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1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而少部分是寄生虫引起的,这是我在学习传染病学之前对于传染病这个名词的粗略概念,那时候我更多的是对于传染病的一种空洞的认识。
而在学习了XX教授讲解的传染病学这门选修课后,我对于传染病这个知识的理解增长了很多。除了耳熟能详的乙型肝炎之外还有着其4种不同类型的肝炎,而且它们在各种特性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这个我从未见过的名词,也在逐步的讲解中被我记住。对于一些已知的传染性疾病如霍乱,伤寒等,我则从课中掌握了一些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束之高阁的概念,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应用起来,帮助我们提早发现病症并作出正确行为的一种有效技能。而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这门课也将帮助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更进一步。
在现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我更加感受到了这门课的必要之处。每一次的疫情都提醒我们在对抗传染病时的错误与不足,更能证实我们所做过所有有效的手段,激励我们进一步发展传染病学。
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2
秋冬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好发季节,因为秋冬季气候干燥、气温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飘浮在空气中的花粉、粉尘增多,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一般是人群普遍易感,就需要对传染病有足够的了解。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传染病怎么预防,使我受益匪浅。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公共场所,小小一个教室,容纳了几十名学生,所以,当一个学生生病时,往往会传染给别的同学。通过此次的教育,我们了解到各种传染病的症状、传染方式等等。并且还知道了怎么预防传染病。教室内外要注意做好清洁卫生,要常通风消毒,应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
此次班会增强了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希望通过传染病的预防可以给我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3
通过这个专题的培训,我意识到每日对小朋友入园晨检是多么的重要,自己肩上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
尽管自己经营幼儿园期间小朋友并没有出现本专题提及的传染病病例,心里庆幸自己这几年来幸运的同时也下在心里下定决心要加强这方面的检查。每一个小朋友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家长愿意将自家的小孩交给自己代为教育和看护,那就有责任和义务确保家长托管小朋友期间各方面的安全和教育。如果等到某个或多个有类似传染病的小朋友病情恶化时才发现,那不仅是对这份职业的亵渎,也辜负了家长的这份信任;不但是对发病小孩照顾的不周,更是对其它小朋友的不负责;从大方面来说,也不利于整个幼儿园长期的良性发展。所以,我认为花点时间对小朋友进行入园晨检是十分必要的,一来既可以降低幼儿园潜在的经济风险,二来也是对每一个小朋友和家长的负责,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
但话又说回来,如何在短时间内对几十上百个小朋友晨检完毕并按时上课,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如果晨检只是走过场,那也达不到应起的作用,那还不如不检,不仅浪费时间,还增加老师们的工作量。如果运用本专题所讲的一问、二摸、三看、四查四个步骤,似乎可以尝试一下,不过这也要求检查的老师应该对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了解,要不然也达不到效果。课上培训老师也讲了,部分家长对晨检认识不够,所以表现不太配合,这也是一个存在的阻碍,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和家长私下充分沟通,站在他的立场讲明其中对他小孩的利害关系,这个问题应该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如何与小朋友和家长有效沟通也是很重要的。最后我想说每日入园晨检,你安心,我放心。
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4
呼吸道传染病是历年传染病的防控重点,今年重点学习了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知识。
春季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毒、细菌和支原体等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侵入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具有传染力强、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常见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有:结核病、流行性感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等。这些病都可通过空气(飞沫、尘埃)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病。呼吸道传染病一旦出现会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影响,为此,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醒市民应该提高警惕,积极预防。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结核病:有关结果显示,在我国,约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50万,其中涂阳肺结核病人150万。每年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二位,80%的病人在农村,而农民工是结核病的高发群体。近年来,我市农民工及流动人口肺结核病发病人数上升迅速,而这部分人群对于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知之甚少。目前,对于结核病最好的防
治措施之一就是发现传染源,及时治疗。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的传染病,结核菌可侵入人体多种器官,以肺结核常见,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盗汗、低热或胸痛。一旦得病,只要和医生很好地合作,肺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目前,市本级对到市一院结核科就诊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给予免费的痰涂片等检查,并提供免费的抗结核药物。
流行性感冒:最近,到医院就诊的人明显增多,也有人被流感击倒。流感正是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给其他人。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大部分病人能在一星期内痊愈。年老体弱者易发生肺炎型流感,极少数表现为中毒型,出现高热、血压下降,易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流感样症状,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感样症状,部分患者也可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直接接触感染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或吸入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中的病毒颗粒,是主要的感染方式和途径。
麻疹:麻疹俗称“出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可出现发热、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少数可能出现重型麻疹或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情况。麻疹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手段,接种后90%以上人群可获得有效免疫力。国家规定儿童在8月龄及18~24月龄时各接种1针麻疹(或含麻疹成分的)疫苗。目前我市本地儿童和外来流动儿童均可到现居住地的接种门诊免费接种麻疹疫苗。若不慎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减少发病机会。
日常生活中应这样预防:
通过学习,增加了我对呼吸道传染病的了解,提高了防控传染病的能力。
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5
之所以选择了这个题目,是觉得传染病与现场急救的实用性相比较其他的而言,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也是最有意义的,能够挽救人的生命,保护自己的生命。
由于父亲是急诊医生的缘故,从小就很喜欢看影视节目中关于急诊科的故事,觉得故事中的医生和护士是那么的果断和干练,具有魅力,救人于一线之间。后来,上了大学,学了文科,与医生这个职业擦肩而过。但是,这门校医院开设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选修,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医学常识,丰富了我的知识面,使我在应对突发状况时更加懂得如何去做。
