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生学语文有哪些方法
怎样指导学生学语文有哪些方法
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低。所以老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指导学生学语文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指导学生学语文的方法
一、关于阅读文章的指导──“三读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要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就一篇文章而言,要理解它,最起码要经过“初读、研读、品读”三个阶段,我称之为“三读法”。初读,着重于扫清文字障碍,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总体了解文章的内容。初读时,可自我设问:文章写了什么事?谈了什么观点?层次思路是怎样的?在头脑中对文章的梗概有一个大致的初识。研读,着重于进入文章里面,运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及语言进行必要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记住文章的重点、理解难点、剖析疑点。品读,是对文章的领悟,经验的积累。熟读文中精彩生动的语句段落,输入头脑进行内化,领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拓宽思路。品读时可作这样的回味: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和用得最成功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读完该文有哪些感受、收获?自己能不能用课外材料补充、仿写?总之,初读、研读、品读,规范了阅读的步骤和过程,适应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程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储存知识的指导──“积累法”
“积学如储宝”,积累资料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要积累语言,积累诗文,积累可怜相。要多读好书,开拓视野;要玩味分析,理解记忆。报刊上的奇闻趣事,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准确行动的口头语言都可纳入积累的范畴。同时,想到的点点滴滴也可记入笔记本。看了一部电影,读了一篇文章,头脑中闪出的一孔之见或一个点滴的感触,都可以把它们积累起来。因为,这些是头脑中灵感的火花。所以也须迅即收入积累“锦囊袋”。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就能获得众多的写作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课堂学习也要时时处处运用积累法。对教师指导的知识、方法和课堂上有价值的内容,都可以收集整理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三、求得真知的指导──“质疑法”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篇文章,即使是名家名作,也不一定字字珠玑,天衣无缝,文中微瑕也时有所见。再加上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而导致原来的廉洁及结论不一定都很正确,这就必须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疑点的能力。知从疑来,疑出真知。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要引导学生围绕所学课文思考一些问题,在看似明白晓畅的地方发现其耐人寻味的底蕴,于无疑处有疑: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能不能那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如:我在教读《陌上桑》一课时,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对“使君”这个人物作出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他先派手下人了解罗敷的家世、芳龄,然后亲自以商量的口气作试探性的求爱,一个“谢”字,一句“宁可共载不”,情真意切,委婉含蓄,毫无粗暴威胁和逼近的意思,表现出“使君”是一个具有较高修养的封建官吏。这与老师讲的“使君和吏人狼狈为奸,厚颜无耻”,“使君觊觎美色,向罗敷提出无理要求”天壤之别。这位学生大胆的质疑,受到我的高度评价,并向其他学生树之为榜样,这样,就为学生勇于质疑营造了良好氛围。
四、增进浓度的指导──“比较法”
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从不同角度加强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往往能温故知新,广思博取,理解透彻。如学习《沁园春·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诗词时,通过比较、思考,就可看出同是咏雪,因作者心情不同,处境不同,其意境也截然不同。找准比较点,对文章加以鉴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是送别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感情表达上,一诗显得悲郁阴沉,一诗则显得乐观豪迈。课文的比较阅读,既可用于相同体裁的文章的比较,也可用于不同体裁的文章的比较。这样的比较阅读,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
五、学以致用的指导──“以读促写法”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开设阅读交流课,海中学生思维。与此同时,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或写多姿多彩的札记随笔;或展开联想,给所学课文续“尾巴”;或独辟蹊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等。这样,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读书,一方面能加深学生读书的体会,培养想象力和判断力,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和写作。不断引申的,既消化了课文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阅读是吸收,写作人倾吐”,读和写一旦沟通联系,相得益彰,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之成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六、口语交际的指导──“走出去”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展开学习和锻炼。因此,教学应紧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社会即学校。课堂训练并不能真正代表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训练还要在真正的生活情景中开展起来。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平时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例如,利用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与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对话,集体过生日活动,当校园广播员,学校开展讲故事、演讲比赛,课堂教学中课本剧的表演等等;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是进行训练的好机会;在活动课时,可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讲故事,从中练习说话;教师还可利用课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看到、听到的新鲜事,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这些“走出去”的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凭自己的能力,去设计活动方案和计划等,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将学会“倾听”、学会“与别人合作”、学会“表达与交流”,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指导学生学语文的技巧
一、预习指导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己先自学教材,这是听好课的前提。在这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特点大致按如下步骤进行预习:
