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导游词大全 > 河北导游词 > 邯郸丛台导游词

邯郸丛台导游词

时间: 刘丽666 分享

邯郸丛台导游词

  高台榭,美宫室”是春秋至魏晋时期的建筑风尚。其中遗留后世、名闻遐迩者,是春秋赵邯郸丛台。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邯郸丛台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邯郸丛台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

  你们好,你们来到丛台公园,我是你们的导游**。

  丛台公园位于邯郸市面上中华大街头中段,是以武灵丛台为中辟成的一座大型园林,占地面积360亩,园中亭台楼榭,掩映在苍松翠柳中, 山色湖光,倒映出点点轻舟。这里原为武灵王观看军事操演与歌舞的地方,现在成为邯郸人民休息娱乐 的重要场所。

  丛台湖位于公园正中,面积约40多亩,湖中建成有苑在亭、曲栏桥、西湖亭,望诸榭,湖边建有长廓,假山,花圃,茶亭,饭庄,湖中碧波荡漾,岸边垂柳依依, 或临湖垂钩,或湖泛舟,均有无穷乐趣。

  丛台北侧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古董建筑七贤祠,是后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杰出人物韩厥,程婴,公追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而建成,大殿内七贤的塑像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七贤祠西院为历代书家的撰书碑林,在此可以领略书法艺术的风采。

  丛台东湖上的望诸榭,是为纪念战国时期限的著名军事家乐毅而建,乐毅原为燕国名将,擅长用兵,他本为魏将乐关羊之后,燕昭王下招求贤时, 乐毅自魏往, 被子留任为亚卿,曾率秦,韩、赵、魏、燕王之师代齐,克城70余座屡立战功,燕昭王死后,燕惠王误信齐人田单的反间计,乐毅被迫交出兵权,出奔赵国,受封于观津,号望诸君。 公园西部为动物园,北部为各类花圃和游泳池,东南部为露天剧场和儿童乐园。

  好,游客朋友们,丛台公园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邯郸丛台导游词二:

  武灵丛台位于邯郸市内中华大街中段西侧,占地360亩.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它由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连接非一,故名丛台"或称武灵丛台。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为了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勇于革新,奋发 图强。赵武灵王发现,赵国将士穿宽袖长袍,乘战车作战,行动不便,而胡人紧衣短袖,利箭快马,行动灵敏。于是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学骑射,对作战方式进行改革,变车战为骑战,推行“胡服骑射”,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终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顺应历史潮流、勇于学习外族长处的一大创举,被传为千秋佳话,历来为人称道。这座丛台,就是赵武灵王为休息娱乐和观看操练兵马而兴建的。 据历史记载,丛台上建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在当时名扬于列国。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文人,如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多次游览丛台,赋诗赞咏。但是,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丛台经历了无数次天灾人祸的破坏,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变化。据地方志载,自明朝中叶(约1500年)以来,就修复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宫于台上,后在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连台毁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丛台,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修建的,当时是为了了望远方,以便统治县城,以后又进行过重修.现在的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从石狮雄踞的南门拾级而上,右侧的台墙上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古体大字,展示了丛台的地理形态。

  南门外,矗立的石碑上镌刻着中国当代文豪郭沫若1961年秋登临丛台时题写的诗句;北门内,迎面立着清朝乾隆皇帝1705年登丛台的题诗刻石,都赞颂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业绩.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馆前有“回澜亭”,西屋为“如意轩”,东面是武灵台,从这里进入丛台的最高层。在武灵台的入口处,嵌有一幅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壁画。坐北向南的圆拱门的门楣上,题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大字,门里边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公元8世纪末叶唐朝德宗年间,忠臣梅伯高被奸相卢杞诬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脱后,被陈东初招为家僮。陈与梅伯高结交甚密,终日寻梅子不见。后来梅花二度开放时,陈得知家僮即梅良玉,便将爱女杏元许配给他。卢杞又欲加害于陈,便奏明皇帝将杏元封为御妹嫁至外邦,并将陈东初夫妇下牢。到外邦和亲的陈杏元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泪一程血行至邯郸,携手登上武灵丛台,由此哭别。这个宣扬忠孝节义的故事,为游人平添了一段了解中国封建传统的趣话。 登上丛台极目远眺,西边巍巍的太行山层峦起伏;西南赵王城遗址蜿蜒的城墙隐约可见;西北便是赵国的铸箭炉、梳妆楼和插箭岭的遗址。俯视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飘香,垂柳倒影在丛台西边的湖中有一个六角亭,名为“望诸榭”。

