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会上的讲话(3)
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会上的讲话
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会上的讲话篇3
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
下午好!在学校高度重视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20xx年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闭幕了,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参会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向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会议为全校进一步统一认识、转变观念、总结交流、推动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作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实施,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并持续增加了投入和支持,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毛入学率不断提高,在短短十几年就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人力资源大国。但同时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了人力资源需求变化。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不断缩短,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对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和学习方式形成了强烈冲击。另一方面,社会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本科教育工作中既存在共性问题,各个学校也有一些各自的不足,这些李建东副校长已经在开幕式上讲过了,在讨论与发言中大家也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交流,郑校长在开幕式上也就办学理念作了很好的发言,我这里就不重述了。
没有哪个教师不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好,也没有哪个学生不想把自己的学习搞好,更没有哪个高校不想让自己的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让自己的教职员工幸福快乐,这是我们的共同基点。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全社会乃至全球范围的普遍共识,但其实现过程却并不容易。因为它不是单个事件,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不仅仅是理念认识问题,也还存在一个大环境和实践操作问题,只有全社会各界人士及全体教职工、学生,家长等各方真正重视,共同努力,人才培养质量才可能得以真正提高。为更好地完成这次大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推进本科培养质量提升,我再强调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商:
一、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们所有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衡量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要认真贯彻高教30条“高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的要求,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院党政联席会等要经常研究本科教育质量问题,学校职能部门也要形成专题研究和完善保障本科教育教学服务等制度,每年要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自觉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全校都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提升办学水平最主要指标来抓。
关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国家已有明确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道德和诚信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具体而言,立德树人,如何立,如何树?
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影响和左右着一个人的行为。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讲过,“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提到未来一千年的科学时指出,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科学,而是来自道德。道德决定我们是创造奇迹还是创造怪物,是让人类更加幸福还是毁灭人类。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无数的事例说明,做人、做事、做学问,首先是做人。5月12日,华商报报道了我校机电工程学院2011级学生下井营救落井3岁男孩的事迹,新闻转到我校网站上很多人都给予了正面评价,这就是正能量,培养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比纯粹培养一个有才的人对社会贡献更大,德就是一个人成才的木桶短板,德的高下,决定了一个人一生成就的最大值。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提出了四类区分人才的观点,“才德双全者为圣人,才德俱无者为愚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古人的“德乃做人之本”的思想,至今仍然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甚至更加需要。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传统道德最浓缩的精华所在,也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每年毕业七八千人,这些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呈现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向周围的人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信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在学校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一个有道德教养的人,必然得到社会的肯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我们要把育人作为首要目标,让他们有担当、明是非、懂善恶、知美丑、讲诚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二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探索制定实施有利于学生成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而不应该是只把精力集中在名目繁多的“实验班”,我认为,人才培养比选拔更重要,大众化教育是“推”、是“塑造”,而不是“拔”、不是“模铸”,它更应该关注“后进生”的成长成才,有别于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方法,要探求“水涨船高”的整体人才效应;在自然界,那种孤零零立在田野中的树,会长得歪歪扭扭,枝蔓旁生;相反,树林中的树由于有临近树木的阻碍,就会长得高耸挺拔,以求获得其上方的空气和阳光。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创新与创业”“关爱与引导”四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完善转专业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选择,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尊重学生个人选择,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和获得未来发展的多种准备。
三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拓展以“星火杯”为代表的科技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推动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探索建立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继续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特色实验室,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联合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专业-学科-科研一体化、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机制和校外实习保障制度,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人以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一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对人才培养工作投入感情,把培养学生作为事业来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学校领导更要关注学生需求,善待学生,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功夫、花本钱。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大学永恒的精神追求,要把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转化为对学生的服务。
二是要厘清教学、学科与科研的关系。在高校,人才培养是原点、根本和核心;学科建设保障人才培养,助推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提升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建设。三者内在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教学应是高校科研的主要目标与延伸,应是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因。我们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的比例,通过教学、科研管理体制以及政策制度等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激励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在有关考核、奖励、晋升制度上,保障认真从教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能够获得较好的待遇,使我们的政策措施真正起到既保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又有利于促进开展科学研究的作用,实现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使两者良性互动、共同提高。
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首先传授给学生对待知识、对待学术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让学生自觉养成问题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毫无疑问,教学工作是重要的。一位成功的教师应该受到尊重,但是,如果他没有引导学生向最高方向努力,难道他不该受到谴责吗?
