使、兵部左侍郎、左仆射,唐宣宗时因受李宗闵、牛僧儒集团中的白敏及其同党排斥被贬海南。
字文饶,唐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出身于山东世家大族。祖父李栖筠,德宗朝官至御史大夫,父李吉甫,宪宗朝两任宰相,曾极力赞助宪宗削藩。少年的他德裕聪敏过人并写得一手好文章,但他却不乐意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与士子同流,不久以门荫入仕,补官校书郎,后累官至翰林学士、观察使、节度使、兵部尚书、宰相等职。唐文宗大和七年(833)二月,李德裕被文宗任命为同平章事(即实际上的宰相),这时期朝中党争激烈,李德裕因反对奸臣李训等人出任谏官而得罪文宗,大和八年(834)十一月被罢相出任镇海节度使。开成五年(840)唐武宗即位,九月,李德裕入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再度出任宰相。这次入阁当政前后六年,由于深受武宗的信任和重用,使他能够充分发挥其政治才干,当政六年是他政治生涯中最有作为的时期。藩傎割据、党朋之争、宦官专权是唐中晚期的一大政治特点。这时期他北破回鹘,在会昌三年(843)击败了回鹘的入侵,收复了幽、燕等地,维护了北方边陲的安定;会昌四年(844)他又力排众议,决策制胜平定了昭义节度使刘稹及其部将的反叛,使不服从朝廷的割据称雄者—先后归顺。李德裕在执政期间,出色地发挥了中书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宦官的势力,使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唐王朝得到相对的稳定,中央集权取得进一步的巩固。 晚唐时期,朋党之争激烈,李德裕是他党的领袖人物,与其对立的牛党,其领军人物是牛僧儒与白敏中,两党长期角逐,互有胜负。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病故,其叔父李忱即位是为宣宗,他起用了白敏中为相,四月,李德裕就被贬黜为荆南节度使,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再贬为潮州司户,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李德裕自洛阳由水路南行,赶赴潮州,九月到达潮州不久,又接到被贬为崖州司户的命令。李德裕执政期间,疾恶朝中朋党,提拔孤立无援的寒素之士,士人对他颇有好感,当李德裕谪贬崖州的消息传开,不少士人吟诗作赋,致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的诗句,表现了士人对他的怀念之情。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正月,李德裕抵达崖州(今海口),开始过其终老南荒的流放生活。在谪贬崖州期间,他的处境和生活是极其艰难的,在给表弟姚邰的信中他曾这样的写道:“开地穷人,物情所弃。虽为骨肉,亦无音书。平生旧知,无复书问”。“资储荡尽,家事一空,八口嗷嗷,往往绝食。块独穷悴,终日苦饥。惟恨垂没之年,须作馁而之鬼”。
李德裕虽万里投荒,身处逆境,贫病交加,生活艰难,但仍关心着唐王朝的国运与安危,他经常登上崖州城楼,举目四望,只见青山环绕,一片荒凉,不由触目神伤,又想到自己远离朝廷,不知能否再度为朝廷出力,于是感而有作,写下了“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的诗篇,反映了他虽身处南荒,但仍关心国运的安危和忧国忧民致死不变的决心。在居琼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仍不忘著书,留下了《穷愁志》共四十力篇。
李德裕被贬来琼有不少有趣的传说。相传李德裕为相时,一日夜里曾梦见一位老者对他说:七九之年我们将相会于万里外,果真在63岁的那一年他真的死在远离京都万里之外的流放之地海南。关于李德裕之死也有这样的传说: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十二月十日他到城南一小道院,遇到一位老道人挂一葫芦在墙上,贫病交加的李德裕便问其是否装有什么药物,老道人回答说:“皆人之骨灰耳,自党朋之争,朝士被黜贬而死,贫道怜之,贮其骸灰于此,以俟其子孙来访”。当晚李德裕回寓所就心痛而死,终年63岁。
李德裕历仕宪、穆、敬、文、武、宣宗六朝,是一位明辨持正,较为开明和有魄力的政治家,在晚唐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的政治混乱年代,他能够兴利除弊,锐意进取采取一些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使得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唐王朝保持相对稳定,对晚唐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贬谪海外仍不忘著书写作对海南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只可惜一代名相却因朋党倾轧而“功成北阙,骨葬南溟”。其主要著作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等传世。
