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讲话(3)
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讲话(三):
同志们:
今天这次棚改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会前多次进行了专题研究。会上,出台了5个相关文件,并与各区(市)签订了责任书。这次会议有三个特点:一是规格高。一个地级市召开这样的年度工作会议,国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厅的领导亲自到会指导,并作重要讲话,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不多见的。二是范围广。参会人员包括在家的各位副市长,各区(市)、枣庄高新区以及一些乡镇(街道)的主要负责同志,市直各单位一把手,还邀请了市人大、政协的领导和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负责同志参加。三是时间点特殊。国家提出5年完成棚改,我们提出3年完成,去年开局,今年攻坚,明年收官。在攻坚之年召开这样一次会议,对实现三年棚改目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我们春节后召开的第一个大规模会议。这次会议所有在家的副市长都参加,因为棚改不仅是住房问题,还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工作,事关我们城市转型“三大战役”中第三大战役的成败。会后,各区(市)要抓紧把这次会议精神向会汇报,并召开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专题部署;各部门要围绕今天会议的要求,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如何支持好、运作好、服务好棚改工作;枣庄矿业集团参加会议的同志,也要向集团党委做好汇报,对工作进行研究;各新闻单位要对今天的会议和棚改工作进行专题宣传,在全市掀起棚改的新高潮,为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刚才,国家住建部的冯俊司长和省住建厅的吴英副厅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冯司长站在民生的高度,从四个方面谈了棚改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创新机制做好棚改工作等问题。冯司长长期从事国家住房问题研究以及政策制定工作,现在又主抓保障性住房工作,讲话高屋建瓴,非常深刻,非常有见地。吴厅长从规划、资金、分类指导、政策文件等方面,对我市棚改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具体要求。冯司长和吴厅长还对我市的棚改工作给予了肯定、鼓励和鞭策,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认识问题
棚户区改造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内容。对这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很高要求。概括这些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改善民生的考虑,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经济发展的考虑,三是促进社会协调的考虑。对我市而言,这项工作更具有特殊意义。
(一)棚户区改造是城市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枣庄是老工业基地,是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枣庄之所以能够被列入国家的试点市,并不是因为比西部那些城市更困难,而是因为我们向中央提出要为实现老工业基地率先振兴、资源枯竭城市率先崛起探索出一条路子。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于资源枯竭城市来说,普遍面临着“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保”、“如何绿色发展”四大难题。为此,我们提出打好“三大战役”,统筹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大战役,以发展煤化工为突破口,实现产业转型,主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三年我们连续引进三个过百亿元的煤化工项目,特别是去年引进了联想控股投资180亿元的百万吨烯烃及精细化工基地项目。目前全市煤化工总投资规模达到47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产业链最为完整的煤化工产业基地。按1:3的投入产出比计算,这些投资将形成1500亿元的销售收入,这就解决了政府“吃饭”的问题。
随着资源的枯竭,必然有大量矿工下岗。我们现在煤矿下岗职工有14万人,将来还要有10到20万下岗职工。这些职工的就业问题,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我们提出的第二大战役,就是以发展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推动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促进就业富民,主要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在转型初期,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主要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是物质基础。但是如果没有文化旅游的发展,不能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第一大战役的成果就不稳固。现在,这两大战役都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加快城市建设这场战役,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这场战役的突破口就是棚户区改造,也是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枣庄棚户区有545万平方米,涉及到7.5万户、25万人。棚户区改造是枣庄老百姓最大的期盼,是枣庄最大的民生。这么大规模的棚户区,是制约城市建设的重大瓶颈,是城市发展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因此,我们提出打好第三大战役,就是要解决“民生怎么保”的问题。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关键是产业转型。对枣庄而言,就是往三产上转。城市是三产发展的重要载体。棚户区多,城市功能不完善,必然影响服务业发展。通过棚户区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力,能够为服务业繁荣发展提供适宜的场所和广阔的空间。
