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毽子变乖了教学设计
毽子变乖了?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有趣的故事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语文S版《毽子变乖了》教学设计以供大家阅读。
语文S版《毽子变乖了》教学设计
一、课标相关要求
语文s版第二册第14课《毽子变乖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识字和理解课文两大部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主要是生字的书写教学。其中识字分为会认字和会写字。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对会认字和会写字提出了的不同要求。会写字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认清字形;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④正确书写。课文中有12个会认字,其中就包括了两个会写字,依据此要求特设计了书写生字的环节,要求学生能够认清字形,观察字的占格,认真书写。在第二课时再进行其它留个位生字的书写教学。对会认字课标中明确要求只要读准字音,可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读,故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给生字交朋友,排火车认读生字的方法,旨在认会生字。理解课文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标中第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互相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散文,写老师教我们踢毽子时,毽子很听老师的话,而我们刚开始练习时,毽子一点儿也不听话,后来“我”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每天练习,毽子变乖了,也听我们的话了。课文不仅表现了踢毽子给孩子带来的快乐,而且渗透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无论学什么,只有掌握技巧、经常练习,才能掌握它。本文语言活泼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中13个生字:变、教、先、演、脚、肩、始、练、生、经、抽、久。会写“久、生、先、低、很、话、她、始””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们”学会踢毽子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1)引导看图,读懂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踢毽子的乐趣,懂得用心与坚持。
(2)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识记会认生字,正确书写“久、生、先、低、很、话、她、始”。
2.读懂课文,感受踢毽子的乐趣,明白掌握技巧、经常练习的道理。
(四)教材课型:识字课型、阅读课型(讲读) 、写字课型
课 时:两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一个毽子。
学生课前准备: 课文应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会认生字,有踢毽子的经历(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教师经常组织学生练习踢毽子),上课时准备生字本。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课教学主要分为识字和理解课文两大部分。其中,识记“会认”生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能够运用识字方法识记生字。教学时,教师用“朋友”借指生字,采用“找朋友”、“交朋友”、“介绍朋友”的活动,轻松有效地识记生字。为减轻第二课时的写字教学负担,设计了 “久”字的书写训练,同样采用请朋友“回家”的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观察,把“朋友”送回家。在第二课时再进行其它六个生字的教学。理解课文的教学主要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领悟无论做什么,只要掌握技巧,反复地练习,就能学会。教师在理解课文中不要讲解的过多,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起来。
四、教学过程设计
《毽子变乖了》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出示实物,引入课题: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出示毽子)
2.师:它特别想和你们一起玩儿,谁愿意和他玩一玩?
3.毽子在他们脚上乖吗?怎样才能让毽子变乖呢?老师请来了一名踢毽子的高手,毽子在她的脚上特别听话,你们想不想请教她?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毽子变乖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最喜欢的体育用品引入课文,激起学习兴趣。同时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平时观察,发现学生踢毽子很不熟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毽子的“不乖” 】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写生字
(一)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60页,轻声的读一遍课文,读完后找一找生字朋友,和他们打声招呼。
2.师:和同桌互相介绍一下你认识的生字朋友。
3.师:老师把新朋友都请到了黑板上,有谁愿意介绍一下我们的新朋友呀?
4.师:“他们”也很想交上更多的生字朋友,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5.排火车认读生字。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故将会认生字称为“朋友” 。介绍朋友是为了掌握识字方法,有助于学生交流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同时利用全班交流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识记生字的方法。给生字组词,帮助识记,初步了解课文中的生词。以游戏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识记会认生字】
(二)书写生字“久、生”
1.师:这些生字朋友和我们玩了半天,想回家了,可是有两个朋友不想回到课文里,想到我们的田字格里住着,我们找一找是谁?(学生从要求识记的生字中找出要求会写的生字)
2.师:我们仔细的观察一下,他们在家里怎么住?