李纲
——福建邵武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北宋末年一位有魄力、有才华的宰相,因受奸臣陷害被贬海南。
宋徽宗宣和7年(公元1125年)李纲任太常少卿,同年10月由女真族建立在宋北方的金国毁弃盟约,大举进攻宋朝,在宋降将郭药师的引导下长驱直入,前锋直逼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北宋半壁河山尽入金人之手,百姓惨遭铁蹄蹂躏,边报猝至,朝廷震惊。宋徽宗一面召天下勤王之师,一面准备南逃,同年十二月,在李纲的坚持下,徽宗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次年改号靖康。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兵逼近东京,徽宗匆匆出逃,钦宗也想南走,李纲挺身而出,坚决反对逃跑,认为“今日之计,莫若整饬军马,扬声出战,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在首都军民一片抗金的呼声下,钦宗被迫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副相),主持防务,在李纲的带领下东京军民积极抗金,击退了金兵的进攻。金军退兵后,李纲必任枢密院事,同年四月徽宗回到了京师,六月,李纲被任命以知枢密院事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以解太原之围而离开于朝廷,与此同时钦宗又下诏宣抚副使、制置副使等都直接听命于朝廷,使李纲根本指挥不了军队,8月李纲被召回京,9月被罢知枢密院事,以观文殿学士出任扬州知州,不久即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罪名罢官谪贬,置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11月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包围开封。钦宗又重新起用李纲,李纲从建昌赴宁江途经长沙时,得诏即率湖南“勤王”之师入援,行至半路而都城已沦陷,徽宗和钦宗两帝同时被金兵所虏,宋室被逼南渡,北宋灭亡。
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即帝位南京应天府,是为宋高宗,改当年为建炎元年,史称南宋。他起用深孚重望的李纲为相,6月李纲奉召入朝,刚到任的李纲立即制定了治国、整军、抗金的十项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十议》(即议国是、议巡幸、议赦辜、议僭逆、议伪命、议战、议守、议本政、议责成、议修德)。他上书高宗,反对议和,要求表彰抗金中的死节将士,还都开封,重整军务,他强烈要求严惩降金官吏,积极支持两河军民抗击金兵的举动,在李纲的苦心经营下,南宋政局逐渐稳定,然而宋高宗最后还是听信了降派黄潜善、伯彦等人的谗言,8月以“杜绝言路,独擅朝政”等罪名罢免了主政仅75天的李纲的宰相职务,太学生陈东因上书留用李纲,还都东京而被杀。罢相后的李纲其间一再遭贬斥,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贬为单州团练副使,移置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居住。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李纲携子李宗之从广东徐闻渡海,25日在海口登岸住宿华远馆(今海口得胜沙一带),3天后便遇赦,十二月五日再从海口渡海北返。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李纲被起用为湖广宣抚使兼谭州知州,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病死福州,终年58岁,淳熙十六年(1189年)谥忠定,其著作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奉迎录》等传世。
李纲在海南逗留期间,曾到海口龙岐村的伏波庙拜祀汉两伏波将军,并留下《伏波将军庙碑阴记》记述了他这次南渡的经过。 李纲在海南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在历史上抗击外侵的壮举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海南人民怀念他的原因所在。
李光
