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措施 > 触电的急救措施教案

触电的急救措施教案

时间: 巧萍1053 分享

触电的急救措施教案

  触电的危害非常大,所以在使用电的过程中,我们应采取措施预防触电事故的发生,但一旦发生触电事故就应该即使采取急救方法进行救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触电的急救措施教案

  一、触电急救的要点

  触电急救的要点是:抢救迅速和救护得法。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在现场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触电者生命,减轻伤情,并根据伤情需要迅速联系医疗救护等部门救治。

  大家想一想,一旦发现有人触电了,首先要干嘛?!首先应迅速拉闸断电,尽快使其脱离电源。然后将触电者迅速抬到宽敞、空气流通的地方,让他平躺在硬板床上,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在医生到来之前,应该不间断的对触电者进行救护。低压触电通常都是假死,可能呼吸脉搏都没有了,但是这仍然不能确定这个人就死亡了,要耐心抢救到触电者复活为止,或者经过医生确定停止抢救方可停止,抢救过程中隔几分钟就判定一次触电者的呼吸和脉搏的情况,医护人员未到来之前,不得放弃抢救,触电急救十分辛苦,有时要不间断的抢救好几个小时才可以。(触电急救的案例)

  二、解救触电者脱离电源的方法

  刚才我们说到发现有人触电时,首先应该迅速断电,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那同学们知道哪些使触电者脱离低压电源触电的方法?

  脱离高压电源的方法:

  发现有人在高压设备上触电时,救护者应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后拉开电闸,然后解脱触电者

  三、触电急救的方法

  对触电者采用的急救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1)简单诊断

  触电者一经脱离电源,应立即进行检查。

  1>移至通风、干燥处,将其仰卧,松开上衣和裤带;

  2>观察曈昽是否放大。假死状态时,瞳孔放大;

  3>观察有无呼吸,颈部动脉有无脉搏

  2)对“有心跳而呼吸停止”的触电者的急救----口对口人工呼吸

  1)病人取仰卧位,即胸腹朝天。

  2)松开衣服和裤带,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中异物。

  3)抢救者跪在病人的一边,使患者鼻孔朝天后仰,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4)用一只手捏紧触电者的鼻子,另一只手托在触电者颈后,将颈部上抬,深深吸一口气,用嘴紧贴触电者的嘴,大口吹气。

  5)然后放松捏着鼻子的手,让气体从触电者肺部排出,如此反复进行,每5S吹气一次,坚持连续进行,不可间断,直到触电者苏醒为止

  3)对“有呼吸而心跳停止”的触电者的急救----胸外心脏挤压法

  使触电者仰天平卧。颈部枕垫软物,头部稍后仰 。救护人跪在触电者一侧或跨在其腰部两侧,两手相叠,手掌根部放在心窝上方。掌根用力垂直向下挤压,对成人应压陷3-4厘米,挤压后掌根迅速全部放松。每秒钟挤压一次,每分钟挤压100次为宜。注意挤压时,切忌用力过猛!

  4)对心跳和呼吸都停止的触电者的急救--同时采用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挤压法

  注意事项:

  对触电者用药或注射针剂,应由有经验的医生诊断确定,并慎重使用。禁止采取冷水浇淋.猛烈摇晃.大声呼喊或架着触电者跑步等“土”办法,因为人体触电后,心脏会发生颤动,脉搏微弱,血流混乱,在这种情况下用上述办法刺激心脏,会使伤员因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

  四、外伤救护

  触电事故的特点及预防

  触电是指电流通过人体,人体直接接受电流能量将遭到电击;电能转换为热能作用于人体,致使人体受到烧伤或灼伤;人体在电磁波照射下,吸收电磁场的能量也会受到伤害等。触电事故的特点是事故发生突然、时间短、后果严重。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电气设备安装不符合要求,会直接发生触电事故;电气设备运行管理不当使绝缘损坏而漏电,安全管理措施不健全也会发生触电事故;只要掌握了触电事故规律,制订有效的安全措施,触电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触电事故的规律

  1、5—9月份触电事故多,主要是由于这段时间天气炎热、人体衣单而多汗、皮肤电阻率降低,同时也降低了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最易生产触电事故。

  2、携带式和移动式设备触电事故多:这些设备经常移动,工作条件差,容易发生故障,同时经常在人紧握下工作,易发生触电事故。

  3、电气连接部位触电事故多,这主要是由于开关、接头等连接部位机械牢固性差、带电部位易外露,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4、低压设备触电事故多,主要是由于低压设备多,与人接触的机会多,同时低压设备简陋,管理不严,在此工作的人又缺乏电气安全知识。

  5、误操作事故多,主要是由于教育培训不够,安全措施不完备、以及违章操作等原因。

  触电事故的预防

  1、电气作业人员对安全必须高度负责,应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各项安全工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必须落实。安装电气必须符合绝缘和隔离要求,拆除电气设备要彻底干净。对电气设备金属外壳一定要有效接地。

