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碳生活倡议书怎么写
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小学低碳生活倡议书的模板,希望对大家有用。
小学低碳生活倡议书篇一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为了你、为了我、为了他,为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大家园,更是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节电、节气、回收,过绿色环保的低碳生活。为此,我向全体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1、时刻注意节约用电,要做到随手关闭电源。
2、少用一次性制品,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资源。
3、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多爬楼梯,为节能减排出力。
4、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争做绿色文明使者。
5、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合理使用可再生能源。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努力为节能环保“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携起手来,共同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新家园!
商都县育苗小学
小学低碳生活倡议书篇二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不仅仅是国际和国家的事情,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在加速恶化,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节约用电,随手关好教室内的电灯、电扇、电脑和多媒体,节约每一度电。使用电脑时,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可以省电;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节电效果好。
2.节约用水,洗手时,水龙头不要开太大,并及时关上、关紧,节约每一滴水。
3.不乱丢垃圾,并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4.不随便浪费作业簿、作业纸,合理使用草稿纸,打印纸可以双面使用,节省耗材。
5.不用购买过多的学习用品。
6.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多爬楼梯,这样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为节能减排出力。
7.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绿色食物,倡导绿色消费;外出购物自备购物袋。
8.多运动,少看电视,少上网,多出去走走,近距离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9.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在家中,多养几盆花,争做绿色文明使者。
10.在家多种些花草,加大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11.在家,做好低碳生活的宣传和教育,监督家人做到节能环保
12.多用微波炉加热和烹调食物,用电比煤气污染少也更省钱,对健康和环保都好。
13.不乱丢弃废旧电池,把废旧电池都收集到“废旧电池回收处”。( 书村网 www.shucunwang.com )
14.少用一次性制品(木筷、纸杯、纸巾、餐盒等),减少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资源。
15.做好计划统计,尽量一物多用。学会旧物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合理应用强再生能源。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努力为节能环保“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携起手来,共同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新家园!
小学低碳生活倡议书篇三
老师们,同学们: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为了你、为了我、为了他,也为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大家庭,更是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身体力行,共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为此,初二(13)班向我校全体师生发出“低碳生活,我们行动起来”的倡议,号召全体师生要做到:
一、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主动增强危机意识、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真正了解节能环保对国家及个人的意义。
二、时时刻刻注意节约用电,要做到随手关闭电灯、电脑、电视等电器设备,做到人走电停。
三、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倡导绿色消费。
四、少用一次性制品(木筷、纸杯、纸巾等),减少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资源。
五、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多爬楼梯,为节能减排出力。
六、重复使用纸张,双面打印,多发电子邮件,保护森林。
七、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在家中,多养几盆花,争做绿色文明使者。
八、自备水壶,少喝瓶装水; 洗澡时用淋浴方式,并使用节水型浴头;尽量节约自来水。
九、做好计划统计,尽量一物多用。学会旧物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合理应用强再生能源。
应对气候环境与减碳节能问题,我们任重道远。每位公民都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为节能环保“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共同携起手来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新家园。
小学低碳生活倡议书怎么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