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教学参考
孔明借箭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之教师们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孔明借箭》教学参考以供大家阅读。
《孔明借箭》教学参考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删改。
本文的主人公诸葛亮,字孔明,早年隐居在襄阳隆中,他二十七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使得这位“躬耕陇亩”的“布衣”一举登上当时风云变幻、群雄角逐的政治舞台。在他的辅佐下,刘备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鼎足三分天下的形势。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赤壁大战之前。全文以“借箭”为线索,按照“为什么借箭”“怎样去借箭”“借着箭没有”的思路展开故事的情节,记叙人物的言行,突出地表现了诸葛亮的才智过人,也写出了周瑜的妒贤嫉能、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
“为什么借箭”,这是故事的起因(第1、2自然段)。文中写周瑜对诸葛亮的才干心怀妒忌,故而要他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已心中有数,以大局为重,立下了军令状。
“怎样去借箭”,这是故事的经过(第3—7自然段)。先略写诸葛亮为借箭做的准备(第3自然段):他深知鲁肃的为人处世,因而向前来探听情况的鲁肃借了船只、军士等物,并请鲁肃对周瑜保密。后详写诸葛亮妙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全过程(第4—7自然段):
在出发时间的选择上,先写第一、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再写直到“第三日四更时分”,才见“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这就造成一个悬念: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发?读至后文,疑虑顿消,原来“是夜大雾漫天,……对面不相见。”这是由于诸葛亮通晓天文,料定第三天的这个时候江面必有大雾,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兵谨慎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只得放箭迎战。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当初周瑜限十天造好箭时,诸葛亮偏要减至三天;为什么三天时间已很紧迫,诸葛亮在前两天却按兵不动。
在行动步骤的安排上,一写诸葛亮吩咐把借来的二十只船用绳索连接起来驶向北岸;二写他等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调头,一字儿摆开;三写他又叫船上的军士擂鼓呐喊;四写他在草船的一边受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再次逼进曹军水寨去受箭;五写他再下令叫船驶向南岸;六写他在船的两边都受满箭之后,吩咐军士们向曹操道谢。这一切都部署得十分周密,表现出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善于用计。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写借箭的过程中,穿插了诸葛亮约鲁肃在船上饮酒这一场面,把诸葛亮的谈笑风生与鲁肃的吃惊神色对比着描写,为刻画这位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具有的那种沉着镇定的非凡风度增添了光彩。
“借着箭没有”,这是故事的结果(第8、9自然段)。先写诸葛亮告诉鲁肃“已得十万余箭”,鲁肃听他一番关于庸才的谈论之后表示拜服;再写他如期如数交箭后,周瑜的神态和语言,那“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表现出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服的心境。
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面对周瑜的阴谋诡计胸有成竹、谈笑风生,避免了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表现出他特有的风采。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支吾、擂鼓、呐喊、欣然而至、军中无戏言、神机妙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把握孔明、周瑜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可让学生比较下面各组字以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二)领悟内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以借箭过程为重点;认识文中的人物形象,要以诸葛亮为重点。
第一步,初读,抓“借”字,把握故事情节。
1.读课题,给关键词打上点。(“借”)
2.文中哪些段落具体写借箭的经过?哪些段落交代了借箭的原因和结果?
3.简要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细读,抓“神机妙算”,体会人物形象。
1.读故事结尾句周瑜的感叹:“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讲讲“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2.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画,一边批注。)
3.先和同桌或在小组中交流,再参加全班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出体现“神机妙算”的有关内容。
(三)课后练习。
第1题,本文是古典文学原著,少有修改,文言较多,读起来比现代文要困难些。教师要安排较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首先把课文读通顺。
第2题,是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可借助板书帮助理解。
第3题,这是启发学生抓住结尾,回顾全文,从而认识孔明。周瑜的话既是他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表白,也是全文对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扣住“神机妙算”这条主线来分析课文,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所在。
一可从诸葛亮对周围的人了如指掌,善于分析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来理解他的“神机妙算”。
对妒忌自己才干的周瑜,诸葛亮以大局为重,避开正面冲突。他将计就计,用立下军令状的方法来麻痹对方,造成对方自以为得计的心理,为草船借箭的顺利进行减少了麻烦。
对周瑜身边的鲁肃,诸葛亮之所以能在借箭的人力、物力方面求助于他,这是因为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守信义,掌握了他不愿看到自己遇害的心理(因为诸葛亮是鲁肃亲自请来共商破曹大计的)。
对生性多疑的曹操,诸葛亮针对其弱点,采取雾天深夜佯攻的方法,使对方摸不清虚实,不敢轻举妄动,只好用箭迎敌。
二可从诸葛亮善察机敏、掌握丰富的气象知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理解他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在同周瑜简短的、不容思索的对话中,果断地立下三天造十万枝箭的军令状,这说明诸葛亮早已预料到第三天夜里将有浓雾。而第三天夜里果然“大雾漫天,对面不相见”。如果没有平时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没有丰富的气象知识,诸葛亮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另外,诸葛亮还巧妙地利用江水向东流的这一有利的自然条件,在借箭成功后收船急回,使曹操想追都来不及。
三可从诸葛亮借箭前后的巧妙安排来理解他的“神机妙算”。主要有以下几点:
1.筹备借箭物品,严格保密。借箭前夕,诸葛亮交代鲁肃把借箭物品准备齐全。但是对鲁肃,他不告诉他有什么用,又要求他对周瑜保密。这二层保密,足可见诸葛亮考虑问题周到、细致。如果对任何一方泄密,都有可能导致借箭失败。
2.选择最佳时间,出其不意。四更时分,即现在的深夜二点多钟。这时出击,夜深人静,曹操是毫无准备的。
3.利用浓雾掩护,靠近曹营。只有接近曹营,才能接受曹营射来的箭;而要靠近曹营没有浓雾的掩护是很难做到的。
4.故意虚张声势,引敌上钩。擂鼓呐喊,造成一种猛攻之势,使曹军有大军压境之感,迫使他们在摸不清对方虚实的情况下用箭迎敌。同时,擂鼓呐喊,也是吸引对方顺声射箭,便于受箭多而快。
5.变换草船阵势,接受箭雨。草船一字形摆开,受箭面广;调换船面,受箭数多,也利于顺水返回。
6.利用水的流向,快速返回。
第4题,这是精读课文都有的练习项目,要逐步培养学生能不用别人提醒,靠个人的自觉性认认真真地去读去写的习惯。
带★号的选做题,可鼓励学生自选,但不要强求。
(四)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3课时。
《孔明借箭》课文原文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①把船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②。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明,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③害我哉!”鲁肃拜服。
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入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后人有诗赞曰: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④。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少顷,孔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⑤小计,何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