对于现场急救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镇定的心,当现场充斥着着急、忙、杂、乱的时候,只有保持冷静,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当患者突发紧急情况,我们要做的不是去移动他,而是去判断他。首先判断他发生紧急状况的原因,根据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对症下药,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以最大的效率解决问题,保护生命。在课上,我们学会并实际操作了心肺复苏术,这是我觉得在现场急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必备技能。心脏是人体的中心,我们全身的血液循环都需要它的支持,而心跳停止,则是没有生命迹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现场急救来说,猝死——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对于挽救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人们都掌握了心肺复苏术,在任何地方,抓住时机,仅用双手、口、智慧便可使猝死逆转,为他人提供生存的时间和机会。“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越短的时间内采取措施,被救的人就越多一丝生存的机会。
而谈及传染病,大家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小至感冒胃肠炎,大至鼠疫艾滋病,都是传染病,没有经历过也会有所耳闻。对于传染病来说,预防十分重要。首先,我们应当保持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透气;第二,我们应当锻炼身体,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增加人体免疫力;第三,我们还应当接种合法的疫苗,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做好防治工作。第四,搞好环境卫生也很重要,宠物、老鼠、虫子等都是容易传播疾病的生物,我们应当保持好宠物的卫生,及时消灭传播疾病的老鼠和虫子。但是,正因为我们对传染病十分熟悉,我们常常会不重视他们,甚至按平常习惯用药,既浪费了药品,损伤了身体,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我们在发现自己的身体有异常时,应当及时去医院就诊,不要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其次,对于已经患有传染病的人来说,他们自己也是一个病原体,可以传播病毒,因此,我们应该减少与他们之间的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对于他们用过的东西严格进行消毒,避免我们也被感染。最后,传染病被去除后,我们也不应该放松警惕,及时反省自己的不当之处,减少被传染的可能性。
我认为,这门课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健康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会关心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一方面,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医学常识,另一方面,也指导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过的更加健康,更加放心。
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6
预防以了解的各种传染病有很大的帮助,会让我学会如何去预防传染病,如何去面对传染病,对于各种疾病的预防赢得更多的时间,为自己的健康创打下了基础。 选修此门课程的初衷我是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开始选修其他课程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此门《重大传染病》,想到它应该会与生物方面挂钩,因为我在高中对生物课程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免疫学方面,突然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理。同时,作为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我当初认为选修此门学科或多或少能学点有关医学疾病方面的知识,我能从中受益,毕竟我可以了解如何去预防、如何去面对所学的各种重大的传染病,这是受益一辈子的事,于是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和室友同时选修了这门特别的选修课。
选修此门学科的收获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结合自身大学生活的实际情况,分析个人、社会等诸多方面,让我对各个重大传染病的了解与防治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感悟。 上课了,我才发现有关疾病方面好多东西并不是我们想象那样 的。才知道我们人类在各种恶性疾病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比如说,“军团病毒”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恐慌,再比如说“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当前面临的挑战最大的病毒性疾病,它的传染率和死亡率每年都很高,我们目前在它面前真的是束手无策,但是我们可以去深入的了解这些病毒的常规知识,了解它们的传播途径,这样才能去有效的控制病毒的传播,那么才能减轻这些重大传染病的感染率,我们的科研人员才能赢得宝贵的时间去研制出有效地治疗方法去挽救更多受疾病威胁的患者。 老师授课时候讲到了多种重大传染病,其中“病毒性肝炎”我最为深刻,我感觉这与我们大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作为大学生我们出到学校,各方面的免疫力并不是很强,尤其是我们的肝脏,加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外面菜馆的各种不卫生,稍有不注意就可能感染上甲型或乙型等各种肝炎,这对我们的身体是极大地威胁,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没有及时治疗,那么严重的会危害自己的生命。但是,老师向我们传授了如何预防各种的肝型病毒,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注意个人卫生,到医院做一个全方面的体检,接种育苗,是自己的免疫系统能抵抗各种肝型病毒。
通过对这次选修课的学习,我收获甚多,我认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掌握好自我保护的意识,去预防各种新发的各种传染病,以一种健康的面貌融入到社会,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后盾。大学,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怎样做人,但是做到 这些更重要的是要有个健康的身体,所以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各种传染病,预防从自身做起,也要用正常人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感染传染病的病者,那么当我们面对着那些传染病是才不会感到恐慌。我坚信只要我们积极向上,并且以积极地态度去对待各种重大传染病,不断努力奋斗,我们人类一定会以有效地办法战胜各种重大传染病。
学习传染病的心得体会7
核心内容:关于我们呢相关的传染病防治的问题工作,下文是关于实施传染病防治的工作进展与及实施的情况,具体的问题如下文分析,法律快车小编希望下文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传染病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国人大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并加强监督指导,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传染病防治法得到了较好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2004年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修订之后,国务院相继公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配套行政法规,批转了防治艾滋病、结核病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2013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完善了传染病病种和防控措施调整制度,更好地配置防治资源。各省(区、市)公布了4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卫生计生部门公布了《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等10部部门规章,制(修)订了50项传染病诊断相关标准;教育部门建立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及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农业部门发布了人畜共患病名录;水利部门发布了《水利血防技术导则》;质检部门制定了口岸卫生检疫行业标准,从制度上保证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落实。