3.师:谁来教教老师“久”字在田字格里怎么住?(学生讲解,教师板书“久”字的占位,强调第二笔横撇的撇经过横中线与竖中线的交点处)
4.师:同学们写的真好,下去以后自己书写“生”字,老师相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书写,就一定能写出漂亮的生字。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要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必须用心地观察生字的占格,才能掌握字的占位。同时利用学生的观察获取知识,使学生的“我要学习”的意识被调动起来。要及时的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书写一些简单的生字,学生写字的积极性会非常高】
三、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毽子在老师的脚上很乖
1.师:同学们,你们学的真认真呀!老师奖励你们一个秘密——我们邀请的这个踢毽子高手是一位老师。这位老师踢得有多好呢?同学们自己从课文里找一找答案吧!找到后用横线画出来。(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
2.师:哪位同学起来读一读。(学生举手朗读)
3.师:老师没有听出毽子的乖来,你们听听老师的毽子乖不乖。教师相机示范读“毽子在她的脚上美妙的飞舞着,要它高,它就高……要它停在肩上,它就停在肩上。真是听话极了。”
4.师:你们听出来毽子乖了吗?
5.指生练读,生生评价。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要从小培养。课堂评价可以是多元的,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同时也是在学习老师的朗读技巧。学生能在听、读中,感悟到毽子的“乖”,不必做细致的讲解。】
(二)学习第二部分:毽子怎样才能变乖
1.师:毽子在老师的脚下这么乖,在我们的脚下乖不乖呀?
2.指名反馈,教师板书:不乖
3.师:怎么不乖了?
4.理解“一点也不听话”,并练习用“一点也不”说话。
5.指导朗读前三句:现在毽子一点也不听你的话,你高兴吗?用不高兴的语气读读前三句。
6.师:老师的毽子踢得这么好,肯定有妙招,老师是怎么说的?把老师的话用“﹏”画出来,读一读。(学生边读边画)
7.师:老师是怎么说的?
①小黑板出示:
毽子跟你们还很陌生,它当然就不听话。如果你们经常和它玩儿,熟悉了,它就会变得听话了。
②小组内读一读。
③指导朗读:看看谁最像老师。
8.师:从老师的话里你明白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大多围绕着“经常和它玩儿,熟悉了,他就会变得听话了”这句来答。教师应抓住“经常玩儿”当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经常是常常,玩儿要怎样玩。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来理解“掌握技巧,经常练习”。)
【设计意图:运用课文中的生词拓展说话,是教会学生写话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理解词意的一种方法。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不必要对其进行太多的专业性的指导,那样效果并不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不好理解。但像“高兴”、“生气”这样的语气指导学生比较有生活经验,指导效果会好些。讲解老师说的话,这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点睛之处。教学时可能会出现无法预设的内容,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插图,适当引导。】
9.板书:掌握技巧,经常练习
(三)学习第三部分:我们的毽子变乖了吗?
1、听了老师的话,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快速读读最后一段。
①、指名反馈,师相机板书:用箭头指向课题“毽子变乖了”
②、指导朗读:毽子变乖了,你高兴吗?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
四、总结课文,参悟道理。
依据板书总结课文,渗透道理。
小结:我们刚开始踢毽子时,还不会踢毽子的方法,经过不断练习,慢慢地,学会了踢毽子的方法,还找到了踢毽子的技巧,就越踢越好,最后毽子也能在我的脚上美妙地飞舞了。其实我们无论在做事情、学东西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做不好、学不好,可只要我们认真练习,找到其中的方法,就很容易做好、学好。
五、拓展练习。
你们平时爱玩什么?碰到过像“毽子变乖了”这样的事情吗?先小组内说一说,再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在课外拓展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无论做什么,只要经过反复地练习,掌握技巧,就能学会。
语文S版《毽子变乖了》教学反思
(一)预测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及原因:在识字环节中,教师的导入语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会很配合,学习积极性会较高。交流识字方法时会很自然的运用到第一单元渗透的识字方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朗读指导因为指导语很直白,如:谁能读出高兴地语气?谁最像老师?所以指导效果会很明显。文章的重点部分是理解老师的话,也是教学的难点。故此,设计中以读做铺垫,以图切入,相信会容易突破此教学难点。
(二)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在理解教师的话时,设计了看图观察我们是怎么玩儿的?可能学生不会留意到图中左边和右边的小朋友的表情和方法,致使“掌握技巧”的道理无法渗透。拓展练习时,学生可能会只关注生活中的游戏,如:踢球、跳皮筋等。致使说话练习的话题较少。
(三)预设改进的设想:如果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观察图画时不能细致的看出这两个小朋友的表情动作,教师就应该适时点拨,“左边的小朋友怎么没有踢毽子呀?”“右边的小朋友为什么要把毽子绑上绳子呀?”。从而引出掌握技巧,经常练习的道理。拓展时教师也应该适时点拨“在学习中如果我们掌握技巧,经常练习会受到什么效果?”以此来打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