  相传很早以前,湖中有个小土丘,丘上有个小庙,是早年间修筑的乐毅庙。乐毅是 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黄金台招贤”选中的大将,在燕、赵、韩、魏、楚五国伐齐时,担任统帅,一气攻下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几乎亡齐。燕国封乐毅为昌国君。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公元前278——前272年)听信了齐国田单的反间计,召乐毅回燕都,阴谋杀害他。乐毅识破了燕惠王的图谋,直回赵国,被赵王封为“望诸君”。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功绩,于是修建了“望诸榭”。现在的“望诸榭”是六十多年前重新修建的。据地方志记载, 现在邯郸市东南二十里的乐家堡,便是当年乐毅的宅院。 新中国成立后,以武灵丛台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园。 占地由原来的近28700平方米,逐步扩充为24万平方米,其中水面占将近2.7万平方米。园中林木繁茂,花草缤纷,湖水荡漾,碧水蓝天,与丛台古建筑相映照,别有情趣。

  邯郸丛台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家4A级景区丛台公园参观游览。

  丛台公园于1953年建成开放,是以赵文化遗址武灵丛台为中心开辟而成的一座大型公园。它占地面积三百六十亩。园内亭台楼榭、曲桥长廊、绿树掩映、万花竞放,是集古迹游览、花卉欣赏、儿童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休憩娱乐场所。 (门楼)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公园门楼,是丛台公园的正门。它是1998年在原址上翻建而成的,建筑风格为明清卷棚歇山式建筑,红柱绿瓦,气势雄伟壮观。正面“丛台公园”四个大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所书。背面“丛台公园”四个字是原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题写的

  (走在通往武灵丛台的路上)

  请大家跟我往前走。在我们两侧分别是牡丹园和月季园,每到开花季节,万花竞放,争奇斗艳,走在中间通道上,香气扑鼻,沁人心脾,使游客一进公园,顿觉与外界纷扰世界的不同,心情自然就轻松愉快多了。在牡丹园的西侧是盆景园,常年展出很多玲珑小巧、景致各异的盆景作品。盆景园内以仿古建筑为主,与古丛台遥相呼应。在盆景园的西边立有一块碑,是我国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于2002年来邯参观丛台公园时所题。

  (来到了武灵丛台下)

  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是公园内的主体建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丛台北侧拾级而上,古气氤氲,苍松翠柏侧里立两旁,一块块青砖如竹简串起沧桑历史,一级级台阶似血脉贯通古今纵横。关于这座傲然雄踞的古台,曾流传着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请大家跟我登上丛台。

  丛台一名,始见于《汉书•高后纪》。“元年夏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187年的一次丛台火灾。而丛台的始建年代当然还要更早,相传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提起邯郸的历史,便不能不提起这位励精图治、勇于改革、在我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赵国君主赵雍,也就是赵武灵王。

  赵雍是赵国的第六任国君,于公元前326年即位。他虽然是赵国第六位国君,却是赵国第一任国王,在他之前都称侯或君。但他即位之初不称王而令国人称他为君,他说:“无其实、敢处其名乎!”。那时,赵国国势衰弱,受到秦国和齐国的威胁,以及匈奴、林胡的侵扰,对外作战屡遭败绩。赵武灵王想找出失败的原因,就亲自到战场指挥作战,他发现胡人穿的衣服短小,骑马射箭非常灵便,而赵国将士穿的是宽袖长袍,乘的是笨重的战车。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意识到强国之本在于强兵,生存之道唯有改革。于是在公元前307年决定让全军将士改穿胡服,学习骑马射箭。他的这一举措遭到了守旧大臣的反对。为排众议,赵雍亲自上门说服以他的叔父赵成为首的保守派众大臣:“法律礼节是根据需要而定,服装器械是根据方便而制。尧、舜、禹之所以兴盛,是因为他们没有世袭王位,夏、商之所以衰亡,是因为他们遵循旧礼而不变通。”并率先穿上胡服,传令全国改变装束,学习骑马射箭。大家请看亭楼内墙上的陶瓷壁画,描述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 随着军事改革的深入,赵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各个方面也进行了改进,国势日强,不仅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向北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到了现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一带,使赵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胡服骑射是对古代战术的一大革新,标志着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战时代,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会儿我们去看两块碑,清朝乾隆皇帝和郭沫若先生都对赵武灵王给予很高的评价。

