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措施 >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

时间: 巧萍1053 分享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

  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许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而物种的消失会破坏生物链,所以要制定好措施保护好濒危的物种,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保护濒危物种措施的范文,欢迎阅读。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篇1

  “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共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2处,总面积近320万公顷,使70%的野生大熊猫个体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发展到近1600只,野生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而白鳍豚同样作为我国的独有物种,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5年不足100头,进入2000年的时候,据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而目前的濒危等级为功能性灭绝。”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叫“SOS东方美人鱼”的电视剧,主要是呼吁人们对白鳍豚的重视和保护。转眼十多年前过去了,白鳍豚已经被宣告功能性灭绝了。这种呼吁和宣传似乎显得非常的无力。同样是濒危物种,在感性角度来看也都是招人喜爱的动物,但是白鳍豚和大熊猫的命运却相差甚远。也许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是两者的物种特征或者生活环境决定了保护的难度和结果上的差异。但是在我国或多或少,大熊猫由于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而获得了“优待”。很多人知道中国的大熊猫,但是却少有人知道中国的白鳍豚。

  和环境污染不同,生物多样性问题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所以人们往往认识不到物种快速地、不正常地灭绝对于整个地球和人类有着怎样的影响。除了一些热爱自然的人出于感情而为那些灭绝的物种伤感之外,更多的是科学家在单方面地告诉人们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相反的事实:日本仍然在大量地捕鲸,墨西哥漏油事件威胁到了很多生物的生存环境,联合国的报告称本世纪三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提出保护濒危物种的口号本身很简单,也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但是到底应该怎样去保护这些濒危物种?面临那么多要灭绝的物种,我们又应该选择去保护哪些呢?

  物种的生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它与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都密切相连,这导致濒危物种的保护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每个珍贵物种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来驱使人们不顾其灭绝的危险而一再放纵自己的行为,所以使得物种非要到达濒危的状态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往往为时已晚,然后我们也只能为它们的灭绝而一声叹息。如果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捕杀某些物种,那是没办法避免的。但是如果人们这种需求并不是必要的,而是过度的,那么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可以考虑采用经济、法律手段等来惩罚某些行为,进而引导人们的行为向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方向发展。

  举国注目的“周老虎”案中,如果拍的不是野生华南虎,当事人大概也不会拿假照片说事儿。在网络上各类专家和网民的激烈争论背后,透露出来的是一个物种的悲哀。查一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会发现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想到的几种野生动物名称,竟然无一例外地赫然在列。这也就是说,在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当中,似乎濒危的野生动物才是大多数,而不濒危的反而成了少数。动物尚且如此,遑论所受关注更少的野生植物了。豢养在笼子里的几只有限的动物并不能够说明人类保护了某个物种,有时甚至连保障这些动物的健康和安全都很难说得上。沈阳野生动物园的东北虎悲剧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各地动物园中被拿来与人留影的小狮子、小老虎蜷缩在墙角簌簌发抖的样子,往往令稍有同情心的人感到揪心。

  保护濒危物种,必有其基本前提,即地域空间和自然条件。这两个方面都可以拿来大作文章。我国目前的野生物种保护模式主要是建立保护区,但是检索一遍《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就会发现这些自然保护区大多又同时是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国家缺乏调整自然保护区监管、保护和利用关系的专门性法律。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环保、水利、海洋等有关主管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自然保护区享有监管职权。多头管理,反而难以获得监管实效。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也会重复拿着同一区域,换着名字地去申报不同的保护项目,毕竟对于争夺旅游资源来说,噱头最重要,而在审批环节中,这些区域不过是写在文件上面的地名而已。结果是保护区越设越多,野生动植物物种却不断加速灭绝。甚至于保护区还设在那里,但受保护的物种却早已消失了。