——南宋越州人,进士出身,官居县令、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极力反对秦桧而被贬海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李光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这时秦桧当宰相,因李光在朝野中有较高的威望,秦桧企图利用李光来维护他的统治地位。初时,李光看不清秦桧的狰狞面目,受其蒙蔽利用和欺骗。不久,当李光看到秦桧为达到与金人议和,撤除了淮南守备,夺去主战派诸将的兵权后,才知道秦桧的卖国投降行为,于是李光多次当着高宗的面无情的揭露秦桧弄权误国的罪行是“欲壅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并要求高宗处斩秦桧以谢国人,但高宗一心想议和,不仅不采纳李光的建议,反和秦桧一唱一和,相互勾结,打击陷害李光,并把李光贬黜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的同党万俟○以“阴怀怨望”的罪名诬告李光,同时祸连五十三家,李光家藏万卷书,在这次诬告中也尽被焚为灰烬,李光被再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移藤州(今广西藤县)安置。绍兴十五年(1145年)奸臣杨愿又诬告李光“作诗讽刺时政,纵横倾险,子弟宾客,往来吴越,诱人上书,动摇国是”,又再次被贬琼州(今海南琼山)。
绍兴十五年(1145年)底,李光从徐闻渡海,面对这片沧凉的荒岛和陪同自己一同南渡的儿子孟博,心中充满无限的凄凉和忿恨,于是由感而发,写下了《渡海诗》二首;“三载藤江守药炉,身轻那复羡飞凫。琼山万里乘风便,始觉惊涛异坦途”。“潮回齐唱发船歌,查渺风帆去若梭。可是胸中未豪壮,更来沧海看鲸波”?抒发对秦桧横加迫害的不满。到达琼州时,李光住在金粟庵(今五公祠内)。他在《双泉亭》诗的小序中这样写道:“予自甲子去,再贬琼山,寓居双泉,首尾六载”。因此留下:“曾是双泉旧主人”的诗句,据说其子孟博就病死在金粟庵,李光为此作“脱履尘寰委蜕蝉,其形渺渺驾非烟。丹台路杳无归日,白玉楼成不待年。宴坐我方依古佛,空行汝去作飞仙。恩深父子情难割,泪滴千行到九泉”。的悼诗来哀悼痛失爱子。
在琼期间李光和被贬居琼的胡铨,过往甚为密切,经常赋诗唱和,“讥讪朝政”。后被奸臣吕愿中告发,于绍兴二下一年(1151年)被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编管。 李光从琼州移昌化军时,路经澄迈通潮驿时,曾书“通潮阁”横匾。到昌化军后,军守陈适对李光非常尊敬,并热情地接待了他。陈适把李光请到自己的私邸“坚白堂”书斋里居住,李光入居后,把“坚白堂”改名为“无倦斋”。据《宋史》记载他在这间“无倦斋”里无倦地“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愈八十,笔力雄健”。这时期军城的亭台、楼阁几乎都有他的题匾、诗歌和楹联。不久,李光迁出“无倦斋”,在陈适私邸的北面建起了两间茅屋,并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花木秀而繁阴”之意,取名为“秀香堂”。他和当地的学子如王霄、杜介之、许康民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和他们一起饮酒吟诗唱和。这时期他创作大量的诗、文,留下的有二百多首,诗、文的内容大多反映自己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这样评价他的诗是“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多托兴深长,不独清绝可爱。”李光居琼十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其中不少是甚价值之作,为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
赵鼎
——山西运城人,南宋进士出身,曾任宰相,因反对秦桧的投降主义被贬海南。
四岁丧父,在母亲樊氏的教导下,通读经史百家之书。靖康二年(1127年)任洛阳令时,适逢宋室南迁,赵鼎跟随南渡,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任右司谏时,向朝廷提出四十项抗金治国的政治主张,被采纳三十六项,在此期间他力主抗金,并“亲征皆能决胜”,金人非常害怕他。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他力促高宗“亲总六师,临江决战”,大败金兵于大仪镇,并力荐抗金英雄岳飞出任主帅,主持收复南宋军事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成为千古佳话。由于他“于国有大功”,在绍兴五年(1135年)出任左仆射(宰相),不久因与高宗议和的政治主张意见相佐,于绍兴六年(1136年)被罢相改任观文殿学士,知绍兴府。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再次起用赵鼎为左仆射(宰相),执相位后他积极支持岳飞等主战派的抗金主张,并以非凡的才能处理南宋初期的军政大事,一度使内忧外患的南宋政权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因此,高宗曾表彰他说:“赵鼎真宰相,天使佐联中兴,可谓宋代之幸也”。