第一,浏览教材,了解框架。
要达到这一目的,并非一定要对新教材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精研细读,只需浏览教材醒目的字句和每段的首尾概括句。这样,学生在几分钟内就可将这一工作完成。
第二、联系旧知,质疑设问。
知识是一个系统。新旧知识间总是有联系的。因而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新知识的时候,应将相关联的旧知识进行联想、回忆。对新知识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处,要大胆地质疑,提出问题。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得长进”。对提出的问题,可用铅笔写在相关的教材空白处,以便进一步学习
第三、查阅资料,思考讨论。
发现问题后应积极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前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首先需要老师教给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解决问题的方法。字典是工具书的一种,是学生学习上不开口的“老师”。查阅工具书能解决预习时遇到的字词读音及意义上的问题。网络知识更是丰富多彩通过查阅书籍及网页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然而,当学生遇到以上两种方法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该怎么办呢?因此老师还要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课前交流讨论的方法。此时讨论的对象是很广的,亲人可以、朋友可以、同学可以、老师也可以……只要确定对方对此也感兴趣就行。如讨论后仍有疑问就做好记录,以便上课认真听教师讲解。若是课堂上还未解决这一疑点时,下课及时询问教师。
二、课堂学习指导
课堂是师生交流和共同学习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的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利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得到最大的发展,使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我们的教学就要限定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凡是学生能看懂、能学会的,鼓励学生去看、去学,绝不多讲;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就激励学生自己探索,绝不多操心;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绝不代劳;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就引导学生说,绝不多讲。
三、复习指导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足见复习的重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的一般方法尤其重要,怎样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方法呢?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了几种基本的复习方法的指导方法:
1.过度法——言传身教。过度法是在基本学会一种知识或初步掌握一种技能后,不满足于勉强记住或刚刚学会的程度,要再多复习、练习几遍,达到进一步牢固掌握。这种“再多复习、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就是过度复习,或叫过度学习。心理学家指出:要想牢固掌握所学内容,任何学习都要过度学习。但过度学习要注意“量”,就是时间和次数要适当,不是过度得越多越好。例如,我们教学十个生字,经过认读、书写、记忆,有五遍就能比较准确地掌握了,这叫适度,心理学家认为,过度复习不要漫无限制,而要适可而止。太少了达不到巩固的目的,太多了又浪费时间和精力。如背诵一首诗歌,诵读第五遍刚好能背诵下来的话,再加两、三遍就行了;一个生字,抄写三遍刚好能记忆下来的话,多写一两遍就可以了。
2.分散法——引导点拨。分散法主要运用于不断学习新知识时对旧知识的回顾温习。关键是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进行分散复习:一是复习的内容不算太多时,可采用平均分散的方法。二是先多后少的分散方法。假如在阶段复习中,需要在七天内复习五次的话,可在第一天复习两次,第二天复习一次,第四天再复习一次,第七天再作最后一次复习。
3.归类法——生寻规律。比如,字的归类:①易读错的字;②多音字;③易写错的字;④易用错的字;……。练习分段时,每阅读一篇课文,先回想老师是怎么分段的,根据是什么,然后把类似的归在一起,从中可找出三种分段方法。一是按照故事的时间变化顺序分段,如《将相和》、《我的战友邱少云》等;二是按照事物不同类型或不同方面分段,如《蝉》、《动物的游戏》等;三是按照空间位置或环境的变化分段,如《草原》、《彩色的翅膀》等。这样对学过的知识重新组合,排队串线,便于重点突破,掌握规律性的东西,防止机械重复,死记硬背。
4.尝试回忆法——激励尝试。尝试回忆,即把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回忆一遍。教师应在课末、单元末,有意识引领学生回忆新近内容。。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推进,小学教学的任务也在发生变化,不仅要教会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为实现教学功能的转轨,我们必须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方面做出探索和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一、要培养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即使是对于五年纪的学生而言,查字典的练习也是学生认识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我们班孩子们的书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拿出来查找,以便解决问题。而是寻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于老师、同学,在家求助于家长,他们一般情况下认为翻字典是十分麻烦的事,实际上求助别人远不如求助字典更印象深刻。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班的学生在课文预习时至少查五个生字词;在课堂上尽量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动手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务必翻阅字典,逐渐培养孩子们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二、要培养勤于背诵的习惯
背诵是大量积累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显。古人很重视背诵,所以古人对于文字的锤炼和掌握远远高于我们现代人,古代优美绝伦的诗词歌赋正体现了这一点。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小学阶段是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不可错过,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语言,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今后,我将适时举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检查学生背诵水平。学生要主动背诵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佳句名篇,家长对此也应当支持和鼓励,强化孩子的背诵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要培养勤于实践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习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学好语文必须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养成勤于实践的习惯。就以学生习作为例,每一名学生都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实践证明:写日记是积累作文素材,促使学生留心观察的有效方法;是练习作文基本功的最佳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们要认真检查孩子的日记,给予提示和鼓励,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5.各类语文学习方法