  2、电气作业人员要正确使用绝缘的手套、鞋、垫、夹钳、杆和验电笔等安全工具。

  3、加强全员的防触电事故教育,提高全员防触电意识。健全安全用电制度,严禁无证人员从事电工作业,使用电气设备要严格执行安全规程。

  4、针对发生触电事故高峰值带有季节性的特点做好防范工作。在高温季节到来以前,要全面组织好电气安全检查,对流动式电动工具要列入重点检查,要做好日常对电气的保养、检查工作。

  5、在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工作时都应进行作业审批和监护制度。需停送电时,应按停送电操作顺序与注意事项执行。在经合闸即可送电的被检设备开关上,必须挂上“有人工作,禁止合闸”的警告牌。在没有接到送电手续前,不准拿掉停电警告牌和送电。

  6、36V以上临时用电必须进行申报审批,电缆线必须架空,并用红白安全旗作警示标志,

  7、在金属结构柜内应使用36V照明灯具,地沟、人孔等特别潮湿的场所应使用12V照明灯具;易燃易爆场所必须使用防爆设备及灯具。

  8、教育员工不准随意触摸电器设备。高压电器设备应有明显的警告标识。

  触电事故的引发原因及后果

  触电有多种原因,不懂安全用电常识,自行安装电器,手接触漏电设备的开关、灯头、插头等;或因大风雪、火灾、地震、房屋倒塌等使高压线断后落地,10米内都有触电危险;在房檐下或大树下避雷雨,衣帽被雨淋更容易被雷击;在电线上晒湿衣物;救护时直接用手拉触电者等。大多数是因人体直接接触电源所致,也有被数千伏以上的高压电或雷电击伤。

  触电轻者有心慌,头晕,面色苍白,恶心,神志清楚,呼吸、心跳规律,四肢无力,如脱离电源,安静休息,注意观察,不需特殊处理。重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下降,昏迷,心室颤动,呼吸中枢麻痹以至呼吸停止,皮肤烧伤或焦化、坏死等。

  2、事故防范措施

  4.1严格执行电气安全规章制度;

  4.2在电气设备上作业必须落实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

  4.3自己不拆卸安装电器。电业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4.4发现电线、开关等有问题时,请专业人员修理;

  4.5不在电线上搭晒衣物;

  4.6远离大风刮断的高压线(10米远);

  4.7禁止在潮湿的地板上修电器。发现有“霹雳”的火花声时,立即关闭电源,预防触电;

  4.8采用安全电压;

  4.9采用连锁装置; 4.10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3、事故发生的处理

  5.1 脱离电源

  当发现有人触电,不要惊慌,首先要尽快切断电源。

  注意:救护人千万不要用手直接去拉出点的人,防止发生救护人触电事故。

  脱离电源的方法。应根据现场具体条件,果断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和措施:

  5.1.1 如果开关或按钮距离触电地点很近,应迅速拉开开关,切断电源。并应准备充足照明,以便进行抢救。

  5.1.2 如果开关距离触电地点很远,可用绝缘手钳或用干燥木柄的斧、刀、铁钎等把电线切断。

  注意:应切断电源侧(即来电侧)的电线,且切断的电线不可触及人体。

  5.1.3 当导线搭在触电人身上或压在身下时,可用干燥的木棒、木板、竹竿或其它带有绝缘柄(手握绝缘柄)工具,迅速将电线挑开。

  注意:千万不能使用任何金属棒或湿的东西去挑电线,以免救护人触电。

  5.1.4 如果触电人的衣服是干燥的,而且不是紧缠在身上时,救护人员可站在干燥的木板上,或用干衣服、干围巾等把自己的一只手做严格绝缘包裹,然后用这一只手拉触电人的衣服,把它拉离带电体。

  注意:千万不要使用两只手、不要触及触电人的皮肤、不可拉伸他的脚,且只适应低压触电,绝不能用于高压触电的抢救。

  5.1.5 如果人在较高处触电,必须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切断电源后触电人从高处摔下。

  5.2 伤员脱离电源后的处理

  5.2.1 触电伤员如神志清醒,应使其就地躺开,严密监视,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

  5.2.2 触电者如神志不清,应就地仰面躺开,确保气道通畅,并用5秒的时间间隔呼叫伤员或轻拍其肩部,以判断伤员是否意识丧失。禁止摆动伤员头部呼叫伤员。坚持就地正确抢救,并尽快联系医院进行抢救。

  5.2.3 呼吸、心跳情况判断

  触电伤员如意识丧失,应在10秒内,用看、听、试的方法判断伤员呼吸情况。

  看:看伤员的胸部、腹部有无起伏动作

  听:耳贴近伤员的口,听有无呼吸声音

  试:试测口鼻有无呼吸气的气流。再用两手指轻试一侧喉结旁凹陷处的颈动脉有无搏动。

  若看、听、试的结果,即无呼吸又无动脉搏动,可判定呼吸心跳已停止,应立即用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

  5.3 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由安全员引导救护车进入现场。

  4、善后工作处理

  6.1 在事故发生后,由专人负责监督现场,以防事故重起。

  6.2 查找事故原因,进行整改,按规定实施惩处。

  6.3 组织恢复生产工作。

322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