  除了制度方面的问题以外,人类的某些生活习俗也是阻碍野生物种保护工作取得实效的另一重大障碍。某些人爱吃,而且喜欢抱着猎奇的心理去吃一些平日不常见的东西。有观点认为07年爆发的洞庭鼠患的主要原因也包括人类吃完的湖区周边的蛇。活跃在以广州为代表的各地野味市场更说明了这种爱吃的生活习俗对野生物种繁衍所带来的毁灭性伤害。当短期经济利益而不是恒定的价值或者意识形态被用来作为行为动机时,所谓的纯粹公益事业往往是第一个遭到抛弃的对象。没有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丧失了维系繁衍的种群数量,濒危物种保护的前景并不光明。

  前两天看新闻,美国环保主义者对总统奥巴马在采访中打死一只苍蝇感到愤怒,特地送了一个电蝇拍去白宫,希望总统不要这么残忍。 记得何祚庥院士曾经质问过环保主义者,如果你单独一人面对一只老虎,它向你扑了过来要吃了你,你打不打虎? 如果谱系的一边是极端的环保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功利主义,那么,站在人类历史发展到如今的这个落脚点,比较合适的态度恐怕还是中庸,从自己做起。

  但面对动物保护,特别是濒危物种保护这个话题,在日常生活中贯彻从自己做起这个理念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据说这个世界上,如今每几分钟就有一个物种告别我们,但活了这么多年,我们很难在现实生活里遇到这样残酷的现实——作为某物种的最后一只动物,死在你面前。真相因为遥远而失真。 希腊神话里的卡桑德拉,神灵对她下咒:你能看到未来,但无人信你的话。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最后的阵地是哲学,而哲学恰恰是我们最说不清的领域。

  面对环保的话题,特别是这样一些与我们似乎密切相关但却很难有直接的要害关联的问题时,我总觉得无话可说。或许,洪水退去,让我们再从一片新的橄榄叶开始吧,如果那时我们还存在的话。

  被称为“长江里的大熊猫”的白鳍豚,却有着和大熊猫截然不同的命运。与野生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有效缓解相反,目前白鳍豚的濒危等级为功能性灭绝,甚至很可能已经灭绝。事实上,我国早就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长江上也设立了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以及白鳍豚保护站。但是白鳍豚的数量还是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减少。白鳍豚的灭绝真的是种必然吗?

  科学家已经证实,白鳍豚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灭绝并不来源于自然原因,而是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捕捞、水上运输、水利工程和水污染都在破坏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而对栖息地的依赖直接导致了白鳍豚的减少和灭绝。白鳍豚的灭绝并非像科学家宣称的那样,是因为没有找到有效保护措施,没有掌握人工饲养的方法。科学家们有能力拯救大熊猫,就应当有可能找到保护其他濒危物种的方法。显然,最直接有效保护白鳍豚的方法,就是提高长江流域水质、限制捕捞和航运、保持航道畅通,这却恰巧与经济发展的追求相抵触了,而这已经不是科学家们可以决定的了。

  相比之下,大熊猫是幸运的。大熊猫的栖息地通常是山区,对大熊猫的保护不需要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大熊猫“国宝”的头衔,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和观赏需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甚至政治利益。这种双赢当然会吸引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难怪大熊猫可以被“收养”,住“别墅”,吃精心准备并消毒的竹子,还不时“相亲”,出国“交流”。白鳍豚自然不会有这种待遇,一个看不出经济价值、影响经济发展的物种,再稀少,也显不出珍贵。在这样的价值判断下,白鳍豚的灭绝成为必然。

  白鳍豚的灭绝预示着其他濒危物种的可悲前景。如果不能深切反思,把握保护濒危物种的最后机会,人们最终只能通过标本和图片来认识曾经美丽和多样的世界。而当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使得环境无法支持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将成为下一个濒危物种。

  2010年初,惨剧发生在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里。11只东北虎在3个月时间内相继死亡,死因是东北虎进食太少而被饿死。这出悲剧,一经媒体曝光,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东北虎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并且与苏门答腊犀牛、西方灰鲸、红狼等共同被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的全球十大最濒危动物红色名单。如此珍贵的物种,不幸丧命于本应能够得到较好照料的野生动物园里,难免让人不解:究竟是什么酿成了这场悲剧?

