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好高中语文的技巧有哪些
高中的课程比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语文学习方法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找出这门学科的规律,获得入门的途径,下面学习啦小编就来告诉大家高中语文学习技巧,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学习技巧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考前语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好复习的,但也不是完全放弃,你可以在复习的间隙看看文学常识,翻翻杂志什么的,或者做一两份模拟试卷,保持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够了。最重要的还是信心问题,千万不要因为平时语文成绩不稳定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会在高考考场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高中语文复习攻略
结构:保持稳定,略有微调
试卷的结构体例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要求设置,与去年相比,题型、题量以及赋分略有微调。第一板块语言文字运用,6题20分,减少了1小题,分数由24分减为20分。其中第1小题采用了错别字和拼音混考的形式,第3小题考到了标点符号(2分)。第二板块现代文阅读,2则材料,7题30分。其中第9题小阅读主观题增加为4分;大阅读由去年的5题减为4题,分值仍为20分。第三板块古代诗文阅读,3则材料,10题40分。文言翻译、诗歌鉴赏和《论语》品读各增加了1分。第四板块作文60分,分值不变。
取材:“时尚”“经典”相融
整份卷子语料选用,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文化味,仍然保持较为鲜明的浙江特色。如“共享单车”、“快递公司”、“湄公河行动”、“人工智能”、“国产大飞机”、“朗读者”、“创业创新”等焦点热词进入试卷,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与时俱进;现代文小阅读的美国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古文杜牧篇、古诗白居易篇、以及文化经典《论语》,从经典取经,向经典致敬。
设题:“拓展”“回归”兼顾
语言运用第5题考逻辑知识,但在题干上出示了归谬法的概念,然后举出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要求仿写,不在名词术语上为难考生;第6题语料选用丽水诗人的一首小诗,要求改写成第三人称的场景描写,与大作文的评说遥相呼应。大阅读选文《一种美味》,出自当代本土作家之手,却颇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味道,考生答题用得到学习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文言断句设题,从另选短文回归到从原文中截取,降低了考试时的阅读量;文化经典理解和评价的两段文字以及“四科”的设题回归到《论语》教材,有助于日常教学的深入。
作文:简洁明了,导向积极
材料以短短33字叙说一个“看法”,简洁明了;“对此”“对作家的看法”两次强调,凸显“评说”对象,话题范围边界清晰;“有什么思考”“加以评说”的措辞,表明侧重论说,考生采用相应的文体比较适宜。当然,采用其他文体,只要达到表达思考、加以评说的要求,写得非常好,照样也可以得满分。“读三本大书”,内容对接教材“获得教养的途径”,与学生精神成长密切相关,考生当有话可说。“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主外,与主内的“心灵之书”相对应。材料所示近乎“公理”,认同其真理性可能是考生的普遍选择,但对“读三本大书”含义、意义的界定,对“读三本大书”现状的评判,对现状背后因果逻辑的揭示,却可各呈其能,而正是这一切能折射写作者胸襟见识的广度、阅读积淀的厚度和语言品质的纯度,尤其是对“三本大书”之间关系的阐发,更能彰显考生思辨能力的高下。一般而言,宜把“读三本大书”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评说,当然,具体写作时可以有所侧重。在兼顾“三本”的前提下,着力评说其中“一本”,也应视为切题。
高中语文阅读复习讲义
其一,所占的比重较大,是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4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为3分;第25题采用主观题(微写作)的形式,分值为10分。总分值为13分,占整卷分值的近9%。显然,这样的比重会对教学实践中经典阅读的开展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其二,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体现了选择性和开放性。今年《考试说明》所明确的考查的范围为《红楼梦》《红岩》《呐喊》《边城》《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就实际情况来看,要求学生读完所有的作品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今年的名著阅读题考虑到了教学实际,比如第25题不仅有三道题可以选择,更重要的是这几道题涵盖了6本书,为没有全部读完这6本书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其三,考查体现出层次性。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名著内容之后能较深入地理解作品和有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还倡导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思考。整体把握、理解、感悟、个性化体验和思考就体现了考查层次的丰富。比如微写作第③题,考查的是人物,但切入点很巧妙。这道题需要学生对所选人物的经历、性格等有真正的理解感悟,但在对雕像的设计上则完全可以有个性化的思考,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
其四,强调名著阅读与“读”“写”的结合。比如第24题和第25题的第①小题与散文阅读结合,即将名著阅读与散文阅读勾连起来;而第25题为微写作题,即将名著阅读与写作勾连起来。这样的结合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深入思考,也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五,立足于引导教学实践中名著阅读健康、有效的开展。今年的名著题倡导学生真读名著、读整本的名著、有体验和思考地读名著,而不是死记硬背作品中的某些细节,或者只读一些缩写本或名著梗概之类。从试题呈现来看,第24题立足于“环境”,第25题第①题立足于“情节”,第25题的②③题都立足于“人物”;很显然,环境、情节、人物是名著的基本要素;更关键的是,试题对这三个要素的考查没有要求死记硬背若干细节,而是着眼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了解,进而考查学生在整体了解基础上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命题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真正阅读和享受名著,在于倡导将经典名著变成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不是把经典名著琐碎化、功利化、试题化,防止将经典名著变成新的应试负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