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肠息肉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治疗肠息肉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肠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通常男性较女性为多见!那么,患上肠息肉后要得到怎样的治疗呢?如何治疗肠息肉才最好呢?下面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关于肠息肉的最佳治疗吧!
肠息肉的症状
一般结肠腺瘤性息肉常常见于中老年人,只有一些比较少见的息肉病,才在中青年发病。儿童也可以有肠息肉。根据病理类型和致病因素不同,不同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但除了炎性息肉以外的大部分的肠息肉没有任何自觉症状,特别是临床最为常见,癌变风险最大的结肠腺瘤,一般没有症状,往往是在结肠镜或者肠道X线检查中偶然发现的。
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肠息肉的病人出现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等异常,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在有症状的结肠腺瘤中,大便带血或粘液血便最多见,一般是见于比较大的直肠息肉,有时忽然大量出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直肠的较大腺瘤还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下坠感,甚至脱垂出肛门。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结肠腺瘤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小肠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
不同类型的息肉,不同病因的息肉也会出现特殊的临床表现。比如炎性息肉患者常常有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泻,黏液血便等表现,还会有发热,贫血,消瘦等全身慢性炎性表现。淋巴瘤患者可以有慢性发热,消化道出血。类癌可以导致类癌综合征等等。
肠息肉的最佳治疗
治疗原则
肠息肉的治疗原则是: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该予以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息肉,也是临床绝大部分息肉,主要根据是否有癌变倾向决定治疗方法。一般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应该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则无需特殊治疗,观察随访就可以了。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通过内镜或者手术的方法予以切除。
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是切除肠息肉,尤其是结肠息肉的最常用方法。最适用于有蒂息肉。内镜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应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有蒂或无蒂等,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提高,结肠镜内镜切除的手段越来越多,适应征越来越扩大。
一般来说,对于较大的有蒂和亚蒂息肉,直径2cm的可直接用接高频电的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一次性进行切除。大于2cm的宽基底息肉可分次摘除或用尼龙圈套扎。扁平无蒂息肉可以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方法切除,在基底部粘膜下层分点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待病变隆起后,即圈套切除,既可预防出血和穿孔,又达到了治疗的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医生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技术,甚至可以完整切除5到10cm的扁平息肉。对于小于0.5cm的息肉,直接用活检钳钳取切除,有时候也用氩气激光电凝的办法治疗,安全快速。内镜切下的息肉一般要收回,并送病理检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一般是安全的,但是也会有一些并发症的风险,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肠穿孔,内镜下肠息肉切除过程中可能把整个肠壁切穿,导致肠内容物进入腹腔,病人出现气腹,腹痛,感染等。比较小的穿孔有可能通过内镜用金属夹封闭,大的穿孔需要急症手术治疗。息肉切除术后出血也是常见并发症,绝大部分的出血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止血而避免挽救性手术。
手术治疗
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肠息肉的最佳预防方法
对于具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早期发现是非常重要的。临床研究表明,切除结肠腺瘤性息肉可以降低将来发生大肠癌的风险。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推荐对有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筛查,一旦发现结肠息肉,及早进行内镜或手术治疗。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对于有结直肠癌、息肉或长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史或家族史的人,可能需要50岁前就开始定期做结肠镜筛查。在我国,也有了自己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对通过问卷和粪便隐血检查筛选的高危人群普查结肠镜。
预防肠息肉主要是预防结肠腺瘤性息肉。主要需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还应该积极锻炼,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自我放松,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肠息肉的分类
从病理学的角度,息肉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
1.腺瘤性息肉:这是最为常见的息肉之一,也是临床上最受重视的息肉,在结肠和直肠最为多发研究表明,结直肠腺瘤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结直肠癌。在病理学上又可以分为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样腺瘤的癌变率最高。腺瘤性息肉大小不一,大部分的巨大息肉都是腺瘤性的,也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比较小。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结肠腺瘤并不表现为隆起的息肉,而是平坦甚至凹陷性生长。
2.炎性息肉:又叫假息肉,这类息肉是由于粘膜在炎性刺激下增生形成的,临床上常常见于慢性结肠炎的病人,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肠道慢性感染等。炎性息肉常为多发,多数在1厘米以下。有时慢性炎症刺激可以使息肉成桥状,两端附着,中间游离。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3.增生性息肉:在大肠,还常常发现增生性息肉。尤其是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更多见。这种息肉一般很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表现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增生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
4.错构瘤性:这类息肉非常少见,比如幼年性息肉及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有些错构瘤性息肉可以癌变,但是癌变率一般非常低。
5.其他:以息肉为表现的肠道疾病还有很多,比如一些除腺瘤以外的肠道肿瘤可以表现为肠道的息肉,比如有些淋巴瘤,肠道类癌等等。
在有些非常罕见的病例中,患者的息肉数目非常多,成百甚至上千,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称这种情况为息肉病。最典型的是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家族中常常多个成员患病,表现为结肠多发大量腺瘤,癌变率非常高,患者常常中年就罹患结直肠癌。
猜你感兴趣:
1.大肠息肉怎么办
5.肠息肉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