但由于高宗一心只想偏安,对主战派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因此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又再次起用了降投派秦桧为相秉政,秦桧恢复右相位后,为迎合高宗的议和主张,避开主战派的反对,他首先将主战的赵鼎排挤出朝,罢去了相位,出任绍兴知府。绍兴十一年(1140年)六月又再贬为清远军节度副使,移潮州安置。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秦桧议和事成,高宗对他更加的倚重和信任,这时他以左相加封太师、魏国公,一人独居相位,独揽朝政大权。为维持议和局面,巩固其政治地位,他进一步排斥异已,迫害主战分子,赵鼎因此首受其害,遭到一贬再贬。绍兴十五年(1145年)再贬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编管。
绍兴十五年(1145年)夏,赵鼎从潮洲南下贬所吉阳军,途经雷州时,雷州知府王惕仰慕赵鼎的抗金壮举,热情的接待了他,并“假肩舆以送”此事后来给秦桧知道后,立即把王惕谪于全州。九月赵鼎南渡到达贬所,寓居三亚水南村裴闻义家(裴闻义曾在绍兴年间任吉阳军令)。按当时的规例被贬的官员对朝廷的贬谪仍要上表称谢,赵鼎在贬所给皇帝的谢表上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不移”。表达了他忠于朝廷与抗金救国的思想永远不会改变。他的这种坚强意志也使秦桧感到十分害怕,当秦桧读到赵鼎的谢表时,也不得不胆战心惊地说“此老倔强犹昔”。因此,也更引起了他对赵鼎的横加迫害,他在家中书写着赵鼎的名字,时刻想方设法必欲将其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由于秦桧的处处迫害,赵鼎在居琼的三年中,“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相问。生活上,他更是处于饥寒交迫,孤依无援的境地,这时只有广西帅张宗元有时遣人送来一些药物与酒米之类的生活用品聊解生活的困境,后被秦桧知道,马上把张宗元调离广西,并命令吉阳军每月要把赵鼎在贬所的生活及活动情况向他报告,使得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在生活上和行动上完全陷于绝境之中。由于秦桧变本加励残酷迫害,此时赵鼎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贫病交加的他托人到湘黔边境告诉他儿子赵汾说“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遂绝食而死,临终前自书铭旌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表示他至死也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抗金救国。赵鼎死后“天下闻而悲之”。爱国诗人陆游读到他的铭旌时大声疾呼:“呜呼,不可谓伟乎”? 赵鼎死后,葬于海南昌江县老城乡的苗山,第二年得旨归葬浙江石门,棺达琼州郡(今琼山)城时,时人江应辰作祭文曰:“惟公两登上宰,皆值危难之时,一斥南荒,遂为生死之别。事之定于盖棺,恩特准予归骨”。
赵鼎死后十年,孝宗即位,因念及其于国有功,追封为丰国公,赠太傅,谥忠简。主要著作有《得全居士集》、《忠正德文集》等传世。
胡铨
——江西吉安人,南宋进士出身,先后任知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少监、起居郎、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反对与金议和而被贬海南。
胡铨自幼以通达知名,宋靖康丙午年举乡试,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以“汤、开听民而兴,桀、纣听天而亡”应策,洋洋万言,赢得高宗的赞赏,但因其性刚直,以状元之屈居进士第五名,被授抚州军事判官,建炎三年(1129年)胡铨因家父去世,守孝在家,未到任上。这年适逢金军大举南侵,横渡长江,从湖北直取江西,隆裕竽太后南逃至赣州时,太守杨渊已弃城远逃,金军大举围攻赣州,隆裕皇太后等一干随从命系一线,此时胡铨挺身而出,火速招募乡勇义军与金军对虎赣江,誓死护城保驾。并击退了金军的进犯,使隆裕皇太后转危为安,因保驾护城有功胡铨被擢升为承直郎兼吉州军事判官。绍兴五年,(1135年)在兵部尚书吕祉的推荐下,胡铨升任枢密院编修官,掌管全国军事文件的编纂。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一揽朝政大权,为迎合高宗的偏安,派王伦出使金国议和,参知政事孙近也全力附会,因议和事成,金国以“诏谕江南”之名,将宋朝改称“江南”,视高宗为“臣子”,公然要高宗脱下皇袍,改穿臣服,跪拜在金使脚下接受金国的“国书”,俯首纳贡称臣。这一消息传出,在全国激起轩然大波,遭到朝野的强烈反对。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以大无畏的精神,向高宗上《戊午上高宗封事》疏(即斩桧书),直谏高宗“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千百万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并大胆地揭露秦桧、王伦、孙近三人卖国求荣的面目,请高宗“断三人头,竿之藁街”。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疏获得朝野的广泛支持,江苏进士吴师古把他的秦疏刻板传诵,一时临安城内洛阳纸贵,流布四方,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
