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建的导游词怎么写
关于福建的导游词怎么写?小编带来一些关于福建的导游词分享给你们,希望你们喜欢。
福建泉州安平桥导游词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观安平桥。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由于桥长有五华里(即二公里半)人们便称它为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俗称西桥。
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翼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二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这都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
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
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
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有安平桥原有篆书丰碑,已废。据清人龚显增《亦囱脞牍》载:丁丑由安平趋漳郡,道出西桥,见篆书丰碑,几立桥上碑题安平桥篆书三字,字径二尺,配搭匀整,气象崚嶒,旁款一行,正书云右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刊者刘长岳,大方绍兴末任南安县尉。
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是继闻名天下的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以工程之艰巨,为世界首创的筏型基础,而产生泉州府地之建桥热,成为泉州桥梁甲天下。安平桥则以长度上被历代所赞誉,以卧龙、巨虹的壮丽称号,闻名海内外。在明代被泉州人称为学问最通陈紫峰,有一天集诸文人周游安平桥,正遇聚雨,他们都在桥上闲聊长桥胜景,随即作对联: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在桥头还有一座砖塔和观音堂,塔高达22米,为五层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时所创建。为什么在南宋,晋江的一镇有这么多资财创建这么伟大的桥梁工程,据有关史料记载:安海镇于府南六十里,古名湾海,宋初始改为安、曰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税于此,号石开津,又据明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当代诗人郭沫若干年间特来安平桥参观,留下律诗一首。
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
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謨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
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由于时代久远,海港的变迁,海上的桥变成陆上的桥,如今国家拨出专款重修,恢复旧貌,我们一到长虹般的长桥,总要漫步观赏,为兴建泉州长桥功劳而赞叹!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到草庵摩尼教遗址参观。
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仰基础,吸收__、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想,创立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
现代遗址为元代建筑物,据考古发现,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活动。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住持,原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焕然一新。花木、果树相映,风景十分优美清净,为一番别致景色。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别。呈现辉绿岩(青斗石)颜色,长方形面孔0.32X0.25米,背有毫光射纹饰,呈现花岗岩石质,散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形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如;身穿宽袖僧衣,胸襟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态庄严慈善,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 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说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开性的。说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盛行的。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奋读书,常于此显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夺取政权,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国号,但是又担心明教威胁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秘密活动,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称四位-体)于摩崖上:
劝念
清净光明,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泉州还有两位著名诗人游览草庵题诗于此:黄克晦(公元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书画,著有《吾野诗集》等)
《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
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诗人黄凤翔(1538-1614,号仪庭,止庵。泉州市区人,名士名宦)
《秋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崚嶒
以上两位诗人都把草庵当作道教宫庵看待。其诗中还出现太乙仙人和丹灶的词句。
好了,今天我们参观摩尼教遗址到此就结束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谢谢!
福建武夷山一线天景区导游词
一线天楼阁岩虎啸岩兜鍪峰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山岩,长数百丈,高千仞,名灵岩。岩端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岩洞:左边这个灵岩洞,中间这个是风洞,右边这个是伏羲洞。现在请随我从伏羲洞进入岩内。由于岩内较黑暗,请大家注意走好。现在我们已到达岩内的深处,请大家抬头看,岩顶有一裂罅,就象利斧劈开一样,相去不满一尺,长约一百多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宛若跨空碧虹。这就是令人叹为鬼斧神工之奇的一线天。
关于一线天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有的说这是桃花女用绣花针划出的;有的说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据科学分析则认为,武夷山的红色岩层,是由砂岩、砾岩和页岩交间成层的。岩性比较松脆。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岩层由于受到不均匀的应压力的影响,就会产生轻微的断裂,形成所谓的节理。这种垂直的节理,在流水的长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蚀下,就逐渐地扩大、延长。而岩层底部质地松软的页岩,也就逐渐侵蚀而去,成为扁浅的岩洞。于是,三洞并列,一线天的自然景观就出现了。
从伏羲洞观赏完一线天,沿石罅前行数十步,就可折入风洞,进入风洞,大家会感觉到凉风从石罅中习习吹来,即便是盛夏酷暑时节到此,只要稍坐片刻,就会感到肌骨透凉。洞口石壁上的风洞二字,系宋景定元年廿六日建安郡人省斋徐自强所书。出风洞,再绕过一道石廊,就是灵岩洞。相传先前有个性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故此洞又称葛仙洞。洞内这口古井,叫圣水井。
出灵岩洞,往前行约百余米,可见一座壁立如屏的石岩,岩壁石洞较多,似高楼窗户,相传这就是所谓的神仙楼阁,故此岩名为阁岩。岩的左边这一石岩,名兰岩。岩壁石刻纵横。岩下可见一石倚于崖壁,石径伸入其间,如同一道关隘,号称天门。岩前乱石堆中的这个洞,叫螺蛳洞。从楼阁岩入山谷数里,可见路左有山岩峻峭,巍然独立,这就是虎啸岩。相传虎啸岩是因为有仙人骑虎吼啸其上而得名。其实虎啸之声,是来自岩上的一个石洞,山风穿过洞口,有如虎吼,声传空谷,震撼群山。
各位网友,大家是否发觉虎啸岩与我们游览过的大王峰秀相似,四壁陡峭,屹然独耸。其登山的路径,宛转曲折,仿佛是登天的天梯。从岩度盘折而上,到了半壁,岩下向前伸出这块小平台,大家看像有像一条小船的舱面甲板,这就是虎啸八景之一的不浪舟。古人有诗道:波涛满尘界,一叶能知止;还嫌架壑船,下临不测水。紧邻不浪舟的这个上覆危崖,下临绝壑的岩洞,就是驻真洞。眦洞可容数十人,清康熙年间崇安县令王梓游此,见其洞前临西溪,便改名虎溪洞,刻虎溪灵洞四字于石壁。从虎溪洞再往上,大家看到的这处旧址,就是武夷山久久盛名的天成祥院遗址。这里岩壁斜覆,山溪回流,地势既高敞,又幽深。所建房屋,仅有四堵土墙,不施片瓦,风雨不侵。夜晚身居屋内,抬头可见星月,侧耳可闻水声,仿佛置身星月上,濯魄水云中。祥院前的石门,即虎啸八景之一的普门兜,意为慈航观世音普度众生之门。这尊手托如意的观世音菩萨岩雕,建于1994年。雕像高十余米,依岩倾俯,端庄慈祥。禅院右侧这道泉水,即虎啸八景之一的语儿泉。它进出于石隙,循崖而流,因其水流相激之声,若小儿呀呀学语,故名。
据明吴拭《武夷杂记》记述,这道泉水浓若停膏,泻杯中鉴毛发,味甘而博,啜之有软顺意。故以往有饮茶嗜好的,每每携带茶具来此,取泉烹茶,有天然真味。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品味了祥院僧人用语儿泉水冲泡的武夷岩茶后,生动地论述道:先其香,再味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芳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解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不同之致。前面有个茶亭,请大家在此品茗歇息一会儿。从语儿泉前行,大家是否有感觉水珠不时滴落头顶,这就是崖顶落下来的岩溜。有时一整排嘀嗒不停,这就是虎啸八景之一的法雨悬河。
福建导游词相关文章:
1.福建导游词精选
2.福建旅行的导游词
3.导游词大全
4.四川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