(二)传染病防治体系基本建立。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健全。中央和地方加大投入力度,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构建了艾滋病、脊髓灰质炎等专病实验室网络,传染病病原学检测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国共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90家,卫生人员19.3万人,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2728个,初步构建起功能完善、反应迅速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二是医疗救治体系得到加强。加大传染病院、紧急救援中心以及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建设力度,2012年传染病院的床位数、注册医师数分别比2004年增长64%和58%。目前,2243家综合医院设立了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科,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普遍设立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建立了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确定了232家医院作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单位,初步建立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网络。
三是传染病监督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国共有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机构3088家,监督员7.3万人。加强了对医疗卫生机构、采供血机构、公共场所和消毒产品企业的有效监管。近5年,监督检查医疗卫生机构200万户次,查处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案件12万余件。
(三)传染病防治能力全面提升。
一是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加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目前,100%的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94%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法定传染病实时网络直报,从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诊断后逐级报告的平均时间由直报前的5天缩短为4小时。设立3486个国家级监测点,重点监控霍乱、流感等28种传染病和蚊、蝇、鼠、蟑4种媒介生物;加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和中小学学生因病缺勤报告;在285个对外开放口岸和168个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开展了出入境传染病监测;动物疫病监测覆盖所有县(市、区),提升了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能力。
二是重大突发疫情应对能力明显提高。加强卫生应急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完善了卫生应急协调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建立了一整套涵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卫生应急预案。组建了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库和34支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卫生应急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制(修)订传染病诊疗、医院感染控制等技术方案,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早诊早治能力。对重症病例实施分级分类救治,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完善病例转运会诊的工作机制,有效降低了病死率。
(四)传染病防治工作机制逐渐完善。
一是健全疫情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了传染病疫情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动态及防控工作信息,确保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卫生计生、农业、教育、交通运输、质检等部门建立了疫情信息通报制度,确保信息共享。
二是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成立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建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应对口岸公共卫生事件等部门间合作机制。卫生计生、农业部门分别就布鲁氏菌病、血吸虫病和麻风病等防治工作,与重点省份建立了省部联动机制。鼠疫、包虫病和疟疾等传染病流行省份建立了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三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各级政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2009年起实施了为期三年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覆盖了近700个城市和26万个村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03年的51%提升到2012年的71.7%,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覆盖2005个涉农县(区)近5万处工程。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和新兴媒体及学校教育渠道,宣传传染病防治政策,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中央电视台播放传染病防治公益广告750条次,约1500分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防治宣传和行为干预,搭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桥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是健全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全面参与全球传染病防控合作行动,及时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有关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相互通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合作机制下,加强跨境传染病防控合作。
(五)传染病防治保障措施不断加强。
一是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不断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加大对传染病防治的经费投入。根据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数据,2012年各级财政共安排公共卫生补助资金1102亿元,相当于2003年同口径投入106亿元的10倍。其中,中央财政安排358亿元,是2003年10亿元的35.8倍。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关于对国家免疫规划项目预防接种实行免费的规定,中央财政承担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注射器的购买费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予以补助。2007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6种扩大到14种,预防的传染病病种由7种增至15种。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后,增加了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2005年至2012年,解决了3.53亿农村居民和2400多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此外,国家还投入185亿元用于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二是不断完善传染病医疗保障政策。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对重大传染病患者的医疗费用予以减免,将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障范围。将符合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传染病患者纳入相应救助范围。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对血吸虫病、包虫病、疟疾等患者免费提供治疗药物和住院治疗补助。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工作。建成传染病诊治方面的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1个技术平台以及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两个科技重大专项,以及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在艾滋病第四代诊断试剂、结核病快速鉴别诊断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有效防控传染病发挥了积极作用。
