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研讨材料
两学一做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研讨材料
强化宗旨意识,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要对群众有感情,对群众工作有热情和激情,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学一做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研讨材料,欢迎借鉴。
两学一做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研讨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理解,这短短九个字,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阐明了我们入党的动机,入党干什么?就是为人民服务。二是阐明了我们共产党员服务的对象,为谁服务?就是为人民。三是提出了明确要求,怎么样服务?就是全心全意。
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党员,说句实话,在入党之前对入党的动机并不十分清楚,那时候想入党,一方面受我父亲的影响,我父亲是一名党员,有时候他拿个什么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回来,我觉得共产党员很光荣,在心中埋下了渴望入党的种子;另一方面可能是有点上进心,读中专时看到同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后看到同事提交入党申请书,感觉到自己落后了,再说平时的表现好像也不比他们差,因此入党的愿望与日俱增。可以说,入党之初,“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模糊的、淡薄的。真正对“为人民服务”有所感悟,还是担任一支书以后。2005年10月到2008年12月,我下派到村里担任一支书,经常跟群众打交道,与群众联系多了,距离近了,感情深了,自觉不自觉的就想为他们干点事、帮点忙。这两年到农工委工作,又参加群众工作队,相对而言与群众的联系要多些,现在这种宗旨意识应该说有所强化,入党动机更加清晰。
个人觉得,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首先要理解“人民”的含义。谁是人民?在座的各位是,到行政中心来办事的群众是,在路上遇到的行人也是,一句话,我们看到的、接触的、身边的人,都是人民,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其次要弄清“服务”的含义。什么是服务?服务就是忠诚履职、无私帮助、真情解难。作为人大工作者,干好本职工作,推动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督促建议意见办理落实,督办来信来访维护一方稳定,就是服务;当看到别人需要帮忙时,搭把手,比如志辉、万年同志看到我们有时下班没车了,主动送一下,就是服务;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像去年大家为谢文华捐款治病,就是服务。其实,服务并不是什么高深遥远的东西,举手之劳而已。再者要明白“全心全意”的含义。全心全意不是虚情假意,不是表演作秀,是一份真心、一缕真情、一丝真意。全心全意为人民,就是要把人民当亲人,知其所想,体其所难,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当然,做到全心全意并不容易,像雷锋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志是少之又少的,这样要求可以,真正做到太难,关键是我们要拥有这样一份心,付出这样一份情,比如有群众来人大机关到委室找个人、办点事向你问个路,我们热情相待、温言以对,带着找一下,帮着联系一下,这份心意就到了。
正是有了这样一些认识,去年的群众工作,工作队深入群众之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当自家人,了解了他们的需求,体察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困难,才有了请医下乡送健康、关爱留守儿童、走访慰问特困户、为困难居民捐款等活动。今年以来,群众工作队积极为大冲村的产业发展、社会稳定、环境卫生整建等工作出谋划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也是认可的。因此,强化宗旨意识,刚停留在口头上不行,只树立在心目中也不够,害的切切实实转化为具体行动。
这是本人的一些肤浅认识和感悟,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
两学一做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研讨材料
党的以来,济宁市按照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求,针对部分基层党组织无钱、无人、无阵地,服务条件有限、服务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实施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采取“两增一扶”(增加投入、增强力量、强化帮扶)等措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能力,推动群众工作方法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抓队伍强素质,培育服务群众的骨干力量。搞好服务,“有人”是前提。围绕“有人办事”,济宁市重点抓好农村党组织书记、党员队伍、基层党务干部“三支队伍”建设,增强他们的宗旨意识和服务能力。一是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着眼于建设服务意识强、服务作风好、服务水平高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采取“两推一选”、公开选拔、跨村交流、下派任职等多种方式,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村官、复退军人、企业干部职工等群体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提高报酬待遇,拓宽进步渠道,鼓励他们干事创业、带头发展。从2003年起,专门成立“村官学校”——济宁市农村干部学校,开办农村干部大专班,培养专业化农村干部人才。二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个别发展对象不符合条件、“家族化”发展党员和党员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严把党员“入口关”、“教育关”、“作用关”。强化组织员办公室职能,专门负责党员队伍建设,主要是把总量控制好、把结构优化好、把质量提上去,更好地发挥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在严把党员“入口关”方面,实行发展党员“两推荐、两票决、三公示、全程记实”制度、预审制度、“全程问责”等制度,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在严把党员“教育关”方面,利用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载体,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党员“冬训”。在严把党员“作用关”方面,将每年2月定为集中承诺践诺月,开展党员公开承诺践诺;实行农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开展民主评议,组织各类为民服务活动,促进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三是抓好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针对基层党务干部数量不足,有的党务干部对基层情况和党建业务“两不熟”等问题,强化刚性要求、硬性约束,做到选优与育强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明确市、县党委组织部直接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的人员,分别不少于本单位行政编制总数的30%、35%,乡镇(街道)党(工)委专职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的人员不少于4人。要求新任组织委员必须具有至少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党龄在5年以上,并对组织委员分工进行规范,保证这支队伍建设的连续性和高素质。要求各县(市、区)有3名以上的专职组织员,保证党员有专人管,活动有专人抓。
抓投入强保障,落实服务群众的经费支撑。一些村级组织“有心服务”但“无钱办事”,是制约其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济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基本解决了“有钱服务”的问题。一是建立村级党组织运转最低经费保障制度。市财政在每年安排200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报酬补贴的基础上,每年再安排5000万元“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也配套设立专项经费。2013年,市、县财政共投入近1.6亿元,让全市3404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吃上了“低保”,各村年运转经费都达到了“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村级组织工作运转和为民服务有了基本经费保障。二是大力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创新扶持政策,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自我保障的能力。从2013年起,实施“千村集体经营场所示范”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选择1000个左右的村,通过整合资源、多方筹资、强化帮扶等措施,建设一批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厂房、种养殖大棚和门市超市用房等村级组织经营场所,由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扶持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是规范资金的管理使用。对于村级组织运转最低保障经费,出台管理使用办法,强化督查考核,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专款专用。对于村级集体收入,主要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服务,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同时加大公开力度,利用报纸、电视、村务公开栏等阵地,定期向群众通报村级决策事项、财务运转使用等情况,让村民看得见、摸得清资金去向,以“公开”提升村民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凝聚力。
