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导游词大全 > 北京导游词 >

北京南锣鼓巷的导游词范文5篇

时间: 光宁21217 分享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南锣鼓巷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北京南锣鼓巷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 全长786米, 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 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的城市格 局中, 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 南锣鼓巷图1代, 以南锣鼓巷为轴线, 东侧地区属昭回坊, 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 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 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 呈“鱼骨状”, 又如同一条“蜈蚣”。因此, 南锣鼓巷也 称为“蜈蚣巷”。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她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

  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清代属镶黄旗。南锣鼓巷曾叫罗锅巷,乾隆15年(1750年)绘制的《全城全图》改称为南锣鼓巷。

  现在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

  唐朝长安的里坊早已无存,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胡同格局那么完整,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在北京炎热夏季中一个少有的细雨霏霏的凉爽午后,我又一次来到南锣鼓巷。南锣鼓巷在近几年被时尚人士和国外旅游者关注,是因为从新世纪开始,不经意间,许多酒吧在这条古老的小街上出现。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北京又一条酒吧街。

  有人说三里屯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刹海酒吧街是暗红色的,而南锣鼓巷酒吧街是翠绿色的。这样的评说可能不仅是指自然的色彩,或许还指向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吧。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宅院里都诉说着老故事。

  北京南锣鼓巷的导游词范文5篇(二)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 列着,呈“鱼骨状”,延续自古以来的“棋盘式”格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据说以前在南锣鼓巷的最北处有两眼古井,恰好就成了这条蜈蚣的两只眼睛。这种整体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态,正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象体现。

  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

  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后鼓楼苑胡同、南下洼子胡同等;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清代属镶黄旗。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胡同格局那么完整,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

  北京南锣鼓巷的导游词范文5篇(三)

  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清代属镶黄旗。南锣鼓巷曾叫罗锅巷,乾隆15年(1750年)绘制的《全城全图》改称为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

  唐朝长安的里坊早已无存,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胡同格局那么完整,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南锣鼓巷在近几年被时尚人士和国外旅游者关注,是因为从新世纪开始,不经意间,许多酒吧在这条古老的小街上出现。这里已经成为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北京的又一条酒吧街。

  有人说三里屯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刹海酒吧街是暗红色的,而南锣鼓巷酒吧街是翠绿色的。这样的评说可能不仅是指自然的色彩,或许还指向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吧。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宅院里都诉说着老故事。

  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后鼓楼苑胡同、南下洼子胡同等;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

  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清代属镶黄旗。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胡同格局那么完整,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

  北京南锣鼓巷的导游词范文5篇(四)

  南锣鼓巷地区是北京城内的一片居民区,与皇城只有一街之隔,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胡同、四合院、绿树,相对于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这里的灰墙灰瓦,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民间色彩。南锣鼓巷地区位于东城区的西部。东邻交道口南大街,西靠地安门外大街,北接鼓楼东大街,南是地安门东大街。占地约一平方公里。是元大都的中心区。

  南锣鼓巷也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但是近几年,却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外旅行者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其实,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

  按照中国古代的营国思想,首都的道路在南北与东西方向应该各有九条干道。南北的道路称经,东西的道路称纬,简称九经九纬。今天的交道口南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是大都九经的遗存。鼓楼东大街,地安门东大街。是大都九纬的遗存。南锣鼓巷地区便位于这四条经纬之间。它的南边是皇城,北边是大都路总管府、警巡院、万宁寺与中心阁。大都路总管府相当于明清两朝的顺天府,万宁寺是皇家的寺院,中心阁是大都的中心,是重要的城市标志。它的西部是万宁桥与烟波骀荡的什刹海。西南是通惠河。万宁桥今天还在,是元代的重要建筑遗存。什刹海旧称海子,当时大运河的北端,大都的漕运码头,最繁华的地方。通惠河也还在,只是改为暗河。暗河上面的道路即今天的东不压桥胡同。在元代,南锣鼓巷地区位于大都的中心区域。

  这些胡同宽阔、笔直,基本上保持了那一时代胡同的原貌。这些胡同的集合,便是那一时代坊内的布局。根据历史记载,在坊的制度下,坊内不可以进行经营活动。宋以后,坊的制度开始解构,但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不能说,在元代,这个过程,已然彻底结束,最明显的证据是,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在那时均没有称谓,说明大都的城市单元依然是坊,而不是巷,也就是北京人所说的胡同。至今,这一带的胡同里,基本没有商业设施,只是在两坊之间的南锣鼓巷内设有不多的商店,便是坊制的遗风。

  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

  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清代属镶黄旗。南锣鼓巷曾叫罗锅巷,乾隆15年(1750年)绘制的《全城全图》改称为南锣鼓巷。

  现在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

  唐朝长安的里坊早已无存,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胡同格局那么完整,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在北京炎热夏季中一个少有的细雨霏霏的凉爽午后,我又一次来到南锣鼓巷。南锣鼓巷在近几年被时尚人士和国外旅游者关注,是因为从新世纪开始,不经意间,许多酒吧在这条古老的小街上出现。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北京又一条酒吧街。

  有人说三里屯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刹海酒吧街是暗红色的,而南锣鼓巷酒吧街是翠绿色的。这样的评说可能不仅是指自然的色彩,或许还指向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吧。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宅院里都诉说着老故事。

  秦老胡同35号是晚清时期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花园,建有假山、亭台、池榭,还有一座模仿江南建筑的船形敞轩。这座花园称绮园,至今还有刻石流传下来。帽儿胡同 11号为清末协办大学士文煜所建。分三路。东路是下房,中路是花园,西路是住宅的主体部分,总共有五进院落。中路的花园,是著名的可园,北京最美丽的私家园林。与绮园不同,可园分前后两园,前园的北面构有一座秀丽的建筑,其东是爬山游廊。后园则槐香满园,极为幽静。

  南锣鼓巷地区的历史深厚,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自明至清,迨至民国,代有人出,而且留下了斑斑可考的遗踪。

  在今南锣鼓巷65号,是明清之际著名人物洪承畴的家祠。在明的崇祯时期,洪承畴做过三边总督、蓟辽总督,后来降清,做了招抚南方,经略五省的大学士,帮助清人敉平了江南。据《燕京访古录》:洪承畴府第在后门外方砖厂东口外路东,今已废,唯府门外二铁狮巍然独存,府后门在南锣鼓巷,尚居洪氏子孙。这个府后门即今65号,院内的北房尚好,据说是原物。

  北京南锣鼓巷的导游词范文5篇(五)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近几年,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外旅行者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其实,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

相关文章:

1.关于北京南锣鼓巷的导游词5篇

2.简单的北京南锣鼓巷导游词5篇

3.5篇介绍北京潭柘寺的导游词范文

4.5篇介绍北京国子监的导游词范文

5.关于北京十渡的导游词5篇

6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