金国熙宗,以千金求疏,观读后大为震惊,连呼“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但胡铨的一片赤诚之心却被秦桧视为“洪水猛兽”,他把胡铨的名字写在家中的墙上,必欲将之置于死地,因此秦桧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将胡铨贬为昭州(今广西平乐县)编管,后迫于公论,改判监广州外仓。绍兴十二年,(1142年),因抗金英雄岳飞遭秦桧等人的暗杀,胡铨再向高宗上疏,二度请斩秦桧,再遭贬为新州(广东新兴县)编管。在新州胡铨目睹秦桧等人专权误国,残害忠良的行径,因而写下了〈好事近〉词一首:“富贵本无心,何事矣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薛萝秋月。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因词中有“豺狼当辙”一句,又被秦桧以“谤讪怨望”之罪,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正月,再贬为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编管。 绍兴十八年(1142年)春,胡铨从徐闻渡海,在澄迈通潮阁登陆后,向贬所进发,经临高县时,县令谢渥盛情地接待了他,路过临高博顿村时,因天气酷热,在茂林中休息,见泉水从地下涌出,取之解渴,此后汲者不断。后业,博顿村人戴定实父子二人为了感激胡铨的功劳,请宗方书“澹庵井”三字,刻石立碑以志纪念,郡守方世功亦作了记,后成为海南古迹之一。
胡铨到达吉阳军,寓宿在赵鼎住过的裴闻义家,他亲身目睹了这位曾经同朝共事的宰相在流放时惨遭的迫害,也深为赵鼎抗金救国的精神所感动,因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哭赵鼎》诗:“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公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留穷岛,千十高名屹泰山。天地办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他以高昂的激情歌颂了赵鼎敢于“抗议犯颜”的精神,充分肯定了他在收复中原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指出他的精神同泰山一样千古长存。
胡铨在吉阳军八年的流放生活中,开始的睡境是十分艰难的,他在给侄儿的信中曾写道:“身陷九渊,日与死迫“。但随着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与当地百姓黎民的友好交往,初业时的绝望心情为之一扫。在贬所他感受到因交通闭塞,给当地带来文化教育的落后,于是在寓所他招收当地的学子“日以训传经书为事,黎苗闻之,遣子入学”。为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和当地的社会名流、士人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据《琼台志》记载“郡人陈迪功、靖江慕铨名常与往来”。陈迪功、靖江是当地镇压黎族的头目,胡铨在与他们交往中常教导他们要搞好民族团结,因此在胡铨的建议下,他们在城西南二里水池上筑亭,用唐代诗人杜甫的“净洗甲兵长不用”之义,取亭名为“洗兵亭”。并书匾题诗,反对汉族统治者屠杀少数民族,主张让黎汉人民共同过上平安的生活。
最新的海南五公祠导游词范文(二)
欢迎大家来到海南五公祠!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在海南思古抒怀,一定要去五公词。该祠位于海口市区与琼山市接壤处,由五公词、苏公饲、观稼堂、学圃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一组古建筑群构成,人们习以五公祠统称。有“海南第一楼”之誉,海口市八景之一的“圣祠叠彩”就在这里。这片园林式结构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1573-1619年),陆续建至本世纪初。这里奇花异木掩映楼阁,地近闹市,独有清幽。该祠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得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