抓规范强阵地,建好服务群众的活动场所。2012年以来,济宁市全面建立以村级为民服务站点为基础、以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为纽带、以县(市、区)党员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平台,为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一是活动场所建设全覆盖。确定1743个活动场所不达标村作为重点建设村,采取财政补助、政策倾斜、结对帮扶、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做好活动场所的新建、扩建、修缮工作,实现了“村村都有达标的活动场所”目标。同时,积极推进县、乡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二是活动场所建设规范化。按照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五位一体”的功能定位,抓好规范化建设,积极发挥活动场所的综合效益。三是发挥活动场所服务功能。依托村级活动场所设立为民服务站点,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实现“生产、文化、卫生、法律、政务、关爱”六个服务不出村,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抓帮扶强基础,形成服务群众的工作合力。针对惠农政策“到户难”、烦事难事“疏解难”、后进村整治“破题难”,基层党组织服务手段单一、资源有限等问题,济宁市开展了以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为主题的“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组织全市机关干部下基层、转作风,形成服务群众的工作合力。一是机关干部驻村联户“两个全覆盖”。采取市、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建立联系点和重点联系,市、县(市、区)直部门单位确定联建村,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包保后进村,选派机关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办法,开展机关干部驻村联户工作。二是真心实意为村民办事解忧。联户干部通过电话联系、上门走访、蹲点调研等多种方式,保持与农户的直接联系,做到“三知四清”(知家庭成员、知生活状况、知生产情况,清楚思想状况、清楚家庭困难、清楚就业情况、清楚诉求愿望),力所能及地为联系户解决实际困难。邹城市、泗水县等地建立民意收集分理机制,定期召开专题分析会,形成民意分析报告,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措施,并责成相关部门办理。三是用制度防止下基层出偏差。为避免“走形式”、“一阵风”,专门成立下派干部管理工作办公室,建立市领导带头督查机制。实行“六个一”(有一张便民服务承诺书、一张便民服务联系卡、一面便民服务公示牌、一个便民服务意见箱、一部便民服务联系电话、一本便民服务记录簿)联系服务制度,要求干部下乡不扰民,入户期间自带被褥,吃住在村,不陪同迎送、不开小灶。“第一书记”人手一套《民情记录簿》、《驻村干部“一口清”》涉农政策和党务知识读本,使群众能够随时联系到“第一书记”,“第一书记”能够快速了解农村情况开展工作。年底对驻村联户工作集中考核,将结果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抓载体建制度,健全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妇女较多,到乡镇办事不方便的实际情况,济宁市着眼于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建设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在制度和机制层面保证服务的常态化、长效化。一是依托为民服务场所推行为民服务代办制度。如邹城市实行为民服务代办制度,每村建立“一员一室一中心”的民生代办服务网络,从村“两委”成员或热心服务的党员中选择1人担任民生代办员,专门负责受理群众委托、代办民生事务,同时收集民情民意;村村设立代办室,专门负责接待群众咨询和委托;镇街设立群众服务中心,组织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财政、经管、计生、新农合、公章监管等部门进驻服务中心,集中办理为民服务事宜。二是建立党员群众联建联创制度。根据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以党员为纽带,凝聚村民共同参与,发扬农村群众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促进党员群众良性互动。三是推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如任城区每村每天至少有一名“两委”班子成员在村级活动场所坐班办公,为党员群众提供政策、村务等咨询服务,处理矛盾纠纷,协调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
济宁市实施“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取得了群众欢迎、群众受益、群众认可的实际效果,推动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
两学一做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研讨材料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要把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通过认真扎实的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行动的指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努力提升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贡献力量。
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党员的根本要求。党章明确规定,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发展和保护好群众利益,是党章赋予全体党员的根本责任,党除了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私利。因此,一切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党章和党规所不允许的。学习党章、尊崇党章,用党章的规定规范言行,必须把群众观点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城乡百姓全面过上小康生活而努力。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经验总结。在解放战争时期,党依靠人民群众,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党广泛团结和联系人民群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特别是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用新目标、新理念、新实践紧紧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人民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美好,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充分显示出群众路线的强大生命力。
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提升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拜人民群众为师,感情上亲近群众,而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要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把服务群众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干群众之所盼,团结群众、带领群众,使党的主张、奋斗目标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要求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党的意识淡化的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精神不振的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的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着力解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只有坚持“六个着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才会有的放矢,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主动做,从而增强宗旨意识,提升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形成以学促干、学干结合、促进发展的强大合力,学习教育也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