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缙云山导游词
重庆缙云山导游词
重庆缙云山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古名巴山,是七千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缙云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并被定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庆缙云山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重庆缙云山导游词(一)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缙云山,雄峙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是七千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古名巴山。山间白云缭绕,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磅礴郁积,气象万千。早晚霞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缙云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并被定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
缙云山总占地面积76平方公里,海拔350米—951米,山间早霞晚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观云雾之奇,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
景区古木参天,翠竹成林,环境清幽,景色优美,素有“小峨眉”之称,是观日出、览云海、夏避暑、冬赏雾,饱览自然风光的最佳去处。景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木葱茏,森林面积达13平方公里,植物资源丰富。共有植物246科,922属,1966种,其中有桫椤、水杉、银杏、红豆杉、伯乐树、无刺冠梨和果上长有两翅的飞蛾树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5种;有缙云槭、缙云四照花、缙云黄芩等特色植物38种,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区和植物物种基因库。山上竹林茂密,品种多达十余种。 有节肢动物2纲,20目,147科,1264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4纲,21目,51科,189种。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野外实习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重庆市环保教育基地”、“重庆市绿色教育基地”等称号。
缙云山从北到南有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猿啸峰、莲花峰、宝塔峰、玉尖峰和夕照峰等九峰。其中玉尖峰
最高,海拔1050米;狮子峰最险峻壮观,其余各峰亦各具风姿。
缙云山系全国自然保护区。该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森林1300余公顷,生长着1700多种亚热带植物。其中有猴欢喜、无刺冠梨、缙云琼楠、伯乐树、银杏、红豆和果上长有两翅的飞蛾树等珍稀植物。山中还有世界罕见的活化石树—水杉,此树是1.6亿万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种。
素有“小峨嵋”之称的缙云山,堪称观日出,览云海,夏避暑,冬赏雾,以及观赏常绿阔叶林自然景观的绝佳去处。
缙云山又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胜地。山中缙云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年),后曾称“相思寺”、“崇胜寺”、“崇教寺”,曾受到历代帝王封赐。寺中自古办学,名为“缙云书院”。寺内现存有宋太宗诵读过的24部梵经。寺外石照壁上“猪化龙”浮雕,为六朝文物。另有出土的石刻天王半身残像,据传是梁或北周作品。
重庆缙云山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碚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重庆缙云山地处东经106°17′-106°24′,北纬29°41′-29°52′,海拔200-952.5米,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小三峡之温塘峡西岸,距重庆市中心35公里;为华莹山腹式背斜山脉分支的一段。
缙云山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古名巴山。是七千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山间白云缭绕,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磅礴郁积,气象万千。早晚霞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
缙云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并被定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缙云山总占地面积76平方千米,海拔350米-951米。缙云山景色宜人,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北有缙云、南有石笋之美誉。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属川东褶皱带华蓥山帚状弧形构造。褶皱带由明显的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三个背斜,两个向斜构成,构造单元由西北向东南分别为牛鼻峡背斜,温汤峡背斜和观音峡-中梁山背斜组成,背斜之间有宽缓的澄江向斜和北碚向斜谷地,嘉陵江由西北向东南横切三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因而形成三个险峻的峡谷,即牛鼻峡、温汤峡、观音峡。