去年,我市三产投资增幅达到32.7%,是二产的2倍;三产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比重为42%;服务业增加值、税收增幅,全省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也是全省第一。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棚改的拉动。服务业的增加值和税收构成中,商贸物流、房地产、金融保险占到了90%。商贸物流方面主要是文化旅游的拉动,去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从以前的全省末位跃升到第三位。房地产方面,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市建设的拉动作用很大。金融信贷方面,随着煤化工、棚户区改造等大项目实施建设,我市新增贷款增幅在全省也是第一。
台儿庄古城重建前,就是一片棚户区,百姓居住条件很差。当时,准备投资5、6亿元进行房地产开发改造,对台儿庄来说当时是一个很大的项目。单纯进行房地产改造也可以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但我们从城市转型的高度,把它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精品、一个旅游综合体,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现在台儿庄古城有三个现象:一是从游客来看,新地标超过老地标。去年,台儿庄古城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国庆黄金周7天接待游客25万人次,相当于泰山、曲阜、蓬莱山东三大传统景区游客人数的总和。二是从业态来看,小地方超过大城市。目前古城已建和在建五星级酒店5家,而济南只有4家;一些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创意和休闲时尚的高端业态,像北京的“798”和南锣鼓巷、上海的新天地和田子坊,考察后认为在古城投资发展比在北京、上海还有前景。三是从地价来看,小县城超过省会城市。古城重建前,台儿庄商业用地的平均地价每亩10万元,现在平均地价达到每亩600万元;而济南现在平均地价也只有400万元。这是市场成熟度的一个侧面反映。“台儿庄现象”,就是我们把棚改工作从简单的城市改造建设上升到城市转型的高度,把文化要素做成环境,把人文资源融入棚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无论是从理论来讲,还是从枣庄实践来看,都生动地说明棚改是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抓好这项工作,就是抓住了城市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二)棚户区改造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枣庄现在面临着一个重大机遇,也是一个重大挑战,就是我们跨入了高铁时代。枣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正好位于北京、上海的中间点。所以,我们向铁道部提出申请,在枣庄站立一块牌子,向北的一面写“京沪高铁的中间点”,向南的一面写“世界高铁记录从枣庄出发”,将来这是很有纪念意义的地方。跨入高铁时代,对枣庄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交通对经济的作用至关重要。对一个地区来说,高铁就像一个强大的“吸管”,它能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吸来,也能吸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一个城市没有竞争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必然就要流向有竞争力的城市。高铁对枣庄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提高城市竞争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会被这个“吸管”吸走。
什么是城市竞争力?这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某种程度上讲,城市竞争力就是市民对这个城市的信心,外地人对这个城市的信心,投资者对这个城市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比政策。现在全国各地的招商优惠政策都差不多,这个阶段已经过去。第二阶段,比环境,说到底是比政府服务水平。前几年,各地都提出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软环境。现在进入第三阶段,比什么?两三年前,香港TDK公司准备和滕州市合作建设香港科技产业园,联系了很多投资商都没有留下来,因为对城市环境、休闲条件不满意,最终放弃了投资。去年,我随省领导去香港招商时专门拜访了这个公司的老总,一见面他就说起这个问题。所以说,现阶段的竞争,不是政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而是城市功能的竞争、城市品位的竞争。
面对高铁时代的到来,我们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尽快地提升城市竞争力,在高铁经济中抢占一席之地。通过棚户区改造,这种作用已经开始初步显现。随着市中新区及温泉小镇建设、薛城火车站片区改造等一批项目的实施,枣庄市民的信心在不断增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这种信心的增强表现在,市民更加热爱这个城市,外地人也更加尊重枣庄。联想、新奥、泛海、青纺联、海王、康恩贝等大企业集团纷纷来枣庄投资,说明投资商对枣庄的信心也在增强。过去来枣庄考察、投资的外商,往往选择去周边城市住宿、消费,现在都选择留在了枣庄,很多大企业的董事会也都选择在枣庄召开。市民对枣庄充满了信心,游客对枣庄充满了期待,投资商对枣庄充满了憧憬,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增强了。如果大量棚户区在那里,还有什么城市品位?还有什么城市功能?还有什么城市竞争力?所以,棚户区改造是我们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棚户区改造是“幸福枣庄”建设的重要内容。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实施城市转型、打好“三大战役”,所做的这一切工作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发展经济也好,改善民生也好,归根结底是要建设“幸福枣庄”。“幸福枣庄”,是指市民对枣庄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地人对枣庄的向往、赞誉和尊重。其特征是:市民普遍感到城市宜居宜业、地域文化独特、生活品质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安全,社会福利及保障水准较高,拥有平实的幸福感。