过去的十年,是传染病防治工作投入力度最大、整体防控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我国传染病防治事业和法律制度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2004年以来,我国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甲乙类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72/10万和1.25/10万以下。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2007年率先在全球消除丝虫病,2012年成功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涂阳肺结核患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有效应对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实现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大灾之后无大疫。特别是2013年上半年,面对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通力合作、科学应对、公开透明,有效控制了疫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也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
尽管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传染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与全面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相比,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一)传染病防治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来自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双重压力。传统传染病威胁持续存在,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近10年来我国几乎每1—2年就有1种新发传染病出现,许多新发传染病起病急,早期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缺乏特异性防治手段,早期病死率较高。二是人口大规模流动增加了防治工作难度。流动人口容易成为传染病的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等防控措施难于落实。频繁的国际商贸往来加剧了传染病跨国界传播风险,2012年我国报告疟疾病例中境外输入性病例占91.1%。三是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增加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复杂性。一些地区令人堪忧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一些人畜共患病持续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增加导致梅毒发病数逐年上升,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比例已经达到87.1%。
(二)长效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工作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地区存在重应急、轻预防的倾向,联防联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传染病源头控制、重点人群防控等方面的责任措施落实还不到位。传染病防控的社会管理政策措施相对滞后,发挥社会力量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机制有待完善。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还需要加强,一些新闻媒体对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
(三)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的人员业务能力、基础设施条件与日益繁重的防病任务不相适应。边境地区的疾病防控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托幼机构校医和保健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部分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不足,传染病诊断能力和报告意识有待提高,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和传染病宣传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在传染病引起的医源性感染方面的防控措施需要完善。
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每个家庭的幸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将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传染病防治法的各项规定,创新机制,强化责任,全面提升传染病防治工作水平。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责任,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和相关措施,加大执法监督和绩效考核力度,强化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信息通报和会商制度,健全部门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卫生监督机构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实现预防、治疗和监督管理的有效衔接。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落实防控措施。围绕新发传染病、重点疾病、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和场所,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处置的能力,尤其是提高新发传染病的识别和诊治能力。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和“五扩大、六加强”(即:扩大宣传教育、监测检测、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加强血液管理、医疗保障、关怀救助、权益保护、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防治措施,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降低病死率;推动结核病患者的主动发现,扩大耐多药肺结核规范化诊治覆盖面,提高发现率和治愈率;强化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继续降低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强化以机代牛、洲滩禁牧等综合措施,加快实现血吸虫病防控规划目标。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流动人口免疫规划接种率和质量。结合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等项目,加大对边境和疫情严重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其防控传染病工作的能力。加强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抓好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的防控工作。积极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
(三)夯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加强口岸卫生检疫能力建设,提升出入境口岸传染病监测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传染病防治队伍能力建设,研究拟定并科学确定人员编制标准,强化对基层传染病防治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等能力。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完善国家传染病防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发相关快速诊断或检测试剂,重点研发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鉴定技术。提升重大疫情的预测、预警和溯源能力。加强传染病疫苗研发及评价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第一类疫苗产能不足及产品更新换代问题,积极支持新型、多联疫苗研发的产业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染病防治相关药物,推进防治工作所需药品的国产化。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策略效果评价的应用性研究。
(五)社会动员,进一步形成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市建设活动,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防病知识的宣传普及,移风易俗,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传染病防治的工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协助政府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