峡谷两侧山高岩陡,峭拔幽深,形势险要,其雄奇瑰丽之势,犹如长江三峡的缩影,故素有"嘉陵江小三峡"之称。褶皱带在白垩纪末期第三纪初的四川运动形成。地层有三迭纪、侏罗纪和第四纪地层,而缙云山属于三个背斜的中间一支温汤峡背斜的一部分,与小三峡山下相映,风景秀丽,海拔200-952.2米,相对高差752.2米。
缙云山的南段为箱形山脊,顶部平缓。全山西翼较缓,坡度20°左右,东翼较陡,坡度60°~70°,因此两翼植物和植被有所不同。
缙云山岩层为砂、泥页岩相间组合,上层为厚砂岩,下层为泥页岩,泥页岩积水。岩层越厚,积水越多。在砂岩和泥页岩接触面,有接触水流出。采煤后的煤洞有煤洞水,岩体在这些流水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以山脊线为分水岭。在东南翼和西北翼上发育的许多平行排列的顺向河及冲沟,构成了缙云山的梳状水系。
冲沟长度一般为0.7~1公里,最长者1.8公里,最短者0.5公里,大多属于幼年冲沟,其弯曲度不明显,多为直线型冲沟,而沟谷为"v"字型。谷宽10~50米,也有几米宽的,由于山体蓄水量较大,冲沟大多数(12条)有常年性流水,成为山泉,满足职工、村民以及游客的生活用水,并且煤洞水还成为地势较高的丘陵地的灌溉用水。所有这些流水最终流入嘉陵江。保护区范围内,有人工挖掘的堰塘,溪沟筑成的大小水库共计11个。
缙云山的土壤以三迭纪须家河组厚层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和泥质砂岩为母质风化而成的酸性黄壤及水稻土。山麓地区为侏罗纪由紫色砂页岩夹层上发育的中性或微石灰性的黄壤化紫色土。
缙云山土壤分为黄壤和水稻土两大类,并有少量零星分布的紫色土。黄壤大类又分为黄壤和黄泥土两亚类,二者各有一属,即冷砂黄壤土属和冷砂黄泥土属,其中冷砂黄壤土属有6个土种,冷砂黄泥土属有4个土种。水稻土大类只有1个亚类,1个土属,3个土种。\
其中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600公顷,核心区1235公顷,缓冲区1505公顷,实验区4860公顷。
缙云山森林覆盖率达96.6%。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有多种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综合体物种基因库。缙云山物种多样性丰富,有长江流域保存较好的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分类上孤立的形态特殊的植物。
保护区具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3.6℃,最热月(八月)平均气温24.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1℃,极端最高温36.2℃,极端最低温-4.6℃,>10℃年积温为4272.4℃;相对湿度年平均87%,水汽压年平均14.9毫巴;年平均降水量1611.8毫米,最高年降水量1783.8毫米,冬半年(十至三月)降水量368.0毫米,占全年的22.8%,夏半年(四至九月)降水量1243.8毫米,占全年的77.2%;年平均蒸发量777.1毫米,月平均蒸发量64.7毫米,七、八两月蒸发量共255.4毫米,占全年的32.8%;雾日数年平均89.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低于1293小时。缙云山林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八月)24.5℃,最低月平均气温(二月)3.7℃,月均温年较差20.8℃;林外空旷地最高月均气温25.8℃,最低月平均气温3.3℃,月均温年较差22.5℃,比林内年较差高1.7℃,最热月均温林外比林内高1.3℃,最冷月均温林外比林内低0.4℃。
缙云山名之由来有多种传说。
一说,黄帝时有缙云氏后裔居此,故称缙云山。据郡志载宋灵成侯庙碑云;"此山出于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时有缙云氏不才子曰混沌,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于巴(宗)以御魑魅,名基于此",故得山名,这是一种传说。
二说,因缙云寺而得名。另据《重庆府志》描述渝州十二景,有王尔鉴的《缙岭云霞》诗,其序云:"缙云山九峰争秀,色赤如霞。缙,赤色也"。缙云山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云霞时常变得色赤如火,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以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遂为山名,这又是一种传说。
三说,缙云山在远古时代叫做巴山。山上松翠花香,山下嘉陵碧流,在这一带,居住着两个勤劳而善良的氏族,一个是巴族,一个是賨族(音丛)。他们和睦相处,靠打猎和捕鱼为生。山上有一个石穴,终年翻涌着一股暖人心脾的温泉水。这水,据说是王母娘娘的玉液池裂了一条缝,流淌到巴山来的仙水,巴山上的人喝了这仙水,岁数都活得很长很长;洗了这仙水,从不生疮染病。巴、賨两个氏族过得十分快乐。到了轩辕皇帝打败了炎帝,统一了中原以后,大封功臣,把一个掌管驱疫、驱鬼的臣子封为夏官、赐了他一个姓氏,就叫缙云氏。缙云氏生了一个名荼的儿子,性情暴躁,常在外为非作歹,涂炭生灵。老百姓控告到皇帝那儿,皇帝大怒,准备下令把荼处以极刑。缙云氏十分恐惧,他想起了同朝共事的高辛氏也有八个不成器的儿子,便去找他商量主意。他们终于盘算出了一个办法,向皇帝汇报说,巴山有一个仙泉,恳请皇帝批准由他们的儿子带兵到巴山一带去征服当地的氏族,夺取仙泉,将功赎罪。皇帝想占有仙水,于是,缙云氏之子荼为帅,高辛氏八子当先锋,率领上万兵士,溯江而上。一路上烧杀抢掠,巴族、賨族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剩下九位年轻的勇士退到嘉陵江边的巴山上,以喝巴山仙水补充精力,坚持奋战了七天七夜,进攻者死伤数千人,荼帅气得两眼喷出火花,将巴山的树木烧光了,岩石熔化了,鸟儿飞走了,老虎被烧死了,连巴山上空的云朵也被烤成绯红绯红的,待满山大火熄灭,九位勇士化成九座雄伟高大的山峰,挡着进攻者的去路,它就是现在的缙云九峰。从那时起,巴山上空的云彩,一早一晚,总是绯红绯红的,古时称赤色为缙色,于是人们便逐渐把巴山称为缙云山了。