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至今已有百余年。这是一幢以上等木料精心构筑的红楼,楼高十几米,分上下二层,四角攒尖式的屋顶,素瓦红掾,为海南最早的楼房,故称海南第一楼。与四周烂漫的绿叶繁枝相辉映,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
最新的海南五公祠导游词范文(三)
朋友们,来到海南前您曾听说过海南第一楼吗?如果没有听过,那请你现在猜一猜,它会是哪座楼呢?大多数的朋友您一定会在脑海中搜索哪座摩天大楼去了。其实海南第一楼就只是一座十几米高的木结构建筑,可为什么称这个只有10几米高的楼为第一楼呢,是因为它是古代海南最高的楼,在当时站在此楼上眺望可是一马平川。他现在就是位于五公祠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五公祠看看吧! 五公祠位于海口市海府路上,这里原是海口市与琼山市的分界线,整个五公祠建筑面积达2800平方米,占地约7公顷,是海南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到海南岛的五位名相、名臣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栓而建,故名。该祠由五公祠、苏公祠、观稼祠、学圃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一组古建筑群组成,人们习惯以五公祠统称。这里齐花异木掩映楼阁,地近闹市,独有清幽,自古有“琼台胜景”之美称。
有人称在海南思古抒怀,一定要去五公祠,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我刚刚和大家说的海南第一楼,它是五公祠中最大的建筑,此楼还有一个非同小可的地方,那就是它全部由木材搭建而成,原来是无一钉一铁的,现在已经进行了修建。至今已有100多年了,据说能保持这么久是因为有五公的正气镇住了此楼。
大家跟我来,我们来看这五个塑像,知道他们是谁吗?中间的这个是李德裕,他在唐文宗和武宗时为宰相,因遭奸党陷害,被贬到海南,在三亚崖州地区有许多李姓人家自称是李德裕的后代,两旁的四位是宋朝的李纲、李光、赵鼎、胡栓。
大家来看这副对联“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这两副对联概括了五公只知有国不知有身,凭百折不挠的精神,五公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对海南人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海南人民广为传颂。
在海南第一楼的左边是学圃堂和五公精舍,右边是苏公祠。说道苏公祠自然就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的。据说是先有苏公祠,重建后才有五公祠的。大家来看看在苏公祠前这一石碑,这可是国家一级文物,为宋徽宗赵诘手书《神宵玉清万寿宫诏》碑,赵诘自创的瘦金体书法刚劲清秀,由此可窥一斑。
大家来这边,这里就是琼园了,看到那个浮粟泉了吗?传说,苏东坡被贬至此地时,指地凿泉。发现了“浮粟泉”,因为泉涌如浮粟,甘爽纯净而得名。
最新的海南五公祠导游词范文(四)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五公祠风景区位于海口市与琼山府城接壤处,距市中心约5公里,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
五公祠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西斋组成,并和苏公祠、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等连成一片,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
五公祠历来被誉为琼台胜景,它以“海南第一楼”为主体,这是一幢以上等木料精心构筑的红楼,楼高十几米,分上下二层,四角攒尖式屋顶,素瓦红椽,与四周烂漫的绿叶繁枝相辉映,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二楼正面,"海南第一楼"横额赫然入目;楼下大厅楹柱上有二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 "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读罢,抚古悠思,五公英烈之气荡然而生。五公祠右边有学圃堂和五公精舍。学圃堂是浙江名士郭晚香讲学故址。五公精舍是晚清海南学子研习经史诗文之地,两厢房均是以素瓦红木建筑,典型明清风格.庭园花木繁茂,四季凝荫,景色绚丽,环境幽静.郭晚香来海南时带书8000多卷,置五公祠楼供五公精舍学生研习。郭晚香病逝后,五公精舍为五公祠图书馆,藏郭晚香遗书。后来,历经洗劫,图书所剩无几。而后,学圃堂和五公精舍被政府重新修缮一新,陈列海南部分文物,有明代禁钟、黎族古代铜鼓、宣德炉等。
最新的海南五公祠导游词范文(五)