  历史记住了赵武灵王,同时留下了这座名台。赵武灵王修筑丛台的目的是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那么“丛台”之名是怎么来的呢?据唐颜师古《汉书注》说:“连聚非一、故名丛台。”说的是当时这里有很多高台,互相连在一起,所以叫丛台。史载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名扬列国。古人曾用“传闻宫苑似蓬莱,丛台高耸云霄外。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直到盛唐,一直是中原地区的一处胜景。

  (登上丛台)

  漫长的岁月中,丛台虽多次改修重建,却仍不失当年壮观和韵致。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是一个方圆一千一百多平方米,高二十六米的两层青砖高台。现在是第一层。大家看,北门高阶上的这块大石碑,是清朝乾隆皇帝1750年巡幸江南时路过邯郸登上丛台亲笔书写的诗。我给大家读一下:

  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

  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

  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

  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

  诗中描写了乾隆皇帝登丛台时看到邯郸人民衣食富足,生活幸福,便联想到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看到漳河、沁河似两条锦带环绕邯郸,景色美丽,便怀念起古老丛台上的壮观的雪洞和天桥。大家请注意,这里有一个“人民”的词。据专家称,这是目前发现最早使用这词的地方。也许乾隆皇帝是最早使用“人民”这个词的人。

  大家再跟我去看一下郭沫若先生的诗碑。1961年,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视察邯郸时登上丛台,当看到乾隆皇帝的诗碑时,诗兴大发,提笔和乾隆诗,写下七律:

  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

  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

  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

  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

  诗中郭老也表达了对实行胡服射骑改革的“雄才”赵武灵王的景仰,又对邯郸经济发展前景寄予了厚望。

  第一层台面距地表7米,东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长40米、宽10米,为明代城墙残段。台北有五间大屋,名“武灵旧馆”,是纪念武灵王的建筑,里面陈列着赵武灵王赵雍的塑像和古赵文物,展现着赵武灵王的事迹。室前的小亭为“回澜亭”,建于1931年。

  我们看,这一层台墙周围镌有多块诗文碑碣,均为明清时代的遗物。其实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在此吟诗作赋,可惜碑碣都已散失。现存碑碣中的清末冀南丹青妙手李世昌的兰花石刻、王琴堂的梅花石刻,是很有艺术价值的,请大家欣赏。

  大家看,台南有一建筑,叫如意轩,系后人为纪念在邯郸为赵王的汉高祖之子如意而建。

  武灵丛台,2000多年来,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历尽了人间的变幻沧桑。它是邯郸历史的见证者,有许多重大的事件就直接发生在它上边,最著名的当数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丛台上收复大将马武的事件了。西汉政权被王莽篡夺之后,刘秀开始了光复汉室的道路。公元23年,刘玄称帝,年号更始。更始二年(24年)邯郸之战,效力于刘玄的刘秀打败了在邯郸称帝的王郎,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占据了黄河以北幽、冀两州的大部分地区。但是要称帝,还必须消灭一个心腹之患,那就是刘玄派来监视他的谢躬。

  一次,刘秀试图在酒宴上图杀谢躬,可没成功。宴会结束后,刘秀单独邀请谢躬的部将马武登上丛台,笼络马武,结果马武归顺了刘秀。这样大大削弱了谢躬的力量,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之后,刘秀正式与更始政权脱离了关系。在此后的征战中,马武为刘秀立下了赫赫战功。刘秀与马武登丛台的第二年(25年),就建立了统一的东汉王朝。国民党元老、诗人和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题于武灵旧馆的楹联中,用“风云际会”来专指刘秀在丛台结交马武之事。