四是要树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才是最好的服务”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参与各种活动等。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应该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激发学生更多的发展潜力,变“学一行”“爱一行”为“爱一行”“学一行”,避免从选材到培养的割裂局面、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和而不同,提升和优化学校治理能力
立德树人谁是关键?教育部20xx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如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优势,如何提高资源、资产利用效率,加强精细化管理,都对学校提升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领导班子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毋庸置疑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责任重大,要提高和力、合力和向心力,各负其责,和而不同,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功夫下在干成事上,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和学生培养上,把时间用在治校上,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上。
四、深化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一个鸡蛋,从外面打开是食物,从里面打开就是生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增添动力、释放活力,形成内在驱动力。
一是要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使用、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方面要积极改革探索,鼓励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生上课。
二是要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坚持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制定各专业质量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专业设置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提高优势和特色专业的集中度优势,做到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三是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要构建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实务部门与人才培养结合,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巩固完善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战略联盟,扩大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和共赢发展。
四是要推动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要推进课程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探索模块化课程设置:如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等,平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础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兼顾系统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为跨专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搭建平台。要进一步拓展视野,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或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
五是要完善职称评审制度。要探索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双轨制职称评审制,把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重要指标,鼓励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思考融入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从内心里乐于教学,安心教学,让教师能够全身心回归课堂,静心于自己的教书事业。只有当教授职位的工作和能力有明确要求时,当教授被要求要跟上所在领域的发展并要尽全力促进领域的发展时,特别是当他因这些原因而被选出时,那么教授就是一个值得为之努力争取的职位,成功的竞争者就会得到相应的尊重。
五、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立德树人从谁立起?财富不能成就大学,大楼也不能,大学是由教授和跟随他们学习的学生们构成的。大学是少数学生能够踏入的最后和最高一步,之后,他走向世界,他在大学里有意或无意感受到的理想会影响他今后所能达到的高度。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和主导者,不仅在传授知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以其“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对学生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影响。教师的教风及人格、水准及态度都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要拓宽教师来源,形成恰当的师生比。要积极引进人才,国外著名大学每年都有年轻学者进入,很大一部分是从外面引进的,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不允许自己学校的学生直接留校。作为行业特色型高校,我们要探索从行业企业引进一些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保持一定的教师“保有量”,形成恰当的师生比,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前提。
二要抓师德。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标杆,教师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格,其中品格是最高层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大学是君子培养君子的地方,君子不一定培养的就是君子,但小人肯定是培养不出君子的。教师要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融入课堂、融入课题、融入文章,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般而言,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经历三种基本的关系。第一种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第二种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第三种是下属与上司的关系。我理解人生就是在这三种基本关系中交替,围绕这三种关系,我们有很多要学的知识,理论上而言,除了父母你没办法选择,其余的都有可能选择。你以前当学生的时候希望有什么样的老师,你就要努力做你所希望的那个老师,并告诉你的学生:什么是你期望的学生,这样我们的教师就能做一个让自己快乐、让家庭快乐、让朋友快乐、让学生快乐、让社会快乐的人,你就是一个自身非常和谐的人。我们现在回想一下以前的老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老师,往往是有人格魅力和德行的老师,虽然可能他教什么内容你已经记不清了。
三要提升教学能力。我校青年教师是教师的主体,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成为教学质量中的关键因素。学校将逐步建立教学准入制、助教制、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制度,形成制度化、层次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着力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定期选拔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教学研修,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还要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本科教学准入制度和新开课、上新课试讲制度、“两课”教师和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还要探索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制度,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等活动,促进中青年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兼职或挂职,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促进其专业特长、职业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推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其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六、从严施教,规训和塑造合格的毕业生
当前我们个别老师缺乏责任心,照本宣科,我讲我的,你爱听不听,只要不影响我讲课,学生干什么都无所谓,有的学生经常不到课。这种态度是不合适的。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新的人生发展目标,自我约束能力、心理调试能力欠缺,极易产生挫败感和逃避心理,经常不到课,那还能学到什么东西?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考风是对学风的最终检验,考风不正会败坏学风,会损害踏实学习的学生,也很不公平,任其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必然会严重下降。考风是学风建设的晴雨表,关系到公平公正和诚信,也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声誉,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正学风必先正考风,抓考风促学风,把严肃考风考纪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待,要形成诚实守信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氛围,要让学生感受到考试违纪作弊是高压线,一旦触碰将会付出高昂代价。各学院、各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对学生违规违纪处理和淘汰等制度,不能放水,不给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留下生存空间。