幸福感和预期有关系,如果预期比较高,那么幸福感就差;如果预期比较低,容易满足,那么幸福感就强。所以,农民的幸福感要比公务员的幸福感要强。前段时间枣庄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十大城市,这说明群众的幸福预期不高,是一种低水平的幸福感。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的幸福感慢慢要降低。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老百姓实现高水平的幸福感,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棚户区是城市发展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城市幸福感的最根本因素。古人讲“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安居才能乐业。居者有其屋,是群众最基本的幸福追求。把群众的所求、所需、所盼始终装在心里,一切以群众的期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把城市建设好、改造好,群众才会感到幸福。大量存在的棚户区,是影响群众幸福感的最迫切问题。第一,棚户区是我们的历史欠账。棚户区中的群众,特别是矿区的居民,在计划经济时期,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枣庄的今天。改革开放30多年了,枣庄建市50年了,这些职工群众依然居住在简陋的棚户区里,吃水难、排污难、取暖难、入厕难,环境十分恶劣,哪里有“幸福”可言?第二,棚户区给群众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反差。客观地讲,枣庄干部的住房条件在全省是不错的,但棚户区面积占了全省的近一半,很多群众的住房条件还很差,户均39.8平方米。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座的各位同志,拿自己住的房子和这些棚户区对比一下,就不难感受到棚户区群众的这种心理反差。第三,棚户区削弱了对城市的认同感。棚户区的大量存在,城市环境差,功能不完善,有人戏称枣庄真像个“庄”。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很难感到幸福。可以说,棚户区改造是现阶段枣庄最大的民生,是“幸福枣庄”建设最薄弱的环节。
我曾经陪同郭兆信省长到陶庄调研棚户区,当时有一位退休的老矿工,一家7口人挤在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里。现在通过棚改,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子,不仅居住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家庭财产有了大幅增加。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抓好棚户区改造,建设“幸福枣庄”,是科学发展的回归,是尊严的回归,是民生的回归。我们要全力以赴打好棚改攻坚战,让更多的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大道理、省长讲得非常明确,我结合枣庄的情况讲些小道理。这些小道理是贯彻大道理的具体体现,是枣庄的具体实际,与我们更为密切相关。讲清这些小道理,能更好地统一大家的认识;认识问题解决了,做好棚改工作的能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关于工作重点问题
我市棚改工作启动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已完成拆迁475.9万平方米,涉及3.5万户。《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自1991年实施,去年一年的拆迁面积是前19年总和的2.3倍。已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2.5万套、320.8万平方米;共筹措各类资金68亿元,其中金融机构融资30.4亿元。各级带着责任、满怀感情抓棚改,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虽然拆了那么大面积,迁了那么多住户,但没有出现群体性上访,实现了和谐拆迁。“山东棚改看枣庄”。我市的棚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各方面的高度评价。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城市经济”缺乏具体的思路,二是规划水平还有待提升,三是棚改标准也有待提高。围绕解决这些问题,下一步工作中,要突出三个方面的重点:
(一)市场。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城”是指城郭、建筑,“市”是指市场、交易。“城”是“市”的载体,“市”是“城”的动力。只有把“市”做起来了,市民有机会创业就业,能够幸福地生存发展,“城”才有意义、才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不是规划出来的,也不是建设出来的,而是发展起来的。“市”是城市的“种子”,是城市的生命力。在棚户区改造中,只有播下“市”的“种子”,才能培育出城市经济,才能让“荒漠”变成“绿洲”。所以我们要把城市建设变成城市经济,把“市”的种子融入棚改工作,这个城市就有了动力,有了活力,有了生命力。
像全民健身中心,最初只是个公园的概念,融入了“枣庄老街”后,它就有了“市”的“种子”,成为一个城市综合体,就有了生机和活力。相反,新城的植物园,单纯从建设的角度讲,是个城市公园的精品,但是由于没有融入“市”的“种子”,人气很难聚集。
像文体中心,很多地方都只是考虑了体育功能,多数时候闲置,运营维护困难。而我们规划建设的新城文体中心,引入了“市”的概念,按照城市综合体来规划,用地下的MALL支撑地上文体设施的发展,这样就有了活力。我们先埋下“市”的“种子”,将来一定会生长出来。