  1959年6月2日,来邯郸视察的周恩来曾登上丛台。当发现是周时,紧邻公园的市一中上千名师生涌入公园,在丛台下向表示热烈的欢迎。

  现在,我们来到了丛台的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是赵武灵王观看歌舞的地方。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据胜亭拱门门楣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镏金大字,它来源于流传很广的“二度梅”的故事。《二度梅》是清末出版的小说,在戏剧中也是一出名戏。小说描述了一对夫妻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唐朝末年,朝廷里有一位姓梅的忠臣,因被奸臣陷害,家破人亡。其子梅良玉改名换姓扮作书童,只身逃亡,流落到与其父亲同年登科的好友陈东初家中,与陈家之女陈杏元以兄妹相称。一天,陈东初怀念梅良玉的父亲,在自家梅园祭奠,梅花尽落,伤感之余,要去出家。女儿陈杏元痛哭挽留。陈东初说道:“除非梅花二度重开,否则,我定出家无疑”。于是女儿祈祷苍天,感动花神,第二天陈家梅园果真梅开二度。陈东初认出他家书童就是梅家之子梅良玉,便将女儿陈杏元许配给她。因此,梅良玉和陈杏元既有兄妹名义,又有夫妻情分。正在他们准备成婚之时,又遭到奸臣陷害,陈杏元被迫和番到北国。夫妻二人走到邯郸登上丛台诀别,抱头痛哭,难舍难离。当陈杏元继续往北走到一个叫落雁崖的地方时,因无法忍受对丈夫的思念,便跳崖自尽。没想到被崖下昭君庙里供奉的昭君娘娘所救。后几经周折,除掉奸臣,梅良玉与陈杏元终于重逢得到团圆。这便是小说和戏剧“二度梅”的故事。

  丛台上八个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前四个字,取自陈杏元赠梅良玉诗:“夫妻南北隔天遥”。后四个字“兄妹沾襟”取自《二度梅》这本书第十八回的题目:“丛台上兄妹沾襟”。“夫妻”和“兄妹”都是指梅良玉和陈杏元。

  关于丛台的历史故事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从南门下,继续参观。

  我们看,东墙上镶嵌着“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字石刻。这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国民第二军军长胡景翼所书。“滏流东渐”指的是城南有滏阳河,河水向东流;那么“紫气西来”是怎么回事呢?一般的说法是“紫气东来”,代表吉祥如意。因为邯郸城西有座山,叫紫山,所以说“紫气西来”。说起这座紫山,它还是赵国七贤之一“马服君”赵奢陵墓所在之地呢。据考证,姓氏中的“马”姓便起源于此。2005年4月5日,也就是清明节那天,由我国台湾、马来西亚的马氏后代一行60余人组成的寻根团来到邯郸寻根朝拜,在紫山马服君赵奢墓前举行祭祖仪式,并植树纪念,其中还包括国民党副主席、台北市长马英久的父亲。

  (《亭台与城堡》邮票纪念碑)

  2002年,中国与斯洛伐克联合发行了两枚国际邮票,叫《亭台与城堡》。亭台选取的是“邯郸丛台”,城堡为斯洛伐克的“博伊尼采城堡”。此套邮票的发行使丛台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界闻名的古老亭台之一。该碑是对这一国际活动的纪念。邮票的设计十分独特,两座古建筑中间打孔分隔,合则是一幅完整的画面,分则各是一枚独立的邮票。大家可近前细看。 (望诸榭)

  请大家继续跟我走。湖中心这座小巧玲珑的六角攒尖式建筑,是望诸榭。望诸榭,原名“望诸君祠”,是清朝雍正年间,为纪念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乐毅而建的。榭是古建筑中的一种,一般建于水边,可欣赏水景。

  (七贤祠门前)

  七贤祠是为纪念赵国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和赵奢而建立的。最早,在丛台之下建有“三忠”、“四贤”二祠。但随着丛台建筑的几次被毁,二祠也不复存在,只是在后来重修丛台时,才重建这座七贤祠。

  七尊栩栩如生的彩塑,使人追忆起这些古赵忠臣良将的文治武功。赵奢的“秉公执法”,廉颇、蔺相如的“负荆请罪”以及韩厥、程婴、公孙杵臼三义士拯救赵氏孤儿,并助其复位的历史故事,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大型历史电视巨片《东周列国》中就占了一集的篇幅。

  下面请跟我来参观邯郸碑林。

  (邯郸碑林)

  邯郸碑林,位于七贤祠西侧,于1987年开始筹建,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二千七百多平方米,共藏碑四十四块。现为第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正在筹建。主要存碑有:唐朝节度使何弘敬石刻墓志铭、明朝刑部尚书张国彦和夫人蔚氏的石刻墓志铭、清朝进士王琴堂梅花石刻碑、明朝邯郸城门上“三辅锁钥”碑、天然巨石碑、太白醉题图与吕洞宾画像碑等。