  目前,我国对东北虎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东北虎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另一种是采取动物园形式的异地保护方式。动物园的管理又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国家运营和私人运营。两种形式各有其优劣之处,一般而言,国家运营有较强的财政保障,但容易给政府带来财政负担,也可能出现实际管理人缺位现象;而私人有较强的主动性去管理动物园的日常经营,但由于私人运营的主要目标在于盈利,所以难免会把保护动物的目标放在第二位。

  国家运营抑或私人运营,很难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全国三十多家野生动物园,绝大部分是采取了政府招商、企业投资运营的形式,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同时,国家运营的野生动物园也存在,比如上海野生动物园。因而,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由谁运营,而在于如何对运营中的动物园进行监管。怎么确保国营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不会懒懒散散、敷衍了事,怎么确保民营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不会利益熏心、唯利是图?据媒体披露,在此次东北虎死亡事件中,政府每天拨付的饲料款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用在了动物身上;动物园的门票收入如何被使用也无从知晓。私人运营并不是政府撒手不管,运营中的监管确是一项理应由政府有关部门承担的艰巨任务。

  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东北虎饿死的悲剧情绪逐渐烟消云散,而有关人员管理不当、监管不力的行为如何处理仍无消息。或许,再怎么濒危的物种,也没有人的官途、钱途要紧。倘若如此,那真是另一种不可言表的悲哀。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篇2

  一、濒危物种的概念

  什么是濒危物种?从字义理解,是指接近危险状态的那些物种。科学上说,是指种群小,野外数量不增的生物类群,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种群小,是指组成该物种种群总量的个体数量少,或者数量有限。但如果要问种群数量要低于多少才能认为是数量少呢?我们认为,不同的生物种类应有不同的准则。近年来有人提出最小有效种群的概念,有助于对此的理解。其二是野外数量不增。对有的长期适应进化,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种群,其数量可能是不增的,对于有的受环境胁迫和人类干扰而处于退化状态的种群,其数量也可能是不增的;野外数量不增,可能意味着数量平衡,也可能意味着下降,如果这样的种又是上面所指的小种群,那么,就可称之为濒危物种。但真正要确定濒危物种,还要靠相关领域的专家集体完成。目前,确定一个物种是否是濒危物种的依据主要有,一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编制的濒危物种红皮书(Red Data Book)及其相关的红色名录。二是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制定的濒危物种名录;三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该名录是国内有关专家,参考IUCN红皮书的内容,制定国内的红皮书,而后,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有吴生物保护的法律而制定。在上述几种不同的名录中,对濒危物种又各自分为不同的等级。例如,我国出版的动物红皮书使用了灭绝、濒危、易危等级别(解众,汪松,1995;解众,陈焰,1997),不同濒危等级的制定可用于不同的场合。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物种的濒危状况处在经常的变化状况,上述濒危物种名录需要不定期更新,这要有相应的专家组织来完成,表1是我国红皮书中选定的濒危动植物种类。通过与我国现存各类生物物种相比较(钱迎倩,1994),大致反映出不同类群生物的濒危状况。

  二、濒危物种的保护

  物种的保护,一般有三种主要类型,即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

  自养保护,即保护区保护,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状态下保持物种的自然生长状态,使之不受环境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建国以来,我国的保护区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有四大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珍贵植物及各种植被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从1956年开始建立我国第一处自然保护区,截至1992年9月,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08处,总面积560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84%(李渤生,1994);截至1996年底,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处,总面积718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19%(政府白皮书,1996)。《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的颁布为物种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圈养保护,即公园保护,指利用动物园、植物园以及相关的国家公园将动植物限制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保护。以动物园的发展为例,1985年中国动物园协会成立以来,我国动物园发展很快,目前全国动物园和公园动物展区有170多处,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动物园有28个(李渤生,1994)。动物园的建设和发展为濒危动物设立了避难所,对动物的饲养、繁育、实验动物的研究、动物保护和动物学知识的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论文发表,生态破坏。