四说,地方志记载,4700年前,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就在此山修道炼丹,因为丹成之时天空出现非红非紫的祥云,轩辕黄帝遂命名为缙云,缙云山因此而得名。《大明正统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中也记载:'轩辕黄帝往,炼石于缙云堂,于地炼丹时,有非红非紫之云现,是曰缙云, 因名缙云山'。
缙云山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圣地,与四川青城山、峨眉山并称为"蜀中三大宗教名山"。
缙云山从北到南有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猿啸峰、莲花峰、宝塔峰、玉尖峰、夕照峰9峰横亘,其中玉尖峰最高,海拔1050米。景区有佛光岩、相思岩、舍身崖、黛湖、白云竹海等众多优美的自然景观。缙云山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缙云寺、温泉寺、白云观、绍龙观、复兴寺、石华寺等8大古刹和晚唐石照壁、明代石牌坊、宋代石刻等名胜古迹。有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1932年)遗址和狮子峰寨、青龙寨等古寨遗迹;还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胜地,有50年代中共西南局领导夏季办公旧址(贺龙院和小平旧居)等;现新建有白云观、绍龙观等道教文化园区和景点。景区每年举办缙云登山节和"缙云论剑"武林大会。
缙云寺是国内唯一的迦叶古佛道场,始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年),后曾受到历代帝王封赐。唐高祖李渊(618年)曾亲笔题名"禅真宫"。唐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赐寺额为"相思寺",系山有相思岩、相思竹、相思鸟之故。唐乾符元年(874年),定济和尚重建寺庙。971年慧欢禅师主持修葺殿宇。998年,宋真宗将宋太宗读过的240卷梵经送到这里,供奉在寺中。宋景德四年(1007年),真宗赐名"崇胜寺"。明永乐五年(1408年),明成祖皇帝敕谕"缙云胜景"。明天顺元年(1462年),明英宗皇帝又赐名"崇教寺",万历三十年(1602年),明神宗皇帝下令改为缙云寺,赐题"迦叶道场"。明末清初,寺毁于火灾。现存寺庙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破空和尚主持修复的。
温泉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古为缙云寺下院,庙宇辉煌,石雕甚众,寺内香火兴旺。后经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两度灭佛,毁坏严重,唐顺宗时期重建庙宇,并在后山岩间刻摩崖佛像。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温泉寺受朝廷封赐为"崇胜禅院"。明、清时期,可算是温泉寺的黄金时代,庙宇得重新修建,同时在寺前建造了接官亭,寺后迎流砌池,广方四丈,上翼以亭,无论天晴落雨,游人均可下池沐浴,并利用温泉水源和地形,修建了戏鱼池、半月池等,供游人观赏。
唐代诗人陈玉白、王维、杜甫、李商隐等,都曾游历或下榻过温泉寺。唐进士司空图、北宋宰相丁谓、理学家周敦颐、南宋状元冯时行、清康熙大学士张鹏翮以及黄炎培、林森、冯玉祥、老舍、田汉、夏衍等都曾留下佳篇。
1259年2月蒙哥兵临合川钓鱼城。蒙哥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然而在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珏的顽强抗击下,却不能越雷池半步。 1259年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击伤,后逝于温泉寺。
缙云山位于重庆市郊,是嘉陵江边一处避暑游览胜地。最高峰海拔980米,九峰挺立,拔地而起,山上古木参天,翠竹成林,环境清幽,景色优美,因而有“小峨眉”之称。
缙云山的主峰叫狮子峰,峰顶狭窄,在一块比较平坦的岩石上,用铁栏杆围起一个览胜台。在这里往下看,是悬崖峭壁;往远处看,是峰峦起伏;山脚下,嘉陵江在缓缓流过。缙云山有两万多亩森林,生长着1700多种亚热带植物,是著名的植物宝库和森林公园。例如飞蛾树,为稀罕的树木之一,它的果实生有两个羽翼,果体上有金黄色的绒毛,形状象蝴蝶,十分名贵。山上的竹林亦很茂密,有的竹子粗如碗口,高达几十米。竹子品种多达十几种。
缙云山是佛教胜地,原有寺庙10多座,现存缙云寺、温泉寺。缙云寺坐落在“狮子”、“聚云”两峰之前,背依峻岭,前临幽谷,四周古木参天,翠竹成林,是一座雄伟壮观的深山古寺。游人可以乘汽车沿盘山公路,直达寺前。缙云寺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历代修葺扩建;盛极于宋,明末毁于兵火。现存庙宇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
重庆缙云山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此刻,您们已来到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缙云山脚。缙云山是重庆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这里春天鲜花盛开、夏日绿树成阴、秋天鲜果漂香、冬日温暖如春,是一个人间天堂,现在,让我们坐上缆车,从下由上观赏缙云山的美丽风景与雄伟气魄。
现在,您可以向下观赏到一片草地,看看有什么不同。对,这片草地是人工移植的,因为以前有许多旅客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杯等有害物质从缆车上向下扔,使得这里的土壤遭到很大的破坏,这片草地便“寸草不生”,缙云山管理处便使用人工把土换掉,再种上草,由于是从别处移来的土,这丛草长得不茂密,唉,都是由于人们不环保惹的祸。
下了缆车,要爬二十多分钟的破路,便来到我们此次游览的主要地点——狮子峰,它是一座耸立在缙云山中心的一座高山,听说从前有一只雄狮在山上生活过而得名,从远处看,山的形状也酷似一只仰天长哮的雄狮。站在狮子峰的栏杆旁,你向下看,有着重庆后花园之称的北碚城区的容貌尽收眼底。
我们回到半山腰,再向右走,有一座刚修好不久的观景台,我们可以上去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缙云山上九座连绵不断地山峰,这也是缙云山的特别之处。
各位,我今天的解说就到这儿,感谢你们的光临,希望您能再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