  大家请看,这就是全国最大的墓志——何弘敬墓志铭。此志为我国已出土中最大的唐代墓志铭。墓志有盖,均为青石质。碑盖呈盝顶式,顶面边长1.00米,底边长1.9米,厚0.88米。顶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墓志镌楷书60行,共3400字。

  何弘敬,《新唐书》、《旧唐书》均有传。据墓志记载:“卒于咸通六年(865年),享年六十”,可知其生于永贞元年(805年)。何弘敬十八岁从军,唐文宗时曾为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唐武宗时袭父位为魏博节度使,封游击将军,金吾卫将军、户部尚书等职。懿宗即位后又加兼侍中、中书令等。

  何弘敬墓志碑1973年由邯郸大名县万堤农场挖掘出来,规模之大,雕刻之精美,文字之多为我国唐代墓志碑之冠。被国家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是“三辅锁钥”碑。它是明崇祯二年(1629年)邯郸知县赵振基题立的,这块碑原是嵌在邯郸旧城墙上的。“三辅”意为“京畿之地”,“锁钥”把邯郸比喻为进入京师的一座有锁的大门。可见邯郸在地理位置上对于北京城的重要性。此碑为碑林今存不多见的明碑之一。

  女士们、先生们,丛台公园的游览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导游服务工作多提宝贵意见。祝大家旅途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成语“价值连城”)。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赵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对赵王说:“听说你鼓得一手好瑟,能为大家展示一下吗?”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这是渑池相会的典故。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就是负荆请罪成语的由来了。

  赵氏孤儿:

  以战功起家的晋国贵族赵氏家族,权势和声望不断膨胀,甚至让国王晋灵公都艳羡恐惧不已。心高气傲的将军屠岸贾,一直遭赵氏的轻视和排挤,在国王的默许下将赵氏一家三百口诛杀。为了赵氏孤儿的安全,一批舍生取义的壮士牺牲了。先是赵氏孤儿的妈妈(晋灵公的女儿)把孤儿托付给一位经常出入驸马府的民间医生程婴,为了消除程婴对于泄密的担忧,自己立即自缢身死;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药箱里,企图带出宫外,被守门将军韩厥搜出,没料到韩厥也深明大义,在韩厥迟疑当中,他指挥程婴把婴儿带了出去,为赵氏留下唯一的血脉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违抗者杀全家诛九族;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决定献出自己的独子,以代替赵氏孤儿,并由自己承担“窝藏”的罪名,一起赴死;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硬要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20年后,程婴告诉了赵氏孤儿这一切,他就把复仇的烈火射向了血债累累的屠岸贾。 丛台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历代的修缮和改建,已经失去原貌,但它仍然保存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特别是解放后经过几次大的维修,古老丛台的气势更加雄伟,建筑愈臻精美,犹如一个昂首挺胸,坐北向南,拔地而起的“英雄武士”,耸立在邯郸市中心,为中原地区一处游览胜地。1999年被推荐为百家“全国名园”之一。2002年10月12日,我国国家邮政局与斯洛伐克联合发行《亭台与城堡》特种邮票一套二枚,其中一枚为中国“邯郸丛台”。这套邮票的发行,将大大提升邯郸在世界的知名度。

  好,游客朋友们,武灵丛台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奉公守法(秉公执法):

  赵奢是赵国负责收税的官员。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处治了他们,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家人。平原君恼怒,要杀了赵奢。赵奢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纵容您的家臣不奉行公事,法律就会削弱。法律削弱,国家就衰弱。国家衰弱,诸侯就加强战争,诸侯加强战争,赵国就不存在了,您怎么能够得到这样的富足呢?凭着你的尊贵地位,奉行公事,遵守法律,全国上下就太平,全国上下太平,国家就强大,国家强大,赵国就稳固,您作为赵国重臣贵戚,怎么能被天下人轻视呢?”平原君认为赵奢是一个贤能的人,对国王说了这件事。赵王任用他管理国家的赋税,没有多少时间,赵国百姓富裕而且国家府库充实。

  李牧:

  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并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即灭亡。

383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