  基因保护,即基因库保护,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将生物的遗传基因保存下来的方法。例如,中国农科院系统的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在青海省建立的国家作物种子资源库等等。

  三、濒危物种的研究

  九五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系列调研报告陆续出版,如《植物科学》、《动物科学》、《生态学》发展战略等,发展战略对生命科学的项目申请起宏观调控作用。生命科学部在九五期间支持的重点项目中,包括“原生动物进化和多样性”、“川、滇、藏交界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系统演化的研究”、“重要植物类群区系演化的研究”、“重要生物类群的分子系统与基因进化规律的研究”、“中国珍稀濒危鸟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等等。上述项目与我国涉危动植物的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文发表,生态破坏。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我国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有赖于项目组主持人及相关单位科研处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关系到下个世纪初我国生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九五期间,重大项目“中国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研究”也已开始批准实施,本项目将对生物多样性、物种濒危机制与保护开展研究,其研究结果对我国濒危物种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持续维护提供理论支持。“三志”在九五期间被基金委特批为重大项目继续给予支持。

  四、分析与讨论

  一般来说,濒危物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物种不是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进入濒危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另外,有的濒危物种也不一定总是处在濒危状态,也可能从濒危状态转向正常。因此,确定一个物种是否为濒危物种,除了上文提出的野外种群小,且数量不增两个必要条件外,还要对物种产生濒危的外在原因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能给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我们清楚,虽说IUCN确定了红皮书和红色名录,我国也制定了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这些名录也是需要不断修订的。论文发表,生态破坏。不仅应该关注名录内的物种,那在名录边缘的物种,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论文发表,生态破坏。

  在已经确定的濒危物种名录里面,那些物种是否得到有效保护,还有什么科学问题值得探索,是当前的紧迫问题。论文发表,生态破坏。我国保护区建设虽说已有很大发展,但不可能把所有的濒危物种都划入保护区内。论文发表,生态破坏。而且,保护区建设,保护区管理的研究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已经划入保护区的物种,其保护状况如何,有无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跟其他发达国家的保护区理论研究有多少差距,是需要关注的。对没有划入保护区的圈养生物,既要开展其生物学、保育繁殖的研究,有条件的,还可能移栽或放归野外。对有的物种,可以使用野外保护和圈养保护相结合的办法。东北虎、朱鹤的研究可称为两个特例。

  本文重点分析了濒危物种的确定准则,濒危物种保护的三种主要类型,即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对自养保护的物种、保护区理论的研究、保护名录的编制、物种濒危状况和机制的研究是主要的研究领域。圈养保护的物种,有条件的可以开展保育和繁殖的研究、实验动物的研究、以及各种实验生理学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对基因保护的物种,要开展保护方法、保护种类和保护机制的研究,要健全完善的法规,并争取跟国际接轨。中国的环境状况要靠自己的能力来改善,中国应当有能力改善环境状况,也同样有能力保护濒危物种。使物种保护和研究工作早日赶上国际水平。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篇3

  生态系统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综合体,所有物种都是各种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每一物种都在维持着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同时又依赖着这一生态系统已延续其生存。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差异,生态过程的变化的多样性。

  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本来生活着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生物,但由于各种人为原因,使生物的种类资源大量减少,这也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之一,

  我国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其中不少属于珍贵稀有种。但是,由于森林减少,天然植被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长环遭到破坏,再加人为严重的乱捕、乱猎和乱采、滥伐,造成动物种类大减,多种动物面临灭种危险或已经消失。野生植物破坏也相当严重,许多稀有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而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一种物种的消失可能引起生物网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崩溃。

  在瑞典北方,植物——麋——狼三者处于平衡状态。但狼群是北方驯鹿的捕食者,经常遭到当地牧民的捕杀,使狼的数量不断减少,到80年代初,瑞典的最后几只野狼也终于告别了这个世界。结果,失去天敌的麋一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原有的平衡状态荡然无存,它们大量啃食幼龄树苗,使林业遭受巨大损失。近年来,瑞典政府不得不推行一项猎捕计划,每年捕杀数以10万计的麋以保护森林的正常生态。