我们在棚改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植入“市”的要素,按照规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城市综合体。所谓城市综合体,就是指将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成为基本具备现代城市应有功能的“小社会”、“城中城”。
像济南万达广场,建筑面积约100万㎡,就是一个由城市高尚社区、5A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影视城等组成的城市综合体项目。
像市南工业区改造,是我市棚户区改造的一个标志性项目,也是规划建设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对它的改造定位是:时尚生活园区、传统工业博览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时尚生活园区,既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又集中休闲、生活、教育等城市要素,既体现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也为城市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传统工业博览区,把4平方公里内这些五六十年代老工业厂区一些有代表性的要素保留下来,作为背景、符号,和现代的时尚生活、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既留下了记忆,又彰显了城市特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各类创意人才和各类中介事务所、服务外包机构进入,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就融入了“市”的要素,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发动机”。这个项目,前期规划现在已经完成,总投资大概30亿元。下步,将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融资,先行启动建设,然后实现滚动发展。
像三角花园、道南里、薛城火车站等规模较大的棚改片区,都要按照城市综合体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第二,现代商业街区。对一些规模不是很大、不适宜做城市综合体的棚改片区,也要引入“市”的要素,规划建设一些商业街区。与城市综合体相比,虽然商业街区的功能相对少,规模相对小,但也形成了市场,提供了交易的平台。像市中区的吉品街,改造前也是一片棚户区。通过改造,除建了一些住宅外,还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区。在棚改工作中,我们要学会随行就市,规划建设一些专业化、特色化、地域化的商业街区。
第三,邻里中心。邻里中心作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居住区商业中心”,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为百姓提供“一站式”的服务。邻里中心不是“社区内的商业”,而是“服务于社区的商业”。对一些规模较小的棚改片区,在实施改造中,要摈弃那种沿街为市的粗放型商业形态,也不要搞传统意义上小区内的零散商铺,而是要规划建设一批邻里中心,融医院、学校、幼儿园、便民购物、健身休闲等于一体,让社区居民能够就近上学、就近看病、就近购物、就近休闲。
棚改不是“旧房”变“新房”,也不是“旧区”变“新区”,而是把“城市建设”变“城市经济”。我们要从这三个层面考虑,把“市”的概念融入到棚改工作中。
(二)规划。
规划好比是轨道,一个高标准的规划是高速铁路的轨道,一个低水平的规划就是普通火车的轨道。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棚户区改造的档次。在规划上,要着重把握好三点:
第一,交通优先。现在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交通拥堵现象,不是因为人多了、车多了,而是因为在规划时就没考虑周全。在棚户区改造中,首先要把交通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像BRT的对接、公交网络的覆盖、公共停车场等问题,都要提前规划。还有一些城市综合体,在建设之前要提前规划好交通。像迪拜MALL,在建设之前,就规划建设高架桥,合理分流车辆,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方便了市民消费休闲。
第二,突出特色。城市建设不能千城一面,棚户区改造也不能千篇一律,而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突出特色,要紧扣三个方面:一是天时。针对枣庄地处南北过渡带的特点,又是京杭大运河、京沪高铁途经的重要城市,突出“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名片,形成“北雄南秀”的建筑风格。二是地利。注重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任何一个规划都要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因景制宜。再漂亮的建筑,如果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就是败笔。像开元凤鸣山庄,它的设计和前后两座山非常协调,这就是因地制宜。反过来,像高铁站前广场和京沪高速公路新城出口,规划建设了城中村搬迁的回迁安置房,和周边环境非常不协调,破坏了城市整体风貌。三是人和。注重与历史人文相结合,与城市文脉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像中兴阁,是两汉文化与中兴文化的完美融合,成为市中的“地标”。像我们结合棚改和旧城改造,规划的千年运河古城历史街区、百年中兴历史街区、五十年工业历史街区、枣庄老街历史街区,都体现了对历史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第三,功能配套。规划是反市场行为。城市建设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因为市场机制也有缺失,还要靠规划来弥补。开发商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我们要用规划的刚性来约束,该有的功能一定要配套,不该建的一定不能建。杨焕彩厅长指出的棚改中配套不全、绿地不足和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过高等问题,都是由于规划没有控制好造成的。在棚改规划上,要引入现代城市生活理念,体现绿色、节能、环保的要求,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新材料;要完善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各项配套设施,建设更多的小广场、小绿地,为市民提供更为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房子建得再漂亮,如果群众生活不方便,这个棚改项目就是失败的。