中国有句古话叫“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总的来说,我们要从严治学、从严施教,敢管敢要求,一些老师为了学生评教得到好分数,一位偏袒放任学生、甚至讨好学生,这是非常不合适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育人,不但要教书,重要的还要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努力当一名严师,做学生的好榜样。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必须好好地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奏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本人能否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无声的命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必须坚决不做,这样说话才有力量,才能使学生口服心服。只有先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严格要求他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西电培养的毕业生怎么样,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我们一定要从严施教,从严管理,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七、以文化人,不断加强环境育人建设
我们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发展环境?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什么样的服务模式?这会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育人环境的营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求。环境育人是个系统工程,育人环境包括优美的景观环境、浓厚的学术环境、民主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等。人从总体说是社会的人,任何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环境的产物,古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校就像一个大染缸,每个人都会对投入染缸的布料有其期待的色彩,但其色彩成色的优劣就与染料、水温及方法等综合因素相关。同样,学生进入学校,就会在其生态环境中随时间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一个人出了问题,这个人所处的生态环境可能早就出了问题。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固然重要,但孕育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尤其是良好的学校班子作风与管理队伍作风,更具普遍的人文价值和深远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好的环境能让学生在无形的浓郁深厚的大学精神与特色文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化,产生持续有效的群体氛围,对个人产生经久不衰甚至伴随终生的影响力。我们要善于以文“化”人,以环境去“养成”人。要在营造自由宽容的生态环境、教学相长的育人氛围上下大功夫,要通过长期努力与积淀,以一种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方式,营造一种感人至深、催人上进的气氛。要重塑成功的内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不论他是谁,起点如何,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成功,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双胞胎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兴趣和长处。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成功,只要他在大环境里学到了知识,塑造了人格,收获了快乐,也能与人快乐且未伤害他人、危害社会,他就是成功的,这也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八、重在落实,增强提升本科质量的责任感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校经过充分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各学院形成了各自本科教育改革创新举措和质量提升工作计划,各职能部处形成了促进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举措或工作方案,都有了精彩的演讲与表述,下一步我们的重点就是抓落实,要着手推进建立教师投身教学的激励机制,从制度、平台、评价、上升通道及物质保障等各个方面鼓励优秀教师投身教学、热爱教学,把教学当作事业去做。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义论》,现在这本书成为了经典著作。但他讲课非常认真,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后向大家告别,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他已经离开教室很远,学生还在鼓掌,为他的学术精神而鼓掌。有在场的中国学生问,你们要鼓到什么时候?他们回答,要这个教授在很远的地方仍然能听到掌声。我们有没有这种精神?这是一种远离世俗尘埃的追求卓越、追求真理的一种境界,这是脱离了功利化的自我升华,这是一种精神财富的生产。西电老一辈专家学者和干部身上也让我感到了这种精神的彰显。我们的评价指标是否能吸引大家都来上课呢?对学生除了从严施教外,激励、尊重和赋于责任才是最好的激励手段,要从全局出发,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光治标,要治本,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提高反省能力。教与学更多的是精神思维的活动,是良心活,是传承创新。我们不能象一个富翁对为生活而奔波的贫者斤斤计较一分钱而不屑一顾。我们要反思对教师“评工分”的评价方式,要把教师当“主人”去激励、去关心、去服务、去尊重对待,探索发挥出教师的最大潜能;要反思对学生像管“幼儿园小朋友”的手段,要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儿女去教育、去塑造、去“恨铁不成钢”、去疼爱和引导。要探索学院办大学的路径,真正做到:二级办学,重心下移。全校各单位一定要把人才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以人为本,切实把工作重点向教学环节聚焦,加大教学投入,保障教学经费,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办好学校、育好人才、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一切力量,完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工作体系,以高层次的校园文化、高水平的学生服务、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高质量的后勤保障来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今天大家都谈了很好的意见,希望各个部门立足部门实际,找好抓手和切入点,真正做好一两件事,比如学院结合教学工作提出一两件事情认真做好,比如职能部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深化整改与服务教学抓好一两件事的落实。
最后,再强调两点认识。一是稳定是一切的基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遵循法治的原则,教学工作也不例外,首先要保证正常秩序,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真正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从而达到最终的和谐。
二是“天人合一”,学校的工作及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也可借鉴“三定律”。一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外的形式,这也告诫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胡来,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瞒天过海。“热”不能完全转化为功,有一些会损耗掉,不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要敬畏自然,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尊重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尊重大学的内在规律。同时还告诫我们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仕而优则“学”,更不能求全责备一个专家或学者,要专注学生及每个人的“德”养成。二是惯性定律。没有外力时,物体都做惯性运动,人和社会亦然,人才培养更是如此。惯性很大,不能做一件事马上就见效。改变惯性,一是要加外力,但不能过急,要逐步调整,随时修正或抑制(不利的)惯性使然(习惯使然),要重视机制、体制及制度的约束,重视环境的营造,重视习惯的养成。三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外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在不同的部位,产生的效果不一定同样,但你压得越厉害,反作用力就越大。人定胜天是不可能的,碰到问题时光靠堵不行,要注意疏导,还要找准“施力点”,对症下药。另外,你帮助了多少人,就有多少人帮助你;你让多少人快乐,就有多少人让你快乐;你用真诚对待过多少人,就有多少人用真诚对待你;你用多少真诚对待了人,人就用多少真诚对待你;你算计了多少人,你就要准备接受多少人算计。
同志们,教育工作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大学回归首先应回归到大学本身的高尚与博雅,大学改革首先应剔除领导干部、教师、学生身上的功利主义,要与国际接轨。我们从事的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关乎千家万户的良心工程,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踏实工作,创造条件,让来到西电上学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成人、成才,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体会成功、走向成功!
谢谢大家!
看过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会上的讲话的人还看了:
1.教育质量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