  当今世界,许多地区鼠类成灾,这种具有极顽强生命力的小动物给人类带来很多令人头痛的问题。究其原因,是鼠类的天敌在减少。漫天飞洒的农药毒死的天敌蛇类,上百种的鼠药在毒死一些老鼠的同时也毒死了猫头鹰和以鼠为食是黄鼠狼,越来越多的蛇被摆上餐桌或送进药铺。整天吃着大鱼大肉的家猫多数成了宠物而不愿再去捕杀老鼠,老鼠的生存越来越宽松。于是,它们大量繁殖,当今老鼠的总数比全球人口数还要多。意大利出现一种“超级老鼠”,它们不仅吃鸡,甚至吃猫,有时连婴儿都遭毒手。看来,维护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的状况,也可以给人类减少许多麻烦。

  每一种生物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它们生活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群落中,维持着微妙的生态平衡。如果某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了,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甚至带来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蜘蛛是一种节肢动物,种类很多,这种相貌丑陋的小动物多以捕食昆虫为生。有关资料表明,仅在英国,蜘蛛每年吃掉的昆虫(大多数是害虫)比英国全国人口的总重量还大,所以,假如蜘蛛从地球上消失了,地球上那些有害昆虫岂不泛滥成灾吗?

  濒危动物是科学研究的试验材料,在动物学、进化学、生态学、遗传学、现代医学、仿生学等学科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我国驯养繁殖的数万只食蟹猴和猕猴,绝大多数都被用作实验动物或用来生产抗病防病的疫苗。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动物园以及博物馆收藏、陈列或展出濒危动物的标本,对科研教学、宣传教育、执法活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难以估价的环境价值、科研和精神价值。

  1、提供了食物的来源

  物种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生存需要通过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获取动植物资源来满足对事物、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等基本生存的需要。人类目前仅用20余种植物生产粮食,其它未被人类食用的生物有许多可以食用,是今后潜在的食物来源。尤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野生动物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如在卢旺达和扎伊尔,野生动物占蛋白质消费的四分之一。

  2、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的不可缺少的原材料

  遗传多样性是提高生物生产量和改良生物品种必不可少的条件。从生物多样性“遗传库”中的野生物种取得的材料对作物产量的提高做出了近一半的贡献,这主要是通过生物技术和农业研究开发来完成。

  3、物种是许多药物的来源

  在世界最常用的10种处方药中,有9种是以天然化合物为基础的,这些化合物来自植物、菌类、动物和微生物。所以这是10种中有9种是以生物多样性的产物为基础的。据报道,发达国家,每年约40%的药方中,至少有1种药物来源于生物。它们可直接用做药物或作为药物的配料。

  4、物种资源能够提供大量工业原料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向人类提供毛皮、皮革、纤维、油料、香料、胶脂等各种原料,其价值十分可观。

  5、物种具有科研价值

  仿生学的研究表明,生物的 各种器官和功能,可以给科学技术的发明以莫大的启示。例如雷达、红外线追踪、声纳等先进技术的发明,都得利于生物机制的启迪。

  6、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

  不同的生物或生物群落通过占据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态位,采取不同的能量利用方式,以及食物链网的相互关联作用,维持生态系统中基本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多样性在维持地球表层水分平衡、调节气候、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和退化,以及控制土地荒漠化等方面的作用已逐渐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7、物种资源具有美学价值

  许多野生动植物具有令人陶醉的观赏价值。动物中的大熊猫、丹顶鹤、金丝猴等,植物中的金茶花、杜鹃花等,都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可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而且还是文学艺术创造的源泉,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自然之美妙以及人类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享受是无形的,但却是真实的,是人类亲身经历的一个部分。仅世界生态旅游的年价值就达1000亿美元。园艺贸易每年也达数亿美元。

  8、生态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为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过程、防止水土流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

  总之,生物多样性确实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必不可少的生命支撑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因为生物就有这么多的价值和作用,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更需要保护濒危物种。

>>>下一页更多精彩“保护动物的演讲稿”

299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