(三)标准。
目前,我市棚改工作普遍存在标准不高的问题。要总结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棚改的标准不能降。要从三个方面着力加以解决:
一是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的地方过分迁就开发商的利益,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让开发商“吃肉留骨头”,留下了死角。我们一定要坚持政府主导,实行净地出让,带规划搞开发。要把握好群众受益、政府收益、开发商利益的平衡点,充分体现政府的规划意图,确保把棚户区改造这件好事办好。 二是提升工作境界。虽然有的地方坚持了政府主导,但是干部的境界、理念不高,局限于“旧房”变“新房”,对于如何让“旧区”变“新区”、“城市建设”变“城市经济”,没有好的办法。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加强学习、调研、思考,提高工作境界,认真研究城市经济的内涵,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 三是提高开发商档次。开发商的实力、眼界、水平,决定了规划建设的水平,最终决定棚改的质量。要在开发商的选择上下功夫,看他有没有成功经验,有没有成功案例。要把概念规划做好,把拆迁成本控制好,多引进一些实力强、品位高的开发商。
三、关于保障问题
主要包括机制、资金、廉洁三个方面的保障。
(一)完善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要转到棚改、城市建设上来。各位区(市)长要拿出主要精力抓棚改,对棚改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对每个项目的规划都要亲自把关,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
二是落实责任主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区(市)政府和枣矿集团要切实承担起棚改主体责任。从区(市)上报的项目来看,一些破产改制企业和困难企业的棚改工作落到了“空地”。这里明确一下,区(市)政府是属地企业棚改的责任主体,枣矿集团是所属煤矿企业棚改的责任主体。枣矿集团的棚改工作现在有了很好的开端。希望枣矿集团以高度的责任感抓好这项工作,着力打造全国矿区棚改的典范。市里将继续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支持。
三是群众共同参与。始终把群众放在第一位,工作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我们的棚改工作之所以能够拆得这么快,就是因为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要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把群众的工作做好,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的棚改工作才能做好,城市才能建设好。
四是严格监督考核。进度完不成绝对不行,达不到标准更不行。纪委要加强监督,对棚改不力的实行问责。组织部门要跟踪考察,在棚改工作中发现干部。市棚改指挥部要加强调度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及时调整部署,保证棚改工作顺利推进。
(二)落实资金保障。
一是向上争一块。今年,国家将投资1.4万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我们要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
二是市场融一块。今年国家货币投放总量将比去年的8万亿元有所减少,唯独对棚改的信贷闸门比较宽松。但也面临国家清理地方政府债务,对政府融资平台要求更严格、更规范。对这两方面的政策我们都要认真研究,不断创新,探索多形式的融资模式,千方百计加大对棚改工作的信贷投入。
三是财政投一块。去年全市共拿出1.5亿元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将拿出3.5亿元,比去年增长107.1%,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投入到棚改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中。
(三)打造阳光工程。
一是坚持公开公正。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标准、程序,要主动向社会公开,严禁暗箱操作。要把政策讲清楚,把道理讲明白,让群众打心里服气、赞成,确保和谐稳定。
二是严把工程质量。要把建筑质量放在第一位,严防“豆腐渣”工程,让棚户区居民住上优质房、放心房、满意房。
三是抓好廉洁自律。棚户区改造规模大,资金投入也大,这些资金都是济困钱,资金安全是“高压线”,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能碰。要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对棚户区改造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严禁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绝不能出现“房子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问题。
同志们,棚户区改造,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建设“幸福枣庄”的重要抓手,也是对各级干部责任、能力的重大考验。今天在座的各位,既有这场战役的“指挥员”,也有一线的“战斗员”。刚才,市政府与各区(市)签了“军令状”。军令如山倒。希望大家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次会议的部署上来,集中优势兵力,一鼓作气,攻坚克难,坚决完成好棚改任务,向全市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向枣庄建市50周年献礼。
看过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讲话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