思古抒怀,一定要去五公祠。该祠位于海口市区东南部,由五公祠、苏公祠、观稼堂、学圃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一组古建筑群构成,人们习以五公祠统称。它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奇花异木掩映楼阁,地近闹市,独有清幽,自古有“琼台胜景”之美称。 五公祠为该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两层木结构,单斗拱,面积560平方米,楼高9米,人称“海南第一楼”。该祠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来海南的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铨五位历史名臣而建。祠内五公石雕栩栩如生,满面思绪。楼上高悬“海南第一楼”金字横匾。祠内柱上,清人长联落地有声:“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期楼。” 五公祠右边有学圃堂和五公精舍。学圃堂是浙江名士郭晚香讲学的故址。五公精舍是晚清海南学子研习经史诗文之地。两厢房均为素瓦红木建筑,典型明清风格。庭园内花木繁茂,四季凝荫,景色绚丽,环境幽静。郭晚香来海南时带书8000多卷,置五公祠楼供五公精舍学生研习。郭晚香病逝后,五公精舍为五公祠图书馆,藏郭晚香遗书。后来,历经洗劫,图书所剩无几。而后,学圃堂和五公精舍被政府重新修缮一新,陈列海南部分文物,有明代禁钟、黎族古代铜鼓、宣德炉等。 五公祠等古建筑群隔桥相望的是五公祠陈列馆。该馆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是有8个展厅的多功能综合性的仿古建筑,规模壮观、气势宏伟,1996年初建成并向游人开放。馆中心二、三楼展出海南历代名人生平事迹,格调高雅,内容充实,为’瀛海人文’凭添风采。 补充:《海口导游词》 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掩映在茂盛的椰林丛中 美丽城市 --海口! 她就是 海南省 的省会。海口市位 于海 南岛的北端,北临 琼州海峡 ,总面积为2346.8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 约150万。海口市是海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海、陆、空交通枢纽,同时又是一座具有热带风光、滨海特色的外向型、国际性的 旅游城市 。 海口是我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她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 汉武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伏波将军 路博德征服 百越 ,在海南设置了珠崖、儋耳两郡;南宋时期朝廷在这里设置了海口浦,海口自此得名。此后,海口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南北贸易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并且于1926年开始设市。1858年 《天津条约》 的签定后,海口被辟为商埠,先后有美、日、英、法等十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老城区的中山路、博爱路及解放西路一带至今还保留着成片的法式 巴罗 克风格的建筑,那是当时外国领事和商贸机构集中之地。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此后成为海南行政区公署的所在地,1988年4月13日海口正式设市,从此成为海南省的省会和 海南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海口市有 秀英 美兰龙华和琼山四个直辖区,在海口市的主要街道有:海府大道,它集中了 海南省委 、 省政府 的主要 职能部门 和办公机构;海秀大道,是海口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有乐普生商场、DC城广场、第一百货商场和明珠商厦等大型购物商场;解放西路,以服装、钟表、皮具、珠宝和 音像制品 、电器为主的购物一条街;博爱南路,海口的小商品市场一条街;龙昆南路,以海鲜酒家和娱乐城为特色; 滨海大道 ,富于海滨特色,有众多的酒店及生生百货商场、海口市体育馆、 万绿园 、 滨海公园 等。有人说海口是"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的规模和大城市的气派",这一说法概括了海口在较低 起点 上向着较高目标起飞的奋 斗方 向。海口 世纪大桥 、 粤海铁路 通道火车站等浩大工程,展现了海口未来国际化都市的美好前景。 美丽的海口市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她那迷人的风光、宜人的气候、沧桑的昨日、繁荣的今天,都值得我们探寻追求、 驻足 流连。让我们一起来祝福她--海口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